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马》——一些存在主义简单分析和拙见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7-12 01:42:08 作者:Sisyphe_ Language

《海马》是我高考完的暑假邂逅的一部极有意思的番剧。我想推荐它,不仅是因为它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更是因为它与我大学之前的思考和知识结构的差异。

从广义来看,一部电影或是剧的优秀与否主要取决于主角的行为和其他演员的行为的意义,包括“好”事的意义和“坏”事的意义。优秀的电影不仅能将角色扮演得入情入理,还能与现实生活有某种重合之处(这种重合不一定是行为的重合,还有可能是情感的重合)从而造成一些共鸣,形成角色的代入感。说白了,我们寻找的就是一种不安的的感觉,而剧中每一个人物的情感似乎都是由我们掌控的。这种看法看似比较旧,但它的适用范围很广。所以下文我就从这个角度分享一点拙见。

我先自我反驳一下,既然我喜欢kaiba是由于知识结构的差异,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执意寻找与剧情中人物“同构”的代入感呢?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康德式的认识思维。人们总是从身边看见的“表象”去推断“表象”背后的什么。剧中想象的“记忆储存和更换容器”恰恰是从我们所熟知的记忆向记忆的功能的延伸。在我看来,想象的内容合理与否并没有太大关系,重要的是这种延伸(实际上还是在我们的认识结构内的)是否有意思以及带给我们激动和启发。差异性存在的目的(对我们来说)就是契合我们之前已有的结构。

所以,这部剧中类似于童话的设定(比如说把记忆类比成书、卵,把某种现实具像化为一个个星球)也就有了意义。想象具有契合现实的影子,这是想象的神秘和有趣之处。

我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进行一点分析。我首先想到的是加缪的一句话,是加缪对《局外人》的诺贝尔文学奖感言:“我对上帝斥责和否定,是为了更好地相信上帝的存在。”当时这句话带给我极大的触动。哲学家既需要建构也需要解构,而思想方法比理论内容更重要。《海马》虽然不能像哲学书那样有系统的解构我们的认知结构,但我觉得汤浅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淡化了科学的内容并走向了软科幻(虽然我并不觉得这部剧算科幻,不过权且这样叫)。用形象化的内容对人物进行意识分析推进情节。(有那种可以查看别人记忆的枪)

关于角色看似永生,却是否适合存在主义定义的问题,我给的答案是肯定的。加缪对荒诞是这么解释的:“对将要发生的事物和现有现实感受(注意!是个体感受)之间的错位感。”可见,即使假设角色永生且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他的荒诞依旧存在。也就是海德格尔说的“被抛”状态,而且角色的“被抛”甚至是永恒的。

那么,进入剧情中的设定:角色的记忆被存储在chip之中,没有chip的人只能拥有初心且无法复活。我想,这里作者的意图已经表露的很清楚了,即虽然以我们的科技无法制造出chip这样的存储器,但是chip的存在并不能使荒诞消失,而是造成了新的存在主义难题:chip的存在可以用卵来量化,但是chip的内容对于每个人又是不同的。人们随意地更换和获取记忆只会又进入记忆的深渊。其他记忆是否会给人带来幸福,或许真的可能,但是这种幸福完美符合了荒诞的存在条件,人们可能与这种幸福反目成仇抑或成为幸福的傀儡。

所以,还是加缪的原话:“幸福本身不是荒诞的,幸福与人相结合才产生荒诞。”

另外,我还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即我们能否解释康德体系中的“自在之物(抑或它根本就不存在)”的问题,这可真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这个问题在这部片子里又很有意义。权且用“神秘之物”来称呼我们在这部片子里遇到的一切不可解释的东西。我这么转化,是因为这些都属于康德“自在之物”的范畴。记忆就像这个神秘之物的潘多拉盒子,我们看到了这个盒子的冰山一角,以此来判断这个盒子的全貌(即以表象猜测自在之物)必然只能看到它的一部分(即你只有使用记忆的权利而没有探寻记忆它到底是什么的能力)。显然,神经科学难以对记忆的存在进行“感觉上的再现”,我们也难以获得关于记忆的更准确的认识。

kaiba中的世界记忆的科学十分完善,但是,却依然被它的“无法被再现”所惑。这种记忆系统并不是完美的,只是一个又一个记忆的简单叠加,这样的记忆存在着极大的矛盾。它的失去和拥有也不等于现实生活中的对幸福的失去和拥有。所以,综上,这种记忆不过停留于现象。

灰常感谢能耐心读到这里的胖鱼,以上内容个人拙见,欢迎讨论XD

动画信息

海马
中文名:海马
原 名:カイバ
又 名:KAIBA
首 播:2008-04-10(日本)
IMDb:tt1209386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