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動畫也可以如此深刻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29 11:19:56 作者:動物凶猛 Language

人會失去靈魂,變成像怪物一樣的生物。

《河童》是一部語言簡練、想象詭異誇張、主題思想深刻的短篇小說。在看時,我深為芥川龍之介先生明銳的洞察力感到欽佩,同時也為他悲傷的人生觀感到惋惜。

影史上芥川龍之介的作品被多次改編,這些作品中不乏經典與庸作,其中基於《河童》的影視作品很少,所幸的是,本人曾經看過一部關於河童的動畫電影——《河童之夏》。

本作是導演原慧一(注①)先生,根據日本兒童文學作家木暮正夫的河童系列小說改編而成。雖限於主要受眾——青少年的年齡層次較低、知識深度較淺,以及社會經驗不足,《河童之夏》並不如《河童》那麼的辛辣,但其主旨立意很高,導演借田園犬與河童之口,表現了他對人性的批判以及對深層生態學的哲學思辨,在思想深度方面並不亞於芥之《河童》。

即使是動畫也可以如此深刻 - 第1張


電影的主角河童“小酷”,原本生活在日本江戶時代,某一天夜晚他親眼目睹了,父親試圖祈求人類停止開墾棲息的沼澤地,而被殘忍殺害的悲劇,並因地震而被掩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中學生康一偶然間發現了封存小酷的化石,並將其帶回家後救活。就這樣“穿越”了幾百年時光的河童小酷,開始艱難的適應這個時代,電影的前半段氛圍輕鬆愉快,小酷各種“不正常”、“異於常人”的行為給電影增添了不少樂趣。

而在電影的後半段,故事卻變的陰暗。隔牆有耳,小酷存在的消息不脛而走,這種罕見生物的存在激發了人類獵奇的天性,媒體記者紛湧而至,好事者無關群眾也跟著湊熱鬧,他們圍堵在康一家門口,用各種無良的行為(例如偷拍、監視、電話騷擾等),嚴重干擾了康一他們的家庭生活。

然而更令人感到悲憤的事情還在後面,康一一家帶著小酷接受了電視臺的專訪,在節目錄制過程中,小酷驚訝、痛苦的發現了當年傷害父親之人的後代,並搶走了他所帶來的父親的遺體標本——一節被砍下的手臂,之後小酷爬上電視塔向天發問。

在電影的最後,康一理解了小酷並不屬於自己和人類社會,小酷也受喜如妖(注②)的邀請,隱居在了人跡罕至的深山中。

即使是動畫也可以如此深刻 - 第2張


批判與哲思:

在文藝作品中,創作者往往通過各類形象來闡述、表露自己的觀點、思想,同樣,在《河童之夏》中,導演假借康一收養的田園犬“大伯”以及河童“小酷”,這兩位“非人”甚至可以說人類對立面的角度,對人性進行了批判,同時也對深層生態學進行了一定的思辨。

即使是動畫也可以如此深刻 - 第3張

“大伯”說:

“人類有時突然會變”

關於“大伯”及其名字的來歷,是一段令人開心且心酸的故事。

“大伯”是年幼時康一偶然撿回的流浪狗,因為長得像大伯,故起名如此。“大伯”不堪忍受前主人的虐待,選擇了逃走流浪。

“(我和主人)小時候關係很好,兩人經常一起玩,我和喜歡他,他也很疼愛我”。

“大伯”與前主人一起長大,他們有著愉快的童年經歷,但這份快樂隨著男孩的長大漸漸缺失直至消失了。

“不久之後,他被同學欺負,不過他能欺負的人只有我,我每天被打,也許他也是吧。”

男孩在學校中受同學欺凌,回到家中將憤怒發洩在關係親密、但決不會反抗的“大伯”身上。終於有一天,不堪受辱的田園犬離開了男孩。

“為什麼他會遭到這樣的欺負,我完全想不通,我很悲傷,我不想被打,也不想看他那樣,(所以)我逃走了,跑啊跑,累到的時候遇見康一了,康一很像小時候的他。”

深愛的主人對自己行如禽獸,而田園犬卻深知也理解他也遭受的不幸。在這裡狗與人的身份倒轉,儘管在體力、能力方面人對狗是絕對強勢,但在道德、情感、精神層面狗超越了人。人類有時突然會變,但狗卻不會,即使離開了前主人,“大伯”卻並沒有忘記他,在電影的高潮段落,被車撞倒後的”大伯“在彌留之際,依然心念這那個可憐的男孩。

“那傢伙過得還好嗎?還是想以前那樣被他一直打下去或許更好一些吧,這樣他也許會好受一點吧。”

人心善變,這一個不知出處的詞語,是我們公認的“真理”。唐代詩人劉長卿有言,“人心懸反覆”,本片導演將人心善變這一大命題,細分為人類對感情的無常、不忠,對待寵物狗尚且如此,那麼對待同等物種的人呢?答案當然不言而喻。導演通過狗與人身份的倒置,借狗之口暗示人心的多變,進一步批判了人性的缺點。

即使是動畫也可以如此深刻 - 第4張


“小酷”說:

河童小酷作為電影的主角,擁有較多的“發言機會”,而其本身獨特的身份——珍稀物種(人類社會幾乎不可見)、非人卻可以說人話(有獨立的思維、有一定的智商)、人的對立面(棲息地被人類佔據、父親被人類殺害)等,為導演的暗喻、暗諷提供了絕佳的載體。導演通過小酷的經歷以及話語對現代社會人類的多種惡行進行了批判,讓我們由淺入深解讀一下。

“好可怕,那些人和那個大眼睛好可怕,我好想會被那個閃閃法官的大眼睛吸進去一樣的感覺。”

某夜,埋伏在康一家旁的兩名報社記者,試圖強拍小酷的照片,然而,閃光燈刺眼的光芒激發了小酷的“超能力”(電影中用詞)——在情緒波動時可以用意念震碎物體。儘管震碎了相機鏡頭,但小酷的形象已經烙印在膠片上,經過報道小酷的存在眾人皆知,從此電影情節和氛圍開始變得陰暗。

現代社會中,新聞媒體乘上了網絡、手機高速發展和普及的東風,但許多無良、素質低下、毫無職業操守的媒體人為了滿足普羅大眾的獵奇心、審醜慾望,以文字為刀槍、以相機為炮筒,不停的向公民權利(隱私權、生命健康權等)宣戰,並企圖撩撥“吃瓜群眾”的閱讀神經。在這裡略提一下,電影《夜行者》(注③)深刻的諷刺了媒體從業者的無良行徑。

小酷存在的消息不脛而走,康一一家變成了“釘子戶”——新聞媒體以及好事者將房子團團圍堵,電話線路也被迫斷線,有些記者甚至試圖翻牆偷拍,毫無疑問這些都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導演並不滿足於對媒體人的批判,同時也對人性的虛偽進行鞭撻。

康一一家受邀來到電視臺演播室,坐在觀眾席的男女老少們第一次親眼看到小酷,都驚訝的高呼“好可愛啊!”,然而當受刺激的小酷衝向觀眾時,他們卻又怪叫著逃開。當小酷騎著“大伯”從電視臺逃離來到大街時,人們紛紛拋下手頭的工作拼命的追趕它們,然而當他們看到“大伯”被撞死,小酷埋頭痛苦時,不僅沒有一人伸出援手,反而紛紛拿起手機拍照,嘴裡還唸唸有詞“快拍快拍!”、“好惡心啊!”。

如果將小酷換為某個焦點事件的當事人,你會發現這樣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無論是美的,還是醜的;無論是善良的,還是邪惡的,人們總能從各種新聞消息、媒體評論中提取到自己希望看到的東西,並獲得精神上的高潮,但當事情關係到自己本身時,卻又表現出與之前相反的態度——醜陋且虛偽。

即使是動畫也可以如此深刻 - 第5張

“老爸說過,人類從我們手中奪走水和地面,不久也會把風和天空,甚至連神居住的地方都佔為己有,最為代價啊,人會失去靈魂,我覺得人類就像怪物一樣的生物。”

這句話是小酷在康一一家為他舉行的歡送會上所說的,同時也是導演在電影中發出的最直白、最深刻、最有力的聲音。

江戶時代,小酷的父親為了保護棲息地,向人類祈求而被殺害,幾百年後人類不僅霸佔了河水和地面,摩天大樓、電視塔也將天空佔據,與這個世界格格不入的小酷選擇了逃離,然而,我們的河水、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天空不會逃離,在河水、土地、天空生存的生物也不會逃離,他們只會被人類一點點蠶食侵吞,然而這正在發生的慘劇的最終結果就是——人類終有一天會失去靈魂。

人類破壞自然,在當今社會已是公知,儘管我們一再的呼籲、立法,但貫徹到實處卻很少,在這裡我並不想就這個老生常談、無濟於事的話題浪費筆墨,讓我們更深刻一些。

“人會失去靈魂,(變成)怪物一樣的生物。”

自詡為“萬物之主”的人類,因為有著地球上其他生物不可比擬的體態、大腦、智商的統一協調性,進一步自詡為萬物中唯一具有“靈魂”的存在。

在傳統的笛卡爾-牛頓哲學中,人與自然的關係屬於主客二元的絕對對立,自然被認為是客觀的存在,是臣服於人類理性控制之下的工具,而人類沙文主義(注④)更是這種工具論的極端表現,靈魂與內在價值只屬於人類,非人的存在只具有工具的價值,人類可以根據自己的利益而決定工具如何使用與何時丟棄。

仔細想想,這種觀點似乎早已滲透在我們內心。我們養花養寵物、我們採摘果實、我們飼養畜牧並宰割食用、我們開墾土地並建造房屋、我們征服天空並用來爭鬥、運輸,我們把所有“非人”的事物都看作工具,“養殖”、“開墾”、“利用”等等詞彙都是以人類為中心,並將自然、地球視為作用的“工具”或“承受者”。

如果我們將這些大自然以及各種“非人”的生物看作與我們同一地位呢?1973年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通過一篇論文提出了深層生態學這一概念,他指出人與自然並不是主客二元對立,人只是地球生物群的一個組成部分,並不比其他生物具有更多的內在價值,環境遠遠不止有工具價值,其自身也具有內在價值。“live,letlive”,(人類)活著,讓他者也活,人類在滿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的同時,也應保持一顆謙卑、尊重的心,給自然界其餘物種留下足夠的生存空間。

當代環境倫理學大師羅爾斯頓在其著作《環境倫理學》的最後一小節寫到,“人類應當學會詩意的棲息於地球”,人的優越性和價值在於“維護所有完美的生命形態”,而不應該浪費在僅僅是對自我價值的滿足。

既然人類在地球上扮演榜樣的角色,那麼在動物和植物只能關心自己的生命和種群以及後代的命運之外,人類作為唯一擁有道德的生物,更應該有責任、有義務培養出一種利他、共生主義,以更為仁愛和寬廣的胸懷關照和愛護所有非人類的存在物。

我想,導演真正想要表達的主旨莫過於此。

即使是動畫也可以如此深刻 - 第6張

本片上映於2007年,至今已有十餘年之久,人物畫風可能對於某些觀眾會感到不適,不過喜歡、熱愛動畫、電影的人並不會因此而錯過這部電影,特別是其劇情完整工整、人物塑造較為豐滿、主旨立意在動畫電影中出類拔萃的優點,我想你沒有理由拒絕觀看的。


注:

①、原惠一:日本著名動畫導演、編劇。代表作有《蠟筆小新》、《河童之夏》、《意外的幸運籤》。

②、喜如妖:電影中能夠變成人類的沖繩妖怪,以石獅子的造型為原型。最後一幅圖中就有。

③、《夜行者》:2014年上映的、由傑克·吉倫哈爾主演的驚悚、犯罪電影,表現了媒體從業者不擇手段的獲利行徑。

④、人類沙文主義:即人類中心主義,是以人類為事物中心的學說。

其核心觀點有以下三點:

1、在人與自然的價值關係中,只有擁有意識的人類才是主體,自然是客體。價值評價的尺度必須掌握和始終掌握在人類的手中,任何時候說到“價值”都是指“對於人的意義”。

2、在人與自然的倫理關係中,應當貫徹人是目的的思想,最早提出“人是目的”這一命題的是康德,這被認為是人類中心主義在理論上完成的標誌。

3、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如果不能達到這一目的的活動就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因此一切應當以人類的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

⑤、本文材料來源:《活著,讓他者也活著》——薛然、王鄭

動畫信息

河童之夏
中文名:河童之夏
原 名:河童のクゥと夏休み
又 名:跟河童小咕的暑假時光 / Summer Days with Coo
首 播:2007-07-28(日本)
IMDb:tt1179773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