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最早發表於本人的新浪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07d64e0100h6d8.html
《小飛龍》幾乎是我童年記憶中最古老的動畫片之一。在80後開始集體懷舊的今天,得益於互聯網的發達,我也不由自主地尋覓出《小飛龍》來重新回味多年前的時光。沒有想到的是,這部1972年出版的動畫片要比我的年齡還要大上13歲。陌生又熟悉的畫面和聲音將塵封的記憶一點一點地打開,大西洋、海豚,還有一個渾身裸露、上身不穿衣服的蘿莉美人魚,以及以各種奇怪和恐怖的方式被殺死的或正或邪的人物,顯然,這部動畫片真的是很黃很暴力。
動畫片《小飛龍》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5000多年的前的大西洋上有一塊叫做“亞特蘭蒂斯”的大陸和文明。某天,亞特蘭蒂斯大陸神祕地沉沒在了大西洋中。亞特蘭蒂斯人託頓族最後的後代被託付給了白海豚露卡,露卡將這個小男孩送到了一個日本小漁村附近懸崖下的山洞裡。小男孩被一個漁夫發現並收養。13年後,這個小男孩長成少年,被起名為“阿鍾”,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自己的身世,並遭到毀滅託頓族的波頓族的追殺。阿鍾歷經千難萬險,在露卡等眾海豚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幫助之下,最後殺回大西洋亞特蘭蒂斯的舊址,打敗了波頓族。
經過一番回憶和推算,我最早看到這部動畫片可能是1990年左右,一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各個省級或市級的電視臺仍然有播放,至今差不多有二十年的時間。對於二十年前看過的這部動畫片,大部分內容我都已經很模糊了。印象裡阿鍾經常在與敵人搏鬥的時候抽出一把散發著紅光的短劍衝向敵人,口中大喊:“飛龍神劍,大放光芒!”似乎很多武俠片中的人物在使出什麼絕招之前都要扯嗓子喊出絕招的名字,生怕敵人不知道自己用的什麼招術,連黃飛鴻用佛山無影腳的時候也是如此。怪不得《武林外傳》中有一集就惡搞了這個情節:“排山倒海”——“以後出招之前不用先喊”。而且阿鐘的那把“飛龍神劍”看起來怎麼都不像“劍”,即使離“短劍”的差距都很大,跟古羅馬軍團使用的西班牙雙刃短劍相比,“飛龍神劍”最多隻能算一把匕首,或者水果刀之類。只是這把飛龍牌水果刀的威力實在強大,可謂人擋殺人,魔擋殺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現在看來,這把飛龍神劍作為一個神器實在太寒酸,起碼應該再長一些。估計被設計成這樣,是因為阿鍾在嬰兒時候就被託付給白海豚露卡,太長的劍沒法跟那麼小的嬰兒放在一起。
除了阿鐘的飛龍神劍以外,還有兩個地方是我即使時隔多年之後仍然記憶猶新的:
一個是這部動畫片的片頭曲和片頭畫面。《小飛龍》片頭曲的調子,二十年後我仍然能清晰完整地哼唱出來。而片頭畫面,記得先是一個鏡頭,傾斜的海面,海鷗飛翔其上,阿鍾騎著一隻漂亮的白海豚,在鼓動性很強的音樂聲中勇往直前。多年之後,我想到了一個能概括那一場面的詞:乘風破浪。
另一個則是整部動畫片中最經典的一個形象。每當阿鍾一行到達什麼地區,就有幾隻粉紅色的水母伸出長長的觸手敲打海底的礁石,並且以一個女性的聲音說:“阿鍾~來了~,阿鍾~來了~。”
這也是幾乎所有看過《小飛龍》的孩子記憶中對《小飛龍》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現在想想,為什麼會對片頭曲和那個粉紅色的水母印象最深,大概是因為這兩樣東西是每集都會出現的,尤其那個水母和詭異的聲音,簡直就是《小飛龍》的標誌。那些水母隨著潮水一起緩慢地搖動,悠閒得彷彿我們一去不返的童年。
可惜的是,現在能在互聯網上看到的《小飛龍》已經不是當年的國語配音版本。現在互聯網上的中國臺灣配音版《小飛龍》被譯作《海王子》,阿鍾在片中叫做“海王子”,託頓族叫做“托裡頓族”,波頓族叫做“普西頓族”,美人魚妮妮叫做“碧碧”等不一而足。當年《小飛龍》中的粉紅色水母唸叨的那個“阿鍾~來了,阿鍾~來了”要比現在這個版本的更妖氣更詭異。雖然當年的版本其實也是中國臺灣配音的,而且不同的翻譯人物也能對的上號,但是總覺得和當年的感覺有些不同,頗為遺憾。
最鬧心的就是那個“飛龍神劍”不知道怎麼被翻譯成了“奧利漢”短劍。我早就習慣了阿鍾抽出飛龍神劍衝向敵人大喊“飛龍神劍,大放光芒”了,現在的海王子總是抽出短劍大喊“奧利漢——”。我一不留神聽成了“奧利奧——”,我心裡一驚,我怎麼不記得當初阿鍾在戰鬥之前還要吃個餅乾的?不知道的還以為阿鐘面對波頓族的怪獸,眉頭一皺,放低身姿,甩手打出一發暗器,奧利奧奶油夾心巧克力餅乾,怪獸應聲倒地,海王子拿出一包奧利奧餅乾,對著鏡頭說:“奧利奧,海王子的選擇!”——這是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廣告植入版的《小飛龍》麼?
不知道在哪還能看到當年國語配音版的《小飛龍》,大概它的錄像帶已經畫質不清了吧,說不定就在某個小地方電視臺的資料庫裡,慢慢地爛掉……
當年只能將《小飛龍》理解為一個復仇的故事,而且這部動畫片小的時候看著總有一種恐怖的感覺,正義的一方總要有幾個人物悲慘的死去,而邪惡的一方則通常死得很恐怖。尤其是幽靈船上的吸血鬼那一集,絕對給我的童年留下了用雲南白藥也無法彌補的心靈創傷。無論是那艘客船上的人因為聽了吸血鬼的歌聲而像木偶一般地搭上通板自動走入幽靈船被吸血鬼吸血殺死,還是最後醜陋的老太婆到吸血鬼真身再到醜陋老太婆的變身,都給我嚇得夠嗆。長期以來每次想到這段都感覺很嚇人,越到夜深人靜的時候越是如此,而且使我對老太太都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
大概是因為表現海底,所以《小飛龍》畫面環境的光度總是比較暗。不知道是為了簡化動畫製作的步驟還是為了凸顯這部動畫片肅殺的氣氛,我們通常印象裡生機勃勃、長滿各種珊瑚、海藻的海底世界在《小飛龍》中顯得非常荒涼,大部分海底都只有泥沙和石頭,珊瑚、海藻、貝類、甲殼類等海底的生物只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出現,不知道《小飛龍》的漫畫原作者手冢治虫的漫畫原作裡是不是也是這樣描繪海底世界的。
今天再看《小飛龍》的結局,覺得有一絲意猶未盡之感,而且頗有些哲學和宿命的味道,這絕對是當年10歲之前的我難以理解的。阿鍾在群魚的助攻之下攻入波頓族的神殿,在普西頓神像之下的海底之城揭開了祕密。我參考其他資料,再次整理了一下這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在五千多年前的亞特蘭蒂斯大陸,託頓族是亞特蘭蒂斯大陸文明的統治民族,他們建造了帶有神力或者說巨大能量的普西頓神像,並且以殺死亞特蘭蒂斯大陸上的另一個民族波頓族作為給神像的祭祀品。波頓族不斷反抗託頓族的統治,並利用普西頓神像的巨大能量發動了大規模的海底地震和火山爆發,使亞特蘭蒂斯大陸沉入海底,摧毀了託頓族建立的亞特蘭蒂斯文明。雖然這個時候託頓族已經又打造出了可以與普西頓神像抗衡的另一個神器,飛龍神劍,但是為時已晚。亞特蘭蒂斯大陸已經沉沒,託頓族的後裔不斷遭到波頓族的追殺。波頓族以普西頓神像的神力為能量來源,或者說以其為太陽,在海底的城市生活,並以這種神力將很多動物或者人類變為為波頓族效勞的怪物。五千多年來,殘存的託頓族一直與波頓族進行不斷的戰鬥,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戰鬥發生在阿鍾所處時代的一百多年前。從阿鍾所處時代的船隻和工具看,應該是20世紀中期以後。那麼最後一場大規模的託頓族和波頓族的戰爭就發生在19世紀前半葉左右。大戰之後,阿鐘的父母將託頓族最後的男性後裔阿鍾和飛龍神劍託付給白海豚露卡。13年後,阿鍾摧毀了波頓族能量的來源普西頓神像,也就毀滅了整個波頓族。但是波頓族原先也是個被託頓族壓迫的民族而已,反抗託頓族的統治也是為了自身民族的解放。這樣以來,似乎阿鍾復仇的正義性在大的背景下就顯得不是那麼明顯了,整個故事就成了冤冤相報何時了的一環。據說漫畫版的最後,阿鍾就是對這個無法區分正義與邪惡的結局感到掙扎,最後鬱郁回到那個日本的小漁村。而動畫版的最後,阿鍾和妮妮,與白海豚露卡等眾海豚一起“踏上新的旅行”,估計就是周遊世界去了吧。
但是動畫片中有兩個硬傷不知道如何解釋。從片中人類的現代化船隻和擁有的槍支來看,《小飛龍》中故事發生的年代應該就是20世紀60或70年代,也就是動畫創作的年代。那麼在這樣的年代,託頓族和波頓族在海洋中的戰爭,人類卻一點沒有察覺?全人類遍佈各大洋的海軍軍艦、潛艇以及各國科學家對海洋裡出的這麼大的亂子都沒有反應?動不動就聚集那麼大個頭的鮟鱇、鋸鰩、鯊魚群,恐龍襲擊人類的運輸貨輪,在南美洲麥哲倫海峽還長期存在一個那麼大個頭的金屬巨人,阿根廷空軍和智利空軍也看不到麼?人類政府會允許這麼一個有如此巨大能力的勢力存在在海洋中麼?另外,阿鍾能聽懂露卡的話,露卡說自己是“會說話的海豚”,也就是說露卡是一隻“會說人話”的海豚。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我們發現海里的各種生物,大到各種魚類小到寄居蟹都會跟阿鍾說話!它們都說日語嗎?
動畫片中的白海豚露卡也是很多看過《小飛龍》的孩子比較喜歡的角色。它在整部動畫片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麼它究竟是什麼物種呢?
其他幾隻海豚可以被認為就是普通種類的海豚,但是露卡卻不是,露卡是一隻白海豚。至少是一隻看起來是白色的海洋哺乳類鯨目的動物。類似這種的動物有兩種,一種是白鯨,英文名為“Beluga Whale”,拉丁文學名為“Delphinapterus leucas”;另一種則是中華白海豚,英文名為“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拉丁文學名為“Sousa chinensis”。二者都屬於鯨目的動物,但是白鯨屬於一角鯨科、白鯨屬,中華白海豚是海豚科、駝背豚屬。從外形上看,這二者都與露卡的外形有著一定的區別。白鯨的身形一般要比普通海豚大,這個符合露卡的特徵,但是白鯨的額頭上有很明顯的隆起,這點露卡沒有。中華白海豚和露卡一樣有著更近似紡錘體魚形的頭部,但是露卡的嘴沒有中華白海豚那麼尖。可以說露卡是一隻普通海豚的外形,白鯨或中華白海豚的顏色,或者說露卡是一隻白化了的普通海豚?這似乎又特殊了點,所以我覺得還是將露卡歸類為中華白海豚比較恰當。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白鯨與《小飛龍》中第19集“復活的白鯨”一集中的“白鯨”不是同一種動物,真正的白鯨是長不了動畫片那麼大的,也沒有那麼凶猛。動畫片裡的那個“白鯨”在外型上看,應該是一隻白色的抹香鯨。
露卡的額頭上有一個金色的月牙形標誌,背鰭上也有金色的鑲邊,很明顯現實世界中的海豚是不會具有這些特徵的。甚至露卡的眼睛上有很明顯的眼睫毛,這也是海豚不可能具有的特徵。這一點就是在描繪露卡女性化的傾向。
有人說美人魚妮妮的形象很美,但是在性格上,妮妮在相當長的劇集裡都是一個刁蠻的小女孩。懶惰,自私,任性,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完全是被溺愛養大的孩子。但是露卡在各個方面就都很完美。我不知道海豚的審美觀是怎樣的,但是盧露卡的形象看起來乾淨、純潔、美麗、大方、高貴。它沒有妮妮的性格缺陷,甚至阿鍾也有僅憑一時衝動而做的事情,但是露卡卻永遠那麼冷靜、謹慎、沉著。它不僅經驗豐富,處處保護著阿鍾,指引著阿鍾,而且勇敢,在危險時能夠獨當一面、挺身而出、甘於奉獻。可以說,露卡這個形象基本集合了大部分女性的優點,如果是個人的話,絕對是淑女般的形象,或者是個完美的賢內助。但是在《小飛龍》中,阿鍾只有養父“爺爺”而沒有母親,因而可以認為,露卡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阿鐘的母親和老師的角色。
順便再提一句那個美人魚妮妮。動畫片裡也說了,託頓族的女人下半身不是魚,而是和人類一樣的雙腳,但是為什麼作為託頓族最後女性後裔的妮妮卻是魚形的下半身呢?據說這點在漫畫版的《小飛龍》中有表現,託頓族的女人,年幼時是魚形下半身,逐漸長大之後就蛻變為雙腿了。因為動畫片篇幅有限,就省略了這一點。
《小飛龍》其實也反應了日本人的海洋情結和崇拜歐美的西方文明情結。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所以拍出一部動畫片有關海洋和包括大量的海洋生物就是再正常不過了。各種海怪更是顯示出了日本人對海洋又愛又怕的心理。比如第1集就出場的那個怪物,看起來就是“哥斯拉”的翻版。日本這個民族比較奇怪,像西方的很多島國或者臨海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環境中逐漸形成了海洋民族,有著較為先進的航海技術和航海的歷史,熱衷於對外探索。中國歷史上雖然也有比較先進的航海技術,並且有著悠久的航海歷史,但是卻因為大陸的文明特徵而沒有形成海洋民族。日本是個島國,雖然因為靠海吃海所以航海較早,但是卻像一個大陸文明一樣閉關自守。或許只有這一點還顯示著日本人海洋性的好奇心,那就是1853年美國佩裡艦隊打破日本閉關鎖國的政策之後,兩個普通的日本人偷偷溜上了佩裡的軍艦,說想跟著艦隊一起去美國看看,看看是什麼樣的國家,究竟怎麼樣的強大,能打敗自己的國家日本。
同時,日本又是一個歷史文化相對缺乏的國家,宏觀上它被認為是中國儒家文明圈的一部分。自己的歷史又不那麼悠久,雖然“傳說”有2600多年的歷史,但是直到公元前3世紀中國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日本都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石器時代。近代之前日本一直師從中國,近代開始師從歐美,對西方文明羨慕有加。那麼既然自己的歷史拍不出什麼,中國不是海洋民族沒什麼可拍的,而且現在也不學中國了,那麼就只好拍歐美的。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日本動畫片中大量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元素的出現。《天空戰記》就是以古印度文化為背景,《聖鬥士》更是集合了中西方眾多元素,並以古希臘文化為主要背景,《小飛龍》則乾脆追溯到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敘述過的那個亞特蘭蒂斯大陸,小飛龍的父母也是一副古希臘人打扮的模樣。日本人早已習慣了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別人的故事。如果我們再聯繫到妮妮呢?阿鐘的頭髮的顏色很特殊,是綠色的,這或許暗示著他特殊的種族。但是在片中,阿鍾卻儼然一個日本少年的形象。而妮妮則明顯帶有西方人外貌的特徵,較白皙的皮膚,生活在寒冷的北方(歐美的高緯度),以及黃顏色的頭髮,一頭金黃色的頭髮,這就是最明顯的西方人的特徵。我們都知道,阿鍾是託頓族最後的男性後裔,妮妮是託頓族最後的女性後裔,片子中不止一次暗示過,阿鍾和妮妮“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為託頓族繁衍後代。本為亞特蘭蒂斯人的阿鐘有著一個日本少年的形象,而妮妮又是一副歐美白人女孩的形象,二者最後要繁衍後代。如果我們再聯繫日本的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瘋狂學習西方文明到極端的日本,曾經有“引進西方女性通婚”以改良日本民族品種的呼聲,那麼恐怕《小飛龍》中對二者形象的設定就有了歷史的原因了。這或許是潛意識裡表達了自己一直想要脫亞入歐的願望。
再看飛龍神劍與託頓族、波頓族的恩怨。有人說飛龍神劍可能代表了核武器,那麼再參考《小飛龍》出版的年代,20世紀70年代的冷戰背景,全世界都處於核戰爭的陰影之下。海魔女曾多次說過阿鍾,你根本不知道飛龍神劍究竟具有怎樣的威力。這幾乎就是在說人類自己,一旦核大戰爆發則萬劫不復。冷戰中東西方兩大勢力的對壘也確實像託頓族和波頓族的矛盾一樣很難分出誰是正義誰是邪惡。當然,之所以日本人似乎對核武器的威力認識程度較深,是因為他們曾經嘗過核武器的威力——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瘋狂入侵他國並且拒絕投降,率先嚐到了人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學技術成果。
而不知道為什麼,我又聯想出這樣一層意味。《小飛龍》又是否隱含著日本隊西方存在的某種試圖報復的情結或者願望?比如,阿鍾所在的日本小漁村,自然就是瀕臨太平洋的日本,是亞洲和東方;波頓族所在的地區是大西洋,是西方文明,波頓族遍佈各大洋的怪物和爪牙,就象徵著歐美歷史上各個殖民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一系列大洋艦隊,比如美國太平洋艦隊、英國大西洋艦隊等等。正是這些艦隊在近代叩開了日本封建社會的大門。託頓族的阿鍾從太平洋一路反攻回波頓族的大西洋,這莫不是象徵日本對西方入侵的“逆襲”?
即使完全掉轉一個角度,我們將託頓族比作西方文明,把波頓族比作日本,也一樣能夠成立。我們也都知道,根據《小飛龍》的結局,普西頓神像實際上是託頓族建造的,然後用此壓迫波頓族。波頓族再利用普西頓神像摧毀了託頓族,託頓族阿鍾再利用更具有殺傷力的飛龍神劍毀滅了波頓族。這與歷史又是多麼的相似?我們也都知道,近代以來人類的武器、工具、制度、觀念、精神(普西頓神像?)都是西方文明(託頓族)發明和創造的,西方用此來在全球進行殖民統治,壓迫其他民族,包括日本(波頓族),但是當日本學習了西方文明的成果近代化之後(波頓族利用普西頓神像),就開始了對西方的反攻並侵略其他國家。那麼這個所謂的被波頓族利用託頓族建造的普西頓神像摧毀了亞特蘭蒂斯是不是就象徵了二戰中的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這不也是日本學習了西方文明之後武裝起來再攻擊西方麼?但是最後又被西方打敗,還扔了兩顆原子彈(飛龍神劍?)。而日本也可能覺得自己反攻西方的行為是無可非議的,因為日本覺得自己就是長期以來一直被託頓族壓迫的波頓族……或許作者本人並沒有想過這麼多吧,但是也或許它是作為一種民族集體的潛意識而存在於作者腦海中的。
二十年過去了,二十年之後我再看《小飛龍》,心中感慨萬千。二十年前,片中的阿鍾是十三四歲的年齡,二十年後片中的阿鍾還是那樣的十三四歲,而當年看動畫片的我們卻已經是奔三十去的人,也老了容顏。二十年前,我們像每一個當時的小男孩一樣希望擁有一把阿鍾那樣泛著紅光的飛龍神劍,二十年後,我們或許對泛著紅光的百元大鈔更有興趣。二十年前,我並不能完全看懂《小飛龍》但每次看它卻很快樂,二十年後,我完全能看懂《小飛龍》還能寫出影評但我的生活卻不快樂。二十年前,我曾經因為《小飛龍》一些醜陋的鬼怪而不敢看它,二十年之後卻千方百計地找這個動畫片回來看,覺得自己甚是可笑。或許是這二十年的成長,讓我們逐漸走開了當年看《小飛龍》的自己,逐漸陌生了當年看《小飛龍》的自己,讓我們逐漸脫離了當年《小飛龍》中那樣一個有美人魚、有會說話的海豚的虛幻世界,讓我們認識到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醜惡的人、醜陋的事件,社會上的人遠比海魔女、鯊魚司令和吸血鬼更醜陋更可怕。二十年,讓我們不再相信世界上會有美人魚和會說話的海豚,喪失了童心和天真,一點一點變成了波頓族的爪牙、鷹犬,或者成為普西頓神像那樣的傀儡,直到最後只剩這麼一具空虛腐爛的軀殼,或在某天偶然看見《小飛龍》的時候麻木不仁,或在某天偶然看見《小飛龍》的時候被瞬間摧毀。
二十年過去了,看完了這27集動畫片《小飛龍》的我在電腦屏幕前感慨不斷,唏噓不已。腦海中懷想著《小飛龍》中自由的碧海藍天,與那碧海藍天一樣自由卻一去不返的童年;懷想著粉紅色的水母敲打著礁石說的“阿鍾~來了”,懷想著白海豚露卡帶著少年的阿鍾在天海之間劃出的那道優美的弧線,那飛翔一般奔騰的一躍……
《小飛龍》幾乎是我童年記憶中最古老的動畫片之一。在80後開始集體懷舊的今天,得益於互聯網的發達,我也不由自主地尋覓出《小飛龍》來重新回味多年前的時光。沒有想到的是,這部1972年出版的動畫片要比我的年齡還要大上13歲。陌生又熟悉的畫面和聲音將塵封的記憶一點一點地打開,大西洋、海豚,還有一個渾身裸露、上身不穿衣服的蘿莉美人魚,以及以各種奇怪和恐怖的方式被殺死的或正或邪的人物,顯然,這部動畫片真的是很黃很暴力。
動畫片《小飛龍》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5000多年的前的大西洋上有一塊叫做“亞特蘭蒂斯”的大陸和文明。某天,亞特蘭蒂斯大陸神祕地沉沒在了大西洋中。亞特蘭蒂斯人託頓族最後的後代被託付給了白海豚露卡,露卡將這個小男孩送到了一個日本小漁村附近懸崖下的山洞裡。小男孩被一個漁夫發現並收養。13年後,這個小男孩長成少年,被起名為“阿鍾”,一次偶然的機會得知自己的身世,並遭到毀滅託頓族的波頓族的追殺。阿鍾歷經千難萬險,在露卡等眾海豚和其他海洋生物的幫助之下,最後殺回大西洋亞特蘭蒂斯的舊址,打敗了波頓族。
經過一番回憶和推算,我最早看到這部動畫片可能是1990年左右,一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各個省級或市級的電視臺仍然有播放,至今差不多有二十年的時間。對於二十年前看過的這部動畫片,大部分內容我都已經很模糊了。印象裡阿鍾經常在與敵人搏鬥的時候抽出一把散發著紅光的短劍衝向敵人,口中大喊:“飛龍神劍,大放光芒!”似乎很多武俠片中的人物在使出什麼絕招之前都要扯嗓子喊出絕招的名字,生怕敵人不知道自己用的什麼招術,連黃飛鴻用佛山無影腳的時候也是如此。怪不得《武林外傳》中有一集就惡搞了這個情節:“排山倒海”——“以後出招之前不用先喊”。而且阿鐘的那把“飛龍神劍”看起來怎麼都不像“劍”,即使離“短劍”的差距都很大,跟古羅馬軍團使用的西班牙雙刃短劍相比,“飛龍神劍”最多隻能算一把匕首,或者水果刀之類。只是這把飛龍牌水果刀的威力實在強大,可謂人擋殺人,魔擋殺魔,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現在看來,這把飛龍神劍作為一個神器實在太寒酸,起碼應該再長一些。估計被設計成這樣,是因為阿鍾在嬰兒時候就被託付給白海豚露卡,太長的劍沒法跟那麼小的嬰兒放在一起。
除了阿鐘的飛龍神劍以外,還有兩個地方是我即使時隔多年之後仍然記憶猶新的:
一個是這部動畫片的片頭曲和片頭畫面。《小飛龍》片頭曲的調子,二十年後我仍然能清晰完整地哼唱出來。而片頭畫面,記得先是一個鏡頭,傾斜的海面,海鷗飛翔其上,阿鍾騎著一隻漂亮的白海豚,在鼓動性很強的音樂聲中勇往直前。多年之後,我想到了一個能概括那一場面的詞:乘風破浪。
另一個則是整部動畫片中最經典的一個形象。每當阿鍾一行到達什麼地區,就有幾隻粉紅色的水母伸出長長的觸手敲打海底的礁石,並且以一個女性的聲音說:“阿鍾~來了~,阿鍾~來了~。”
這也是幾乎所有看過《小飛龍》的孩子記憶中對《小飛龍》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現在想想,為什麼會對片頭曲和那個粉紅色的水母印象最深,大概是因為這兩樣東西是每集都會出現的,尤其那個水母和詭異的聲音,簡直就是《小飛龍》的標誌。那些水母隨著潮水一起緩慢地搖動,悠閒得彷彿我們一去不返的童年。
可惜的是,現在能在互聯網上看到的《小飛龍》已經不是當年的國語配音版本。現在互聯網上的中國臺灣配音版《小飛龍》被譯作《海王子》,阿鍾在片中叫做“海王子”,託頓族叫做“托裡頓族”,波頓族叫做“普西頓族”,美人魚妮妮叫做“碧碧”等不一而足。當年《小飛龍》中的粉紅色水母唸叨的那個“阿鍾~來了,阿鍾~來了”要比現在這個版本的更妖氣更詭異。雖然當年的版本其實也是中國臺灣配音的,而且不同的翻譯人物也能對的上號,但是總覺得和當年的感覺有些不同,頗為遺憾。
最鬧心的就是那個“飛龍神劍”不知道怎麼被翻譯成了“奧利漢”短劍。我早就習慣了阿鍾抽出飛龍神劍衝向敵人大喊“飛龍神劍,大放光芒”了,現在的海王子總是抽出短劍大喊“奧利漢——”。我一不留神聽成了“奧利奧——”,我心裡一驚,我怎麼不記得當初阿鍾在戰鬥之前還要吃個餅乾的?不知道的還以為阿鐘面對波頓族的怪獸,眉頭一皺,放低身姿,甩手打出一發暗器,奧利奧奶油夾心巧克力餅乾,怪獸應聲倒地,海王子拿出一包奧利奧餅乾,對著鏡頭說:“奧利奧,海王子的選擇!”——這是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廣告植入版的《小飛龍》麼?
不知道在哪還能看到當年國語配音版的《小飛龍》,大概它的錄像帶已經畫質不清了吧,說不定就在某個小地方電視臺的資料庫裡,慢慢地爛掉……
當年只能將《小飛龍》理解為一個復仇的故事,而且這部動畫片小的時候看著總有一種恐怖的感覺,正義的一方總要有幾個人物悲慘的死去,而邪惡的一方則通常死得很恐怖。尤其是幽靈船上的吸血鬼那一集,絕對給我的童年留下了用雲南白藥也無法彌補的心靈創傷。無論是那艘客船上的人因為聽了吸血鬼的歌聲而像木偶一般地搭上通板自動走入幽靈船被吸血鬼吸血殺死,還是最後醜陋的老太婆到吸血鬼真身再到醜陋老太婆的變身,都給我嚇得夠嗆。長期以來每次想到這段都感覺很嚇人,越到夜深人靜的時候越是如此,而且使我對老太太都產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
大概是因為表現海底,所以《小飛龍》畫面環境的光度總是比較暗。不知道是為了簡化動畫製作的步驟還是為了凸顯這部動畫片肅殺的氣氛,我們通常印象裡生機勃勃、長滿各種珊瑚、海藻的海底世界在《小飛龍》中顯得非常荒涼,大部分海底都只有泥沙和石頭,珊瑚、海藻、貝類、甲殼類等海底的生物只在需要的時候才會出現,不知道《小飛龍》的漫畫原作者手冢治虫的漫畫原作裡是不是也是這樣描繪海底世界的。
今天再看《小飛龍》的結局,覺得有一絲意猶未盡之感,而且頗有些哲學和宿命的味道,這絕對是當年10歲之前的我難以理解的。阿鍾在群魚的助攻之下攻入波頓族的神殿,在普西頓神像之下的海底之城揭開了祕密。我參考其他資料,再次整理了一下這個故事的前因後果:在五千多年前的亞特蘭蒂斯大陸,託頓族是亞特蘭蒂斯大陸文明的統治民族,他們建造了帶有神力或者說巨大能量的普西頓神像,並且以殺死亞特蘭蒂斯大陸上的另一個民族波頓族作為給神像的祭祀品。波頓族不斷反抗託頓族的統治,並利用普西頓神像的巨大能量發動了大規模的海底地震和火山爆發,使亞特蘭蒂斯大陸沉入海底,摧毀了託頓族建立的亞特蘭蒂斯文明。雖然這個時候託頓族已經又打造出了可以與普西頓神像抗衡的另一個神器,飛龍神劍,但是為時已晚。亞特蘭蒂斯大陸已經沉沒,託頓族的後裔不斷遭到波頓族的追殺。波頓族以普西頓神像的神力為能量來源,或者說以其為太陽,在海底的城市生活,並以這種神力將很多動物或者人類變為為波頓族效勞的怪物。五千多年來,殘存的託頓族一直與波頓族進行不斷的戰鬥,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戰鬥發生在阿鍾所處時代的一百多年前。從阿鍾所處時代的船隻和工具看,應該是20世紀中期以後。那麼最後一場大規模的託頓族和波頓族的戰爭就發生在19世紀前半葉左右。大戰之後,阿鐘的父母將託頓族最後的男性後裔阿鍾和飛龍神劍託付給白海豚露卡。13年後,阿鍾摧毀了波頓族能量的來源普西頓神像,也就毀滅了整個波頓族。但是波頓族原先也是個被託頓族壓迫的民族而已,反抗託頓族的統治也是為了自身民族的解放。這樣以來,似乎阿鍾復仇的正義性在大的背景下就顯得不是那麼明顯了,整個故事就成了冤冤相報何時了的一環。據說漫畫版的最後,阿鍾就是對這個無法區分正義與邪惡的結局感到掙扎,最後鬱郁回到那個日本的小漁村。而動畫版的最後,阿鍾和妮妮,與白海豚露卡等眾海豚一起“踏上新的旅行”,估計就是周遊世界去了吧。
但是動畫片中有兩個硬傷不知道如何解釋。從片中人類的現代化船隻和擁有的槍支來看,《小飛龍》中故事發生的年代應該就是20世紀60或70年代,也就是動畫創作的年代。那麼在這樣的年代,託頓族和波頓族在海洋中的戰爭,人類卻一點沒有察覺?全人類遍佈各大洋的海軍軍艦、潛艇以及各國科學家對海洋裡出的這麼大的亂子都沒有反應?動不動就聚集那麼大個頭的鮟鱇、鋸鰩、鯊魚群,恐龍襲擊人類的運輸貨輪,在南美洲麥哲倫海峽還長期存在一個那麼大個頭的金屬巨人,阿根廷空軍和智利空軍也看不到麼?人類政府會允許這麼一個有如此巨大能力的勢力存在在海洋中麼?另外,阿鍾能聽懂露卡的話,露卡說自己是“會說話的海豚”,也就是說露卡是一隻“會說人話”的海豚。但是隨著情節的發展,我們發現海里的各種生物,大到各種魚類小到寄居蟹都會跟阿鍾說話!它們都說日語嗎?
動畫片中的白海豚露卡也是很多看過《小飛龍》的孩子比較喜歡的角色。它在整部動畫片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地位。那麼它究竟是什麼物種呢?
其他幾隻海豚可以被認為就是普通種類的海豚,但是露卡卻不是,露卡是一隻白海豚。至少是一隻看起來是白色的海洋哺乳類鯨目的動物。類似這種的動物有兩種,一種是白鯨,英文名為“Beluga Whale”,拉丁文學名為“Delphinapterus leucas”;另一種則是中華白海豚,英文名為“Indo-Pacific hump-backed dolphin”,拉丁文學名為“Sousa chinensis”。二者都屬於鯨目的動物,但是白鯨屬於一角鯨科、白鯨屬,中華白海豚是海豚科、駝背豚屬。從外形上看,這二者都與露卡的外形有著一定的區別。白鯨的身形一般要比普通海豚大,這個符合露卡的特徵,但是白鯨的額頭上有很明顯的隆起,這點露卡沒有。中華白海豚和露卡一樣有著更近似紡錘體魚形的頭部,但是露卡的嘴沒有中華白海豚那麼尖。可以說露卡是一隻普通海豚的外形,白鯨或中華白海豚的顏色,或者說露卡是一隻白化了的普通海豚?這似乎又特殊了點,所以我覺得還是將露卡歸類為中華白海豚比較恰當。需要注意的是,這裡的白鯨與《小飛龍》中第19集“復活的白鯨”一集中的“白鯨”不是同一種動物,真正的白鯨是長不了動畫片那麼大的,也沒有那麼凶猛。動畫片裡的那個“白鯨”在外型上看,應該是一隻白色的抹香鯨。
露卡的額頭上有一個金色的月牙形標誌,背鰭上也有金色的鑲邊,很明顯現實世界中的海豚是不會具有這些特徵的。甚至露卡的眼睛上有很明顯的眼睫毛,這也是海豚不可能具有的特徵。這一點就是在描繪露卡女性化的傾向。
有人說美人魚妮妮的形象很美,但是在性格上,妮妮在相當長的劇集裡都是一個刁蠻的小女孩。懶惰,自私,任性,貪圖享受,不思進取,完全是被溺愛養大的孩子。但是露卡在各個方面就都很完美。我不知道海豚的審美觀是怎樣的,但是盧露卡的形象看起來乾淨、純潔、美麗、大方、高貴。它沒有妮妮的性格缺陷,甚至阿鍾也有僅憑一時衝動而做的事情,但是露卡卻永遠那麼冷靜、謹慎、沉著。它不僅經驗豐富,處處保護著阿鍾,指引著阿鍾,而且勇敢,在危險時能夠獨當一面、挺身而出、甘於奉獻。可以說,露卡這個形象基本集合了大部分女性的優點,如果是個人的話,絕對是淑女般的形象,或者是個完美的賢內助。但是在《小飛龍》中,阿鍾只有養父“爺爺”而沒有母親,因而可以認為,露卡在某種程度上扮演了阿鐘的母親和老師的角色。
順便再提一句那個美人魚妮妮。動畫片裡也說了,託頓族的女人下半身不是魚,而是和人類一樣的雙腳,但是為什麼作為託頓族最後女性後裔的妮妮卻是魚形的下半身呢?據說這點在漫畫版的《小飛龍》中有表現,託頓族的女人,年幼時是魚形下半身,逐漸長大之後就蛻變為雙腿了。因為動畫片篇幅有限,就省略了這一點。
《小飛龍》其實也反應了日本人的海洋情結和崇拜歐美的西方文明情結。
眾所周知日本是個島國,所以拍出一部動畫片有關海洋和包括大量的海洋生物就是再正常不過了。各種海怪更是顯示出了日本人對海洋又愛又怕的心理。比如第1集就出場的那個怪物,看起來就是“哥斯拉”的翻版。日本這個民族比較奇怪,像西方的很多島國或者臨海國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環境中逐漸形成了海洋民族,有著較為先進的航海技術和航海的歷史,熱衷於對外探索。中國歷史上雖然也有比較先進的航海技術,並且有著悠久的航海歷史,但是卻因為大陸的文明特徵而沒有形成海洋民族。日本是個島國,雖然因為靠海吃海所以航海較早,但是卻像一個大陸文明一樣閉關自守。或許只有這一點還顯示著日本人海洋性的好奇心,那就是1853年美國佩裡艦隊打破日本閉關鎖國的政策之後,兩個普通的日本人偷偷溜上了佩裡的軍艦,說想跟著艦隊一起去美國看看,看看是什麼樣的國家,究竟怎麼樣的強大,能打敗自己的國家日本。
同時,日本又是一個歷史文化相對缺乏的國家,宏觀上它被認為是中國儒家文明圈的一部分。自己的歷史又不那麼悠久,雖然“傳說”有2600多年的歷史,但是直到公元前3世紀中國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日本都還處於比較原始的石器時代。近代之前日本一直師從中國,近代開始師從歐美,對西方文明羨慕有加。那麼既然自己的歷史拍不出什麼,中國不是海洋民族沒什麼可拍的,而且現在也不學中國了,那麼就只好拍歐美的。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見日本動畫片中大量其他文明、尤其是西方文明元素的出現。《天空戰記》就是以古印度文化為背景,《聖鬥士》更是集合了中西方眾多元素,並以古希臘文化為主要背景,《小飛龍》則乾脆追溯到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敘述過的那個亞特蘭蒂斯大陸,小飛龍的父母也是一副古希臘人打扮的模樣。日本人早已習慣了用自己的方式講述別人的故事。如果我們再聯繫到妮妮呢?阿鐘的頭髮的顏色很特殊,是綠色的,這或許暗示著他特殊的種族。但是在片中,阿鍾卻儼然一個日本少年的形象。而妮妮則明顯帶有西方人外貌的特徵,較白皙的皮膚,生活在寒冷的北方(歐美的高緯度),以及黃顏色的頭髮,一頭金黃色的頭髮,這就是最明顯的西方人的特徵。我們都知道,阿鍾是託頓族最後的男性後裔,妮妮是託頓族最後的女性後裔,片子中不止一次暗示過,阿鍾和妮妮“有更重要的使命”,那就是為託頓族繁衍後代。本為亞特蘭蒂斯人的阿鐘有著一個日本少年的形象,而妮妮又是一副歐美白人女孩的形象,二者最後要繁衍後代。如果我們再聯繫日本的歷史上,明治維新時期,瘋狂學習西方文明到極端的日本,曾經有“引進西方女性通婚”以改良日本民族品種的呼聲,那麼恐怕《小飛龍》中對二者形象的設定就有了歷史的原因了。這或許是潛意識裡表達了自己一直想要脫亞入歐的願望。
再看飛龍神劍與託頓族、波頓族的恩怨。有人說飛龍神劍可能代表了核武器,那麼再參考《小飛龍》出版的年代,20世紀70年代的冷戰背景,全世界都處於核戰爭的陰影之下。海魔女曾多次說過阿鍾,你根本不知道飛龍神劍究竟具有怎樣的威力。這幾乎就是在說人類自己,一旦核大戰爆發則萬劫不復。冷戰中東西方兩大勢力的對壘也確實像託頓族和波頓族的矛盾一樣很難分出誰是正義誰是邪惡。當然,之所以日本人似乎對核武器的威力認識程度較深,是因為他們曾經嘗過核武器的威力——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瘋狂入侵他國並且拒絕投降,率先嚐到了人類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科學技術成果。
而不知道為什麼,我又聯想出這樣一層意味。《小飛龍》又是否隱含著日本隊西方存在的某種試圖報復的情結或者願望?比如,阿鍾所在的日本小漁村,自然就是瀕臨太平洋的日本,是亞洲和東方;波頓族所在的地區是大西洋,是西方文明,波頓族遍佈各大洋的怪物和爪牙,就象徵著歐美歷史上各個殖民國家和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一系列大洋艦隊,比如美國太平洋艦隊、英國大西洋艦隊等等。正是這些艦隊在近代叩開了日本封建社會的大門。託頓族的阿鍾從太平洋一路反攻回波頓族的大西洋,這莫不是象徵日本對西方入侵的“逆襲”?
即使完全掉轉一個角度,我們將託頓族比作西方文明,把波頓族比作日本,也一樣能夠成立。我們也都知道,根據《小飛龍》的結局,普西頓神像實際上是託頓族建造的,然後用此壓迫波頓族。波頓族再利用普西頓神像摧毀了託頓族,託頓族阿鍾再利用更具有殺傷力的飛龍神劍毀滅了波頓族。這與歷史又是多麼的相似?我們也都知道,近代以來人類的武器、工具、制度、觀念、精神(普西頓神像?)都是西方文明(託頓族)發明和創造的,西方用此來在全球進行殖民統治,壓迫其他民族,包括日本(波頓族),但是當日本學習了西方文明的成果近代化之後(波頓族利用普西頓神像),就開始了對西方的反攻並侵略其他國家。那麼這個所謂的被波頓族利用託頓族建造的普西頓神像摧毀了亞特蘭蒂斯是不是就象徵了二戰中的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這不也是日本學習了西方文明之後武裝起來再攻擊西方麼?但是最後又被西方打敗,還扔了兩顆原子彈(飛龍神劍?)。而日本也可能覺得自己反攻西方的行為是無可非議的,因為日本覺得自己就是長期以來一直被託頓族壓迫的波頓族……或許作者本人並沒有想過這麼多吧,但是也或許它是作為一種民族集體的潛意識而存在於作者腦海中的。
二十年過去了,二十年之後我再看《小飛龍》,心中感慨萬千。二十年前,片中的阿鍾是十三四歲的年齡,二十年後片中的阿鍾還是那樣的十三四歲,而當年看動畫片的我們卻已經是奔三十去的人,也老了容顏。二十年前,我們像每一個當時的小男孩一樣希望擁有一把阿鍾那樣泛著紅光的飛龍神劍,二十年後,我們或許對泛著紅光的百元大鈔更有興趣。二十年前,我並不能完全看懂《小飛龍》但每次看它卻很快樂,二十年後,我完全能看懂《小飛龍》還能寫出影評但我的生活卻不快樂。二十年前,我曾經因為《小飛龍》一些醜陋的鬼怪而不敢看它,二十年之後卻千方百計地找這個動畫片回來看,覺得自己甚是可笑。或許是這二十年的成長,讓我們逐漸走開了當年看《小飛龍》的自己,逐漸陌生了當年看《小飛龍》的自己,讓我們逐漸脫離了當年《小飛龍》中那樣一個有美人魚、有會說話的海豚的虛幻世界,讓我們認識到了這個世界上有那麼多醜惡的人、醜陋的事件,社會上的人遠比海魔女、鯊魚司令和吸血鬼更醜陋更可怕。二十年,讓我們不再相信世界上會有美人魚和會說話的海豚,喪失了童心和天真,一點一點變成了波頓族的爪牙、鷹犬,或者成為普西頓神像那樣的傀儡,直到最後只剩這麼一具空虛腐爛的軀殼,或在某天偶然看見《小飛龍》的時候麻木不仁,或在某天偶然看見《小飛龍》的時候被瞬間摧毀。
二十年過去了,看完了這27集動畫片《小飛龍》的我在電腦屏幕前感慨不斷,唏噓不已。腦海中懷想著《小飛龍》中自由的碧海藍天,與那碧海藍天一樣自由卻一去不返的童年;懷想著粉紅色的水母敲打著礁石說的“阿鍾~來了”,懷想著白海豚露卡帶著少年的阿鍾在天海之間劃出的那道優美的弧線,那飛翔一般奔騰的一躍……
動畫信息

中文名:小飛龍
原 名:海のトリトン
又 名:海之子 / 海王子 / Triton of the Sea / Umi no Triton
首 播:1979-07-14(日本)
IMDb:tt0189171
原 名:海のトリトン
又 名:海之子 / 海王子 / Triton of the Sea / Umi no Triton
首 播:1979-07-14(日本)
IMDb:tt018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