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说这是一部好电影——论艺术、电影与道德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9-09 11:16:04 作者:RiverCheung Language

国人对于日本人的态度,真是一个不得不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的问题,但反映在文艺上,特别是艺术鉴赏上,却着实有些困惑或两难。

之前在豆瓣广播中曾看到一条关于小津安二郎的论争,大抵上是在说小津二战时参与过侵华战争的事情,是位军国主义者,手上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并且顺便提到了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东京物语》。观点认为《东京物语》的背景是战后的日本,但全片却无对战争的歉意,只是不厌其烦地去营造夫妇子女家庭喜怒哀乐的幻影,而且对片中原节子死去的丈夫也带有“反战败”的特点,是“反战败”而不是“反战”,因此大加斥责。比《东京物语》更具有可比性的,是同样为吉普力动画的《萤火虫之墓》。和这部《在这世界的角落》一样,在评论区又出现了一大片关于“反战败”的言论,一时间,“为战争洗白”“”“死了活该”“你忘记那些屈死的中国人了吗”之类的言论甚嚣尘上。甚至今早在广播流里看到一位友邻提出的关于“无耻的艺术”的命题,美学和艺术上的无懈可击,就可以掩盖其无耻的本质吗?

对于这些问题,到底应该怎样判断?

首先,如果仅从日本对于战争的态度上——当然这种态度倾向也体现在它的文艺和电影方面——在这方面它确实是做的不够的。仅仅诉说当年的战争也给自己的国家和国民带来了难以承受的灾难(这一点虽然也是毫无疑问的),但作为一个战事的挑起国,一味诉说自己的苦难,难免有些缺乏诚意。这一点,日本与同样作为前法西斯国家的德国相比有了更为明确的对比,不同于日本整体的文艺走向,在德国的很多文学和电影作品中,对于当初那段历史的警惕和反思都有着很好的体现。所以,在这一点上,日本洗白不了,也确实值得被声讨。

既然如此,那是否就可以说,类似于这种作品,它们便毫无价值,甚至是可以无限度的去贬斥或是完全否定呢?

我觉得,如何看待这一问题,首先是取决于你对文艺的界定上,即文艺与政治、文艺与道德、甚至是文艺与思想的关系上。艺术究竟是什么?它能否做政治的附庸?文艺应不应该表达政治诉求?如何看待文艺中的政治诉求?电影、文学、艺术,它们当然需要精神内核的支撑,而在很多时候,这种精神内核又不得不与政治倾向挂钩。所以,文艺中的政治问题,本就是几乎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纵使我如此讨厌意识形态对于文艺作品的渗透,却也知晓,这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除非你没有思想。但是同时要明晰的一点是,文艺不应也不该成为政治的附庸,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其魅力来自于其自身的美学意蕴,而不是其他的一些什么。既然文艺并非政治的陪酒女,就不应将其视作婊子看待。

在日常的电影、书籍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的观看或阅读中,或许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艺术作品中的三观时常会与自己的三观发生冲突,甚至是有些“三观不稳”。之前有一次阅读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班上的一位“正直”的同学反映她自己实在无法认同书中那种糜烂的价值观,因而在阅读时感到愤愤不平而难以融入到书本中,影响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那么,文艺是用来讲述道德的吗?文艺是用来弘扬正确的三观的吗?且不说三观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标准意义上的答案,就算有,那也并非是文艺的目的和衡量的标尺。甚至说的更直白一点,艺术是不考虑道德的,它和道德并非是完全重合的关系。就像《廊桥遗梦》,说到底不就是一个出轨的故事,你能说它道德吗?但时至今日,它仍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片之一。所有优秀的文艺作品的宗旨,不外乎都是意在描述“真”、“善”、“美”的,但何为真善美,很抱歉依我看来,这与道德无关。合乎道德的不一定是真的,不一定是美的,甚至不一定是善的,唯有基于人性的东西,才是真正符合这一要义的。道德是一个个不确定性的个体,但是人性却是所有人所共通的,唯有基于人性的作品,才会引发我们的共鸣,激起我们情感的波澜,而这种影响力和震撼力是不分种族、地域、国籍的,只要我们身而为人便能够感知和理解,人性才是衡量艺术思想的唯一尺度。

回到《在这世界的角落》这部电影,我为什么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电影?很简单,且不说电影的美学造诣,单从情节来说,各种细节描写可谓是细腻到直戳人心,电影里所描绘的一切,都是基于正常的甚至是美好的人性的,甚至连那株金色的蒲公英也令我动容。它并没有任何反人性或者是反人类的东西,甚至我们都清楚,电影里面的故事是如此的真实,它就像是千千万万个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一个缩影。电影以一个平凡的女孩的视角插入,她的善良坚韧,她的不幸与苦难,她的执着于坚强,这些难道不是人性的共通点吗?如此,又怎会冷冰冰地说上一句“你们活该,炸死才好”?!

你们活该。炸死才好。

看到有评论说,“觉得自己没资格去说这部电影好,因为会想到对不起那死去的三十万南京同胞”。那么我就想问一句,只有那死去的南京同胞们是人吗?难道别人的生命就丝毫没有意义,不值得同情,甚至在多年之后都不允许被提起,诉说那段苦难的岁月吗?当然,也有人说,“在战争的机器上,。每一个零件都是有罪的,不论这个零件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但是别忘了,在那个时刻,我们所有人都是时代的囚犯,它并没有给我们选择的权利。身为战争发动国的子民,他们固然有罪,但是,他们的唯一的罪过,是生错了时代,生错了国家。我们学历史的,面对一些历史的无能为力,常常会采取一种“同情之理解”,或者就像胡兰成所说的那样,“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正是由于我们同样经历过战争的苦难,尝过炮火的滋味,看过生命的脆弱和坚韧,所以,不是更应该容易理解和同情那些同样饱尝战争之苦的没有选择的权力的平民吗?去理解他们的苦难,并不会否定那些受难的中国人,更不会让先辈蒙羞。战争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搏斗,最后伤痕累累的,是所有手无缚鸡之力的平民。We are hopeless, we are painful, we are the same.我觉得那些过分强调国家的立场的人,他们过分看重本国的苦难,然而却忽视了,我们的共同性——我们都是人。无论如何,都不能否定人的尊严及其价值。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人性都是相似的。同理,在鉴赏或者是评判艺术时,也不应该有国与国的区分,民族亦或是种族情绪的对立,更不应该将这种民族情绪所绑架,而忽视人性的共通性。以己之私情去忖度艺术之大通,我总觉得这并不应该是对待文艺作品和合理的态度,说的严重一点,这是对艺术的一种亵渎。

总之很奇怪,明明自己对日本并无太大好感,对之前的那段血色的历史,也常感痛心疾首,但是对于日本的文学或是影视,却总有一种亲近感。那些动人情感,是那么得相似,让我看不出有什么中国或是日本的区别。那是人类的事情。

最后再说一点吧,我们有时候喜欢一个作家或是一个导演,并不是喜欢他这个人,或者是连他所做过的错事一起视而不见。我们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的才华,因为他们的作品,因为他们的作品中有许多共通的、我们所同样能够去感知被动容的东西在。我们喜欢小津,并不意味着我们喜欢沾满同胞鲜血的刽子手,我们喜欢三岛,也绝对不是意味着我们因此就成为了军国主义的拥护者。

在我们成为一名“中国人”之前,我们所要了解和谨记的是,我们首要的一个前提是——我们是一个个有血有肉具有人性的“人”。身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有怎会忍心对同类的苦难嗤之以鼻。对蝼蚁尚有恻隐之心,不是吗?

动画信息

在这世界的角落
中文名:在这世界的角落
原 名: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又 名:谢谢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港) / 谢谢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台) / 在这世界的一隅 / 这个世界的角落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
首 播:2016-11-12(日本)
IMDb:tt4769824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