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一點解讀SAC現象的文章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6-29 12:40:56 作者:小園聽風 Language

文章一,《從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探討Stand Alone Complex》。來源http://faculty.ndhu.edu.tw/~acg/anime/sac.htm,原文繁體,轉為簡體。

文:SilentLain

新古典學派經濟學家認為,當市場上所有資訊透明、對稱時,將沒有任何企業佔有獨佔地位或是絕對優勢,因此個人可以完全自由選擇,而整體市場利益將可最佳化[1]。若把它延伸到社會學,當所有資訊對所有人公開,透明時,每個人將可依照自我意識自由的做出選擇,而整個社會因為大家不同的選擇,而成為一個多元化的社會。綜合以上論述,當所有訊息透明時,整體將因為個體的自由選擇而呈現多元化的結果,而整體利益也將最大化。

關於這點,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簡稱攻殼)[2]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劇中笑臉男事件背後所透露的意義是:當所有資訊公開、透明時,個體的獨立性將逐漸消失在龐大的資訊中,因為龐大的資訊量,會讓個體錯將他人的動機、思想誤認為是自我自由選擇、獨立思考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將導致一種弔詭的一致性:每一個個體都認為自己是獨立思考,自己的思想具有獨立性以及原創性,所做的選擇出自於自我自由意志的選擇,但整體所呈現出來的卻是大家一致的共同性。這種狀況下的共同性和一般傳統定義共同性的最大差別在於個體並沒有意識到此一共同性的產生,反而執著於自我的原創性,因此形成所謂「沒有原版(大家都認為自己是此種思想、動機的原版)的複製品(大家的思想一致)」。這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以下簡稱SAC)。這種現象和過度追求個人主義[3]的社會很接近:當社會中每一個人都追求個人主義,提倡獨立思考,追求人與人的差異性的同時,整體社會所呈現的卻是空前的一致性:「所有人都追求和他人的差異性」這一致性。

不少人舉過各式各樣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SAC,像是時尚(穿著打扮,言行舉止…)、流行(ACG中充斥的各種萌要素)以至於價值觀、意識形態。關於這部分,我持保留態度。SAC的特色在於「沒有原版的複製品」,而我沒有辦法確認這些例子到底是不是「沒有原版的複製品」。許多時尚流行的起因在於某些特定藝人或公眾人物的言行舉止、打扮穿著;現在年輕人之間流行的星爺用語出自於周星馳的系列電影;ACG中的萌要素(貓耳、女僕、ツンデレ)通常是因為某些特定作品而大紅特紅。這些都不能算是SAC,因為他們存在一個明確的原版,而大家也並不認為這種行為、想法具有獨創性以及原創性。那,到底什麼是SAC呢?這個問題就交給各位去努力發掘吧!

這種現象,有沒有解決或改變之道呢?攻殼女主角草薙素子認為,她在塔奇克馬(又譯:攻殼車)[4]們身上看到這個問題的解答:好奇心。塔奇克馬們每天都會進行個體間訊息的同步化,這點和SAC所假設資訊完全透明化的前提很接近,差別在於SAC現象使得人類在追求個體差異性時產生一致性,而塔奇克馬們卻在追求一致性的資訊同步化過程中,得到個體差異性。為什麼會造成截然不同的結果?關鍵在於好奇心。我認為,好奇心在此可以解讀為「求知慾」,也就是對所有事物抱有赤子之心。因為這種好奇心,塔奇克馬們會去思考資訊背後的涵義,不會盲目的接受訊息,因此,即使在資訊同步的狀況下,也能夠發展其個體之獨立人格。

當初在動畫中看到這答案時給與我無比震驚!從以前開始,就有一個問題時常困擾著我:到底是什麼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從唯物論[5]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環境。因為每個人的生長環境,所接受的資訊不盡相同,所以造成每個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不盡相等。以此論點來看,如果大家的所接受的資訊都一樣,那人和人之間還會有差異嗎?當我觀看這部動畫時,這個問題又再次在我腦海中浮現,SAC現象可說是這個問題的一個子集合。而動畫中所提的解決方法,好奇心,這個比較偏向唯心論[6]的解答,則有可能是SAC現象,甚至於這整個問題的解答。至於到底是不是,這就要留待時間以及科技來證明了。

Reference:
[1]巧克力經濟學,P.97
[2]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
原作是士郎正宗所畫的科幻漫畫「攻殼機動隊」,探討人與機械之間差異性模糊化後,所衍生定義以及相關問題。1995年由名導演押井守使用同世界觀拍攝劇場版動畫,結果震驚全球。「攻殼機動隊STAND ALONE COMPLEX」則是2002年時由神山健治導演以同樣世界觀另外拍攝的TV動畫系列。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4%BB%E5%A3%B3%E6%9C%BA%E5%8A%A8%E9%98%9F_STAND_ALONE_COMPLEX&variant=zh -tw
[3]個人主義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0%8B%E4%BA%BA%E4%B8%BB%E7%BE%A9&variant= zh-tw
[4]塔奇克馬
多足型思考戰車,它們的AI發展是這部作品的重點之ㄧ 。
[5]唯物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4%AF%E7%89%A9%E8%AB%96&variant=zh-tw
[6]唯心論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4%AF%E5%BF%83%E8%AB%96&variant=zh-tw

==============================================
==============================================
==============================================
==============================================

文章二,《閱讀筆記:攻殼Stand Alone Complex、沉默螺旋與人工靈魂》。來源http://blog.roodo.com/simon7617cafe/archives/12210543.html,原文繁體,轉為簡體。修正個別標點及別字。原文只有兩段,第二段很長,內容雖然幾經轉折但思路順暢、聯繫密切,但為閱讀方便只好在轉發時分段。以下第三段開始為我加入的分段。


看完攻殼的 Stand Alone Complex (SAC) 的 The Laughing Man 笑臉男篇,很難不接著它的情境繼續設想。而也許就像某個同樣在討論這個題目的網路文章說的:「每個看過SAC的人都很清楚,其社會原型幾乎不存在,但卻造成了效應的延伸,吸引了像你我這樣來反覆琢磨其中深意並且在無意之中把它「神化」之人,這是什麼現象呢?沒錯,Stand Alone Complex。」所以,看完SAC,我們討論著SAC,而這本來也就是SAC的行為。只是不知道這樣的發展,是不是在原創者的意料之內呢?不管是或不是,似乎都可以用SAC來解釋。就像在劇中,草薙素子思索著那些呼應,或是模仿著笑臉男的行為產生的原因,而荒卷課長給她的回答是:「有些時候,觀眾的反應也是戲劇的一部分。」與這樣的回答相類似的,李國修也曾說過:「幕起,看見一齣戲;幕落,我是劇中人」。所以,我們所閱聽的內容,其實對我們的思考、判斷、或情緒其實影響至深,認同也好,反對也好,總之我們的思惟其實常會融入閱聽的內容而受到改變。或許,這也就是SAC之所以產生的基礎。

在小說《歷史學家》裡說到:「也許你相信你的選擇是正確的,但你需要思考它為什麼是正確的。」只是,當人們堅持著自己的相信時,究竟有多少真正經過檢視?有多少真正經過思考?不說別的,從這幾年臺灣的政治演變,很清楚的可以看到這樣的情形。而這樣的情形,也就是攻殼SAC所提出的,對於獨立思考或行為是否存在的質疑。「個別獨立發生,卻又有高度一致性的思想或行動。」、「沒有原版的複製行動或思想」這是攻殼裡對於SAC的解釋。只是,這樣的個別事件發生,真的可以視為「獨立事件」嗎?
對於SAC的詳細解讀,有人提出:「當資訊如此快速大量的流通時,獨立思考真的存在嗎?亦或不知不覺中,我們都是被資訊所操縱的傀儡?自認單獨一人在網路前思考,但其實我們都是被某種潮流不由自主推送著?」於是就有了劇中所產生的現象:獨立個體不約而同做出了相似的行為,形成一種集體的盲動。雖說是「不存在原創,但產生了複製品。」可是,所謂的原創真的不存在嗎?我想,其實是因為先有了一個傾向或趨勢出現,於是衍生出基於同一方向或概念,而或許有些許差異的跟隨者,或是複製品出現。

在SAC劇中質疑了「獨立產生」的可能性。因為不管是思想或是行為,不可能憑空出現,都需要一定的資訊餵養與知識的累積。或許,文化,或是意識形態的養成,可以符合這樣的狀況。同樣的,為了一個虛擬的信念,不同的人運用各自不同的方法來達到相似的行為目的,這在獨裁專制政體下,或是政教合一的神權體制下的社會裡經常可見。例如現在政府傾中媚中,下面各級政府人員、地方勢力或是各行業中的利益共同團體自然善體上意的配合,於是各種未經上級指示的媚中行動一一出現。人們自動的配合,甚至在未經整體規劃之下在各個細節與方向自行發展;同時人們也自動形成思想警察,心中都有個小警總。而且,這些雖然是自行發展的,但都不離開傾向於上位者喜好的方向,所擔心的只有爆衝過頭,而沒有不及;只有馬屁,沒有不識相。我想,最具體的呈現,就是中國文革過程裡的種種現象。當然,也出現在現在中國民族主義大旗下的種種吹捧行為。相類似的,所謂的時尚流行趨勢,似乎也是如此。整體的結果,是由各個「獨立個體 (Stand Alone)」產生的集體行為或現象,成為一種複合體 (Complex)。

不過,這樣的SAC現象,以及產生的結果,似乎又符合人們因為害怕孤立,而參考意見氣候與準感官統計的模式所產生的沉默螺旋效應 (spiral of silence) 理論。若是以這樣的效應結果來看,Stand Alone Complex 裡的 Stand alone,可以解釋為「孤立」,而 Complex 則是醫學上所說的「心理情結」或症狀疾病。沉默螺旋效應的理論基礎,來自於探討人們之所以會有社會化行為,或者行為符合所謂的社會期待,往往是因為對於孤立的恐懼感。通常它的發生來自對於一個有爭議的議題的判斷。常常人們會先就這個議題,感受自己身邊的「意見氣候」,然後判斷一下自己的意見是否屬於多數意見。當人們覺得自己的意見屬於多數或處於較大音量的優勢時,就會傾向於大膽地表達這種意見;而若是發覺自己的意見屬於少數或處於劣勢的,就會為了防止自己被孤立而保持沉默。於是,越是保持沉默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的觀點不為人所接受,由此一來,他們越傾向於繼續保持沉默。於是逐漸地,就會變成佔有優勢地位的意見聲音越來越強大,越來越變成主流;而持劣勢意見的人保持沉默,因而聲音越來越小。這樣的重複迴圈,就成為「一方越來越大聲疾呼,而另一方越來越沉默」的漸進式過程。而對於還沒有自己意見的人,相對的就容易受到優勢意見的影響,或是直接採納優勢意見。在沉默螺旋效應當中,聲音越大的,就變得似乎越主流,聲音越小的,就越變得不主流,不被重視。可是這和真正的事實不一定相符合。

然而,在這兩種情形下,各自所發生的SAC,卻很容易會把原本不是真相的意見成為事實。主流的聲音掌握發言權與詮釋權,再加上SAC而來的行動配合,就能有效的消滅非主流的存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4年的319刺殺總統案。當時的藍營聲音如此的強大,一面倒的主張所謂的自導自演,甚至鬼扯一堆如奇美小護士之類的唬濫。結果至今仍然沒有證據能夠支持他們的說法。同時間,還一一出現福小姐、豬皮測試等等的各方神探。相對的,在這樣的強勢主張之下,掩護了原本正常對於這樣的事件會引起的合理懷疑與偵辦方向,例如中國買凶;例如藍營人士進行刺殺行動;例如地方簽賭組頭意圖影響賭盤等等。這些應該在這件刺殺案中被探討檢驗猜測的行凶動機,在319案件當時幾乎完全消失不見,變成似乎只有自導自演才成為唯一的正解一般。所在這樣的情形之下,難怪不論李昌鈺的檢驗,以及後來找出的凶手及可能的行凶動機,一律都被無視消音。當然,在這當中,主流意見及配合媒體的操控斧鑿斑斑。不過,整個社會的輿論氛圍,或者意見氣候,似乎就此定調一般。這樣的情形,簡直就是攻殼SAC笑臉男事件的翻版,連笑臉男模仿者的出現,以及有心人士藉機操作牟利的情形都如出一轍。

讓人很驚訝的是,這樣拙劣的操縱,居然也就此達到目的。沉默,不表示意見,這似乎是東方社會中常見的習性,也是所謂的以和為貴、鄉愿的具體表現。於是,在這種情形之下,敢於發出聲音的,不論是非,似乎總是能得到他所想要的。這在政治上、社會上,甚至在司法上,現在都已是常見的現象。於是,長久下來,在其他的聲音沉默之下,這些佔優勢聲音的人也開始以為自己是對的,而是非、真相早已不再重要。在電影《特種部隊 (Basic)》當中就說了:「事實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看起來像是什麼。」於是,也難怪要質疑,是否真有獨立思考的存在。是社會意見、或是群眾真的可以弱智至此嗎?懶得自行判斷,不敢自行判斷,從眾,變成沉默螺旋效應出現的溫床。在這種情形之下,資訊的傳播將會出現偏見,即使在現在的網路世界中,打開入口網站 portal website 或是 Google 搜尋,得到的結果仍然會依照廣告行銷、或是該資訊的熱門程度而排序。所以,並不是所有資訊都有著均等的機會被閱聽者所接收到。所以,像《群眾的智慧 (The Wisdom of Crowds) 》一書所指出的”多數較少數更為聰明”的現象,並不容易出現。因為在沉默螺旋效應當中,較大聲的,只是看起來是多數,可是並不是真正的多數。所以,在SAC的現象當中,理應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或是個性,就這樣消失了。理論上,多數人所形成的群體,在資訊充足的條件之下,應該是能夠做出不同的判斷的。而後在不同的判斷當中,經由群體的相互平均之下,而獲得一個較聰明的結論。但是,在SAC當中,由於害怕孤立,由於從眾心理,人們卻彷彿喪失了自我一般,在行動與思想上有著高度的一致性。所以,不管是對於對於獨立思考的質疑,或是出於對於孤立的恐懼情節,這兩種對於SAC的解釋似乎形成了如同摩比烏斯環 (Mobius Band) 一般的二而為一。

這樣現象的發生,或許是來自於偏見。這裡的偏見,所指的是人類對於資訊會變得有選擇性的接收、處理及判讀。而這樣的選擇性是怎麼產生的?成年以後,當人的意識形態定型之後,往往對於資訊會有選擇性的接收,或許是懶了,或許是不再抱有好奇心去探究,更或許就是基本的從眾、害怕被孤立的心理。一般來說,將資訊,進一步處理成知識,所需要的整理的能力,在這個階段,似乎不存在有取捨、好惡的存在。但是在將知識轉化為意識形態、智慧、經驗等等的過程,往往就會牽涉到取捨。而這樣的取捨,是否能不帶有情緒,就很難說了。另一方面,轉化的過程,是否能有整合的能力,是否能有進一步思考背後含意的能力,也是一個關鍵。思考,本身應該也是 Neutral 的。但是以「人」來思考,就難免帶有非理性的 bias 因素。而 AI (Artificial Intelligent,人工智慧) 呢?在攻殼裡的 Tachikoma AI,在產生靈魂Ghost之後,個體的差異也凸顯了出來。但是,AI們並沒有產生沉默螺旋的現象。或許,這是因為在AI,在資訊的分析和解讀上,相對於人,並沒有偏見、文化差異或是受到意識形態影響的問題。所有的資訊都是中性 Neutral 的。草薙素子猜想在資訊同步後的AI們,產生各自獨立個性的原因,來自於好奇心。由此來看,或許心智的成長或是發展,有它的成長曲線在。固然,人們在學習的過程當中,慢慢地會經由知識經驗的累積,而加快同類型資料的處理速度,不過在這同時,因為處理模型已經逐漸的形成,也就是說,意識形態已經成型,所以對於資訊的處理判讀也就會產生偏見。於是,隨著年齡、生活經歷的累積、或是意識形態的形成,好奇心可能會逐漸消失,所以心智的成長也就趨於緩慢而逐漸定型。所以人們對於資訊,會產生接收或是解讀上的偏見,而且不再以邏輯方式分析處理。尤其是若只接受單方面的資訊餵養,就更容易受到SAC的操控。或許,這是因為人腦的處理能力有限嗎?相對來說,AI則可以重複而不厭煩,沒有習慣模式地,中立的,處理著單純的資訊。所以可以一直是 Neutral 的。

不過,若是照劇情當中,其實也很難說。因為 Tachikoma 的AI也已經演化出情緒了。只是,究竟在這人工的靈魂當中,情緒會是怎麼產生的呢?相對來想,攻殼劇場版一的傀儡師,這個自稱誕生於資訊之海,具有意識的人工智慧靈魂,有沒有情緒呢?就劇情上來說,似乎是有的。所以他恐懼並逃避六課的追殺,並且有找尋同類(素子)的動作產生。只是,情緒的定義究竟是什麼?以人類來說,情緒又是如何產生的呢?一般來說,有好惡,才會有情緒。基本上,情緒是屬於非理性的。所以全理性基礎的AI,應該是無法具備情緒這樣的非理性元素的。所以,非理性,算是一種靈魂的特徵嗎?因為,非理性,等於是為理性邏輯的系統投入水平思考的變數進去。所以,大致來說,情緒、意識形態、文化、教育、好惡等等,從對於行為的影響來說,應該都算是非理性的。只是,這些非理性的因素,也更容易產生SAC。但是,就因為SAC的發生,所以靈魂的獨立特徵,也似乎因為一致性的結果而就此消失。這又是一種矛盾。

SAC的結果當中,有著「一致性」的特性。可是,一致性卻往往代表著停滯的危險。就像 Apple Seed 2 裡面的情節。想要將所有人的想法和行動統一一致,結果所招致的,應該就只會是滅亡。若是以生物演化的觀點來看,「變異」的出現有著絕對的必要性。所以,在攻殼劇場版一當中,德古沙問素子為何會招募他進入公安九課,素子的回答是:當所有的組件或是組成都是一樣的,必定會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所以在九課當中幾乎都是改造人,出身傭兵或是特種部隊的情形下,招募了他這個刑警出身、大部分仍是肉身,且有正常家庭的成員。所以,在一個團體當中,有著不一樣的因素存在,有著其生存上的必要性。相對的,像《群眾的智慧》裡所提到的,高度菁英集中所形成的決策機制,往往就會發生危機。書中所舉的例子是美國NASA在哥倫比亞號號太空梭的受損風險評估,而最近的例子,就是豐田汽車的危機處理問題了。相對的,九課的荒卷課長就說:「九課並不存在團隊合作,充其量不過是在「個人表現」的結果中,產生的「團隊默契」罷了。」所以,在生物系統當中,是不是也必定有著這樣的變異要素呢?在生物演化體系裡,可以明顯的見到這樣的情形,那麼,細胞生理的運作、器官組織之間的協同、人體各項生理運作的反應與調控、疾病的發生,是不是都有這樣的因素?另一方面,相對的,若是以系統設定控制,主動在運算過程當中投入變數,像《奈米獵殺 Prey》裡面的程式運算過程一樣,會不會也產生這樣的情形呢?因此,變異的發生或需求,可能不只是來自於那十萬分之一的平均基因突變機率,而可能有更多更精細的調控在內。所以這可能並不像類似基因或是多重代理人程式矩陣當中所應用,或是所期待的,在 bottom up 模式當中所出現的「突現」現象。

變異的發生,應該是生物體的特性,也應該是獨立的象徵。然而,獨立的個體,依照自行的獨立的判斷,而做出相似的,或是協同性的行動或思考,這可以視為是一種經由「群眾的智慧」而抵銷個體判斷差異的結果,但從結果來看,卻也是一種SAC。所以,SAC是一定會發生的嗎?當結果或是答案不是唯一的時候,SAC的出現就會變成了缺點,沉默螺旋效應的出現就是其一。能夠怎麼做呢?是否真的像是在SAC的一開頭,草薙素子所說的:「不喜歡這個世界的話,就閉起眼睛,蒙上耳朵的過日子吧!」就像笑臉男所作的,就像麥田捕手主角所說的一樣:「我想讓自己就像個又聾又啞的人一樣。」

==============================================
==============================================
==============================================
==============================================

文章三,《Stand Alone Complex之於笑臉男人事件》。來源http://hi.baidu.com/%B1%AD%C3%E6%C3%A8/blog/item/0006b2383feb0e2697ddd8ad.html。另外,有篇基於此的高度重複文章《stand alone complex》。來源http://forum.shisu.edu.cn/viewthread.php?tid=29233。在此將後者的一部分雜入前者,但雜入部分以【】註明。

【攻殼機動隊第一部最後一集,素子和笑臉男的對話中“stand alone complex”第一次作為臺詞出現 。】

【DVD映像特典裡,Stand Alone 一詞解釋為一些反對網絡化、機械化,將自己脫離網絡以外的人,但是因為全球的網絡化與電子腦(Cyberbrain)的盛行,這些Stand Alone的人在脫離網絡之後,變成真的與世隔絕,連正常生活也出現了問題,從而感到失望。這種心理就稱之為StandAlone Complex。】

“孤立個體集合體”,Stand Alone Complex的通用詮釋,在動畫中特指原先互無關係、各自獨立的人們在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情況下,為了某個相同目的而統一行動的現象(笑臉男現象和個別的十一人)。基於無數獨立意識個體的思想與行為交會,形成的複雜且具有意識系統中產生更高級形式的指導性整體意識通過對stand alone的個體施加干預而產生影響的現象。

“獨立於複雜系統”。就像笑臉男說的,“其實這個社會本身就潛藏著引發這個現象的系統”。現象,就是stand alone complex,就好像笑臉男開始只不過把那個有關村井疫苗的信息以綁架的形式擴散了出去但引發了後來連續笑臉男事件,而系統,就是指社會的大眾心理,概括地來說,“不存在的作品竟然產生出了原創的拷貝” 。



解釋之一【stand alone COMPLEX】

最終回中,素子與笑臉男人開始了繼第九話後最長的一次對話,也是最後一次。其中二人不斷的引述各類人物的言論,此次的對話,出現了幾個重要的人物,首先是並非在此話中出現但卻有舉足輕重作用的心理分析學者Wilhelm Stekel,作為與弗洛伊德同時代卻又與其意見相左的精神病學家,現在最為出名的多半是因為那句對成熟與否的界定(同樣出現在《麥》中):“一個不成熟的男人是為了某種高尚的事業英勇獻身,一個成熟的男人是為了某種高尚的事業而卑賤地活著”。素子用它來形容笑臉男人的心態,最為合適,或許這也是一切事件的原點。

第二個充當了笑臉男人想法的詮釋者角色的是Dziga Vertov。這位有著激進思想的前蘇聯導演一直遵守著自創的法則,堅持用自己的創新手法拍攝他所願意拍攝的東西,即現實,並讓觀眾能通過自己的電影去“感受世界”。但正如評論家所說,Vertov的作品被要求從認知到質詢,以電影的形式來向世界展示真相,從這點來看,他和笑臉男人的初始動機有相似之處,只是作為讓大眾看到真相這一存在;而後期,笑臉男人不得不半屈從於現實,承認自己的幼稚和單純,卻也與Vertov看上去“激進但大半生卻不得不服從於政權”的特點相符。

當笑臉男人事件的心理和社會影響度都大大超過葵他自己的預料時,這個固守於圖書館的少年開始反思自己的存在和消失究竟會對剩下的人產生多少影響,從而出現了第三位和第四位詮釋者——Frederic Jameson和大澤真幸。前者是後現代理論的主力支持者和研究者,後者則是致力於決定社會秩序的相對社會範式產生機制論者。Frederic Jameson提出的論點,四個後現代主義關鍵性的二律背反:時間與空間,主體與客體,天性與人性,以及最後烏托邦的概念。在後現代主義的問題上,Jameson一直恪守著後現代的模糊性,即在社會體系和文化現象中始終保持著模糊而核心的思想,同時逐漸摒棄快樂主義的輔助。這種對抗性文化正是Jameson的後現代主義最能被人接受並加以應用的部分。在葵看來,信息並行化的結果最終導致了個體性的消失,Jameson的理論似乎更盡職的解釋著個性和個人的終結,這其中取消了對任何因果性和確定性的追求,排除了意義統一構成的可能性和終極價值存在的可能性。主體消失後的自我成了這樣一種狀態:自我的荒謬,自我的萎縮,自我的缺席及自我的零散化,從而起到了“原版消失而拷貝版在扮演著原版角色”的作用;或許還有“拼貼”的意味在其中:各種沒有新意的模仿被重新排列組合,成為一個個“新的實體”出現在人們面前,一如那些被大大小小的計劃牽制著的拷貝版笑臉男人,而即使其消失,影響依然滲透到了社會體系的要害,從而繼續控制著整個社會機器的運作,換句話講,消失只能使影響擴大化,說到這裡,Jameson恐怕就會在笑了,笑臉男人的所作所為幾乎是沿著自己設定的方向演化下去。

至於說到個體,大澤真幸不能不提,暫且按下SAC中所引用的言論不表,單單說到他在“個體和第三人的場合”領域的研究,結合Jameson的理論,素子和笑臉男人的談話就可以漸漸明朗化了。在大澤真幸的研究領域中,個體的交流性始終是驅使社會活動產生和發展的原動力,對“個體”的強調,事實上正中後現代情結的下懷:後現代所期望的模糊性在社會體系與自然環境的非連續性中得以體現。素子說笑臉男人實際上卻少了一個對“個體”理解的切入點即好奇心,因為這是交流性的表現特點之一,可以說在“好奇”的基礎上,交流才會成為可能,繼而演化為維持個體以及所在系統的充分條件。

在社會中每個人代表著個體來活動,但由於種種的因素,如教育、社會理念、慣性、宣傳、習慣、文化、特性等,反而導致代表個體的人的活動,相當集中的完成了經驗同步的構築,互相交互混合、影響。每個理解都是相對獨立的,但是又都統一在融合的名下,組合在一起,即成為“相對獨立的複合體”。


將上面的言論列為方程組,有可能會得出如下解:stand alone始終只是作為complex的註腳出現的,真正的重心在於“複合”;每個理解都是相對獨立的,但是又都統一在融合的名下,組合在一起,即為“相對獨立的複合體”。

解釋之二【STAND ALONE complex 】

很可能上述一切“都是一個騙局”。Jameson依然重要人物之一,後現代主義依然能解釋每一句話,在除卻“拼貼”之外的“精神分裂”特點在這個時候就能大派用場,這是一種非連續的、孤立的感受,時間連續性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時的強烈感受,笑臉男人怕是對這點深有體會,他將自己最初的行為解釋為“使命”,因為無意中窺見了真相的一角;而後在目睹了社會醜惡後,對個體性的消失和其影響力產生懷疑,以致最後對自己後來的行為和整個社會感到“絕望”,成為了消失的媒介。對於大眾來說,“笑臉男人”成了虛幻懷舊的代表人物,被幻化成了各種形象,阻擋了人們真正的視線,就像“站在一間到處都是鏡子的房間中”,分辨不出哪是真哪是假。這時,“對獨立個體的情結”或許是對SAC更近人情的理解。如果這假設成立,那麼所有的一切都掩飾不了SAC最後一話的言論“拼湊”的痕跡,即使有complex在最後託底,依然能顯出論述邏輯上的無力,因為無論是笑臉男人還是素子,最終都只是片段的引用了一些人物的發言並佔為己有,詮釋問題的核心。社會體系與個體、自然環境的聯繫以及最終如何看待這種非連續性帶來的不協調,都將會是難以自圓其說的問題。SAC充其量也不過是致以感性的表層的懷舊敬意,而非真誠的探討罷了。


攻殼第一部TV版“Stand Alone Complex”,其劇情上的主線無非是通過“笑臉男人”高超的黑客技術與九課精湛的業務能力破獲一樁權錢交易的犯罪行為。而隱藏在這樁案件背後的問題才是全劇所要表達的東西,這在SAC第26集中通過素子與笑臉男人的對話得到集中體現(採用了大量的文學、史學、心理學等等理論作為臺詞背後的依據,這便是攻殼的內涵之一了,感興趣者去研究的話,每個題目都能寫出篇論文)。

其實問題就隱藏在SAC這個標題當中。所謂Stand Alone Complex,其解釋是多樣的,如“不存在的原創品產出了原創的拷貝”、“由特立獨行的人組成的某種團體”、“獨立複合體”、“孤客情結”等等,是一個極為意識流的詞組。把這些解釋整合到一起的話,可以理解為“由孤立個體形成的集合體所體現的巨大意識”。這種巨大的意識是在人的自覺之外的,它無時無刻不在發揮著暗中引導人群的作用,同時又隨著各個孤立個體所發生的改變而改變。

比如說SAC中進行權錢交易的政府官員們,作為個體的官員進行權錢交易無非是為自身牟取利益,但是若這種牟取行為發生了擴散,則可以解釋為“牟取利益”這種想法其實是普遍存在於認可權錢交易的官員們之上的巨大意識作用,也就是說因為這群人都有一個內在的共同點“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一旦有人把 “錢”送上門來要求交換“權”的時候,他們的行動就會超乎想象的默契;再比如那些崇拜以及模仿笑臉男人的普通民眾,他們的行為看似雜亂無章,但是作用在他們之上的意識體仍然是存在的,就是說他們都有內在的共同點“對政府的不滿以及不信任”,笑臉男人不過是一個催化劑,一個引發他們對這種不滿和不信任進行宣洩的導火索;還有TV中其餘各個看似獨立的故事,其行為的出發點仍然可以解釋為“巨大意識”的作用。再獨立分析下去,又可以寫幾篇論文了。

在SAC第9集中以網絡聊天的形式對笑臉男人事件的開端以及所獲得的線索進行了總結,可以說是這部動畫中最為難懂的一集。其實在討論笑臉男人事件的同時,也暗示了“意識作用”的存在。劇中提及模仿笑臉男人現象時也有過類似“這究竟是什麼原因”之類的一兩句對話,甚至還懷疑所謂的笑臉男人不過是虛構(這裡暗示得很明顯了,雖然笑臉男人確實是存在,但是這樣的懷疑正好符合了“意識作用才是主體”的主旨)。

最後笑臉男人與素子在圖書館中的對話也是一個重點部分。兩人通過對一直以來所發生的種種現象的討論,不約而同的把原因都總結到了“Stand Alone Complex”之上。不過這種種現象包含了一個絕對的前提:一個能夠把這種意識作用最大化的合適觸媒。

笑臉男人說自己對於此樁犯罪的接觸始於在網絡中接收到一份“由本來不存在的原創體發出的原創拷貝”,所謂“不存在的原創體發出的原創拷貝”直接理解就是“無中生有”,但是道理很明顯的擺在那裡,沒有前因何來後果?因此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笑臉男人無意間接觸到了由各方面情報所組成的複合體,這又回到了漫畫中的情報論範疇。而所謂“情報複合體”,在TV版的設定下,或許可以理解為就是超出人類自覺的“巨大意識”的雛形(來自權錢交易的廣大受害者,出錢者,出權者等,每個人肯定會做些事,一點一點集合起來,就會產生巨大的波浪)。來自各方面的情報綜合到一起,就形成了一個沒有固定來源的原創拷貝。因此與其說是“無中生有”,不如說是以人類現有的能力無法查清楚其所有的來源。

至於笑臉男人的心態完全可以用一句笑臉圖標上的英文來表達:“I thougth what I'd do was. I'd pretend to be one of those (blind) deaf-mutes, or should I?”,這其實反映了笑臉男人孤立於社會之外,但是又心有不甘的“孤立情結”。為了獲取情報或者其餘不可知的理由,笑臉男人把自己禁閉在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內,一方面與現實世界幾乎脫節,一方面又不得不保持與外部世界的聯繫(比如通過網絡)。其實這也是這個時代的一種通病。這種通病的存在使得由孤立體所組成的大眾對情報的敏感程度上升到一定範圍,由於笑臉男人的心態與普通大眾的心態之間存在彼此類似的點,於是通過這些點之間的相互聯繫與共鳴,建立出了“由不存在的原創體(笑臉男人外在的公眾印象)發出的原創拷貝(模仿笑臉男人的行為)”的關係,從而實現了 “Stand Alone Complex”這種互動,進而繼續放大到成為一個廣泛的社會現象。

 

最後自留幾個鏈接,無關SAC現象的。
《<攻殼機動隊 2nd GIG>——關於出島武裝衝突的若干議論》http://www.lkong.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21613&extra=%26page%3D1
《<無罪——攻殼機動隊>—— 哲學的探討》
http://www.cnblogs.com/kidd2829/articles/199887.html
《ghost in the shell 轉》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2697017/
《我自己攻殼機動隊資料備份樓》
http://bbs.saraba1st.com/2b/read-htm-tid-571450.html

動畫信息

攻殼機動隊 第一季
中文名:攻殼機動隊 第一季
原 名:攻殻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
又 名:攻殼機動隊 S.A.C. Ghost in the Shell: Stand Alone Complex / 攻殼機動隊 STAND ALONE COMPLEX / Ghost in the Shell: Stand Alone Complex
首 播:2002-10-01(日本)
IMDb:tt034631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