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7-31 16:32:06 作者:雨田君 Language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张
千与千寻 (2001)
9.4
2001 / 日本 / 剧情 动画 奇幻 / 宫崎骏 / 柊瑠美 入野自由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2张

如果让中国观众选出一部最熟悉的宫崎骏动画电影,我想绝大多数观众会选择《千与千寻》。这不光是因为这部影片故事精彩、寓意深刻,同时它还给我们呈现了经典的电影配乐,达到了视听艺术与人文内涵的完美统一,在世界动画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影片在日本上映的时间是2001年,直到时隔18年之后的2019年才在中国内地正式公映,中国观众此前更多是通过网络媒体、音像制品等方式观看了这部影片。 2001年,日本经济从泡沫破灭中稍稍缓过气来,而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尚未到来,正在经历经济衰退的日本社会开始整体反思高速经济增长和过度消费过后所导致的社会问题,《千与千寻》的上映,正是顺应了这一宏观的社会思潮,一举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雄奖、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片等十多项日本国内外大奖。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3张

《千与千寻》对人性的探寻,对现实社会的隐喻,使之成为了一部可以进行不同解构和解读的佳作,自上映以来围绕其展开的讨论和影评不胜枚举,这足以彰显其艺术价值。作为中国观众,在经历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社会结构调整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这部影片20年前的影片,可能会有更多的思考和共鸣。 《千与千寻》中不同的人物设定和结构元素都有其特殊的内涵和寓意,本文在对故事情节进行简要介绍之后,对影片中人物、场景及镜头语言等要素的分析和解读,将是我们品评的重点。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4张

剧情简介: 荻野千寻是一个10岁的普通小学生,随父母举家迁往一座新的城市,但途中迷了路,误入了一个灵异小镇。小镇的主人是一名叫汤婆婆的女巫,经营着一家叫做“油屋”的澡堂,油屋的服务对象是日本八百万天神。 小镇有一条诅咒:凡是没有工作,贪吃懒做的人都会变成猪被吃掉。千寻的父母由于贪吃,未经过允许就随便触碰食物,而变成了猪。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5张

千寻为了拯救父母,在汤婆婆的助手白龙的帮助下,进入油屋,并成功的获得了一份工作。其代价是被汤婆婆夺走了名字,成了“千”。 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千逐渐成长,从柔弱的乖乖女变成了一个勇敢、坚强的小女孩;她以自己的真诚和善良赢得了他人的尊重,同时也和那个叫白龙的男孩子之间萌生出一段纯真的感情。为了拯救父母和对自己重要的人,面对各种困难和危险,千不断勇敢地做出自己的选择,最终取回了自己名字,救出了父母,找到回家的方向。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6张

1.千寻的父母变成猪 这一情节的设定,可视为是整个故事的真正开端,为后续故事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宫崎骏之所以这样设定,主要有两层隐喻。 第一层隐喻可以说是对日本现实社会“御宅族”群体的一种影射,他们指的是伴随着“刹那主义”而诞生的一群追求及时享乐、逃避社会现实,不去工作而整日躲在家中吃着泡面、外卖以动漫、游戏、AV等二次元文化度日过活的年轻人,在中国对他们有一个更加形象的称谓叫做“死肥宅”,这一群体不工作、无生计来源,作为成年人还在终日啃老,这引起了日本整体社会的忧虑,宫崎骏借助“猪”这形象表达了对“御宅族”这一寄生群体和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反思。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7张

第二层隐喻范围则更宽泛也更深刻,导演用变成“猪”隐喻人的社会化以及面对物欲横流的世界的贪婪和堕落,迷失了最初的理想和原则,沉迷于低级的物欲享受,追求动物化的肉体快感,成为了一头不会思考也不愿思考的“猪”,就像千寻的父母,本来是要去另一座城市开始新的生活,结果误入油屋小镇,面对美食,大快朵颐,无视女儿亲情的呼喊,直到变成猪,早已忘记了一家三口当初出发的目的是什么,这何尝不是一个极大的讽刺? 其实,电影的这两层隐喻早已不再局限于日本社会,在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我们不难在影片中找到精准的对照,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被泛娱乐化、碎片化、“奶头乐”以及信息茧房剥夺了深度思考的能力而沉溺在及时的快感中,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吗?

2.汤婆婆和她油屋里的众生相 油屋是整部影片故事主要发生的地方,它表面是一家以八百万天神为服务对象的高级洗浴中心,其实它影射的是这个高度效率化和阶级化的现实社会,各色人等在此粉墨登场,不论是奇形怪状、大腹便便的各路天神,还是千人一面、卑颜屈膝的蛙人跑堂和女佣,哪个不是现实世界里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的真实写照? 汤婆婆以一纸契约换取了员工的名字,让他们“忘我”地工作,以一种近乎于打了鸡血和集体无意识的热情异化为资本的工具,跪在地上争抢客人撒下的琐碎银两,哪怕为此付出的代价是自我被吞噬、自由被禁锢。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8张

汤婆婆像极了现实中那些鼓吹“996是福报”、贩卖焦虑、动辄给人“画饼”的各色“神棍”,对于这种人一定要警惕,他们在给你灌输各类“励志”观念的同时,其真实的目的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你如果全信了他们,那你就真成了待割的韭菜。 虽然,油屋是一个声色犬马的名利场,但它同时也是一个洗涤灵魂的地方,关键在于你如何取舍。人作为社会化的一份子,通过劳动来换取金钱和财富这本无可厚非,但能否不迷失自我,永远保持自己的初心则未必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千寻和白龙之所以能够回家,是因为他们在油屋这个纸醉金迷的大染缸里始终没有迷失自己,经受了历练,升华了自我,而重获了自由。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9张

就像那个满身污秽的河川之神,他携带着排山倒海的污秽来到油屋,大家都对其避之不及,唯独千寻接待了他,最终在千寻真诚的帮助下洗去一身污秽,化为一条青龙长啸而去,并赠予了千寻可以净化污秽的药丸,才为后来千寻拯救白龙和父母埋下了伏笔。 河川之神代表了环境的恶化、工业的污染及资本的原罪,污秽如河川之神都能在油屋得到净化,那些牛鬼蛇神的客人、被工具化的油屋杂役为什么不能呢?恐怕原因还在其自身吧。 影片中有一个场景,千寻和一个长得像派大星一样满身油腻、一脸呆滞的天神共乘电梯,彼此相对无言,但他却为千寻按了一下电梯的按钮,这一细节体现了隐藏在他丑陋外表下的人性和善良,作为天神,他也在被自己的身份所禁锢,不能流露自己真实的感情,沦为了麻木和腐化的象征。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0张

就像犹太裔意大利作家普里莫·莱维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类人:一类是被拯救者,一类是被淹没者。一个人,不是被拯救的,就是被淹没的,没有第三条道路可以选择。”在油屋,千寻选择了被拯救,但更多的人选择了被淹没。 3.锅炉爷爷与小玲姐姐 严格来说锅炉爷爷与小玲姐姐也是油屋中人,之所以把他们单独列出来,是因为他们与油屋中那些魑魅魍魉不同,他们虽然被囚禁油屋,但并没有选择与周围的人同流合污,而是始终保持着真实的人性。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1张

锅炉爷爷是一名栖身于油屋这个声色场所地下的锅炉房主管,他的工作是夜以继日地烧锅炉给油屋的宾客供应沐浴用的热水和配制浴汤,他相貌可怖,体态畸形,长了六条手臂,像一只凶狠的蜘蛛,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白龙,并拿出自己珍藏了四十年的车票送给千寻,让他去寻找钱婆婆。 他是一个典型的被高度资本化和效率化社会所异化的人物形象,虽然超负荷的劳作扭曲了他的外貌,但并没有腐蚀的灵魂,他始终保持着人性的善良和同情心。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2张

小玲姐姐是油屋里一名普通女佣,但她与那些千人一面的其他女佣不同,她身材高挑,面容姣好,没有周围那些女佣身上的污俗之气。一开始她对千寻很冷淡,熟识之后她像大姐姐一样悉心照顾着千寻,教导千寻这个初入职场的小白为人处世之道,并帮助千寻逃离了油屋。 她就像我们身边那些善良的普通人,他们或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栖身在平凡的岗位甚至是弱势的地位,但他们并未放任自流,而是认真且坚强的活着,在照顾好自己和最亲近的人的同时,还给与他人以善意和帮助,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感受到了一种平凡而温暖的力量。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3张

4.白龙 白龙本是琥珀川河神,因河川遭受污染,无家可归,投奔汤婆婆门下学习魔法,结果吞食了钱婆婆的印章和附着其上的污秽之物,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汤婆婆囚禁于油屋。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4张

虽然吞食了污秽,行为受到汤婆婆的控制,但并未让污秽染指自己的本色,他时而是一个桀骜不驯的白衣少年,时而化作一条兴风作浪的白龙,最终在千寻的帮助下服下河神的药丸,吐出了印章和污秽,找回了自己的名字,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广阔天地。 在导演的设定中琥珀川河神是自然的象征,导演借用这一人物形象批判了文明社会对自然的破坏,嘲讽了人类试图掌控自然的狂妄。就像宫崎骏说的那样:“千寻与白龙的’爱’是一种在困境中互相扶持、给予彼此坚强活下去的勇气,如朋友般的感情,也代表了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5张

我觉得,白龙还像一个初涉人世的少年,内心还坚守最初的原则和理想,干净而叛逆,这让我联想到陈凯歌的《猫妖传》中的白乐天、空海和白鹤少年。现在广为流传一句话: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但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少年一旦出走,用不了半生就沾染了一身的铜臭和油腻,再也回不来了。

5.无脸男

无脸男可以说是宫崎骏塑造的最为成功的动画形象之一,看一下世界各大动漫展的cosplay就足见人们对其的喜爱。网上有许多专门解析无脸男这一角色的评论和文章,但我觉得那些都挖掘的不够深入。

在我看来,无脸男的设定是导演引用了弗洛伊德的人格论体系,即:本我、自我、超我。而无脸男则是影射了人格论中的“本我”。他是我们每个人人性中那个最真实的自己,代表了我们内心原欲和弱点。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6张

无脸男初到油屋之时,以饕餮之势几乎吃光了油屋所有可吃的食物,甚至于最后不惜吃人来满足自己欲壑难填的口腹之欲,对侍奉他的杂役一掷千金,接受他们的顶礼膜拜。

按照弗氏的理论,人类的一切行为动力都受到欲望的驱使,换一个角度来看,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欲望不断叠加和限制的结果。对生殖欲的需求使人类建立族群社会和婚配制度,对食物、物品的需求促生了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的形成,而对权力的崇拜促使国家、法制和政治团体的建立。

无脸男最初是一个完全被欲望驱使的怪物,他体型庞大,招摇过市,以一种压迫性的姿态展示自我的强大。人类总是如此,通过权力、金钱这些东西来证明自己的成功和不可一世,借以掩饰内心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但这两样东西也是最容易让人迷失自我而堕入罪恶的深渊。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7张

就像无脸男一直戴着的那张假面,把自己躲藏在欲望的背后,成为了一个没有灵魂的透明影子。在吞下了河川之神的药丸后,他吐出了被他吞噬的欲望和污秽,成为了一个孤独、孱弱的可怜鬼。油屋里的芸芸众生,只有千寻能够拯救无脸男,其余人等都在对其竭尽阿谀奉承之能,只因千寻内心是干净善良的,她不会被欲望所吞噬。

从油屋出来之后,无脸男像一个幽灵一样跟随着千寻,不论千寻怎样规劝、逃避他还是如影随形的跟着千寻一言不发,每次回头他总在不远不近的地方注视着千寻。单纯的千寻想必此时还不明白,这个孤独、孱弱的无脸男其实就是自己人性的欲望和软弱,你可以用自我、超我来限制它、超越它,但你永远不可能抛弃它,终有一天你要接纳它与你结伴而行,并握手言和。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8张

影片中,千寻最终同意无脸男和她一起去找钱婆婆,当千寻拿出锅炉爷爷送给她的车票和无脸男一起登上海上列车,检票员只剪了她一个人的车票,这也隐喻了千寻和无脸男其实是一个人。正如大家都理解的那样,海上列车是人生的隐喻,一路上有人上车,有人下车,皆为彼此生命中的过客,而最终陪伴千寻抵达终点站的只有那个木讷、沉默的无脸男。

也许有一些爱较真的观众会说:“不对,和千寻一同乘车的还有小蚊子和汤婆婆那个变成了小老鼠的大胖小子。”其实,这些都是电影惯用的一些手法,如果影片这一部分只有千寻和无脸男这两个角色,整个情节流程就会显得十分沉闷,加入了蚊子和小老鼠这两个活宝,整个情节就生动了起来。 所以,欣赏一部电影,你要明白哪些是导演想要突出的主体,哪些是用以调节气氛的佐料,如果你非要纠结这个细节,那我也可以告诉你: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宠物不需要买票。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19张

6.钱婆婆 钱婆婆的小屋可以视为是整个故事的终点,也是一切诅咒、禁锢和幻象得以化解的地方。在故事设定里钱婆婆是汤婆婆的孪生姐妹,但和周扒皮式的汤婆婆不同,她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

这是导演一个很巧妙的构思,钱婆婆顾名思义代表了那样几乎每个人都喜欢的东西:钱。可能有观众不理解,油屋那个象征剥削阶级的汤婆婆不是更应该代表钱吗?为什么她叫汤婆婆,而不叫钱婆婆?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20张

这就是宫崎骏的高明之处,可能许多中国观众不知道,宫崎骏其实是一个有着共产主义理想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十分清楚金钱的本质。在一些论调、观点甚至文学作品中,钱被视为肮脏、腐朽的象征,代表了资本的原罪,其实不是这样的。钱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本身并不肮脏,更无原罪,只是人类在获取金钱的过程中让它沾染了人性中的污渍,而扭曲了它原本的面目。

汤婆婆和钱婆婆代表了金钱的两个方面,所以影片中她们的外貌是一模一样的,只是性格和神态不同。油屋里的众杂役为了地上几两碎银不惜出卖自己的“名字”屈从于汤婆婆的淫威,被囚禁油屋,失去了做人的自由;那些有头有脸的各路天神也在油屋这座汤婆婆为他们精心设计的声色场中沦为了被欲望驱使的行尸走肉。如果你内心带着的污秽和贪婪去获取金钱,那你看到的就是它丑恶的一面,你会被它捆绑在罪恶的利益链条上,成为它的奴隶,被带入无尽的深渊。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21张

只有内心纯洁如千寻的人,才不会被欲望所吞噬,不会被利益所奴役,才能理解金钱真正的意义,得见它真实的面貌。人追求金钱并没有错,因为它可以带给我们更高的生活质量,确定而具体的物质保障,甚至喜欢物质享受也没有错,这些都是人性真实的需求。但你要明白拥有金钱的目的是什么,目的应该是它能够给予你幸福和自由,而不是束缚、胆懦和羞愧。如果你赚的钱是以出卖自己的良知、自由为代价,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无视道德和法律,那金钱于你而言就是罪恶和禁锢。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22张

中国有句古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个“道”不是歪门邪道,而是“天道”,是亘古不变的客观规律。一个人只有常怀“敬畏之心”,养“浩然正气”,知“可为”与“不可为”,才能无限地接近于“道”。不要一心只想着追着钱跑,如果你真的能够依“道”而行,或许哪天钱会主动来找你也说不定。 7.千寻 之所以把千寻的评析放到最后,是因为千寻的人物设定是最为清晰的,她是一个单纯的小女孩,而孩童的世界总是简单且真实的。通过对以上人物的解析,想必读者对千寻的人物理解也不言而喻了。 千寻代表了人性中所有的善意和美好,真诚、勇敢、坚毅、博爱和救赎……她是影片中最干净的一个人,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千寻尝了一口河川之神的药丸,感到很恶心,但她咽了下去,没有呕吐,但无脸男、白龙在吃了药丸之后都吐出了污秽,因为千寻的内心干净的,没有污秽。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23张

千寻象征了人类的童年,是那些我们曾经拥有,却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丢失的那些弥足珍贵的东西。在宫崎骏的电影中,主人公大多是儿童和少年,在他看来,世界上只有两种人:成年人和孩童,成年人已经腐化,藏住脸,遮住心,把世界搞得满目疮痍,而孩童的可贵是他们的率真、懵懂和无所畏惧,常常在丑恶面前固执地坚持,所以,宫崎骏觉得孩童们才是世界希望,只要人类文明还有青春的朝气,这个世界就有变好的可能。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24张

结语: 《千与千寻》通过千寻的冒险历程,讲述了一个关于找寻和救赎的故事,它提醒我们不论出走多远,都不要把自己搞丢,要适当的驻足和回首,不要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人只有接纳和忠实于真实的自己,才会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成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而不是攀附于他人的附庸。就像“千寻”这个名字,何尝不是“梦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一种隐喻,而那个站在灯火阑珊处的人,就是你一直在找寻的自我。既然你已经看到他(她)了,何不鼓起勇气把他(她)找回来?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 第25张

(本文2021年2月4日首发于作者个人微信公众号:雨田君的草台班。欢迎微信搜索关注,谢谢!)

动画信息

千与千寻
中文名:千与千寻
原 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又 名:神隐少女(台) / 千与千寻的神隐 / Spirited Away / A Voyage of Chihiro / Sen to Chihiro no kamikakushi
首 播:2019-06-21(中国大陆) / 2001-07-20(日本)
IMDb:tt0245429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