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刷monster之角色深入解析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6-29 18:44:10 作者:小灰饼 Language

接下来的分析是从我个人网站上转过来的,仅限于我个人观点,且有很多剧透,基本没有看过作品的人也不会明白,没有看过原作的人还是推荐跳过。其实我没有看过动画,一刷是在高中时代,四开本的漫画,二刷也是漫画。但据说此剧基本上没有动画的原创剧情。(豆瓣也没有提供漫画的标签)在以自我观点剖析之前,我想回答两个比较有意思的问题。 1.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怪物吗?(这里我理解为纯粹的恶,或者反文明的恶) 回答: 有。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善和恶,只不过是道德或者社会文明的标准,真正的纯粹的恶,是每个人一出生就有的,当然纯粹的善也是。只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下,绝大多数的人找到了自己社会中的角色,并且原始的某些东西被文明压抑了而找到平衡,如此生存下去。当然也有绝少数人,因为早期的非正常教育或者说虐待,而丧失了对于善和恶社会标准的认识。 犯罪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后天的,成人之后的,比如说偶尔我们也能听到有些新闻,说某某职工因为不满上司的待遇,而把上司杀掉的新闻。这些人可能受过高等教育,童年也许正常,但是因为自身的原因,内心的压力长期得不到疏解,而最终采取了极端的措施,这些人犯罪时候的特别是,明明知道这是不对的,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monster中显然比较少讨论这样的犯罪。还有一种,是自小养成的。如果自认为三观比较正的人,向你们推荐一部纪录片叫做《20世界残酷犯罪史》,里面记录了几十宗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真实犯罪案例。其中有不少,都可以当做是Monster中约翰的原型。 第二种犯罪,也就是约翰型的犯罪,也可以说是最可悲的犯罪,是从小就自我扭曲的结果。在现实世界里,曾经爆发过一件骇人听闻的连环杀手事件(是欧洲还是美国),这个杀手杀害了多人,包括自己的母亲,并将被害人的尸体倒挂起来,像挂猪肉一样,藏在乡下的房子里。(我比较懒,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关键词搜一下)而当他的罪行暴露后,警察更是发现,杀手完全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有错。如果没记错的话,他是从小就被母亲虐待,经常被接受类似关黑屋子一类的惩罚,并且他的母亲也不允许他和同龄人有正常的交流,不接受正常教育。因此这个杀手甚至不知道“杀人”这件事是错误的,因为他缺乏道德感,法律意识,以及同理心。这些正常人有的东西,他一个也没有。第一个发现藏尸地点的警察,取证后貌似一把火把那个屋子烧了,因为那个场面让作为警察的他都无法接受,并且留下了极深的阴影。(试想下安娜小时候在玫瑰屋事件里受到的震撼有多大)一般的杀人现场,警察应该是不至于留下什么阴影的,但是这样的杀人现场,不但因为数量多,还因为杀手怪异的处理手法,简直把人当猪肉一样挂着(估计只有相似背景的变态杀人狂才能理解为何这样做...),不把人当人,尸体在他眼里无异于猪肉,被这样的思维震撼了。 从这个案例可以窥视一二,那就是环境和教育的重要性。我看过一些关于monster的剖析,很多人把重点放在玫瑰屋事件上,当然这个事件也很重要,但我认为,真正对约翰产生巨大影响的,依然是511幼儿之家。试着回忆一下安娜被带走去玫瑰屋的那个场景。其实当时的约翰和安娜,还是相对有点小孩子的模样的。从他们对于母亲的依赖就可以看出来。紧紧拽着母亲的手,不想与母亲这个安全感来源分离。为何把玫瑰屋事件放在后面写,这个事件当然本身也很恐怖,但这种恐怖并不是直接施加在约翰自己身上的,约翰只能算是间接的感受,就算是双胞胎,也不能完全代替对方。511幼儿之家一直是推动剧情的线索,因此肯定要早点摊开在读者面前,而玫瑰屋事件和安娜的深层记忆有关,必须要放在接近结尾处。 因此仔细体味的话,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件事情,即使安娜小时候体会过如此之大的精神创伤,但也因为之后的那句人类可以成为宝石的话语,以及之后养父母充满爱心的养育而逐渐向正常的,有同情心的人类发展。有些人说安娜是真正的怪物,我不能认同。人类在幼年时期性格还没有完全成型,因此发展空间和方向是很大的。可以说,安娜后来成为了一个高情商,高智商,高灵商的人,都是源于“爱的改造”。可能在她心中还是埋有那个阴影,但是已经被压抑地很深了。 反而约翰接受的是511的“教育”。与其说教育,不如说是摧残。把孩子身上的善的部分尽量消除,让恶的部分扩张,以此来达到培养精英的目的。刚才提到的灵商,其实大概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对于其他生命的尊重,同理心等等,一个灵商高的人,往往会对社会做出贡献。而灵商低,但IQ EQ很高的人,就有可能成为危险罪犯(当然这些都是社会给的一个标准罢了)。 那么为什么511之家要采取这样的教育方式呢?其实在我看来,如果只是培养领导人,很显然是失败的,所以说511幼儿之家只是在做实验,而这个实验几乎可以被认为是完全失败的。不但因为存活下来的人很少,还因为他们培养出来的根本不是领导人,而只是一个怪物。虽然说将杀千人,帝杀万人,要作为一个成功的国家领导人,的确需要厚黑的精神,以及在必要时候残酷的一面,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领导人的主要一面。要培养的,其实是引导孩子的精神需求。杀人机器和领导人,差得还是很远的。而511确是剥夺所有人的精神需求,导致最后自毁的恶果。 然而约翰是特殊的,因为他实在太聪明了,虽然类似于他的怪物在现实世界中也有,但是作者把太多极端的特点放在他身上。比如魅惑人心的美貌,玩弄人心的聪慧和手段,杀人不眨眼的冷酷,从而造就了这个极端的个例。可以说缺少其中任何一样,约翰都不会是如此庞大的“怪物”。 如果极端地将人性扭曲,往往只有两个结果,一个是自毁,一个是毁灭别人。约翰是后者。这并不是因为他对生存有留恋,他早就已经抛弃了生死,因此才能一直如此从容淡然,也才能把别人的生命当做蚂蚁一样。而约翰也是非常可悲的一个例子。因为其实剧情越发展到后来,我们就越能发现,约翰在内心深处,依然是有那么一点点人性的部分的。比如对于图画书的反应,对于草稿图的反应。我认为如果约翰真正地,彻底地成为了一个怪物,在结尾的时候,他甚至都不会去追究自己的根源。那是因为约翰,好歹也是有过一段正常的童年的,这是没有办法磨灭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上面举的那个例子里面的杀人狂,倒是更彻底的怪物,只是他不具有约翰其他的特质。这也造成了约翰的悲剧。因为纵使他看破生死,他也无法不经受内心深处矛盾的折磨。如果是彻底的怪物,那么就不会痛苦了。 也有人在剖析的时候指出,约翰之所以变成这样,其实是为了保护妹妹。说实话, 我觉得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也许可能多少有这样的因素,但是绝对不是主要的因素。 为什么去玫瑰屋的是安娜而不是约翰?我觉得单纯来讲,母亲应该是对于双胞胎有着平等的感情的。当时她在选择的时候也犹豫了,之所以做选择,是因为“不得不” 去做,而不是要选择一个。这其实不是一个选择题,只是一个概率的问题。作者之所以这样安排,可能也有为了对比安娜和约翰的意思。如果约翰从一开始就是怪物,而妹妹从头到尾只是一个无知的小女孩,那么这部作品就不会有现在的深度了。 为什么约翰会去511?这个问题更加简单,因为511只收男生...看似是单纯的回答,并不是说女性就不能作为领导者,但在那个时代,应该是没有人会想到要培养女性作领导者的。相对男性来讲,女性其实更加容易在感情上早熟,是非观念更容易形成,因此相对来说也更不易改造。而且纵观犯罪史,所有的变态杀人狂几乎都是男性,女性的杀人狂非常罕见。并不是说只有男孩子才会在童年遭到虐待,而是女孩子在遭受虐待的时候,更倾向于移情,她们可能会找出各种理由来解释这种虐待的行为,甚至站在虐待者的角度上去想。因此在精神上,比较不容易走上绝路。并且女生也确实更早熟一些。而且比起男性,女性的抗压能力和忍耐力其实是很强的。怀胎十月的耐心和承受分娩的痛苦是女性生来就具备的潜质。即使在面对童年心理阴影上,女性也更容易宽容,或者通过其他的渠道宣泄(诸如热衷于某种事物,购物之类...),而男性则更倾向于与直接的报复,或者是模仿以前虐待者的行为,以此得到心理的平衡。 为什么约翰要在成年后去接妹妹?为何他有这一系列的计划?我觉得在我看来,除了约翰本能地寻求自己的根源,也因为他觉得好玩。对,就是好玩。对于一个是生是死都无所谓的人来说,如果人生无趣的话,干脆自行了断好了。其实这就是约翰的生存方式,计划,策划,观察人性的黑暗和恐惧,把人类最丑陋的一面把玩着。他还有别的生存方式吗?没有。他根本就不可能像一个正常人一样的去适应社会,他极少的生存动力之一,恐怕就是不断重复511的实验了。只是在成年后,这个舞台变得越来越大。大到必须有天马这样的人出来阻止。 记得有些犯罪的案例,是跟性 有关的。根据佛洛依德的说法,性是人类所有活动的源动力。我没有研究过佛洛依德,但是有不少犯罪者,只有在杀害别人的时候,才能得到性快感。因为这是性兴奋和快感的唯一获得方式,所以他们只有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以求获得满足感。当然这往往也是因为扭曲的童年,被母亲虐待的暴打的童年...(有个正常的父母实在是很重要)。如果根据这个来推断,虽然约翰不是为了获得这种“低级”快感,但是他也是只有不断重复这个操纵到虐杀的过程,才能感觉到“快乐”,即使其意义,在别人看来是虚无的。 至于为什么他觉得好玩,这个就太难理解了。也许是因为第一次的511虐杀事件,让他有了作为“特别个体”的自觉把,让他明白,他是不同的,他可以不必和其他蝼蚁一样,他可以操纵人心,可以看到世界上唯一的景象,即使那个景象是地狱。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个“超人”石坦纳其实相对约翰来说,更幸运一些(从正常人的角度来说..)。虽然他也有人性被磨灭的过程,但是至少在最后还是渐渐恢复了本来的人性。而且相对于约翰来说,他是不同的情况。约翰是敢于直面一切恐惧和黑暗的人,是那种山路上飙车也敢狂踩油门的人,因此他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方式。而石坦纳则是分裂出了另一个自己而以此保护自己,以免心理奔溃。历史上,精神分裂患者的例子是很少的,而在艺术作品中会见到的多重人格,也是比较少见。人之所以会精神分裂,都是潜意识在保护主人格。因为要承受的压力太多,用正常的人格根本无法处理,那么只有用上心理急救机制,自己再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格来处理了。因此石坦纳的某些人性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因此他也才能以伪装的方式“正常地”混迹于人群中。 要说的话,其实约翰就是作者创造出来的一个极端案例,除去511的初衷不说,他实在是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这样一个几乎是致力于精神摧残,导致残害自我的实验中,也有可以存活下来的例子。 我就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所以前面说的两个问题之类的...就不要管了。 为什么作者的最后几话,表示揭示出了”真正的怪物”?这个解释篇幅可能稍微长一点,因为逻辑较为复杂...“首先其实不难发现,整个作品中,除了约翰这个极端的人物,其他一开始可能被读者认为穷凶极恶的人,在出场后,却有强烈的反差。前院长放弃了511的教育方式,改以爱的教育,而“最终大boss”法兰斯,在最后也几乎给人一种慈爱的印象。这个曾经的玫瑰屋事件的冷血杀手,在自己的晚年,竟然也能领悟到自己的错误,忏悔并甘愿受罚。这些例子充分说明人性的复杂。在进一步说明之前,有个很有意思的著名人性实验,叫斯坦福监狱实验。感兴趣的人可以自己去搜一下。大意就是一个教授,找来两拨正常的学生,将他们分为囚犯组和狱卒组,给他们模拟真实的环境,让他们以给予的身份来进行生活的实验。在实验开始之前,这些学生都很正常,也很善良。然而随着实验的发展,“假扮”的人物却越来越沉浸在自己的角色中。囚犯开始商量如果反叛,狱卒则开始虐待犯人。其中也有一些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但最后也都几乎不得不投入了自己的角色。这个实验因为教授的女朋友阻止而中断了。当时教授本人都差点沉浸在典狱长的角色中不能自拔。其实没有人犯罪,这些学生平时都很友好,他们本身也知道这是个实验,但就是会投入其中。这个实验本身的确是太危险,以至于给扮演囚犯的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阴影。但这个实验也揭示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情境,环境,体制给人的影响,一个人可以完全变成另一个人。 另外一个也很著名的电击实验,是测试正常人是不是也能变成杀人凶手。实验者被安排操作一个电击设备,这个设备连接在另一个人学生身上。操作的人问问题,如果学生答错,就要电击一次,但是每次电击的电流都会增强,一直到致命的程度。一开始电击的时候,学生可能只是觉得痒,但是到后来,渐渐发出痛苦的喊声,最后则是撕心裂肺的叫声。当然学生是招演员演的,并没有真正被电击。但实验者确是知道什么程度的电击是可以致命的。虽然会有些犹疑,但是有很多人还是坚持到了电流致命的程度,因为一边专有人在煽风点火。甚至最后有些人认为,早点让被电击者死掉以求解脱。一个正常人,在一个小时之内就能变成杀人凶手。 由此可见,什么是真正的“恶”?可能非常复杂,可能就在我们身边。怪物的母亲,也是因为情境所逼,而做出了一个违背人性的选择。法兰斯,写出一个如此洞悉人性黑暗的故事书的人,也能在晚年找到归宿后,变得慈祥和蔼。曾经的511,是“恶”的聚集之地,但并不代表所有参与过的人都是纯粹的恶,只是在那个场景以及时间段中,他们选择了这个“恶”的道路。而约翰把这些“恶”都吃下去了,存活了下来。因为能战胜“恶”的,唯有更大的“恶”,能让他从511这个怪物聚集之地逃出来的,只有更大的怪物。于是他走上了极端没有尽头的道路,于是他体内的怪物越变越大,犹如人心的欲望和渴望只会膨胀不会缩小一样。因此最后"真正的怪物"是什么呢?并不单单指母亲的那个选择带给约翰的阴影(实际上安娜在这件事上的阴影更严重),而应该是泛指,在某些场合中,人被逼或自愿,有意识或无意识,做出的“恶”的行为和选择。这些“恶”堆瓷起来,变成了人类的“恶”,变成了共同犯罪,变成制造怪物的共犯。而这些“恶”的体现,才是人性中的真正的部分本质。 如同上面的实验,如果你是德国人,将你放在纳粹军队中,面前是一排犹太战俘,你的长官命令你杀掉面前所有的犹太人,你会选择执行命令呢?还是拒绝呢? 正是因为这样,人才可怕。 约翰应该是完全洞悉了人性中恶的那部分的,并且对于释放自己恶的那部分,也收放自如。他的想法,不会受到法律,道德,任何的约束,因此杀人在他眼中根本不严重。类似于沉默的羔羊中的教授,他站在完全另一个角度看待人的生命。人对他来说,跟其他动物没有分别,可以是猪,可以是羊,可以是蚂蚁。可以杀害,可以吃掉。并且大多数时候,没有任何还击的能力。 也让我想起了历史上另外一个有名的凶杀案。犯案者是一个智商极高的人,但是手段却极其残忍,且杀害小孩。而讽刺的是,他在被判入狱之后,凭借自己的才华,做研究(还是写书...?)在学术界造成不小的轰动。甚至连媒体都开始为他描述正面的形象。结果等他出狱之后,不但生活不受影响,本人还大受欢迎。是不是觉得很讽刺?那个时候已经没人记得他也曾是穷凶极恶,连小孩都会折磨杀掉的杀人狂魔。 这些真实的案例,在说明人类健忘的同时,也说明就算是杀人狂魔也是会有个人魅力的,他们也有一套自己的逻辑。而同一个人,可以表现出极善和极恶。 人是复杂的动物。杀人狂魔也会有自己的追随者和粉丝,并且这些粉丝一般都是死忠。人类在长期被各种文明和体制的压抑下,本能的冲动和恶的冲动被压抑地太深了。所以有些人非常羡慕那些无视于社会规则和束缚,完全遵从自我,本我的人。也许他们也想这样,但没有足够的勇气,或者计谋。或者对于社会规则的惩戒还是有所恐惧。 所以说,约翰这个人物,到底有没有真实性,我觉得还是有的。如果从人性的角度上来说,我觉得是有可能有这样的怪物出现的。只是集合了如此多的个人魅力和才智与一身,又反人类的人物,实在是太过于难得了,几乎不可能。当然这也是艺术化的效果。 (又过了几天再写的部分)我其实已经忘了之前那个思路...所以接着来讲一下天马医师。天马是典型具有牺牲品质的人,并且很难得地,具有天才的医术。当然他本身其实也具备一些人性当中的弱点,并非是一个完美的角色。这在一开始也非常好的表现了出来。对于天马性格中的弱点,其实不但增加了人物的丰满性,同时也为后面的剧情做了一部分的铺垫。人总是要失去什么,才懂得自己最想要的是什么。天马曾经也迷失过,被权势压制,被美色诱惑,对于这个出身并不富裕,可以说是凭着自己一步步努力走来的天才,院长的刮目相看,以及美人垂青,已经让他受宠若惊,就算知道明明被利用,也一直隐忍着。直到某天的觉醒,让他认识到自己内心的追求,并不是为了名利,而是热爱和尊重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可以说,天马没有这一步,也很难成长为后来那样的人。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约翰的出现也算是见证并且促进了天马的觉悟和成长。 像天马这样充满牺牲精神的殉道者其实是很少见的,这也是一部分为何对于约翰来说,天马是比较特殊的原因。一部分原因是约翰自己说的那样,是给了自己第二次生命的人。这绝对不是唯一的原因。如果说约翰想要杀掉天马,可以说也是轻而易举,并且也不会有多少情感波动。一个连照顾自己多年的“父母”都可以杀掉的人,要杀掉约翰其实也是不费心力。约翰之所以这么做,第一是因为,天马本身是不惧威胁的人。这从约翰长大后和约翰的第一次见面就体会出来了。约翰在杀人的时候,也希望别人能够体会自己曾经体会过的恐惧,然而当时那种情况,天马一定不会是那个惧怕死亡的人。因此杀掉他貌似也没什么意思。另一个原因,我觉得是深深的孤独。约翰这个人物悲剧之处不单在于被扭曲的精神和人性,还在于深深的孤独感,无可拯救的孤独感。能完全理解一个人的,一定是有类似经历的另一个人。对于约翰来说,几乎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他,甚至是自己的妹妹。这听起来好像天方夜谭,但是也许对于约翰来说,孤独才是真正的地狱。也因此,在完全没有必要的时候,约翰也不会随便杀人,他杀人都是经过缜密的计划。比如说他没有向那个眼瞎的老人下手,第一是因为没有必要,第二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他也在享受向他倾诉的过程。对于天马,他可能多少也带着一点这样的想法。因为能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其实是有些相似之处的,比如说超出常人的偏执的执着,所以约翰认为也许天马是有资质看到“那个景色”的人。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可能是因为约翰无法说服他。所有“资质”一般的人,都会向蝼蚁一般被约翰利用,最后抛弃。约翰擅长抓住人的弱点进行洗脑,因此有一部分受害者,与其说是被约翰杀死,不如说是输给了自己人性中的黑暗面。对于一般意志不坚定的俗人,约翰是毫无兴趣的,只有向天马这样有自己的坚定信仰的人,约翰才会觉得有跟他“玩一玩”的价值。可能约翰也想知道天马一步步接近那个风景后的反应。但最终约翰发现,虽然天马可以一次次基于道德制高点的原谅拯救自己,但还是无法彻底理解自己。可以说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这两个人是完全相反的。但有意思的是,天马对于生命的尊重,几乎到了一种母性的地步,而约翰对待生命的态度,虽然不受道德和法律的束缚,但是杀一条狗和杀一个人也许是一样的,这样的态度,说不定反而是更加平等的。感觉有点扯远了...(让我想起沉默羔羊中的主角,食人肉,然而人类不也是随便残杀其他的生命?如果以智商来判定一个物种的优劣的话,比较聪明的狗类的智商可以相当于三岁小孩的水平,那么如果智商200左右的天才,和凡人的差别,是不是也可以算是跨越了一个物种?那么以食物链来理解的话,这样的天才以人类为食好像也是符合逻辑的) 其实在最后结尾的时候,约翰多少也把“那个风景”的一部分传达给了约翰。约翰在追逐这个猎物的同时,也在渐渐接近他的内心世界。因此最后那一瞬间,天马最终还是得以窥视“那个风景”。不是恐怖的地狱,不是杀人现场,而是“荒芜”,什么都没有的荒芜,那就是终极的孤独,连死亡在那个时候应该都可以算是一种救赎,而这也是约翰这个怪物,最后也无法战胜的怪物。 探讨到这个阶段,不得不提出那个《没有名字的怪物》这本书。第一次看《monster》是在高中时候,四拼的五大本书,我连着几天上课偷偷看,回寝室继续看,晚上睡觉也拿着电筒看,可以说《没有名字的怪物》是《monster》中最触动我的一部分。我还多少记得当时看完这个故事,心中的激动和异样的诡异恐怖感。真的是恐怖,这个故事当中所表现的恐怖,我的确是体会到了,并且比起《monster》中任何一个剧情,都让我感到不安和震撼。但当时不是特别清楚为何会有那样的感受。现在想来,也许这个故事才是整个故事的精神核心。约翰就是那个一直吃人的怪物,而他最终的目标,也是像这个怪物一样。 出发去寻找名字的怪物,可以理解为是,寻找自己的存在感。而怪物之所以是怪物,也不是天生的,而是因为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和所有人不一样,所以才会被当做怪物。而这个怪物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一直不停地重复着肯定他人,模仿他人,否定自己,毁灭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渐渐丢失掉了自己大众的那部分特质,而彻底地陷入了孤独。而另一个怪物,则是看透了存在的虚无,因此放弃了寻找存在感。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需要超然的领悟力才能做到。最后的结局是悲剧,也是当时作者心态的反应,那就是第一个怪物把所有人都吃掉了。 其实现在看来,这应该算是个哲学故事。是一个探讨自己的哲学故事。人类社会是一个把人异化的过程,在这个不可逆转的异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共感会越来越少,除了极少数领悟高的人。人的内心也一步步向着孤独的深渊前进。而完全迷失自己,是最可怕的。这也许是为何这个故事会很恐怖的原因。就像是把一面镜子放在你面前,然后强迫你一直盯着自己看,一直自己剖析自己的内心一样。你会发现原来人性是这样的残酷和丑陋,被文明社会所压抑的东西像怪物一样叫嚣着想要出来,大部分人都是选择压抑他,而越压抑,就越痛苦,就越孤独。故事虽然短小简单,却赤裸裸又准确地揭示了人类对于自己存在的恐惧和迷失。而这种恐惧和迷失,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怪物。 以故事中的剧情看,能够画出这本故事书的法兰斯绝对是个天才。他对人性有着非常之深刻的洞察力和罕见的表现力。他把这些负面能量,以这样的形式,再集合更多人的负面能量,而创作出了这样一种灭绝人性,摧毁精神的教育方式。约翰的产生,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这样一种思维的产生。然而他也没有彻底迷失自己,并且在晚年找回了精神上的安宁。但约翰这辈子能不能返回正常的精神状态,则非常难说了。你可以把他看成是集合众多恶意产生的精神体,安装在一个美貌肉体上的效果。也许这个人物本身的存在并不重要,作者要通过他所要表现出的思维才更重要。这也造成了对于约翰一种模糊的质感,特别是刚开始的时候,总觉得他不像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不但是因为那份神秘感,也是因为作者故意这样渲染。每个人都可以认为约翰是不同的人,其实对于作者来说,要表现的是,约翰只是让你看到自己内心恶魔的一面镜子。他存不存在并不重要,因为他一定曾经存在过你脑海中,大概这样的感觉吧...所以我认为,最后约翰莫名其面的消失,其中一个目的就是更进一步虚化约翰的存在感。他真的有存在过么?这就是作者想要渲染的氛围,也是一部分为何不像传统结局那样交代完整的原因。因为不管是约翰的死掉,还是他的顿悟,都会显得这个人物实质化了。追究约翰的结局,也许是最没有必要的一种行为,虽然读者可能不可避免地要脑内一下... 用俗点的话来说,就是你想他有怎样的结局,他就可以有怎样的结局,而那种的结局,可能正是你潜意识中的想法。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这应该是最令人满意的,最完美的处理方式,从某个角度上,也算是一种升华。当然所有的开放式结局,都多少会引起读者的遗憾和不满,这是不可避免的。 当然怪物这部作品本身,其实是并不完美的,我个人觉得结局虽然没有稍显仓促,但是稍显晦涩了一点,不深入去探讨是很难明白当中的真正涵义的。对于当时高中的我来说,也是很难理解,即使是现在, 我也觉得只是理解了一部分。 回到对于结局的理解。我认为作者表达的真正的“怪物”其实是一种辩证的看法。正如同我之前的叙述,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恶”,可能是不自觉的,可能只是一瞬间的,某些人在某个场景当中不可避免的选择,他可能是来自恶人的蓄意,也可能是来自好人的无意。真正的怪物,是从人性中提炼出来的一部分,只是很多人不愿或者不想去正视罢了。 突然想起来一点,如果大家还记得一开始天马对于医院中三个人的诅咒就不难发现,约翰这个人物,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对于人类恶意的一种体现。约翰说,因为天马诅咒的那句话被他听见了,所以他才会下手去杀他们。听起来好像很牵强,但当下那一刻,天马的杀意应该是真心的,只是像他觉悟这样高,被高度文明化的人,最后不会去当真,去实施而已。而约翰则直接接收到了这一信息,将它直接转化为现实。因此天马得知三人死亡的真相的时候,应该也是非常震惊的。但是反过来想,连像天马这样的人,都能有这样的想法,就说明纯粹的恶意,是不可预见的,是本来就存在于人类自身上的。 文明的产生 ,其实绝对不可能消除 杀意 或者 恶意 这种东西 , 它们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只不过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而已。变得更隐蔽。举个例子来说 , 有一种叫做龟足的高级食材,生长在海岸峭壁上,采摘这些龟足需要冒生命的危险,但是依然有人做,因为回报丰厚。(当然回报还是比不上那么货品商和饭店,东西一旦到了他们手上价格就是成倍的增长)一个在这行做了很多年的人表示当时和自己一起干这事儿的人很多已经不在人世了,可见死亡率之高。但是也许对于他们来说,与其一辈子当个渔民勉强养家糊口,不如冒险做个危险的行当,至少还有机会出人头地。但是这个产业链条就是在杀人。当那些大富豪花上几千英镑甚至是上万英镑吃一顿饭的时候,实际上和吃人没有本质的区别。正确的,基于道德上的三观告诉我们,吃人是不正确的,人命是不能用价值来衡量的,然而实际上在某些体制下,人命的确是可以拿金钱来衡量的。 当然战争也是很有必要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这句老话是很正确的。不用从政治,经济那些角度去看,单单从生物的角度看,战争就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人类是个人口快速膨胀,不断消耗地球资源的品种,人太多了,人均资源越来越少,那么生物本能中的某些机制必然会觉醒引发内部竞争从而减少人口,以确保人类有足够的人均资源来维持文明和发展。这个机制,从外部表现上说,就是战争。文明一直在做的事,就是如何更加聪明合理有效地利用地球资源,生存下去并且得到欲望的平衡。其实说白了,就是人类在想尽办法维持自己的遗传基因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罢了。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违抗本能,更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违抗自然规律。如果有一天地球资源耗尽了,也许人类文明也发展到了不用依靠地球资源的时候了,谁知道呢...扯远了... 所以约翰就是看透了这些,他太聪明了。他明白恶意,杀人,战争是人生来就有的本能,只不过被披上了文明的外衣。他所做的,和当年希特勒做的有些相似,只不过把人心中的这部分给唤醒罢了。当然其中最容易被催眠的人群,就是大脑尚未发育健全的小孩了。而最难的,就是那种对自我所信仰的坚信不疑的,有了成熟思维体系之人,比如天马。所以相对来说,本就对自我持有怀疑和迷惘的人,就很容易被约翰牵着鼻子走而不自知。 当然约翰势必是会被母亲的精神状况和大环境影响的。可以说在约翰被带走之前,就已经被某个类似 一定要复仇 这样的信念所影响。而母亲(?名字忘了)也不愧是约翰和妮娜的母亲,不但是外表的美貌,还有某些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和生命力,也遗传给了双胞胎。也无怪乎法兰斯会爱上她。而这种扭曲的爱,却又引向了更多的悲剧。 (这一段是回复某个提问的读者)后来我再想一想,也许是因为高中时期第一次看这部作品,被情节所震撼到了,而又因为社会履历不够,因此总是试图以理性分析替代不足的部分。当然逻辑也是很重要,但是即使是现在的我,也不过是个刚入社会的小角色,因此自己也感觉到理解上仍然有所不足。而你的话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角度。我觉得也许,约翰其实是个很幼稚的角色。至少在情感上,与其说他被剥夺了正常的情感,不如说他的情感仍然停留在几岁的时候。因为没有学习和经验,他无法去正常地爱人,唯一能够让他体现出人类情感的,恐怕只有妮娜了。因此他只能保护妮娜。(我并未否认他是保护妮娜的,只是我站在更自我的角度上)而与其说是保护妮娜,更像是保护幼年时期的自己。其实小孩子,是会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不择手段的,不管是假哭,还是学坏也好。有些小孩,为了某种目的,甚至也可以轻易变得很残忍,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这是残忍的事情。因此约翰对于情感的表现形式,似乎就和小孩一样,任性直接而极其自我,不会考虑什么后果,但他和小孩子不一样,他的杀伤力太大。即使是约翰,也还是有情感的,只是这情感过于幼稚和扭曲。而他也许并未完全料想到,或者说准备好接受妮娜其实和他是完全不同的人。因此他才会一步步地接近奔溃。才会去想要探究自己的身世,因为即使是怪物,也是需要某个支撑,和存在感的。

动画信息

怪物
中文名:怪物
原 名:MONSTER
又 名:None
首 播:2004-04-06(日本)
IMDb:tt0434706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