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hat is your name?”
這是一個最麻煩並且越來越麻煩的問題。 文人騷客多執筆名,名家名角多冠藝名。可是有一個畫家用過的名字、畫號竟有30多個,也是不得不讓人咂舌。他就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大神級的浮世繪畫師葛飾北齋(1760-1849)。 葛飾北齋出生於東京墨田區,父親是幕府御用鏡師。他最初叫“中島時太郎”,後來改名叫“鐵藏”。他16歲當印刷學徒,學習雕刻,19歲跟隨畫家勝川春章學畫,轉年他以“勝川春朗”為畫號發表作品,打下繪畫基礎。他的早期作品以地方風俗和美人為主,後來轉畫風景。他33歲時繼承了淋派畫師“表屋宗理”的名號。在寬政10年的時候,他把“宗理”的名號讓給了門人宗二,於是將自己的名字改名為“北齋辰政”。46歲時改名為“葛飾北齋”。在文化7年的時候,葛飾北齋開始使用畫號“戴鬥”,又在文政2年的時候又將“戴鬥”的畫號讓給了門人鬥円樓北泉,自己又將名字改為“為一”。此外他還有“畫狂老人”等眾多雅號。 他不停改名的原因除輾轉的師從經歷外,也與生活窘迫有關,據說他將名號讓與他人多是為了換取一筆轉讓費用,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這也是讓人感到奇怪了,一代名畫師一生勤於創作,其高產程度人盡皆知,畢生3萬多幅畫作,不足以得高官,還換不來厚祿嗎?唉,這就要歸因於葛飾北齋的性情了。 2.“where are you?”
原諒我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 葛飾北齋是一個作畫狂人,也是散漫任性之人。他除了畫畫對什麼與提不起興趣,不抽菸不嗜酒、不做飯也不打掃,草紙垃圾堆滿屋子就搬家,據說他一共搬過93次家。

對於買家委託的畫作也是要靈感來時才動筆。有一次殿下委託他畫一幅龍,因為初稿被女兒弄壞了而不想再動筆重畫,到了截稿前一天差人來問:“龍畫好了嗎?”葛飾北齋說:“剛畫完就昇天了。”搞得差人心驚膽顫,直到截稿日他才交出了一隻栩栩如生的龍。也有人傳說是葛飾北齋女兒榮畫的。可見即便是對於皇室,葛飾北齋也無諂媚阿諛之舉,得不了厚祿也可以理解了。


3.“what are you doing”
別人笑我太瘋顛我笑別人看不穿。 許多人說葛飾北齋行事奇異,連葛飾北齋的女兒都常稱其為古怪的老頭。 他繪畫形式多樣,只要來了興致,在哪裡都可以開始作畫。有時會在120張草蓆大小的紙上畫個大達摩,有時又會在米上畫兩隻翠鳥。


他的浮世繪版畫《富嶽三十六景》享有浮世繪版畫中最高傑作的美譽。但他的繪畫成就不光體現在浮世繪版畫上,這位獨自記載了江戶歷史過半個世紀的畫家,可謂是無所不圖。從版畫到動植物肉筆畫,漫畫,春畫等,他繪畫的內容豐富多彩。 他曾與徒弟整天整天的促膝而坐,讓他做各種各樣的鬼臉,完成大量臨摹,促使人物面部肌肉變形的拿捏達到了極致的細膩,故而他筆下漫畫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表情豐富。他曾說“沒有觀察就下筆的人物是立不住腳的,邁一步就垮了”。後來他出版了一套繪畫教科書,其中以《北齋漫畫》最著名,是繪畫百科全書。而他則被冠以“現代漫畫始祖”之名。

他對各種鬼怪神魔等的題材很感興趣。他樂於閱讀唐朝怪談等書籍,樂於四處走訪收集鬼神傳說。他曾在一位傳說脖子會變長的藝妓床邊蹲守一夜。這種好奇心、求知慾以及躬親的態度讓他在《百物語》妖怪畫中的展示了突出成成就。

有這樣一則傳聞,受到葛飾北齋影響其女兒榮的繪畫也非常厲害,曾給一個大戶夫人畫了一幅地獄畫,那個夫人因為畫作太逼真而常常精神恍惚害了病,葛飾北齋聽聞後在那副畫上加了一尊地藏王菩薩,從此那婦人的病就好了。這當然有誇讚其下筆出神入化,更體現他看似癲狂背後注重體味畫意、平衡畫氣的境界。

4.“What can you get from the paintings?” 前三個問題是面向葛飾北齋的,這第四個問題則是留給看畫人的。 在他的畫中首先看到的是江戶川過半個世紀的風貌,以及葛飾北齋終身追求繪畫的熱情與對藝術的謙恭。這個30歲嶄露鋒芒、50歲形成畫風、60歲開始成名、80歲登峰造極的藝術家,在90歲時還謙虛說,“如果長命百歲,才可稱得上畫家。” 他是日本代表畫家,但在他風景版畫中融匯了中國畫、日本畫、西方畫等多種元素和技法。在藝術造詣和貢獻上早已超出國界的限制。他的作品給各種海外畫家與音樂家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葛飾北齋被認為是印象主義運動的重要推動人物,被譽為“西方現代主義之父”。梵高的《星月夜》曾參考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裡》中的漩渦圖案;作曲家德彪西也曾從《神奈川衝浪裡》中汲取靈感,創作了交響樂《大海》,連曲譜的封面設計都照搬《神奈川衝浪裡》中的浪花。

在北齋畫作的眾生百態、風景、美人、花鳥魚蟲、神鬼怪誕之中,可以看盡真實、瀟灑、愜意、靈動、怪異……但卻看不到他的悲傷痛苦。 葛飾北齋認為,一個好的畫家要情感敏感,但卻最好只限於所畫之物於心的情感,而自身生活中的愛恨離別則該深深隱藏。所以我們看不到他痛失兩女的悲哀,看不到他疏離親人的自責。直到他畫最後一幅畫《富士越龍》。他說“我終於不用再隱藏情感了。”《富士越龍》中“北齋風格”的富士山,以及一如既往的精緻筆法,表明這位老人的繪畫技巧依舊是那樣的嫻熟。而墨色濃重顯得有些陰冷的畫面,可能是真實地表達了這位偉大畫家此時的心境吧。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