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女革命》为视角解读和解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7-10 01:49:24 作者:泥土 Language

(该文章为笔者的女性学课程论文,如有建议和意见欢迎指正)

摘要:

本文通过将女同性恋女性主义这一激进女性主义视角引入20世纪末先锋派动漫作品《少女革命》的剧情和角色形象评析之中,试图以《少女革命》为文本呈现和诠释其中可供挖掘的女权主义观点,并重点关注其最后出人意料的结局,并认为这指向一种革命者和革命观点的自身批判,从而试图呼唤一个无限可能性的新后革命世界。

一、引言

《少女革命》是日本1997年由几原邦彦导演的少女动漫,它漫长的39集讲述了一个十分具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的故事——姬宫安希是凤学园的蔷薇新娘,只要迎娶她就可以获得最强大的“让世界革命的力量”,为此,学园里的男生风靡起了“王子游戏”,黄昏时分在学园天台上决斗,获胜者就可以赢得蔷薇新娘的身体和芳心。然而有一天,一个叫天上欧蒂娜的女孩阴差阳错登上了决斗的擂台,还赢得了比赛。但她并没有从此过上和安希幸福的二人世界生活,而是不断受到其他渴望获得革命力量的男人的挑战和攻击。欧蒂娜每次都会获胜,直到败给安希的哥哥,学园理事长凤晓生。失败的原因是安希在她身后放了冷枪。作为牺牲品而消逝的欧蒂娜终于退出了学园的王子游戏,也消失在朋友们的记忆中,然而安希却突然辞别哥哥,踏上了寻找她的旅程……

《少女革命》是一部少女动漫史的里程碑之作,也被称为日本百合作品的鼻祖,但是它广受赞誉的原因不仅仅在于它的富有女同性恋韵味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因为大家从中能解读和品味出深刻的女性主义内涵,对男权社会的影射与反思。虽然几原邦彦在推特中曾经表示,自己并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也对那样的观点没有兴趣,因此有粉丝借此争辩说他想表达的主题并不是女性主义,而是更广泛的革命精神和全人类的解放,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用女性主义的视角去解读这部动漫。在说人类解放之前,还是先说一说女性解放吧。

《少女革命》在漫长的、琐碎的、无厘头的、无尽的抢夺新娘的擂台赛中耗费了过多的胶片,也耗尽了大部分观众的耐心,而最后从34话开始的关于故事暗线的揭露,欧蒂娜与凤晓生决战的高潮、最令人发指的安希的背叛,以及最后安希开始主动寻找欧蒂娜的开放式结尾,才是全片最让人叹为观止的地方。近年来,以百合素材为主题或者包含百合元素的日本动漫逐渐增多,也越来越直白、露骨、多样化,但是回过头来去看这部20世纪末的开山之作,其影响意义和深刻内涵是难以被超越的。无论是描写日月巫女的永恒相爱相杀的2004年的大胆百合作品《神无月的巫女》,还是2019年大受百合圈内欢迎的,描写两个高中女生细腻感情纠葛,通过身心的一步步相互探索深入,逐步确认相互的喜欢并在其中经历成长蜕变的《终将成为你》,以及种种以百合为噱头,包含女生之间暧昧情感,但是总是以悲剧、出轨、背叛或者不了了之收场的“伪百合作品”,其女性视角的范式和对于女性之间情感的洞察都很难比《少女革命》走得更远了。而这可能与《少女革命》的离奇情节、开放式结局所导致的解读视角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有关。某种意义上来说,《少女革命》是笔者目前为止看过的将同性之爱的深刻内涵诠释得最完整的作品,也是最适合用来阐释什么是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作品。最重要的是,它为我们呼唤了一种变革时代的期盼。

二、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观点及批判

自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当代女性主义哲学思潮随之不断扭转、发展变化,一种较为独特的女性主义——同性恋女性主义诞生。它经常被划分为激进女性主义的一种类别,但同时又和女性主义理论主体有所区别。对女同性恋主义来说, 女同性恋者因为身为女性和同性恋, 在性别和性取向上处于受男权制社会双重压迫的处境。因此, 女同性恋主义继承了女性主义对于父权制话语的批判,但是另一方面, 女同性恋理论更突出强调“性取向”背后的权力政治问题。 因此, 它不仅将矛头指向父权制, 更指向父权制度下的“异性恋”体制, 旨在打破男女、阴阳、异性恋同性恋这种二元对立架构下所压抑的各种可能性, 以释放情欲的自主流动和多元化的爱情。在其代表人物艾德里安娜·里奇看来,“Lesbian一词必须得到承认,因为抛弃它就是与沉默为伍,就是对我们非同一般的经验撒谎,就是橱柜游戏的同伙,就是在制造不可言说性。”(Rich,1979)她认为同性恋经验是属于女人的独特生命经验,而女人和女人可以分享彼此的强烈感情,从而联合起来反抗男性暴权。进而有人得出,只有女人之间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情,女人也只有在和女人的相爱之间才能摆脱男性凝视,摆脱男权社会的一切束缚。

女同性恋女性主义无疑是对早期的主张“女性可以变得和男性一样”的启蒙女性主义思想、主张“男性和女性之间区别对立、宣扬女性特质”的差异化女性主义思想的创新发展,其视角着眼于女性之间的同性爱对于男女社会角色构建的消解,“不仅仅强调女同性恋是一种质疑和颠覆传统的性欲观和性文化模式的性取向,更体现了女性的政治态度、身份认同和自我主体意识”(许庆红,2008),李银河在其书《同性恋亚文化》中说道:“同性恋行为的基础是受到压抑的人类潜能与自发性的释放,该现象中包含着革命的潜力,是对生殖秩序的反叛,是一个‘伟大的拒绝’;与此同时,同性恋行为指明了某种更充分的爱欲意义,代表了肉体的可能性的充分实现”(李银河,2006)。 由此可见,一些女性主义者把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当成一种绝无仅有的女权主义观点,并认为它蕴含着能够真正颠覆男权社会权力,开启女性新时代的革命力量。

然而,相对于主张彻底消解男女二元化对立的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来说,同性恋女性主义是否真正能够带来男女平等,是否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对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批判观点认为,其过于理想化女同性恋和女性特质的倾向,是一种乌托邦式的构想,它将男女社会权力关系颠倒过来,强调女性的主体性大于男性,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机械的性别因果论,与传统的男权主义各置天平的两端,从而依然没有摆脱男女二性别的对立,与男权主义殊途同归。

三、《少女革命》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

那么《少女革命》是怎样用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女性主义思想的?笔者认为其故事内核主要隐藏在34-39话之后的伏笔拆穿和在高潮中落幕的情节之中。当观完整部动漫之后,观众很容易做出这样的假设:剧中的主角具有鲜明的象征色彩,凤晓生是男权力量的象征,安希是甘愿被奴役牺牲的全体女性的象征,而欧蒂娜是少数不愿让女性再受苦、勇敢推翻男权制的新时代女性的象征。他们三个人构成了“少女革命”的全部图景。

1.作为旧势力代表的全体男性象征凤晓生

安希的哥哥凤晓生真的曾经是王子,只不过当他的妹妹安希为了保护他不被万众的期望和千钧的责任所压倒,自愿牺牲为魔女引开众人的仇恨和怨愤之后,就不再是真正的王子了,反而是躲在“魔女”的屏障之后的自私、懦怯、无法承担责任还渴望着力量,理所当然地驱使并奴役着自己的妹妹的魔鬼。

当公主变成了“魔女”,王子也不再是王子,这是对数千年来男权社会统治阴暗面的极大讽刺。处在明处的王子,英雄和男人们,缔造着关于帝国、权力、战争、政治、宗教的神话,而女人完全沦为了男性的生殖工具,她们在可见的历史舞台上常常扮演负面的角色,她们不是被边缘化,就是被妖魔化:魔女、女巫、女鬼、妓女、女仆、宫女,等等,她们就像动漫里的安希一样,好像自愿成为男性的附庸,成为男性获得政治权力的一个补助品,成为男性创造历史之中被男性话语权随意摆布和镶嵌的一环。可是《少女革命》幻想了最初的童话式场景:明明男性一开始是保护公主的王子,可是当男性选择牺牲掉女性来换取自己的利益的时候,男性也不再是能够拯救女性的王子!蔓延数千年的男权主义遮羞布一下被揭开,“所有的历史都是当代史”,男性和女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故事,是不是在男性主体的意识话语中建构又不断巩固的当代史?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和男权主义保持距离从而重新审视男性和女性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和地位?如果把王子和魔女的故事与民间固有的王子和公主的神话对比,其解构主义色彩不言而喻。

2.作为反叛和革命女性象征的欧蒂娜

从动漫的第一集开始,天上欧蒂娜就以一个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出现——她总是穿着男装男裤,为此经常受到校监的批评,有着一大堆女性粉丝,看起来就像是对自己的性别定位有些模糊,或者有潜在同性恋倾向的女孩子。然而即便是误打误撞把安希娶回家,听到安希说“现在开始我是欧蒂娜大人的新娘”,她好像也并没有表现出对安希的同性吸引和着迷。而安希也一直不冷不淡,受制于游戏规则而对欧蒂娜言听计从,虽然她们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难以言说的默契,但安希却从来不表露出任何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在个性上既逆来顺受,也显得难以亲近,高深莫测。不过似乎是为了不让她完全地沦落为没有感情的木头人,导演为她安排了宠物奇奇,并一直通过奇奇的行为暗示她不被表达的心理活动,尤其是对于欧蒂娜的好感。

然而她们俩之间的暧昧着实少得可怜。反而,她们都在不停地和身边的男性产生细微的情感纠葛,尤其是后期凤晓生的出场——凤晓生以其高大迷人的形象迅速夺得了欧蒂娜的芳心,而其暗中还仍然和亲妹妹安希保持不温不火的乱伦性关系。笔者认为这里是对现实中女性情感的真实写照——在异性恋的背景之下,女同性恋完全“不被看见”,女性之间的细微情感很容易淹没在正统、强势、总是有明确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的男女异性恋感情之中。而这一点同样在《神无月的巫女》中得到了互文对照。日之巫女和月之巫女明明是天生地造的一对,但是她们之间的关系没有任何得到世俗的名分,日之巫女明明在骨子里爱着月之巫女,却摆脱不了身边忠心耿耿的男性的大胆追求。月之巫女在心里暗恋着日之巫女,却无法直接地表达。直到看到她和别的男人的亲吻,日之巫女澄澈而富有激情的爱才彻底觉醒爆发。这一段痛苦的暗恋打动了很多有类似体验的观众。

在《少女革命》之中,欧蒂娜作为新娘游戏的胜利者,安希的“新郎”,似乎也从来没有得到男人们的认可,正是因为她站在擂台上,才激起了一大堆男性的挑战欲望,因为他们都发自内心地认为她不配。所以几乎每一集都有新的男人向她发起挑战,似乎大家都认为她的获胜是偶然,是暂时,是侥幸,男人持剑才是永恒,是正统,是必然。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帝制历史中,也有过短暂且唯一的女性皇帝——而后她也很快被自己的儿子推翻。凤晓生在挑起和欧蒂娜的决战之后对她说:

“今后的你不适合再持剑了,这把剑就交给我,从今以后就由我来保护你。你会获得永恒,和我永远相爱,你是公主我是王子,我们会永远厮守在城堡里……无论是那时的你还是现在都是女孩子,女孩子是不适合拿剑的。”

这是大多数少女的终极浪漫幻想,也是欧蒂娜对他芳心暗许的动力源泉——她对于王子公主这一永续的浪漫叙事结构的渴求。

女人们通常被认为是更加渴望感情的,脆弱的,感性的,并且常常身不由己地掉入爱情的陷阱——因为她们又愚蠢、又无能,势必要依靠男性过活,也势必要被男性的力量所主导。从而不可避免地追求异性爱情,并陷入波伏娃所说的“要么失去自我、要么失去爱情”的两难境地。女人势必要建构起对男性的幻想而成为女人,又势必要在和男性的爱情中失掉这种幻想。

“在存在的消融运动中,男性伴侣原则上扮演主动角色,女性则扮演被动角色。本质上来看,被消融的部分是被动的部分,即女性,女性是被构成的存在。”(巴塔耶,2019)在巴塔耶看来,性爱行为和献祭行为具有某种相似性,男人通过对女人的暴力侵犯构成毁灭,以此来消解自身的存在结构,达成对生与死之间连贯性的追求。

在性爱游戏和献祭仪式中作为猎物和献祭品的女性,其依附于男性而存在的价值体系不言而喻。因此过度沉迷于同性恋情,而不投向男人的怀抱,对于女性成为女人来说毫无意义。很多对于女同性恋的社会态度研究也表明,男性通常把少女之间的同性感情当作游戏,当作对于成熟女性和男性之间发生关系的一种预演。“无论她们怎么闹腾,终归女孩子都是要属于我的。”这是很多男性的潜在想法,也是女性在暧昧活动中彼此心照不宣的事实。

因此在《少女革命》中,欧蒂娜为什么要扮演这个异性恋制度下的出格者?为什么试图成为保护安希的王子,而不是乖乖把这个权力还给男人?

在第一集导演就给了一个答案:是因为她曾经在小时候见到过一个将她从绝望中拯救出来的王子,她无法忘记这份崇高,在对王子的过度仰慕和思念中,她从“想要见到王子”变成了“想要成为王子”。并且从第一集到倒数第三集,她对于王子的渴求都贯穿于她的行动逻辑始终。直到她明白了凤晓生——这个她心中王子形象的原型,早就失去了王子的崇高之后,才破除了她对王子的执念。笔者认为这里有暗示社会对于女同性恋的一种常见偏见:即一些女同性恋者变成男孩子的造型扮演男性角色本质仍然是表达对于男性的爱慕或者男权力量的渴求。

但是动漫的高明之处就在于34话的回溯完全推翻了这个设定:欧蒂娜确实在童年见过王子,可是更重要的是她也见到了魔女,见到了被钉死在永恒的被诅咒和被歧视的十字架上的魔女安希。她是为了拯救魔女才想要成为王子的,因为小王子告诉她自己没能力救安希才决心成为王子的。但是在长大的过程中,她忘记了至关重要的这一点,只剩下对于王子力量的追求和渴望。这里似乎体现出一种福柯式的对传统社会规制的讽刺——权力是无主体的、是网络状的,每个人都不免成为社会权利体制的毛细血管。即便是从拯救魔女的孩童心愿出发,在接受女性角色的社会规训之后,也难免成为男权力量的附庸品。“就算你仍然记得,你也始终是个女孩子,不久就会成为女人。”这是小王子对于欧蒂娜的论断。可以说他的预言有一半成为了现实。

3.团结抗敌——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萌生

西蒙·波伏娃在其《第二性》中写道:女同性恋可以是女性“逃避自己处境的一种方式,也可以是接受这种处境的一种方式”。在这里,欧蒂娜似乎是出于被迫才接受了安希的婚约,安希也仅仅是因为服从男性设定的游戏规定才听命于欧蒂娜,她们之间的关系似乎不能算是一种真正的同性相吸。她们之间的感情交流表面在明,实为暗线。即便是完全符合游戏规则的女性婚约,也完全不会得到男权世界的承认和重视,而转入地下运动一般的怪异角色扮演。她们俩之间所谓的感情,随着欧蒂娜与凤晓生一次次的约会、发生关系而逐渐陷入窘境的境地。虽然西方的lesbian这一词的最早发源约古希腊女诗人萨福就“与不少女人保持浪漫的性关系”,但是出轨和骑墙显然难以被现代爱情伦理所全盘接受。

但是动漫的34话无疑让人重新相信了她们俩人之间的爱情。毕竟,欧蒂娜是为了安希才决心成为王子的啊,她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完全是因为目睹了永恒受苦的魔女、并目睹了“王子’的无能,才下决心要自己成为王子的。可以说从她要成为王子的那一刻,才是故事一切因果线的开始。正是因为她是为了安希站在擂台上承担她本不该承担的责任的人,安希也才会在心底倾向于她。

安希在男性世界里体会到的,只有冷酷、暴力、和哥哥强迫自己发生的乱伦关系。相反,在安希身边,她被允许表达自己的想法,她被呵护、被照顾,安希的“女性凝视”毫无疑问提供了一种更美好、更理想、更温柔的爱。而安希所象征的传统女性形象,在受到男人无止境的压迫之后,似乎第一次开始了主体的意识苏醒,也逐渐体会到自己身为女性的尊严和价值。最后安希毅然和哥哥告别,踏上主动寻找欧蒂娜的旅程,不是一个突然的爆发,而是欧蒂娜对她的爱日积月累的结果。

男人无法拯救安希,在这个角度上,安希如果想要寻求拯救,就必须借助欧蒂娜的力量,她们同为女性,只有结为义理,只有通过紧密相连,才能形成足以与男性抗衡的力量,她们的爱是救赎之爱,是光明、伟大、具有革命色彩的爱。这样的结构逻辑充满了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色彩。当代法国女同性恋小说家莫尼克· 威蒂格说道:“女同性恋者不是女人。”欧蒂娜为了能够保持自己的那份崇高,抗拒了一般女人的标准,也没有成为男权制度下的标准女人。但是安希是一个被男权主义构造出来的标准女人,所以她不能和欧蒂娜相爱,所以她最后必须刺死欧蒂娜。但无论如何,只有女性自己解放自己,才能达成救赎,才能导向新的希望。在一个后革命时代,有没有安希和欧蒂娜能够真正相爱相依的可能性?我们无从得知。

4.妥协背叛——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破产

很显然,她输了的原因是安希突然将剑刺进了她的后背。这个反转绝对是整部动漫里最给人以震撼和刺激的一幕。为什么安希要突然背叛欧蒂娜?这是否是对于她们俩人之间难以被确定的爱的彻底否定?

笔者认为她的输局实际构成了一个“虽败犹荣”的悲剧式结局。她和安希之间的爱不仅没有因此而被否认,恰恰相反,借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拔高。也正因为她输掉了斗争,她才没有成为法国大革命里的罗勃斯庇尔,没有成为那个传统革命叙事中斩掉恶龙巨首的英雄,而是成为了永远向革命的可能敞开的革命者。她的消逝反而引发安希走向未知的、开放性的结局,走向新的可能。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它从头至尾所传达出的鲜明革命主题,并没有通过革命的成功,而是通过革命者的殉命,通过对于殉道者的追寻来点题。

艺术就是艺术着。任何对于艺术的定义,都会限制艺术发展其内涵的外延。任何革命果实,也终将成为对革命事业的阻碍。正因为如此,革命的“失败”实际上构成了对于革命事业的永恒呼唤,革命精神得以永存。

假如最后的结局是安希和欧蒂娜一起携手打倒了凤晓生,那么该片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的帽子大概就可以被扣牢了,但是安希违背万千少女的期待,将剑刺进欧蒂娜的背里,还对她说:

“你和我还喜欢他时的王子很像。但是你永远也成不了我的王子。因为你是女孩子。”

正是因为安希的背叛,《少女革命》不仅解构了男权主义,也解构了女权主义,不仅男权主义被嘲笑和讥讽,女权主义同样被残忍的现实所肢解。在男权的社会下,一切女性的抗争是否都是徒劳的、都是无法摆脱男性凝视的、都是一种自欺欺人式的游戏?

确实如此,没有人能摆脱男权制社会的束缚,就像没有人能摆脱与世界的“共在”一样。甚至个人“此在”的本质就是“共在”。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无法摆脱自己身处于男权社会中的社会关系的我们,又怎么摆脱男权主义的规训呢?

但是人最关键的能力就在于他的想象力,他所塑造的符号意义总是能超越当下,超越此时此刻,并且向未来的无限可能性敞开。在海德格尔那里,只有“存在不是完全被封锁着而是已经以某种方式展开了,这样才可能通过这种特定的存在者通达存在。”只有人能展开自身的无数可能性,并通过实现这些可能性而达到存在(宋洁,2019)。只要有人的存在,革命就会不断地继续下去,无论是谁打败了谁。只要有殉道者的存在,后人就可以向着革命者致敬,就可以发起一轮又一轮的革命。所以安希出发了,她踏出了第一步,借此通向无数的可能性。无论是哪一种,都会是一场新的革命。欧蒂娜虽然被安希刺穿了胸膛,却依然成为了将安希从永恒的幼稚王子游戏中拯救出来的那个人。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少女革命》在其独特的叙事结构中展现了一个可供我们以各种方式解读无尽内涵的文本,尤其是对于大众影响最深的超前的、激进的女性主义思想,在后现代的解构主义思潮大行其道的今天仍然显得丝毫熠熠生辉。《少女革命》具有莎士比亚式悲剧性色彩的开放式结尾使得“排斥女性主义是在歪曲它,排斥女性主义之外的解读是在削弱它更广泛的批判价值”。它对于女同性恋的暧昧感情做出了十分独到的阐释,也试图从女性爱情中找到变革世界的真正力量,其通过女性之间的相互救赎从而引申至自身解放的无限可能性,亦或者是导向一个世外桃源幻想的女性新世界的畅想,是对于女同性恋女性主义再好不过的阐释,也是一种革命精神的书写,如何能“赐予我变革世界的力量”?这部动漫也许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参考文献:

1.李银河.李银河自选集[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

2.许庆红.爱欲与自我:《另类戒指》中的女同性恋女性主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6(6):728-732. DOI:10.3969/j.issn.1001-2435.2008.06.022.

3.陈静梅.西方女同性恋主义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发展[J].兰州学刊,2007(05):111-113.

4.Rich,Adrienne.On Lies,Secrets,and Silence:Selected Prose,1966—1978.New York:W.W.Norton,1979,PP.200,202.

5.王晴佳. 历史的精神 精神的历史——评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J]. 读书, 1986(06):44-52.

6.宋洁,王伯鲁.从“用具”到“技术”——海德格尔此在的敞开与遮蔽思想流变解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171-176. DOI:10.15918/j.jbitss1009-3370.2019.5827.

7.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3.

动画信息

少女革命
中文名:少女革命
原 名:少女革命ウテナ
又 名:Shôjo kakumei Utena / Revolutionary Girl Utena
首 播:1997-04-02(日本)
IMDb:tt0205410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