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童》赏析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9-05 21:26:00 作者:Ubu Language

       《恶童》是一部改编自松本大洋的同名漫画的电影。它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欣赏它制作精良的画质,也赞叹它带给观影者的多角度的人文思考。
        先说说电影的一些外围因素。
        曾经在网上看到过这部电影的场景设计图,当时便不禁感叹其精细程度。通过观看影片观众也可以发现,此片制作公司,也就是日本著名动画公司studio 4 可谓在环境制作上煞费苦心。电影开头,镜头追随一只翱翔空中的乌鸦的视角,将宝町的城市俯瞰图呈现在观众面前。也就在这惊鸿一瞥中,观众已初步感受到了宝町大量融合日本古代、旧上海滩、泰国风情的建筑物所散发出的怀旧气息。而伴随着故事的进行,一个暖色调的宝町市的全貌也渐渐得以展现在观众面前。这座华丽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好像都被夕阳晕染成了橙黄色,而整座城市也似乎陷进了一个漫长的黄昏。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名叫让皮埃尔热内的法国导演,他所导演的每部电影也都是以黄色为主色调。在他的电影里,橙黄色给人所带来的是怪诞与焦灼,温情与怀旧,还有一丝挥之不去的伤感⋯⋯而我想,这大概恰恰就是暖色的宝町给人的感受。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人物设计。在这一方面,电影很大程度地遵从了原著的设计,比较好地还原了作者松本大洋的审美观。如果说电影华美的环境设定得到的是观众的一致认可的话,那么在电影的人物设定的评价上,观众则自动分成了两方阵营。有人并不欣赏此类人设,正如有人认为松本大洋漫画中的人物很多都丑得无法接受,也有人觉得影片中的人设正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我本人是倾向于后者的。我认为,全球化对文化的一种冲击便是它使原本因地而异的审美标准逐步获得了统一,美与丑之间的界线由经济强权之手重新划下。在这一背景下,松本大洋等非主流漫画家笔下的人物与其他迎合大众审美的美型却几乎相差无几的角色相比自然相形见绌。然而,以松本大洋为代表的青年漫漫画家所关注的对象从来都是社会上的边缘人物,例如平庸的少年,流浪的老人,游荡的孤儿,他们所讲述的故事也从来不是有关梦幻般的爱情或英雄的伟业,而是充斥着无聊琐碎,痛苦甚至绝望的生活。他们需要的是一种严肃感,以及更重要的,一种真实感。而这两者,只能由并不美的平凡人来提供。同样属于青年漫漫画家古谷实的作品同样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因而,松本大洋坚持选择以不美型的人物作为作品主角是有他的道理的。另外在电影中,色彩的巧妙运用不仅起到了修饰人物形象的作用,还很好地映衬了人物性格。例如深沉的黑的服装总是以暗色为主,与白鲜亮无比的衣着颜色时时形成对比,而反派人物蛇男酒红色的西装与绿色的嘴唇则暗中表现出了此人物的阴险毒辣。
        说完外围因素,再谈谈电影带来的一些思考。
        整部电影最重要的导火索就是kiddy kastle 公司对宝町建设发展的介入,其以强硬姿态对宝町进行大刀阔斧的重建的举动不仅极大刺激了作为主人公的白与黑,甚至使原本与之合作的当地黑社会头目老鼠都感到内心愤懑。从这一点来讲,恶童是一部有关人与城市的电影。
        电影里,主人公黑曾深夜闯入黑社会的办公室并与其成员恶战一番,而在战胜后临走之际,黑在墙上以大号字体写道,my town,我的城。那些潦草的红色字母所呈现的是其主人对这座城市特殊的爱,一种近乎偏执与霸道的感情。
        一座城市有什么魔力能让长久生活在其中的人产生一种不可替代的归属感?对这个问题,电影恶童的回答是,记忆。对于被父母抛弃,在宝町街头长大的黑与白而言,整座城市就是他们的家。他们是这座城市里两只四处流窜的猫。他们熟悉城市里的每一条街,每一家店铺,熟悉它的善与美,也熟悉它那有自己参与其中的罪恶。不完美的宝町,慢节奏的宝町,暖色调的宝町,自成体系的宝町,让他们感到舒适、安心。
        然而城市和人一样,内部总是在悄然无息地发生着不可拒也不可逆的变化。电影中,一段老警察的独白道出了这种变化带给人的感受。“ 当我还是制服警察的时候,这座城市还是有温暖的,如今却冷漠得一塌糊涂。 ”
        宝町仍旧是那个不完美的宝町,但它上紧了发条,板起了面孔。
        机器的轰鸣淹没了收音机里的小调,冷漠的行人替代了熟悉的笑脸。面对这种变迁,恍然惊觉的人们总会被巨大的失落猝不及防地击中。伤感不可避免。电影中当老鼠坐在即将被夷为平地的歌舞馆中最后一次欣赏舞女的表演,他想起了第一次来这里看演出的自己,想起了年少时的懵懂与纯粹。时过境迁,恍如隔世。将被推平的并不是一座座老旧的建筑,而是所有与之相关的记忆的见证。想必在那一刻,老鼠的心变得像那末日临近的歌舞馆一样,空荡而荒凉。
        城市内部缓慢的变化带给人无可奈何的惆怅,由外部入侵、强行操控城市建设的力量则很容易激起原著居民的愤慨,尤其当这种力量显得有些不怀好意的时候。电影中,拥有坚实经济基础与强悍武装部队的kiddy kastle公司显然就是这种力量的代表,而黑与白则是反抗势力的带头人。在影片中,黑与白借由暴力的途径发泄了自己的不满,并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以赚取利益为目的的城市建设的进行。这是电影的高潮与大快人心之处,却也体现了这部电影的理想性与局限性。毕竟在电影之外,此种畸形而迅速的建设正在无数个城市中发生。伴随彻夜叮当作响的施工队的噪音,旧城废墟之上无数高楼拔地而起,拥有迥异名称的街道已被改造得别无二致。然而,这些城市的居民却未见得有黑与白那样的觉醒意识,且在现实中,暴力也并非那样轻而易举。
        除了城市和人,电影中还有另一种关系值得关注,那就是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或说得更确切一点儿,他们各自所代表的抽象物质之间的关系。尽管黑和白是形影不离的朋友,但他们的性格却像他们的名字一样反差巨大。一个冷漠残忍,阴郁寡欢,一个热情善良,天真烂漫;一个有着超乎同龄人的成熟,一个似乎还停留在心智未健全的阶段;一个属于黑夜,一个属于白昼。一种想法是黑代表阴暗与邪恶,而白则是善与美的化身。这想法过于简单,但当我们把它带入电影里,一些值得玩味的情节出现了。
        首先是我们发现其实表面上截然不同的二人,看似对立的两种价值取向实际上并非处于激烈的冲突中,而是相反,他们的存在是依赖于对方的。熟悉两位主人公的流浪汉曾经对黑说,如果白没有受到黑一直以来的保护,恐怕早就死了。的确,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底层世界,是黑的暴戾如同带刺的外壳,保护了貌似毫无反抗能力的白。而反过来,白对于黑也有着特殊的意义。白在打斗中受了伤,此后黑自作主张决定将他送到警察那里保护。然而在白离去之后黑的情况却急转直下,被孤独与仇恨吞噬的他变得前所未有的凶残与落魄。不言而喻,白对于黑而言同样是必不可少的,正如白自己所说,黑的心所缺少的零件儿在他那儿。
        另外一点发现是事实上两人都并不像表面看上去的那么简单纯粹。影片中流浪汉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白比他看上去的样子要坚强,黑则有着隐藏得很深的脆弱。事实的确如此。在与kiddy kastle 的巨人的一次打斗中,处于劣势的黑几近送命,白却在这时用火烧死了敌人,并且表现得异常冷静,使习惯于杀戮的黑也为之震惊。而在白受伤后,一向内心沉静的黑却流下了眼泪,少有地表现出了他的温柔。而影片中的其他一些细节同样表现了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例如尽管白从不主动涉入暴力与犯罪,但他甘愿与黑并肩战斗,也欣然接受黑靠偷窃赚取的不义之财,而黑也并非对旁人的遭遇都无动于衷,例如他会为遭到黑社会欺负的少年报仇。
        以上这些使人联想到日本文化中对于善与恶较为特殊的理解。在世界的一些其他文化中,善与恶很容易被简化为一对绝对的相互对立的对象,例如在基督教文化中,代表罪恶的撒旦的名字的本意就是“对立者”,意味着与善和正义的代表上帝的永恒对立。然而在日本文化中,尽管人们也承认善恶间的对立关系,却并不强调两者间的对抗,而是关注二者间的动态平衡。相比于在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之中二选其一,他们更愿意将复杂的人性看作善与恶的双重结合,相比于将社会看成是善与恶的战斗场,他们更愿意将社会看作一个大舞台,善与恶轮番表演,相互映衬。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的确造成了一些问题,例如会使人感觉日本人似乎对罪恶更加纵容。但这的确又是一种智慧。毕竟,万物存在的意义都依赖于与他者的联系,而对比则是其中重要而显著的一种,因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撒旦成就了上帝,罪恶成就了善美。如此看来,松本大洋想讲的并不是邪不及正的传统说教,而是善恶相依的日本哲学。

动画信息

恶童
中文名:恶童
原 名:鉄コン筋クリート
又 名:恶童当街(台) / Tekkon kinkreet
首 播:2006-12-23(日本)
IMDb:tt0831888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