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動畫的幀數大多節儉到了極點,節儉到像在考驗觀眾的視覺延遲能力。因此Studlo4℃出品的十二短篇集Genius Party裡有些作品真的非常奢華,感覺就是一幀一幀精細做出來的,這種要求極度完美的理念必然是有堅定的夢想鋪墊。
Genius Party裡喜歡的有四個:《Genius Party》、《抽搐死亡》、《陶人》和《次元炸彈》。
打頭陣的《Genius Party》有著炫目的夜和光。在混沌初始的時候追逐飛翔的生物純淨美好,從它們石頭質地的腦殼裡飛出光流,展開翅膀。要的就是自由與生機,為此可以讓軀體碎裂。畫面具流動感,有些復古。
《抽搐死亡》構架很絕,在短片中把一個生與死完全顛倒的世界描繪得淋漓盡致,完全顛覆生死理念的同時又以一個青蛙的切入讚美並崇拜了生命。青蛙自古象徵生殖力,尤其在至今仍有生殖崇拜的日本有很強的“力量”含義,一隻青蛙的到來讓生死顛倒的世界瞬間有了生機,幾個真正的“死”孩子將它送回家的執念便是“生”與“力量”,這在死的世界裡更是對比強烈。畫風頹敗骯髒裡帶著繁華,與故事契合完美。
《陶人》是Genius Party裡最寂寞的一篇。統一的復古綠色調,加著銅鏽,鏡頭幾乎一直被囚禁在狹窄凌亂的屋子裡,卻不狹隘。屋子就是世界。把自己囚禁在屋子裡的少女慵懶麻木地刷牙,搗材料,製造來自另一個世界的玩偶。這些片段做得非常細膩,人物表情細微的動態、肢體細微的動態都真實自然。其中有一段最沉默:少女鬆散地坐在沙發上,罩子一樣的頂燈打下的強光幾乎是炙烤著她的皮膚,一隻布兔子顫巍巍地爬上她的膝蓋——鏡頭凍結很久,然後她面無表情姿勢厭煩地把兔子扔回角落,繼續按遙控器,繼續麻木地往嘴裡塞零食。寂寞。看著這一幕腦子裡漸漸將這個詞打出來,然後擴大。《陶人》是寂寞,那些來自異世界的玩偶是寂寞中孕育的生命,少女在自己的屋子裡麻木不仁地沉溺。短片的最後她抱著最後一個青蛙玩偶逃跑,在樓梯口摔的很慘。然後鏡頭終於停留在外頭的現實世界,鐵軌、火車、骯髒雜亂樓道和街道,光線。現出本體的玩偶被火車碾碎成無數小塊的生物,蠕動著爆炸消失。全片沒有配樂只有現實中的細碎聲音,有原生態的自然感覺,最後玩偶的爆炸聲響得很荒涼。
《次元炸彈》我最喜歡的一篇。《陶人》是寂寞,因為鏡頭鎖定於屋裡而不是擴大的外界,所以只寂寞而不甚孤獨,但《次元炸彈》裡渺小的人物與宏大繁華的世界卻是絕對的孤獨。把人物拉到其無法掌控的龐大世界中,讓他們相遇、相伴,然後再走上各自的路途——是這種孤獨。
劇情幾乎沒有,只斷斷續續地講述了兩個彼此依偎的孩子在世界裡的恐慌、孤獨與迷茫。
開篇時就是我一直喜歡的氣氛,世界末日一樣的超強光感。搖動,漂浮,靜止坐立於半空的安詳老人。被陽光灼燒的馬路上搖搖晃晃的虛弱人影。隨時會爆發的靜止,隨時會靜止的爆發。火爆的音樂來得突然,燈罩下舞動的身軀肆意而自由,完全沉浸於自我。在原野上捉蝴蝶的孩子,講著自己喜歡的事物,討厭的事物。然後場景不斷切換,爆炸的世界,不斷被炸彈摧毀卻依然在往前走的人形,嘈雜街道,沉溺於自己空間的路人。音樂不斷在安靜與暴亂中切換,夾著歡快的吟唱和詭異的背景音樂,不斷交換的內心的不安與外界的安寧,外界的動盪與內心的安寧力量。有序與無序交錯。
在那種快要爆發的沉靜裡蒼白的軀體無聲漂浮著,在世界裡失重,大張著發不出聲音的嘴和空洞的眼。無聲嘶吼。
“慎,如果有一天我消失了的話,你會寂寞嗎?是我的話,絕對不允許。”後來女孩用歡快的聲音說。
少年從自行車上摔倒後用倔強的對抗眼神看著絆倒他的石頭,沉默很久,最後在一片空曠裡嘶吼出聲。“好痛……好痛啊!!!!”但在那樣繁華荒蕪喧囂而冷漠的世界裡叫疼也不會有人安慰。少年時相信並渴望自己能夠成為的外星人不會存在。
女孩的聲音持續不斷地訴說自我,喜歡的事物,討厭的事物,彷彿有堅信著自己存在的強大力量,堅信有人傾聽,堅信她會一直堅信下去。而少年最後爆發,終於不同於開篇時就一直沉默收斂的模樣,這是種被拯救的力量。
很難有什麼片子可以從頭到尾地製作完美,瑕疵相當於中途喘息。越是優秀,瑕疵越是對比明顯。《次元炸彈》裡比較失敗的是彩色外殼的導彈設定得有些破壞整體美感,以及那個蒼白人體在世界漂浮的片段拖得太久,最後世界場景的不斷轉換太枯燥,場景選取也有些失敗,感覺就像在換不怎麼樣的照片。
Genius Party裡其他幾篇就沒什麼特色好說了,但《LIMIT CYCLE》除去過度並快速地堆砌晦澀名詞來說,畫面做得相當有味道,動感也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