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留学了,去读职高吧(微笑)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7-16 20:57:43 作者:巴比肯 Language

本文结合以下内容完成:

《银之匙》第一、二部;

《北大生送外卖》wx公众号文章;

《乌合之众第二卷 群体的意见与信念》。

一、引子

年底了,一些公众号发了些年底复盘文章,一篇北大生送外卖的文章在朋友间传开了。笔者是个90后,他随着大流考上中国最好的学府之一,却在毕业后无法于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自我认知,于是去到他认为“社会底层”的外卖行业干了四个月,最后他还是辞职了。他在外卖行业中重新认识了自我吗,倒也未必。那他的所作所为究竟为何?

在我看来,这是笔者从社会认同转为自我认同的尝试。

笔者刚送外卖时,和优秀的同龄人吃饭和倾诉,言谈间对自己送外卖的工作遮遮掩掩,和优秀的同龄人坦白后,他的做法并没有得到认同。笔者的这次同龄人间的聊天透露出很多信息,为什么他找了最优秀的那个聊天,为什么他对于自己正在做的事遮遮掩掩,为什么他会描述优秀的同龄人对他的不认同。

因为优秀的同龄人是社会认同的典范,在这个“典范”的映照下,他对送外卖的自我实验感到了耻辱和不自信。他某种程度上感知到自我意识的挣扎,正尝试通过反叛和“堕落”寻找自我和解的方式,然而社会认同中外卖是“低贱的“,他无法从中得到自我认同。

那北大毕业生的社会认同应该是怎样的?北大毕业生就该是人生赢家吗,笔者从北大毕业后难道不该被前后拥簇,直接获得世俗的金钱和名誉吗。好像如此,这仿佛是社会的默认认知。社会将名牌大学的作用抬得太高,以至于几乎所有人和名校毕业生都这么认为。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现实中的要获得世俗的金钱和名誉还有很多因素,名校背景背书无法代替个人对上进的渴望、面对困难的韧劲、和对资源的利用(笔者父辈山西,而山西人均gdp二零一八全国末十,所以笔者社会资源可能有限)。社会认同的名校生的人生并不会是大多名校生真正的人生,所以笔者会不会无意中将社会认知当作自我认知,更甚的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的相互矛盾导致了笔者的迷茫、困惑、失望、沮丧、希望推翻一切、希望毁天灭地,所以他实施了“堕落”的自我实验。

不光是名校毕业,还有留学生、高干子弟、富二代等等类似拥有社会对他们的固定期待的人,都可能有类似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间的矛盾,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间的错落。

正如以上所说,自我认同和自我实现间有着许多无法量化的因素影响,在此按下不表,且谈谈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开始于自我认识的扭曲,而自我认知的扭曲来自于社会期待。社会凭什么认为北大毕业后不能养猪,凭什么有错觉留学生毕业能年薪百万,凭什么觉得高干子弟不会经营一辈子慈善事业,凭什么富二代不能无所事事。因为社会觉得这些有知识有资源的人应该是白领金领,西装笔挺,写字楼中穿行,物欲中潜游,权力中酣畅,仿佛钱权欲才能带来令人欣羡的满足。

1)钱权欲才能让他人欣羡让自己满足吗

不一定

2)那我们到底该欣羡什么

我们该欣羡坐在宽阔办公室或处在商场与人谈笑风声的人吗,当然可以。但我们同样应该欣羡那些世俗眼光中“并不光鲜”的事业和工作。欣羡那些从事自己想做的事并努力把事情做好的人,欣羡他们对自己事业的追求和拓展,可以是开一个农场或者牧场,可以是一辈子从事与马相关的事业,毕竟能有活干,能做一辈子想做的事,才能让人感受到忙碌和奔波的意义,才能感受到满足

二、银之匙

银之匙是个种田番。一个善于学习,然而对未来没有明确方向的男主角来到了职业高中。这个高中的特殊之处在于,大家的未来职业是养猪养牛养马,种田收割并加工食物,可以做培根、芝士、和披萨。在学校,大家每日早晨五点就要起床干活,晚上十点前一定熄灯睡觉。男主角友情、爱情和工作生活都充实和丰富。(最赞的是,此番不是乌托邦式的,故事中仍有人因为生活的压力和自己的倔强,辍学提前去赚钱了,更因由此对比,此番衬托了能上日本职业高中的话,高中生活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样子。)

不否认有些职高不美好,然而我所关注的重点是日本和日本人对于职高的重视和普及。在大量的动画作品中得见日本职高的广泛存在和寻常认知,很多初中生通过职高走向社会,人们接受某种职业教育后,便可以进入他们想要从事的领域,可以去美发,服装设计,画漫画,写小说,务农和畜牧。成为这些行业的工作者在日本人看来是正常的,因此各种基础行业和服务行业充满人力资源,充满了想要以此为事业追求,将水平不断提高,服务做得更好的人。大家也因为动手机会多,群体生活早,而在生命早期、活跃期 提前习得了进入社会和形成自我认知所需的做人态度和处事能力。

于此对比,中国学生向来被告知是念完高中一定要念专科或本科,最好有坐办公室的工作,幸运的话通过念大学以走上人生巅峰。这样的教育观和社会期待有什么问题呢,请看以下《乌合之众》节选,尤其加粗部分。不想看的直接跳到结论。

三、乌合之众

“当然不能说,即使正确引导的教育,也不会造成十分有益的实际结果——谁也没有坚持过这种主张。就算它不会提升道德水平,至少也会有益于专业技能的发展。不幸的是,尤其在过去25年里,拉丁民族把他们的教育制度建立在了十分错误的原则上...我本人在过去出版的一本书中指出,法国的教育制度把多数受过教育的人变成了社会的敌人...
这种制度的主要危险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以根本错误的心理学观点为基础,认为智力是通过一心学好教科书来提高的。由于接受了这种观点,人们便尽可能强化许多手册中的知识。从小学知道离开大学,一个年轻人只能死记硬背书本,他的判断力和个人主动性从来排不上用场。受教育对于他来说就是背书和服从。
前公共教育部长朱勒西蒙先生写道:‘学习课程,把一种语法或一篇刚要牢记在心,重复得好,模仿也出色——这是在是一种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项工作都是一种信仰行为,即默认教师不可能犯错误。这种教育的唯一后果,就是贬低自我,让我们变得无能。
如果这种教育仅仅是无用,人们还可以对孩子们示以同情,他们虽然没有在小学里从事必要的学习,毕竟被教会了一些科劳泰尔后裔的族谱、纽斯特里亚和奥斯特拉西亚之间的冲突或动物分类之类的知识。但是这种制度的危险要比这严重得多,它使服从它的人强烈地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极想逃之夭夭。工人不想再做工人,农民不想再当农民,而大多数地位卑贱的中产阶级,除了吃国家职员这碗饭以外,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从事任何别的职业。法国的学校不是让人为生活做好准备,而是只打算让他们从事政府的职业,在这个行当上取得成功,无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现出哪怕一点个人的主动性。这种制度在社会等级的最底层创造了一支无.产.阶.级.大军,他们对自己的命运忿忿不平,随时都想起来造反。
在最高层,它培养出一群轻浮的资产阶级,他们既多疑又轻信,对国家抱着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视同天道,却又时时不忘对它表示敌意,总是把自己的过错推给政府,离开了当局的干涉,他们便一事无成。
国家用教科书制造出这么多有文凭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于是只好让另一些人无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饭碗留给先来的,剩下的没有得到职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国家的敌人。从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到最低层,从最卑贱的小秘书到教授和警察局长,有大量炫耀着文凭的人在围攻各种政府部门的职位。
...
显然,迷途知返为时已晚。只有经验这位人民最好的老师,最终会揭示出我们的错误。只有它能够证明,必须废除我们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劳的教育,它能够劝导我们的年轻人回到田野和工厂,回到他们今天不惜任何代价逃避的殖民地事业。
如今,一切受教育的人所需要的专业教育,就是我们祖辈所理解的教育。在今天,凭自己意志的力量、开拓能力和创业精神统治世界的民族中,这种教育依然强盛。泰纳先生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在一系列著名篇章——下面我还会引用其中一些重要段落——中清楚地说明了,我们过去的教育制度与今天英国和美国的制度大体相似。他在对拉丁民族和盎格鲁一萨克逊民族的制度进行不同寻常的比较时,明确指出了这两种方式的后果。
也许人们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会认为,继续接受我们古典教育中的全部弊端,尽管它只能培养出心怀不满和不适应自己生活状况的人,但是向人灌输大量肤浅的知识,不出差错地背诵大量教科书,毕竟能够提高智力水平。但是它真能提高这种水平吗?不可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条件是判断力,是经验,是开拓精神和个性——这些素质都不是书本能够带来的。教科书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参考工具,但长久把它们放在脑子里却没有任何用处。
如何能让专业教育提高智力,使它达到大大高于古典教育的水平呢?泰钢先生做过出色的说明。他说:
观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环境中才能形成。要促进观念的培养,需要年轻人每天从工厂、矿山、法庭、书房、建筑工地和医院获得大量的感官印象;他得亲眼看到各种工具、材料和操作;他得与顾客、工作者和劳动者在一起,不管他们干得是好是坏,也不管他们是赚是赔。采用这种方式,他们才能对那些从眼睛、耳朵、双手甚至味觉中得到的各种细节,有些微不足道的理解。学习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这些细节,默默地推敲,在心中逐渐成形,并且或迟或早会产生出一些提示,让他们着手新的组合、简化、创意、改进或发明。而法国年轻人恰恰在最能出成果的年纪,被剥夺了所有这些宝贵的接触、所有这些不可缺少的学习因素,因为有七八年的时间他一直被关在学校里,切断了一切亲身体验的机会,因此对于世间的人和事,对于控制这些人和事的各种办法,不可能得到鲜明而准确的理解。……十人之中,至少九个人在几年里把他们的时间和努力浪费掉了,而且可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几年。他们中间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为了考试而活着——我这里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还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种学历、证书或一纸文凭——我指的是那些超负荷工作的人。
在规定的某一天,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对一个答辩团,在连续两小时的时间里,怀着对科学家团体,即一切人类知识的活清单的敬畏,他们要做到正确——对这种事所抱的期望实在太过分了。在那一天的那两个小时里,他们也许正确或接近正确,但用不了一个月,他们便不再是这样。他们不可能再通过考试。他们脑子里那些过多的、过于沉重的所学不断流失,且没有新东西补充进去。他们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们继续成长的能力枯竭了,一个得到充分发展的人出现了,然而他也是个筋疲力尽的人。他成家立业,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这种俗套,他就会把自己封闭在狭隘的职业中,工作也许还算本份,但仅此而已。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风险不成比例的生活。而在1789年以前,法国就像英国或美国一样,采用却是相反的办法,由此得到的结果并无不同,甚至更好。
此后一些著名的心理学家又向我们揭示了我们的制度与盎格鲁一萨克逊人的差别。后者并没有我们那样多的专业学校。他们的教育并不是建立在啃书本上,而是建立在专业课程上。例如,他们的工程师并不是在学校,而是在车间里训练出来的。这种办法表明,每个人都能达到他的智力允许他达到的水平。如果他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他可以成为工人或领班,如果天资不俗,他便会成为工程师。与个人前程全取决他在19岁或对岁时一次几小时考试的做法相比,这种办法更民主,对社会也更有利。
在医院、矿山和工厂,在建筑师或律师的办公室里,十分年轻便开始学业的学生们,按部就班地经历他们的学徒期,非常类似于办公室里的律师秘书或工作室里的艺术家。在投入实际工作之前,他也有机会接受一些—般性’教育过程,因此已‘经准备好了一个框架,可以把他们迅速观察到的东西储存进去,而且他能够利用自己在空闲时间得到的各种各样的技能,由此逐渐同他所获得的日常经验协调一致。在这种制度下,实践能力得到了发展,并且与学生的才能相适应,发展方向也符合他未来的任务和特定工作的要求,这些工作就是他今后要从事的工作。因此在英国或美国,年轻人很快便处在能够尽量发挥自己能力的位置上。
在25岁时——如果不缺少各种材料和部件,时间还会提前——他不但成了一个有用的工作者,甚至具备自我创业的能力;他不只是机器上的一个零件,而且是个发动机。而在制度与此相反的法国,一代又一代人越来越向中.国.看齐——由此造成的人力浪费是巨大的。关于我们拉丁民族的教育制度与实践生活不断扩大的差距,这位伟大的哲学家得出了如下结论:
在教育的三个阶段,即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如果从考试、学历、证书和文凭的角度看,坐在学校板凳上啃理论和教科书的时间是有点长得过头了,而且负担过重。即使仅从这个角度看,采用的办法也糟糕透项,它是一种违反自然的、与社会对立的制度。过多地延长实际的学徒期,我们的学校寄宿制度,人为的训练和填鸭式教学,功课过重,不考虑以后的时代,不考虑成人的年龄和人们的职业,不考虑年轻人很快就要投身其中的现实世界,不考虑我们活动于其中、他必须加以适应或提前学会适应的社会,不考虑人类为保护自己而必须从事的斗争、不考虑为了站住脚跟他得提前得到装备、武器和训练并且意志坚强。这种不可缺少的装备,这种最重要的学习,这种丰富的常识和意志力,我们的学校全都没有教给法国的年轻人。它不但远远没有让他们获得应付明确生存状态的素质,反而破坏了他这种素质。因此从他走进这个世界,踏入他的活动领域之日起,他经常只会遇到一系列痛苦的挫折,由此给他造成的创痛久久不能痊愈,有时甚至失去生活能力。这种试验既困难又危险。这个过程对精神和道德的均衡产生了不良影响,甚至有难以恢复之虞。十分突然而彻底的幻灭已经发生了。这种欺骗太严重了,失望太强烈了。以上所言是否偏离了群体心理学的主题?我相信并非如此。如果我们想知道今天正在群众中酝酿、明天就会出现的各种想法和信念,就必须对为其提供土壤的因素有所了解。教育能够使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了解到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为当前这一代人提供的教育,有理由让人灰心丧气。在改善或恶化群众的头脑方面,教育至少能发挥一部分作用...“

《乌合之众》这本书就是一本集合了个人观点的社评,没有系统性的思考,但是其中的点评放在现代无数事件上都能针砭时弊。

关于高等教育,勒庞首先表明, 如今的教育制度建立在了错误的原则上,接受过教育的学生只会背书和服从,缺乏主观性和创造力,让学生变得无能。学生学了肤浅的知识,会背了大量文章,他们想坐办公室,看不起其他工种,其实没有经验和实践,啥也开拓不出来,落入了生活的俗套,提前停止了思考和创造。即便是要成为坐办公室的工种,比如律师,也要从小多实践,而不是完全在学校从书本中填鸭式学习。学生没有被教授真正的学习能力和安身立命的本领,对于社会普遍认知和个人实现之间产生了落差,于是感觉被欺骗,失落,这种精神创伤难以治愈。一字一句,提纲挈领。

用今天的话说,这就是“内卷”,难以从精神创伤和失落中恢复的人就“佛系”。内卷就是大家学得都是一样的知识,想做的都是一样的职业,从前考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如今找工作也是500人竞争同一个岗位。能脱颖而出的就是内卷之王,填鸭式教育中的佼佼者,或者别开生面,有条件或者有机会在实践上获得独特经验和能力。内卷之下的牺牲品要么劝服自己佛系,要么要努一把力。

努力的方向是什么呢,填鸭式教育和内卷的解决办法是什么呢,前人早已提出建议,如今这些观念也不是没有被提及。(附上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救国理念并一度受到主流肯定的照片两张)

别留学了,去读职高吧(微笑) - 第1张

别留学了,去读职高吧(微笑) - 第2张

别留学了,去读职高吧(微笑) - 第3张
2019年6月百度网盘开屏广告

稍稍结个尾:接受过所谓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不论何时都跳脱不了社会眼光和期待。所以倘若社会眼光和期待不变,人们就无法纠正虚妄的自我期待,便会和自我实现间产生落差。

典型社会眼光和期待背后就是教育的形状,缺乏实践的填鸭式教育却教人产生膨胀的个人期待。中间缺乏的步骤,就是主动性和创造力,用实操培养学习力和安身立命的本领。

而银之匙明确的提出了社会教育需要注重的方向:加强职业教育。

动画信息

银之匙
中文名:银之匙
原 名:銀の匙
又 名:白银之匙 / Silver Spoon
首 播:2013-07-11(日本)
IMDb:tt2909912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