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创造了他。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6-27 16:34:31 作者:凛舞 Language

几日前,第11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落幕,所以我想,如果选择一天来回想我此次的电影节之旅,现在应该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吧。我在这次北影节期间所观看的参展电影数量,应该属我个人的历年最高,前些年的时候,要幺没心情仔细浏览片单,要幺就是等到想看的时候,一些热门场次的票已经售罄了。而或许是因为今年去电影院的次数太少了吧,导致我一听闻北影节的消息,就立马想同抢票的千军万马一较高下。

在排除了那些由于过于热门而售罄的电影(如《小丑回魂》、《阿基拉》等),并综合考虑了工作日、放映结束时间与地铁末班车时刻以及经济因素后,我先后选择了如下几部影片:《妄想代理人》、《来自红花坂》、《鲁邦三世:卡里奥斯特罗之城》、《机动战士高达SEED 特别版(I~III)》。虽然我当时只是想着找一些较冷门而自己又比较感兴趣的片子来看,但等我为最后一张票付完款之后,竟意外的发现这几部影片均是来自日本的动画作品。而当时的我并不知晓,竟有一条隐形的丝线,连接着这几部影片。等我看清这条丝线究竟为何的时候,已经是我看完最后一部影片之后了。

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创造了他。 - 第1张
影片海报

在看到《妄想代理人》惊人的票价后(320元),我首先感到很吃惊,于是,到豆瓣上去看了看影片的评价,我这才发现这竟是一部13集的动画作品。仓促扫过的影片信息并未使我意识到这部作品将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给予我长久的震撼与感悟,而短评中“大叔”的字眼以及一位用户“让你把这辈子喝的鸡汤都吐出来”的短评则使我下定决心要前往影院尝试一下,究竟看完之后我会不会真的吐出来呢?此外,这部电影也是我在电影院里看过的时长最长的一部片子了,它从中午十二点开始,加上中间短暂的休息时间,一直播放到了下午五点半左右,以至于我看到最后,身体由于长时间处于坐着的状态,我感到了些许的疲惫感。至于五个多小时的放映所导致的疲惫感之所以是“些许”,则是因为这部影片给予我的东西,远超我所因它失去的。

这部影片的OP(开场动画)很有意思,我一开始甚至觉得有些“阴间”,但随着故事的慢慢展开,就愈发展现出了OP对于剧情本身的“预言”之意义,就像整个故事就宛若一个警示现实的“预言”一样,我们之后详谈。整个作品的叙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一起发生于日本东京的设计师遇袭案件让办案的警察们将嫌疑人锁定为一个被冠以“少年球棒”称号的神秘人物,随着相似案件的不断出现,最终刑警们缉拿了与嫌犯特征完全一致的少年,这一阶段是”现实主义侦探片“阶段;(2)少年在警局中的审讯并不顺利,并且少年口中的犯案经过似乎完全脱离了现实,用球棒袭击受害者的行为被少年描述成了拯救被害者的义举,但当看守所外又发生了相似的案情后,刑警们开始加大对少年的审讯力度,随后,少年在警局被杀,办案刑警在案发现场目击了活生生的“少年球棒”并因由此造成的负面社会影响被警局开除,这一阶段则是“现实主义侦探故事的破产”阶段;(3)事实上犯人的身份已经相当明晰,非人之物的犯案已经超越了警局的管辖范围,甚至“少年球棒”已然转变为了一个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都市传说,故事的最后,被抛弃的前刑警们在世界即将被寄宿于人类妄想的“少年球棒”所击溃时,终于站上了与之对抗的都市舞台,通过帮助始作俑者面对其内心深处所一直压抑的负罪感而最终击败了“少年球棒”,这一阶段可谓之“无名骑士与无名公主与无名恶龙以及预言的轮回”。

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创造了他。 - 第2张
盗梦侦探中的“红辣椒”

关于原作者今敏,上文那位用“吐鸡汤”来形容这部作品的豆瓣用户这样评价道,“幻想与现实的边界模糊是今敏作为动画人的特权”。我深以为然。其实,早先知道今敏,是《盗梦侦探》,“红辣椒”这个人物形象以及作品中刻画潜意识作为故事主要要素的手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但凡是虚构作品,里面就必然会出现幻想的组分,定义了伟大作品的虽不是幻想本身,却是与之关系无比密切的东西,在我看来,是在作品中引入“幻想”这一要素的方式。克里斯托弗·诺兰是我最爱的导演之一,虽然我也十分喜欢他拍摄的《盗梦空间》,但如果论及“引出幻想要素的方式”,其功力还是略逊色于《盗梦侦探》。当然我知道这样比较是不公平的,因为“梦”并非《盗梦空间》这部作品的核心,“幻想”只是这部作品用来讲述一个好故事的工具以及伴随而来的————严谨而结构分明的叙事结构、强烈挑战人类尝试的特效设计以及稍微有一点点狡黠的利用了自古以来潜藏于人类心中的对“梦”这一概念的痴迷与崇敬。而在今敏的《盗梦侦探》中,“梦”或者说是“潜意识”则是故事的核心:梦带来谜团,而这谜团又驱动着故事中的各角色寻求解密的钥匙,在最终将谜团解答的那一刻,既是故事的结束,同时也是每一个角色在自发性的驱动下,对自身存在之塑造完成的一刻。查阅豆瓣得知,《盗梦侦探》上映于2006年,而《妄想代理人》则是2004年的作品,如果后者是一粒早年栽下的种子,那前者或许就是种子生根发芽之后长成的大树了。而我也认为上文我评论《盗梦侦探》的词语,用来评价《妄想代理人》,也是完全适用的。

在引出“幻想”的方式以外,更进阶的,则是“幻想”之于作品本身的意义。在不同的作品中,幻想往往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一些日本的热血少年漫画中,幻想要素是带来故事可能性的楔子,如《火影忍者》中的查克拉的设定,便强化了各角色的特色,并且为故事中各种矛盾冲突的诞生、演化与解决提供了色彩纷呈的叙述形式,而《哆啦A梦》中那个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异次元口袋,也使得一个关于小镇少年生活的故事,更加多元化,甚至也使作品本身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又或者是《死神》中作为一种职业登场的“死神”,也起到了相类似的作用,而在这些作品中,“幻想”本身是缺少主体性的,它没有思想,也没有好恶,所谓正邪善恶完全由使用他们的人来体现。甚至在一些平庸的作品中,“幻想”甚至沦为了用之即弃的完全强加于观众的用于引出故事主要情节的工具。而在另一些诸如《妄想代理人》这样的作品中,“幻想”则像篮球运动中的“最佳第六人”一样,真正参与到了故事的演进之中,成为了叙事中活生生的一个角色。“幻想”在《妄想代理人》中,伴随着故事发展,与各人物一同完成了自我塑造————从一个无比暧昧的称号,逐渐成长为足以毁灭一个社会的力量。

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创造了他。 - 第3张
伊藤润二 《漩涡》封面

写到此处,我不由得想起了伊藤润二的《漩涡》。在伊藤润二的故事中,一个名为漩涡镇的城镇,因漩涡而陷入崩溃,最终所有居民被漩涡所吞噬。在他的故事中,漩涡究竟是什幺,自始至终,作者都没有给出一个清晰的论断,而作者却对漩涡所导致的各种悲剧,各种荒诞不经却又直击人内心深处原始恐惧的事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在《漩涡》与《妄想代理人》中,某种幻想似乎在故事开始之前就潜伏在某个地方了,而这不可知的东西,究竟是什幺,围绕于此的讨论,就是我在本段开头所说的关于“‘幻想’之于作品本身的意义”的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相当难以回答,并非你很难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当你给出一个明确答案的时候,这个问题就失去了启发人们思考的价值。不过,我还是想冒着被人批评的风险,来谈一谈我对于“幻想”之于《妄想代理人》之意义的认识。其实,经过了13集的演绎,问题的答案其实已经经由剧中人物的对话,以及与主线剧情看似并不相关的单集叙事,较为清晰展现在观众眼前了。“幻想”这一要素在今敏的《妄想代理人》中,代表了某种特定时代背景下一种险些毁灭整个社会的小众的反常。在今敏笔下,这种小众的反常,被时代本身的养分所滋养,随后成为了群体的反常,而大多数的反常成为了新的正常,到这里这小众的反常才拥有了险些毁灭整个社会的力量。

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创造了他。 - 第4张
都市传说“少年球棒”

因此,剧中的幻想要素帮助作者表达了一种控诉,一种担忧,一种警示。作品中对此最为直接的表述就是人们对于本应去面对之物的逃避,而这种逃避也催生了相当程度的压抑,而大量被压抑的情感则直接导致了精神失稳以及各种罪恶之事的诞生。这与佛洛依德在《梦的解析》中的观点极为相似。一言以蔽之,“为了拯救我们自己,我们创造了怪物,而这怪物现在却正在毁灭我们”。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呢?的确,相似的言论自从进入21世纪,就已经不止一次的被提到过。在我还上高中的时候,人们会讨论技术的进步会不会令人们更加懒惰,随着步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人们开始担心科技巨头对于隐私的过度掌握以及人工智能崛起对人类社会的危害。

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创造了他。 - 第5张
精神科医院中的“预言家”

我相信面对这幻想物及其在作品中所带来的灾难,作者本人一定是怀着极复杂的感情的。在故事中,他就是万物的主宰,他可以为这个傲慢的妄想代理人,安排一曲优美的安魂曲,可是回到现实中来呢?的确,在故事中,那两位前刑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帮助解决了即将发生的毁灭性灾难,然后呢,在人们的生活恢复正常后呢?那两位英雄身在何处呢?其中一位就像在每集故事最后给出预告的预言者先生一样,进了精神科医院,而另外那位大叔,则回到了停车场保安的岗位,继续为了维持生计做着早已偏离自己梦想的工作。在最后一集的尾声,依旧出现了预告,为我们做预告的是接替了那位老者的年轻前刑警,他告诉我们,不要因为故事结束了就掉以轻心,“少年球棒”或许依旧虎视眈眈的潜伏在某个地方呢。为什幺不能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呢?为什幺还要用这种戏谑的方式给出一个根本没有下一集的预告呢?这说明作者对于人类的未来是悲观的吗?我以为不尽然。我愿意相信作者是相信我们人类是能够像赫拉克勒斯一样克服无数道难关,一直前行的,但同时我也相信作者的这种笃定是需要有前提条件的。这个条件就隐晦的蕴涵在整个作品的叙事以及最后的预告中。我不知道答案,答案需要各位去看这部影片才能有所感受。

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创造了他。 - 第6张
OP截图

回到我们开篇所说的影片的OP,其实这个OP让我想起了某巨人第四季的片头曲,一些音节以极端的间隔反复出现,似乎在用一种音符上的不和谐来表达某种紧迫的情感。显然《妄想代理人》在这方面做得更好。在《妄想代理人》中,那些“啦啦啦”的哼唱让你想到什幺?人物脸上的强迫性笑容又意味着什幺?而那一幕幕人物所在的背景,譬如海底、山顶、炸弹爆破瞬间以及月面之上等,又意味着什幺呢?我想,如果结合影片本身想表达的主旨来思考,你可能会很想多看几遍这个片头。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关于ED(片尾动画)的记忆突然间浮现出来了,之前我甚至以为这个动画正片结束后会直接跳到预告部分,但实际上它是有片尾部分的。片尾部分也值得拿出来说一说,与片头那种诡谲之感形成了鲜明对比的片尾部分,营造了一种极度静谧的氛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片尾与片头一样诡异,但是却更加柔软,片尾中的所有人都在安静的睡觉,从静止的画面中,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他们每个人在呼吸之间产生的气流。最后,你同样会发现,并非所有人都是醒着的,与片中“少年球棒”相对应的另一种幻想物,”玛洛米“,醒着,而那些睡着的人的都围在它周围,那个幻想物就那幺安静的看着所有人,这时候你或许会觉得有些不对劲,但下一秒钟就已经转到了预告部分。其实,我也是在写这段话时才对全片中另一个以“守护”之名存在着的幻想物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有了一些认知的。

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创造了他。 - 第7张
ED截图

片中,另一个幻想物是一个以狗狗形象为原型的名为“玛洛米”的吉祥物。相比于“少年球棒”血腥残忍的行为,玛洛米是一个令人感到舒适的存在,它无时无刻不给人以温暖,以逃避现实的避风港。那幺,它对于影片的意义是什幺呢?在我看来,就像太极包含阴阳两极一样,“少年球棒”与“玛洛米”是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的存在。在影片中,正是玛洛米的无条件包容与庇护,才使得人们愈加容易去回避思考关于自身存在的问题,而那些情绪、那些困扰,并非因为玛洛米的存在而消失,仅仅是因为其而被我们放置在了意识深层的角落,并最终为人们所遗忘。人们或许因此不用以死为代价让自己解脱,但是,却把自己困在了另一种远比死亡可怕的困境之中,这种困境即为麻木,丧失思考自身存在之意义(我们显然不想去选择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所以我们能否找到第三种选项呢?)。写到此处,我也终于有一点点理解了为何“少年球棒”在故事的最后会失控乃至暴走,想要毁灭整个社会。与其说是人们太需要解放自己压抑的情感了,不如说是人们普遍放弃了”解放被压抑情感“的诉求,也正因此,“少年球棒”失去了自身存在之意义。想一想被解雇的职员在听到被辞退这一消息时的心情吧,你就可以理解为什幺“少年球棒”最后会失去了优雅,黑化暴走,发出毫无理性的咆哮声了,这是它在表达自己的满腔愤怒啊。

为了拯救我们,我们创造了他。 - 第8张
互为阴阳两极的幻想物

在最后一刻,当整个事件的始作俑者终于敢于直面自己的过去,玛洛米没有说出一句话,而那一刻我只听见少年球棒温柔的轻声说了句,“再见”。此时此刻,我突然想起少年球棒在故事刚开始出现时对那个女孩说的那句话,“我回来了”。一样的柔情,只是那时是一切残酷的开始,而此刻,则是一次笃定的告别。原来,或许少年球棒并没有我们想的那般邪恶,他一直以来的存在意义就只是帮助他的创造者面对其所不能承担之物,然而他最终迷失,以看似正确的借口做出了无比傲慢而又错误之事。

不过,我很开心看到那个女孩与自己的和解。原来,大方的面对那些无法言说之事,比用无数层糖衣来粉饰自己那颗不成熟的心,要更为轻松啊。


正文部分到上一段就正式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文字。关于《妄想代理人》这部作品,有很多内容本文并没有涉及,并非他们不值得书写,而是要幺我还没有完全理解,要幺由于行文仓促,没有一并顾及得到,而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我显然只理解了凤毛麟角,因此我欢迎富有建设性的对话与讨论,感谢大家!

本篇文章最初发布于个人公众号“凛舞心里”,发布于豆瓣的版本有修改,转载请注明来源,另外图片大部分来源于网络与本站,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动画信息

妄想代理人
中文名:妄想代理人
原 名:None
又 名:Paranoia Agent / Mousou dairinin
首 播:2004-02-02(日本)
IMDb:tt0433722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