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代理人》——今敏唯一的TV動畫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6-27 17:03:45 作者:東方耳 Language

《妄想代理人》是大師今敏生前唯一的一部TV作品。

這部作品最初是在16年的上半年由朋友推薦我看的,不過我當時只看得一集,就覺得這是一部需要花時間細細品味的作品,因此在當時的情況下就沒再往下看。後來朋友也會隔三差五地催我去看,直到下半年回了杭州工作,由於每天上下班都要坐一個小時的地鐵,於是才趁著坐地鐵的時間將它補完了。

看完整部《妄想代理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今敏不愧為拍電影的動畫導演。儘管《妄想代理人》是一部TV作品,但卻用了很多電影式的表現手法。雖然同為視頻形式的內容,但電影和電視還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電視機的屏幕比較小,因此電視作品大多采用中景和近景,甚至特寫;而電影則大多采用中景、全景,甚至遠景。其次電影的時長要比電視短很多,因此一般情況下電影中每一幀畫面的平均精細度要比電視高很多,所傳達的信息量也要比電視大很多,而這還是基於同等投資情況下的比較,而事實上由於雙方的商業模式不同,電影的投資情況往往還要比電視來得理想一些,所以有句話才說,電影的每一幀畫面都是精品;相比之下,電視就要顯得low很多了,一些TV動畫為了節省成本甚至會用一些靜態幀充數。正因為今敏是在用導演電影的方式與態度在導演這部他的TV處女作,因此才讓這部《妄想代理人》看上去有不同於以往TV動畫的大氣和酣暢。不過這也並非全是好事,畫面信息量大了、鏡頭跳轉得快了,對觀眾的欣賞能力的要求也隨之相應提高。就像我們看電影就必須全神貫注地去看,走神個幾分鐘很可能導致無法全面地理解這部作品,而電視則完全不需要有這方面的擔心,哪怕漏看個幾集,有時候也絲毫不影響你對這部作品的整體把握,這也是為什么電影的時長大多在兩個小時左右,再長一般也不會超過三個小時,因為超過一定時長人就開始視覺疲勞了,就無法集中注意力了。而今敏的這部《妄想代理人》其實就是一部有著TV時長的電影動畫,因此像我這樣一口氣看下來的就難免會感到一些疲憊。而事實上,《妄想代理人》也確是一個可以用一部劇場版的長度講完的故事,因此當它以一部TV作品的形式登場的時候,又難免顯得囉嗦又冗餘了些,我想自第8集開始的連續三集的看似遊離於主線之外的劇情也並非一定是如某些人所言的只是為了豐富作品的外延吧,畢竟13*20min的時間對一部電影來說確實長了點。用拍攝電影的方式去製作一部TV動畫,除了佩服大師的才華和勇氣外,有時候也會覺得有那么一點大材小用,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有點不接地氣吧,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妄想代理人》並沒有取得和其藝術價值相等價的商業價值的原因吧。
但今敏畢竟是今敏,他更多時候是為了去突破自己,而並非是為了去娛樂觀眾。

事實上,我一直比較迴避去評論《妄想代理人》這部作品。原因一是因為它是今敏大師的作品,讚美之辭難有新意,批評之語又恐弄巧成拙,反而暴露了自己的膚淺,一個不小心得罪了某些死忠粉,還可能引來“殺身之禍”,似乎說好說壞,說多說少,都不好把握;原因二還是因為它是今敏的作品,作為一個業餘的漫評人,我確實沒有把握去評論好這么一部大師級的作品。但我最終還是寫下了這篇文章,一來我已經養成了“不看不議,看完必議”的習慣,不寫點什么實在憋著難受;二來我也不想成為因為害怕別人會對自己有什么負面看法而不敢表露心聲的膽小鬼。

今敏的作品大多含蓄而晦澀,《妄想代理人》亦不例外,但如果一定要總結一下《妄想代理人》這部作品的主題的話,我想“社會壓力”應該是一個不錯的選項。社會壓力,這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話題,尤其在日本這樣一個據說是全世界自殺率最高的國家,我想今敏也是看到了日本社會存在這樣的問題,才決定製作了這部作品。討論社會壓力的時候,我們往往會將其成因歸咎於社會本身,畢竟“社會壓力”一詞的前綴就是“社會”,卻很容易忽略家庭和自身在其中的作用,就像某句著名的中二臺詞說的“錯的不是我,而是這個世界”;也容易將關注的人群鎖定在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青壯年,而忽視了未成年人和老年人也同樣存在這方面的問題。事實上,一個人只要身處在這樣一個浮躁而焦灼的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有可能面對這樣那樣的社會壓力,而這些壓力的產生往往和當事人的家庭環境、自身性格等因素又密不可分,而社會更多時候只是充當著某種催化劑或導火線的作用,這就是今敏給出的另一種思考。就拿片中的女主角鷺月子來說,小時候因為父親過於嚴苛,她便學會了在自己做錯事的時候裝扮成受害者來逃避父親的責罰,久而久之,當她面對逆境和挫折的時候,都會用這種方式來逃避現實和自己的責任。不只有鷺月子,片中每一個遭遇球棒少年襲擊的人幾乎無一例外的都有著家庭方面的問題或自身性格的缺陷,也都有過自己內心的掙扎,然而當他們被外部壓力壓得喘不過氣的時候,又無不希望用這方消極的方式來逃避現實,這時候他們就會妄想有一個滑著滑輪揮舞著棒球棒的少年來狠狠地給自己當頭一棍,藉此他們就可以由施害者變成受害者、由被指責者變成被同情者,彷彿這樣就可以不用再去面對那些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了。這樣的心理其實並不難理解,我記得自己上小學的時候,很不喜歡做家庭作業,有時候沒有完成作業,第二天就會裝病不去上學,這樣不僅不會受到老師的責罰,反而還能得到來自家長和師長的關愛。然而這樣問題是否就真得解決了?顯然不是的。就像在片中不斷膨脹,並最終吞噬整個城市的“社會壓力”,逃避不禁不能給我們帶來風平浪靜、海闊天空,反而會使壓力越積越大,並最終釀成難以收拾的局面。只有用樂觀堅強的心態去面對困難、正視困難,並勇敢積極地去想方設法解決困難,這些社會壓力才能真正消除,才能真正撥開雲霧見青天。因此當片中那位孱弱的警長的夫人因為自己對丈夫的愧疚而表現出絕望和厭世的時候,球棒少年的影子就無限放大;而當她以堅強的口吻告訴球棒少年自己決心努力活下去的時候,那個象徵著社會壓力的惡魔卻只能惱羞成怒地拼命揮舞著手中的凶器,即便打碎了家中的所有傢俱,卻也不能傷害那位堅強的女性分毫。同樣,當鷺月子勇於面對自己的過去的時候,那已經膨脹到快要侵蝕整個城市“妄想代理人”也就突然消彌於無形了。
《妄想代理人》中的“妄想”二字顯然並非我們通常理解的“不切實際的想象”的意思,這裡應當特指醫學上的某種精神症狀——人在極度焦慮、絕望乃至自殺傾向情況下產生的缺乏事實根據地堅信自己的某種錯誤判斷和推理的病態表現。而現代社會的焦躁、冷漠、虛偽等等負面能量正是這種“妄想”誕生並滋長的最好土壤,這個時候走投無路的人們就會希冀出現一種力量來拯救和毀滅這一切,於是像球棒少年這樣的妄想代理人就孕育而生了,在片中它是球棒少年,而在現實社會中它可能是其它的具體形象或意象,比如某種宗教力量或恐怖組織,又僅僅只是自己腦海裡幻想出來的什么。和否定人類但又同時對人類給予期望的宮崎駿不同,今敏對人類社會根本上是絕望的,他總是喜歡赤裸裸地將這個社會最黑暗的一面呈現在我們面前,就像《妄想代理人》那個與開頭照應的結局,等到一切風平浪靜,卻又回到了起點,故事的起點與終點形成一個閉環,預示著同樣的悲劇還將不斷地循環上演,因為人類本身就是罪惡的源泉,唯獨這點不會改變,因此註定的悲劇也就不會改變。也許也正是宮崎駿和今敏這種本質上的差異,造就了二者一個能老當益壯,一個卻已英年早逝,我們也唯有感慨一句“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們常以天妒英才來形容今敏,但這未嘗不是今敏自己所選擇的理想歸宿吧。很多人一定對《妄想代理人》的第八集印象深刻,我也相信很多朋友在第一次看完這集的時候和我一樣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似乎整個人都不好了,然後為了尋找“這三個人到底是什么時候死的”又一遍又一遍地回看他們是什么時候開始沒有影子的。也有很多朋友在得知我要寫這部作品的漫評的時候,特意強調要我寫下這一集,然而我並不太想去專門解讀某部作品的其中某一集,儘管這一集確實特別出彩,不過我還是想強調一下,難道今敏在創作這一集的時候就沒有想想暗示些什么嗎?也許人類作為群體的悲劇不可避免,然而我們每個人終究都只是一個個體,去衡量一個個體的成敗得失也永遠不是客觀的,當然我們每個人都會有遭遇麻煩、陷入困境的時候,然而我們都應當有一種勇氣,不管客觀現實如何殘忍和絕望,我們都要用積極和希望的心情去生活著,哪怕有一天真得失去了活下去的條件,也當笑著嚥下最後一口氣,才不負了生而為人的意義。就像故事中的老中少自殺三人組,雖然有些反諷,但至少他們證明一種生命的態度。

雖然很多人都說《妄想代理人》的音樂是一大亮點,不過我個人並不十分喜歡,就不做推薦了。

動畫信息

妄想代理人
中文名:妄想代理人
原 名:None
又 名:Paranoia Agent / Mousou dairinin
首 播:2004-02-02(日本)
IMDb:tt043372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