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拯救我們,我們創造了他。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6-27 16:34:31 作者:凜舞 Language

幾日前,第11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落幕,所以我想,如果選擇一天來回想我此次的電影節之旅,現在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吧。我在這次北影節期間所觀看的參展電影數量,應該屬我個人的歷年最高,前些年的時候,要么沒心情仔細瀏覽片單,要么就是等到想看的時候,一些熱門場次的票已經售罄了。而或許是因為今年去電影院的次數太少了吧,導致我一聽聞北影節的消息,就立馬想同搶票的千軍萬馬一較高下。

在排除了那些由於過於熱門而售罄的電影(如《小丑回魂》、《阿基拉》等),並綜合考慮了工作日、放映結束時間與地鐵末班車時刻以及經濟因素後,我先後選擇瞭如下幾部影片:《妄想代理人》、《來自紅花阪》、《魯邦三世:卡里奧斯特羅之城》、《機動戰士高達SEED 特別版(I~III)》。雖然我當時只是想著找一些較冷門而自己又比較感興趣的片子來看,但等我為最後一張票付完款之後,竟意外的發現這幾部影片均是來自日本的動畫作品。而當時的我並不知曉,竟有一條隱形的絲線,連接著這幾部影片。等我看清這條絲線究竟為何的時候,已經是我看完最後一部影片之後了。

為了拯救我們,我們創造了他。 - 第1張
影片海報

在看到《妄想代理人》驚人的票價後(320元),我首先感到很吃驚,於是,到豆瓣上去看了看影片的評價,我這才發現這竟是一部13集的動畫作品。倉促掃過的影片信息並未使我意識到這部作品將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給予我長久的震撼與感悟,而短評中“大叔”的字眼以及一位用戶“讓你把這輩子喝的雞湯都吐出來”的短評則使我下定決心要前往影院嘗試一下,究竟看完之後我會不會真的吐出來呢?此外,這部電影也是我在電影院裡看過的時長最長的一部片子了,它從中午十二點開始,加上中間短暫的休息時間,一直播放到了下午五點半左右,以至於我看到最後,身體由於長時間處於坐著的狀態,我感到了些許的疲憊感。至於五個多小時的放映所導致的疲憊感之所以是“些許”,則是因為這部影片給予我的東西,遠超我所因它失去的。

這部影片的OP(開場動畫)很有意思,我一開始甚至覺得有些“陰間”,但隨著故事的慢慢展開,就愈發展現出了OP對於劇情本身的“預言”之意義,就像整個故事就宛若一個警示現實的“預言”一樣,我們之後詳談。整個作品的敘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1)一起發生於日本東京的設計師遇襲案件讓辦案的警察們將嫌疑人鎖定為一個被冠以“少年球棒”稱號的神祕人物,隨著相似案件的不斷出現,最終刑警們緝拿了與嫌犯特徵完全一致的少年,這一階段是”現實主義偵探片“階段;(2)少年在警局中的審訊並不順利,並且少年口中的犯案經過似乎完全脫離了現實,用球棒襲擊受害者的行為被少年描述成了拯救被害者的義舉,但當看守所外又發生了相似的案情後,刑警們開始加大對少年的審訊力度,隨後,少年在警局被殺,辦案刑警在案發現場目擊了活生生的“少年球棒”並因由此造成的負面社會影響被警局開除,這一階段則是“現實主義偵探故事的破產”階段;(3)事實上犯人的身份已經相當明晰,非人之物的犯案已經超越了警局的管轄範圍,甚至“少年球棒”已然轉變為了一個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都市傳說,故事的最後,被拋棄的前刑警們在世界即將被寄宿於人類妄想的“少年球棒”所擊潰時,終於站上了與之對抗的都市舞臺,通過幫助始作俑者面對其內心深處所一直壓抑的負罪感而最終擊敗了“少年球棒”,這一階段可謂之“無名騎士與無名公主與無名惡龍以及預言的輪迴”。

為了拯救我們,我們創造了他。 - 第2張
盜夢偵探中的“紅辣椒”

關於原作者今敏,上文那位用“吐雞湯”來形容這部作品的豆瓣用戶這樣評價道,“幻想與現實的邊界模糊是今敏作為動畫人的特權”。我深以為然。其實,早先知道今敏,是《盜夢偵探》,“紅辣椒”這個人物形象以及作品中刻畫潛意識作為故事主要要素的手法,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但凡是虛構作品,裡面就必然會出現幻想的組分,定義了偉大作品的雖不是幻想本身,卻是與之關係無比密切的東西,在我看來,是在作品中引入“幻想”這一要素的方式。克里斯托弗·諾蘭是我最愛的導演之一,雖然我也十分喜歡他拍攝的《盜夢空間》,但如果論及“引出幻想要素的方式”,其功力還是略遜色於《盜夢偵探》。當然我知道這樣比較是不公平的,因為“夢”並非《盜夢空間》這部作品的核心,“幻想”只是這部作品用來講述一個好故事的工具以及伴隨而來的————嚴謹而結構分明的敘事結構、強烈挑戰人類嘗試的特效設計以及稍微有一點點狡黠的利用了自古以來潛藏於人類心中的對“夢”這一概念的痴迷與崇敬。而在今敏的《盜夢偵探》中,“夢”或者說是“潛意識”則是故事的核心:夢帶來謎團,而這謎團又驅動著故事中的各角色尋求解密的鑰匙,在最終將謎團解答的那一刻,既是故事的結束,同時也是每一個角色在自發性的驅動下,對自身存在之塑造完成的一刻。查閱豆瓣得知,《盜夢偵探》上映於2006年,而《妄想代理人》則是2004年的作品,如果後者是一粒早年栽下的種子,那前者或許就是種子生根發芽之後長成的大樹了。而我也認為上文我評論《盜夢偵探》的詞語,用來評價《妄想代理人》,也是完全適用的。

在引出“幻想”的方式以外,更進階的,則是“幻想”之於作品本身的意義。在不同的作品中,幻想往往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在一些日本的熱血少年漫畫中,幻想要素是帶來故事可能性的楔子,如《火影忍者》中的查克拉的設定,便強化了各角色的特色,並且為故事中各種矛盾衝突的誕生、演化與解決提供了色彩紛呈的敘述形式,而《哆啦A夢》中那個人們再熟悉不過的異次元口袋,也使得一個關於小鎮少年生活的故事,更加多元化,甚至也使作品本身成為了經久不衰的經典,又或者是《死神》中作為一種職業登場的“死神”,也起到了相類似的作用,而在這些作品中,“幻想”本身是缺少主體性的,它沒有思想,也沒有好惡,所謂正邪善惡完全由使用他們的人來體現。甚至在一些平庸的作品中,“幻想”甚至淪為了用之即棄的完全強加於觀眾的用於引出故事主要情節的工具。而在另一些諸如《妄想代理人》這樣的作品中,“幻想”則像籃球運動中的“最佳第六人”一樣,真正參與到了故事的演進之中,成為了敘事中活生生的一個角色。“幻想”在《妄想代理人》中,伴隨著故事發展,與各人物一同完成了自我塑造————從一個無比曖昧的稱號,逐漸成長為足以毀滅一個社會的力量。

為了拯救我們,我們創造了他。 - 第3張
伊藤潤二 《漩渦》封面

寫到此處,我不由得想起了伊藤潤二的《漩渦》。在伊藤潤二的故事中,一個名為漩渦鎮的城鎮,因漩渦而陷入崩潰,最終所有居民被漩渦所吞噬。在他的故事中,漩渦究竟是什么,自始至終,作者都沒有給出一個清晰的論斷,而作者卻對漩渦所導致的各種悲劇,各種荒誕不經卻又直擊人內心深處原始恐懼的事件進行了細緻入微的刻畫。在《漩渦》與《妄想代理人》中,某種幻想似乎在故事開始之前就潛伏在某個地方了,而這不可知的東西,究竟是什么,圍繞於此的討論,就是我在本段開頭所說的關於“‘幻想’之於作品本身的意義”的問題了。其實,這個問題相當難以回答,並非你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當你給出一個明確答案的時候,這個問題就失去了啟發人們思考的價值。不過,我還是想冒著被人批評的風險,來談一談我對於“幻想”之於《妄想代理人》之意義的認識。其實,經過了13集的演繹,問題的答案其實已經經由劇中人物的對話,以及與主線劇情看似並不相關的單集敘事,較為清晰展現在觀眾眼前了。“幻想”這一要素在今敏的《妄想代理人》中,代表了某種特定時代背景下一種險些毀滅整個社會的小眾的反常。在今敏筆下,這種小眾的反常,被時代本身的養分所滋養,隨後成為了群體的反常,而大多數的反常成為了新的正常,到這裡這小眾的反常才擁有了險些毀滅整個社會的力量。

為了拯救我們,我們創造了他。 - 第4張
都市傳說“少年球棒”

因此,劇中的幻想要素幫助作者表達了一種控訴,一種擔憂,一種警示。作品中對此最為直接的表述就是人們對於本應去面對之物的逃避,而這種逃避也催生了相當程度的壓抑,而大量被壓抑的情感則直接導致了精神失穩以及各種罪惡之事的誕生。這與佛洛依德在《夢的解析》中的觀點極為相似。一言以蔽之,“為了拯救我們自己,我們創造了怪物,而這怪物現在卻正在毀滅我們”。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呢?的確,相似的言論自從進入21世紀,就已經不止一次的被提到過。在我還上高中的時候,人們會討論技術的進步會不會令人們更加懶惰,隨著步入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人們開始擔心科技巨頭對於隱私的過度掌握以及人工智能崛起對人類社會的危害。

為了拯救我們,我們創造了他。 - 第5張
精神科醫院中的“預言家”

我相信面對這幻想物及其在作品中所帶來的災難,作者本人一定是懷著極複雜的感情的。在故事中,他就是萬物的主宰,他可以為這個傲慢的妄想代理人,安排一曲優美的安魂曲,可是回到現實中來呢?的確,在故事中,那兩位前刑警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幫助解決了即將發生的毀滅性災難,然後呢,在人們的生活恢復正常後呢?那兩位英雄身在何處呢?其中一位就像在每集故事最後給出預告的預言者先生一樣,進了精神科醫院,而另外那位大叔,則回到了停車場保安的崗位,繼續為了維持生計做著早已偏離自己夢想的工作。在最後一集的尾聲,依舊出現了預告,為我們做預告的是接替了那位老者的年輕前刑警,他告訴我們,不要因為故事結束了就掉以輕心,“少年球棒”或許依舊虎視眈眈的潛伏在某個地方呢。為什么不能是一個皆大歡喜的結局呢?為什么還要用這種戲謔的方式給出一個根本沒有下一集的預告呢?這說明作者對於人類的未來是悲觀的嗎?我以為不盡然。我願意相信作者是相信我們人類是能夠像赫拉克勒斯一樣克服無數道難關,一直前行的,但同時我也相信作者的這種篤定是需要有前提條件的。這個條件就隱晦的蘊涵在整個作品的敘事以及最後的預告中。我不知道答案,答案需要各位去看這部影片才能有所感受。

為了拯救我們,我們創造了他。 - 第6張
OP截圖

回到我們開篇所說的影片的OP,其實這個OP讓我想起了某巨人第四季的片頭曲,一些音節以極端的間隔反覆出現,似乎在用一種音符上的不和諧來表達某種緊迫的情感。顯然《妄想代理人》在這方面做得更好。在《妄想代理人》中,那些“啦啦啦”的哼唱讓你想到什么?人物臉上的強迫性笑容又意味著什么?而那一幕幕人物所在的背景,譬如海底、山頂、炸彈爆破瞬間以及月面之上等,又意味著什么呢?我想,如果結合影片本身想表達的主旨來思考,你可能會很想多看幾遍這個片頭。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關於ED(片尾動畫)的記憶突然間浮現出來了,之前我甚至以為這個動畫正片結束後會直接跳到預告部分,但實際上它是有片尾部分的。片尾部分也值得拿出來說一說,與片頭那種詭譎之感形成了鮮明對比的片尾部分,營造了一種極度靜謐的氛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片尾與片頭一樣詭異,但是卻更加柔軟,片尾中的所有人都在安靜的睡覺,從靜止的畫面中,你甚至可以感受到他們每個人在呼吸之間產生的氣流。最後,你同樣會發現,並非所有人都是醒著的,與片中“少年球棒”相對應的另一種幻想物,”瑪洛米“,醒著,而那些睡著的人的都圍在它周圍,那個幻想物就那么安靜的看著所有人,這時候你或許會覺得有些不對勁,但下一秒鐘就已經轉到了預告部分。其實,我也是在寫這段話時才對全片中另一個以“守護”之名存在著的幻想物發揮著怎樣的作用有了一些認知的。

為了拯救我們,我們創造了他。 - 第7張
ED截圖

片中,另一個幻想物是一個以狗狗形象為原型的名為“瑪洛米”的吉祥物。相比於“少年球棒”血腥殘忍的行為,瑪洛米是一個令人感到舒適的存在,它無時無刻不給人以溫暖,以逃避現實的避風港。那么,它對於影片的意義是什么呢?在我看來,就像太極包含陰陽兩極一樣,“少年球棒”與“瑪洛米”是相生相剋、相互依存的存在。在影片中,正是瑪洛米的無條件包容與庇護,才使得人們愈加容易去迴避思考關於自身存在的問題,而那些情緒、那些困擾,並非因為瑪洛米的存在而消失,僅僅是因為其而被我們放置在了意識深層的角落,並最終為人們所遺忘。人們或許因此不用以死為代價讓自己解脫,但是,卻把自己困在了另一種遠比死亡可怕的困境之中,這種困境即為麻木,喪失思考自身存在之意義(我們顯然不想去選擇這兩者中的任何一個,所以我們能否找到第三種選項呢?)。寫到此處,我也終於有一點點理解了為何“少年球棒”在故事的最後會失控乃至暴走,想要毀滅整個社會。與其說是人們太需要解放自己壓抑的情感了,不如說是人們普遍放棄了”解放被壓抑情感“的訴求,也正因此,“少年球棒”失去了自身存在之意義。想一想被解僱的職員在聽到被辭退這一消息時的心情吧,你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少年球棒”最後會失去了優雅,黑化暴走,發出毫無理性的咆哮聲了,這是它在表達自己的滿腔憤怒啊。

為了拯救我們,我們創造了他。 - 第8張
互為陰陽兩極的幻想物

在最後一刻,當整個事件的始作俑者終於敢於直面自己的過去,瑪洛米沒有說出一句話,而那一刻我只聽見少年球棒溫柔的輕聲說了句,“再見”。此時此刻,我突然想起少年球棒在故事剛開始出現時對那個女孩說的那句話,“我回來了”。一樣的柔情,只是那時是一切殘酷的開始,而此刻,則是一次篤定的告別。原來,或許少年球棒並沒有我們想的那般邪惡,他一直以來的存在意義就只是幫助他的創造者面對其所不能承擔之物,然而他最終迷失,以看似正確的藉口做出了無比傲慢而又錯誤之事。

不過,我很開心看到那個女孩與自己的和解。原來,大方的面對那些無法言說之事,比用無數層糖衣來粉飾自己那顆不成熟的心,要更為輕鬆啊。


正文部分到上一段就正式結束了,希望大家喜歡我的文字。關於《妄想代理人》這部作品,有很多內容本文並沒有涉及,並非他們不值得書寫,而是要么我還沒有完全理解,要么由於行文倉促,沒有一併顧及得到,而最為根本的原因則是我顯然只理解了鳳毛麟角,因此我歡迎富有建設性的對話與討論,感謝大家!

本篇文章最初發佈於個人公眾號“凜舞心裡”,發佈於豆瓣的版本有修改,轉載請註明來源,另外圖片大部分來源於網絡與本站,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動畫信息

妄想代理人
中文名:妄想代理人
原 名:None
又 名:Paranoia Agent / Mousou dairinin
首 播:2004-02-02(日本)
IMDb:tt043372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