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厄休拉女士的觀感迴應【附作者作品出版介紹】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9-11 00:51:30 作者:呱啦啦 Language

看完動畫後本想掀桌罵街,後來覺得作者本人的話已把該說的都說了……

厄休拉對地海動畫的觀感迴應(轉)

以下是我對於由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的宮崎吾郎(Goro Miyazaki)製作的《格德戰記》的第一手反饋,以此作為對那些為這部動畫給我寫信的日本書迷們的迴應,當然同時也供世界其他地方對此感興趣的人蔘考。

*****************

寫在前面的話:
作者們幾乎無法控制根據他們著作改編的影片。一條公認的規則是,一旦簽署了授權協議,就可以當原著作者已經消失了。那些“富於創造性的顧問”頭銜毫無意義。除了劇本作者,任何原著作者對影片中的任何內容都毫無辦法。所以不要問原著作者“為什麼他們要……?”這樣的問題,因為她自己也同樣一頭霧水。

*****************

簡短的歷史回顧:
大約二十年前,宮崎駿(Hayao Miyazaki)先生曾經寫信給我,表示有興趣根據當時已經出版的三本地海小說製作一部動畫影片。那時我並不知道他的工作,只知道迪斯尼風格的動畫,而且並不喜歡。於是我沒有同意。

六、七年前,我的朋友馮達·N·麥金泰爾(Vonda N. McIntyre,1978年憑《夢蛇》獲星雲雨果雙料大獎,此外她還寫了大量的星際迷航和星球大戰的小說)對我提到並和我一起觀看了《龍貓》。從那時起,我立刻成為了宮崎駿的影迷,直到現在。我個人認為他是和黑澤明或是費里尼一樣的天才。
後來又過了幾年,當我得知地海出色的日文版的譯者清水真砂子(Masako Shimizu)小姐認識宮崎駿先生,我便通過真砂子小姐轉告他,如果他還對地海有興趣,我會很高興和他商討有關製作一部影片的事情。

不久我便得到了吉卜力工作室的鈴木敏夫(Toshio Suzuki)先生令人愉快的迴應。在我們的信件往來中,我表達了不要從根本上對故事或角色做不明智改動的強烈願望,因為這套書已經被不論是日本還是世界範圍的廣大讀者所熟知。當然,為了讓他在影片製作時能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發揮想象,我提出過建議宮崎先生也許可以利用頭兩本書故事之間的那十到十五年空白: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格德除了成為大法師,還在那些年裡做了些什麼,這樣宮崎先生也可以讓格德做任何他想要他做的事情。(除此之外,我沒有對任何其他的電影製作者提出過這樣的建議)。

2005年8月,吉卜力工作室的鈴木敏夫先生和宮崎駿先生對我家進行了一次愉快的訪問,並與我和我兒子(他負責地海版權的相關事宜)商談相關事宜。
那時他們解釋說宮崎駿先生想要從影片製作中退休了,而家庭和工作室都希望由駿先生的兒子吾郎,從未製作過一部影片的人來製作這部影片。我們很失望,也很擔憂,但我們得到了這樣一種印象,其實是保證,這個項目會一直得到駿先生的控制。基於這樣的理解,我們簽署了協議。
那個時候,影片的相關工作其實已經開始了:我們得到了一份少年與龍的海報作為禮物,還有駿先生繪製的一張霍特城(Hort Town)的草圖,以及由吉卜力藝術家們的完成版本。

此後,影片的相關工作進行得非常非常迅速。我們不久以後就瞭解到駿先生根本就沒有參與影片的任何製作。

我曾收到過他的一封非常感人的信件,後來還收到過吾郎先生的一封信。我盡我所能地答覆了他們。
我很遺憾影片製作過程中產生了跨越太平洋的憤怒和失望。
我被告知駿先生其實並沒有退休,只是現在在從事另一部影片。這增長了我的失望。我希望能忘掉這些不愉快的事。

******************

關於影片:
由於我和我的兒子不能去東京參加影片的首映,吉卜力工作室非常慷慨地帶給了我們一份拷貝,並且在2006年8月6日星期天在市中心為我們組織了一場私人專場。這是一次愉快的經歷。許多朋友都帶著孩子前來。能得到孩子們的反映很令人高興。一些年紀較小的孩子被嚇著了,有的好像沒弄懂怎麼回事,但那些稍大些的孩子則比較酷。

放映結束之後我們去我兒子家就餐。小矮腳狗埃利諾表現得非常好,鈴木敏夫還在草坪上表演了頭手倒立。

我離開的時候宮崎吾郎先生問我“你喜歡這影片麼?”在那種氣氛下這不是一個容易回答的問題,於是我答道“是的。這不是我的小說,這是你的影片。這是一部好影片。”

當時我認為我只是在對他以及很少幾個站在周圍的人說這話。對於這樣一個比較私人的問題,我本來希望這樣一個同樣比較私人的回答不會被公諸於眾。我在此處提及這些,僅僅因為吾郎先生已經在他的blog裡提到過了。

那麼,基於所有的事情都會很快被公諸於眾的精神,下面我將給出一份我對於這部影片的完整的第一手報告:

絕大部分都很漂亮。然而在這部飛快完成的動畫片裡很多支線末角也被砍掉了。影片不具有《龍貓》那樣的精巧細緻,或者是《千與千尋》那樣的恢宏華美。能給人留下一些印象,但是總體而言比較普通並不突出。

絕大部分也頗令人激動。不過這種興奮是由暴力維持的,而且達到了一個我認為脫離了原著精神的程度。

我認為絕大部分並不連貫。這一點也許是因為我一直試圖在用我書裡的故事印證著那個我在觀看著的完全不同的故事,並且被那些具有和我書中同樣名字,但是氣質、經歷和命運都完全不同的人物的行為給弄糊塗了

當然一部影片不應該試圖去分毫不差地複製一部小說——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藝術,兩種完全不同的敘述方式。這二者之間也許必須改動甚巨。但是,對小說人物角色以及故事主線的某種程度上的忠實,對於這麼一部號稱是根據發行超過40年的小說改編而來的同名影片,報有這種期待應該也不算是什麼過分的要求吧。

美國和日本的影片製作者都一樣把這些書籍當作了名字和一些概念的礦床,從書中這裡一點那裡一點地掠取著隻言片語,用完全不同的情節代替了原來的故事,卻做得既不連貫也不一致。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對原著的不尊敬,同樣也是對讀者和觀眾的不尊敬。

我還覺得影片的“信息”有些過於做作了,因為這些信息雖然通常都直接引用自原著,那些對於生命和死亡、平衡等等的陳述卻並不是根據那些原著中角色和行動所得來的。不論它們的意思是多麼正確,它們並不是書中和角色們所表達的。他們並不是“努力掙得的”,而更像是作為嘮叨的說教而出現在影片中。在地海的頭三本書裡,這些信息是偶爾一些思想的閃光,我並不認為它們會以這樣直白的形式出現。

原著中的是非感在影片中同樣含混不明。比如說,影片中亞倫(Arren)刺死自己父親的動機就莫名其妙,顯得過於隨意:影片中解釋罪行是黑暗的影子或是後來的胡言亂語犯下的,這並不令人信服。為什麼這個男孩會分裂成兩個?我們對此毫無頭緒。這個想法其實來自於《地海法師》,但在那本書裡,我們知道格德是如何有一個一直跟隨他的影子的,我們也知道其中的原因,而且在最後,我們還知道了那個影子到底是誰。這些我們心中的謎團不能簡單地靠揮舞一把魔法長劍來消除。
但是在影片中,邪惡卻令人舒服地具有一個壞蛋的具體外形——法師柯布(Cob,影片中日文叫作Kumo),而他能被一下子殺掉,從而解決掉所有的問題。
在現代奇幻裡(不論是文學意義上還是政府意義上),殺人是解決所謂正義與邪惡之間戰爭所通常採用的方式。但是我的書並不考慮這種戰爭,也無意為過分簡單化的問題提供簡單的回答。

雖然我覺得我書中的龍要更漂亮些,我還是更讚賞吾郎所表現的龍收起翅膀的非凡方式。他想象中的動物們都表現得非常柔和親切——我喜歡那匹馬拉瑪(Llama)富於表情的耳朵。我也非常喜歡耕作、汲水、套馬等的場景,這些都帶給了影片一種樸實的安寧氣氛——這種對於一成不變的衝突和“動作”步調的改變非常明智。起碼在這些場景之中,我認出了我的地海。

********************

顏色的問題:

地海中的絕大部分人都是有色人種,白人才是一種落後的邊緣人群。我所作的這種設定當然是出於道德層次上的考慮,目標也在於美洲和歐洲的青年讀者。歐洲傳統上的英雄按照慣例都是白人——1968年時這簡直是不言自明的普適公理——那時黑皮膚往往和邪惡聯繫在一起。通過簡單地顛覆這種心理預期,這也是我作為一名小說作者所能做到的破壞偏見的貢獻。
美國的電視劇版本的製作者一邊標榜他們沒有膚色歧視,一邊卻又大幅削減了地海中有色人種的比例。對此我已經猛烈抨擊過這種漂白地海的做法,而且沒有原諒他們。
在日本這個問題卻有所不同。我不能提出在日本的人種的問題,因為我對那裡的情況幾乎一無所知。但是我知道一部動畫影片幾乎不可能脫離動畫影片固有的恆定習俗。在動畫影片中,絕大多數人物——在歐美人看來——都是白人。我被告知日本的觀眾觀看的時候觀感卻不同,我被告知他們會認為格德的膚色比我自己的眼睛看起來的膚色要更深些。我希望如此吧。絕大多數影片中的人物在我看來都太白,不過起碼裡面還混雜有一些不錯的棕褐色和米色。另外特娜(Tenar)的金色頭髮和藍色眼睛也是正確的,因為她是來自卡基許(Kargish)群島的少數族裔。

**********************

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在美國看到《格德戰記》或是《地海傳說》?
得等到和那幫電視劇人的劇集版權合同到期之時:也就是說最早也要到2009年了。唉!這幫佔著茅坑不拉屎的人(There are dogs in the manger)。


再引用點基本介紹:
娥蘇拉.勒瑰恩(UrsulaK.LeGuin)
    美國重要奇幻科幻、女性主義文學作家,1929年生。父親AlfredKroeber是人類學家,母親TheodoraKroeber是心理學家暨作家,出身書香世家的她,從小便受到多元文化觀的洗禮。著有長篇小說20餘部、短篇小說集10本、詩集7本、評論集4本、童書10餘本;並編纂文選與從事翻譯,包括將老子《道德經》譯成英文。曾獲美國國家書卷獎、號角書獎、紐伯瑞獎、世界奇幻獎、軌跡獎、星雲獎、雨果獎、小詹姆斯.提普翠獎、卡夫卡獎、普須卡獎……等,以及SFWA大師、洛杉磯時報RobertKirsch終生成就獎等榮譽。
      她的奇幻成長小說系列「地海六部曲」與「魔戒」、「納尼亞傳說」並列奇幻經典,科幻小說《黑暗的左手》、《一無所有》等也是科幻迷心目中永遠的經典。小說探討的議題,從自我成長與認同,到社會制度探討與性別問題,都鞭辟入裡,在優美恬澹的敘事風格中予人寬廣深沈的省思空間。西洋文學評論家哈洛.卜倫將她列為美國經典作家之列,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是她的書迷。
        本系列為西方奇幻文學經典之一,與托爾金的《魔戒三部曲》及路益思 (C.S. Lewis) 的「納尼亞年代記」齊名。作品意涵有別於西方基督教精神,而富有中國老子道家思想;並非強調善惡對立的二元價值觀,而是傳達「平衡」、陰陽同源的理念。本系列乃藉由奇幻冒險背景探討青少年成長的心理歷程,以豐富的隱喻象徵手法深刻描繪青少年在發展過程中面對的種種困惑與危機。

另外說一下劇情
劇場版是根據地海系列第3部《地海彼岸》( The Farthest Shore/1972),講大法師雀鷹偕同年輕的英拉德王子亞刃追尋擾亂地海世界平衡源頭的旅程。
和第4部《地海孤雛》(Tehanu/1990),講第2部《古墓》的女主角恬娜拯救了一名臉部被灼傷的少女,然後與雀鷹重逢的故事。

但從片首詩歌和主題歌歌詞對第一部《地海巫師》(A Wizard of Earthsea/1968)卷首詩詞的引用來看:
[quote]Only in silence the word,
only in dark the light,
only in dying life:
bright the hawk's flight on the empty sky.
-The Creation of Ea[/quote]

劇場版的另一條線索,即亞刃“追尋自我心靈”的主題,同第一部大法師雀鷹逃避和尋回自己內心陰影的主題是一樣的。所以劇場版實際包括了第1、3、4部的內容。


另外再說一下勒吉恩小說的國內中譯版出版情況:
地海系列6部:
地海巫師/ 地海古墓/ 地海彼岸/ 地海孤雛/ 地海故事集/ 地海奇風
The Earthsea Cycle:
A Wizard of Earthsea/ The Tombs of Atuan/ The Farthest Shore/ Tehanu/ Tales from Earthsea: Short Stories/ The Other Wind
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前5部,差2001年出版的《地海奇風》未引進。

海茵系列
《黑暗的左手》(The Left Hand of Darkness/1969)曾刊登於1999年《科幻世界贈刊》,SFW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單行本
《傾訴》(The Telling /2000)已由新星出版社在今年6月推出單行本

“變化的位面”短篇小說系列
曾部分刊登於《科幻世界譯文版》05年8月號上,完整單行本由新星出版社今年4月推出

另外還有《野孩子》等中短篇被刊登在《科幻世界譯文版》上。

她的另一長篇代表作《一無所有》將由科幻世界在今年下半年推出單行本。

動畫信息

地海傳說
中文名:地海傳說
原 名:ゲド戦記
又 名:地海戰記 / 地海傳奇之格德戰記 / 加德戰記 / 地海傳奇 / Tales from Earthsea
首 播:2006-07-29(日本)
IMDb:tt0495596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