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留學了,去讀職高吧(微笑)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16 20:57:43 作者:巴比肯 Language

本文結合以下內容完成:

《銀之匙》第一、二部;

《北大生送外賣》wx公眾號文章;

《烏合之眾第二卷 群體的意見與信念》。

一、引子

年底了,一些公眾號發了些年底覆盤文章,一篇北大生送外賣的文章在朋友間傳開了。筆者是個90後,他隨著大流考上中國最好的學府之一,卻在畢業後無法於工作中得到充分的自我認知,於是去到他認為“社會底層”的外賣行業幹了四個月,最後他還是辭職了。他在外賣行業中重新認識了自我嗎,倒也未必。那他的所作所為究竟為何?

在我看來,這是筆者從社會認同轉為自我認同的嘗試。

筆者剛送外賣時,和優秀的同齡人吃飯和傾訴,言談間對自己送外賣的工作遮遮掩掩,和優秀的同齡人坦白後,他的做法並沒有得到認同。筆者的這次同齡人間的聊天透露出很多信息,為什麼他找了最優秀的那個聊天,為什麼他對於自己正在做的事遮遮掩掩,為什麼他會描述優秀的同齡人對他的不認同。

因為優秀的同齡人是社會認同的典範,在這個“典範”的映照下,他對送外賣的自我實驗感到了恥辱和不自信。他某種程度上感知到自我意識的掙扎,正嘗試通過反叛和“墮落”尋找自我和解的方式,然而社會認同中外賣是“低賤的“,他無法從中得到自我認同。

那北大畢業生的社會認同應該是怎樣的?北大畢業生就該是人生贏家嗎,筆者從北大畢業後難道不該被前後擁簇,直接獲得世俗的金錢和名譽嗎。好像如此,這彷彿是社會的默認認知。社會將名牌大學的作用抬得太高,以至於幾乎所有人和名校畢業生都這麼認為。然而現實並非如此。

現實中的要獲得世俗的金錢和名譽還有很多因素,名校背景背書無法代替個人對上進的渴望、面對困難的韌勁、和對資源的利用(筆者父輩山西,而山西人均gdp二零一八全國末十,所以筆者社會資源可能有限)。社會認同的名校生的人生並不會是大多名校生真正的人生,所以筆者會不會無意中將社會認知當作自我認知,更甚的是,自我認知和自我實現的相互矛盾導致了筆者的迷茫、困惑、失望、沮喪、希望推翻一切、希望毀天滅地,所以他實施了“墮落”的自我實驗。

不光是名校畢業,還有留學生、高幹子弟、富二代等等類似擁有社會對他們的固定期待的人,都可能有類似的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間的矛盾,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間的錯落。

正如以上所說,自我認同和自我實現間有著許多無法量化的因素影響,在此按下不表,且談談社會認同和自我認同間的問題。

這個問題開始於自我認識的扭曲,而自我認知的扭曲來自於社會期待。社會憑什麼認為北大畢業後不能養豬,憑什麼有錯覺留學生畢業能年薪百萬,憑什麼覺得高幹子弟不會經營一輩子慈善事業,憑什麼富二代不能無所事事。因為社會覺得這些有知識有資源的人應該是白領金領,西裝筆挺,寫字樓中穿行,物慾中潛游,權力中酣暢,彷彿錢權欲才能帶來令人欣羨的滿足。

1)錢權欲才能讓他人欣羨讓自己滿足嗎

不一定

2)那我們到底該欣羨什麼

我們該欣羨坐在寬闊辦公室或處在商場與人談笑風聲的人嗎,當然可以。但我們同樣應該欣羨那些世俗眼光中“並不光鮮”的事業和工作。欣羨那些從事自己想做的事並努力把事情做好的人,欣羨他們對自己事業的追求和拓展,可以是開一個農場或者牧場,可以是一輩子從事與馬相關的事業,畢竟能有活幹,能做一輩子想做的事,才能讓人感受到忙碌和奔波的意義,才能感受到滿足

二、銀之匙

銀之匙是個種田番。一個善於學習,然而對未來沒有明確方向的男主角來到了職業高中。這個高中的特殊之處在於,大家的未來職業是養豬養牛養馬,種田收割並加工食物,可以做培根、芝士、和披薩。在學校,大家每日早晨五點就要起床幹活,晚上十點前一定熄燈睡覺。男主角友情、愛情和工作生活都充實和豐富。(最讚的是,此番不是烏托邦式的,故事中仍有人因為生活的壓力和自己的倔強,輟學提前去賺錢了,更因由此對比,此番襯托了能上日本職業高中的話,高中生活所能想象的最美好的樣子。)

不否認有些職高不美好,然而我所關注的重點是日本和日本人對於職高的重視和普及。在大量的動畫作品中得見日本職高的廣泛存在和尋常認知,很多初中生通過職高走向社會,人們接受某種職業教育後,便可以進入他們想要從事的領域,可以去美髮,服裝設計,畫漫畫,寫小說,務農和畜牧。成為這些行業的工作者在日本人看來是正常的,因此各種基礎行業和服務行業充滿人力資源,充滿了想要以此為事業追求,將水平不斷提高,服務做得更好的人。大家也因為動手機會多,群體生活早,而在生命早期、活躍期 提前習得了進入社會和形成自我認知所需的做人態度和處事能力。

於此對比,中國學生向來被告知是念完高中一定要念專科或本科,最好有坐辦公室的工作,幸運的話通過念大學以走上人生巔峰。這樣的教育觀和社會期待有什麼問題呢,請看以下《烏合之眾》節選,尤其加粗部分。不想看的直接跳到結論。

三、烏合之眾

“當然不能說,即使正確引導的教育,也不會造成十分有益的實際結果——誰也沒有堅持過這種主張。就算它不會提升道德水平,至少也會有益於專業技能的發展。不幸的是,尤其在過去25年裡,拉丁民族把他們的教育制度建立在了十分錯誤的原則上...我本人在過去出版的一本書中指出,法國的教育制度把多數受過教育的人變成了社會的敵人...
這種制度的主要危險來自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他以根本錯誤的心理學觀點為基礎,認為智力是通過一心學好教科書來提高的。由於接受了這種觀點,人們便儘可能強化許多手冊中的知識。從小學知道離開大學,一個年輕人只能死記硬背書本,他的判斷力和個人主動性從來排不上用場。受教育對於他來說就是背書和服從。
前公共教育部長朱勒西蒙先生寫道:‘學習課程,把一種語法或一篇剛要牢記在心,重複得好,模仿也出色——這是在是一種十分可笑的教育方式,它的每項工作都是一種信仰行為,即默認教師不可能犯錯誤。這種教育的唯一後果,就是貶低自我,讓我們變得無能。
如果這種教育僅僅是無用,人們還可以對孩子們示以同情,他們雖然沒有在小學裡從事必要的學習,畢竟被教會了一些科勞泰爾後裔的族譜、紐斯特里亞和奧斯特拉西亞之間的衝突或動物分類之類的知識。但是這種制度的危險要比這嚴重得多,它使服從它的人強烈地厭惡自己的生活狀態,極想逃之夭夭。工人不想再做工人,農民不想再當農民,而大多數地位卑賤的中產階級,除了吃國家職員這碗飯以外,不想讓他們的兒子從事任何別的職業。法國的學校不是讓人為生活做好準備,而是隻打算讓他們從事政府的職業,在這個行當上取得成功,無需任何必要的自我定向,或表現出哪怕一點個人的主動性。這種制度在社會等級的最底層創造了一支無.產.階.級.大軍,他們對自己的命運忿忿不平,隨時都想起來造反。
在最高層,它培養出一群輕浮的資產階級,他們既多疑又輕信,對國家抱著迷信般的信任,把它視同天道,卻又時時不忘對它表示敵意,總是把自己的過錯推給政府,離開了當局的干涉,他們便一事無成。
國家用教科書製造出這麼多有文憑的人,然而它只能利用其中的一小部分,於是只好讓另一些人無事可做。因此,它只能把飯碗留給先來的,剩下的沒有得到職位的人便全都成了國家的敵人。從社會金字塔的最高層到最低層,從最卑賤的小祕書到教授和警察局長,有大量炫耀著文憑的人在圍攻各種政府部門的職位。
...
顯然,迷途知返為時已晚。只有經驗這位人民最好的老師,最終會揭示出我們的錯誤。只有它能夠證明,必須廢除我們那些可惡的教科書和可悲的考試,代之以勤勞的教育,它能夠勸導我們的年輕人回到田野和工廠,回到他們今天不惜任何代價逃避的殖民地事業。
如今,一切受教育的人所需要的專業教育,就是我們祖輩所理解的教育。在今天,憑自己意志的力量、開拓能力和創業精神統治世界的民族中,這種教育依然強盛。泰納先生這位偉大的思想家,在一系列著名篇章——下面我還會引用其中一些重要段落——中清楚地說明了,我們過去的教育制度與今天英國和美國的制度大體相似。他在對拉丁民族和盎格魯一薩克遜民族的制度進行不同尋常的比較時,明確指出了這兩種方式的後果。
也許人們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會認為,繼續接受我們古典教育中的全部弊端,儘管它只能培養出心懷不滿和不適應自己生活狀況的人,但是向人灌輸大量膚淺的知識,不出差錯地背誦大量教科書,畢竟能夠提高智力水平。但是它真能提高這種水平嗎?不可能!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條件是判斷力,是經驗,是開拓精神和個性——這些素質都不是書本能夠帶來的。教科書和字典可以是有用的參考工具,但長久把它們放在腦子裡卻沒有任何用處。
如何能讓專業教育提高智力,使它達到大大高於古典教育的水平呢?泰鋼先生做過出色的說明。他說:
觀念只有在自然而正常的環境中才能形成。要促進觀念的培養,需要年輕人每天從工廠、礦山、法庭、書房、建築工地和醫院獲得大量的感官印象;他得親眼看到各種工具、材料和操作;他得與顧客、工作者和勞動者在一起,不管他們幹得是好是壞,也不管他們是賺是賠。採用這種方式,他們才能對那些從眼睛、耳朵、雙手甚至味覺中得到的各種細節,有些微不足道的理解。學習者在不知不覺中獲得了這些細節,默默地推敲,在心中逐漸成形,並且或遲或早會產生出一些提示,讓他們著手新的組合、簡化、創意、改進或發明。而法國年輕人恰恰在最能出成果的年紀,被剝奪了所有這些寶貴的接觸、所有這些不可缺少的學習因素,因為有七八年的時間他一直被關在學校裡,切斷了一切親身體驗的機會,因此對於世間的人和事,對於控制這些人和事的各種辦法,不可能得到鮮明而準確的理解。……十人之中,至少九個人在幾年裡把他們的時間和努力浪費掉了,而且可以說,這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決定性的幾年。他們中間有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人,是為了考試而活著——我這裡指的是那些被淘汰者。還有一半或三分之二成功地得到了某種學歷、證書或一紙文憑——我指的是那些超負荷工作的人。
在規定的某一天,坐在一把椅子上,面對一個答辯團,在連續兩小時的時間裡,懷著對科學家團體,即一切人類知識的活清單的敬畏,他們要做到正確——對這種事所抱的期望實在太過分了。在那一天的那兩個小時裡,他們也許正確或接近正確,但用不了一個月,他們便不再是這樣。他們不可能再通過考試。他們腦子裡那些過多的、過於沉重的所學不斷流失,且沒有新東西補充進去。他們的精神活力衰退了,他們繼續成長的能力枯竭了,一個得到充分發展的人出現了,然而他也是個筋疲力盡的人。他成家立業,落入生活的俗套,而只要落入這種俗套,他就會把自己封閉在狹隘的職業中,工作也許還算本份,但僅此而已。這就是平庸的生活,收益和風險不成比例的生活。而在1789年以前,法國就像英國或美國一樣,採用卻是相反的辦法,由此得到的結果並無不同,甚至更好。
此後一些著名的心理學家又向我們揭示了我們的制度與盎格魯一薩克遜人的差別。後者並沒有我們那樣多的專業學校。他們的教育並不是建立在啃書本上,而是建立在專業課程上。例如,他們的工程師並不是在學校,而是在車間裡訓練出來的。這種辦法表明,每個人都能達到他的智力允許他達到的水平。如果他沒有進一步發展的能力,他可以成為工人或領班,如果天資不俗,他便會成為工程師。與個人前程全取決他在19歲或對歲時一次幾小時考試的做法相比,這種辦法更民主,對社會也更有利。
在醫院、礦山和工廠,在建築師或律師的辦公室裡,十分年輕便開始學業的學生們,按部就班地經歷他們的學徒期,非常類似於辦公室裡的律師祕書或工作室裡的藝術家。在投入實際工作之前,他也有機會接受一些—般性’教育過程,因此已‘經準備好了一個框架,可以把他們迅速觀察到的東西儲存進去,而且他能夠利用自己在空閒時間得到的各種各樣的技能,由此逐漸同他所獲得的日常經驗協調一致。在這種制度下,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並且與學生的才能相適應,發展方向也符合他未來的任務和特定工作的要求,這些工作就是他今後要從事的工作。因此在英國或美國,年輕人很快便處在能夠儘量發揮自己能力的位置上。
在25歲時——如果不缺少各種材料和部件,時間還會提前——他不但成了一個有用的工作者,甚至具備自我創業的能力;他不只是機器上的一個零件,而且是個發動機。而在制度與此相反的法國,一代又一代人越來越向中.國.看齊——由此造成的人力浪費是巨大的。關於我們拉丁民族的教育制度與實踐生活不斷擴大的差距,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得出瞭如下結論:
在教育的三個階段,即兒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如果從考試、學歷、證書和文憑的角度看,坐在學校板凳上啃理論和教科書的時間是有點長得過頭了,而且負擔過重。即使僅從這個角度看,採用的辦法也糟糕透項,它是一種違反自然的、與社會對立的制度。過多地延長實際的學徒期,我們的學校寄宿制度,人為的訓練和填鴨式教學,功課過重,不考慮以後的時代,不考慮成人的年齡和人們的職業,不考慮年輕人很快就要投身其中的現實世界,不考慮我們活動於其中、他必須加以適應或提前學會適應的社會,不考慮人類為保護自己而必須從事的鬥爭、不考慮為了站住腳跟他得提前得到裝備、武器和訓練並且意志堅強。這種不可缺少的裝備,這種最重要的學習,這種豐富的常識和意志力,我們的學校全都沒有教給法國的年輕人。它不但遠遠沒有讓他們獲得應付明確生存狀態的素質,反而破壞了他這種素質。因此從他走進這個世界,踏入他的活動領域之日起,他經常只會遇到一系列痛苦的挫折,由此給他造成的創痛久久不能痊癒,有時甚至失去生活能力。這種試驗既困難又危險。這個過程對精神和道德的均衡產生了不良影響,甚至有難以恢復之虞。十分突然而徹底的幻滅已經發生了。這種欺騙太嚴重了,失望太強烈了。以上所言是否偏離了群體心理學的主題?我相信並非如此。如果我們想知道今天正在群眾中醞釀、明天就會出現的各種想法和信念,就必須對為其提供土壤的因素有所瞭解。教育能夠使一個國家的年輕人瞭解到這個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為當前這一代人提供的教育,有理由讓人灰心喪氣。在改善或惡化群眾的頭腦方面,教育至少能發揮一部分作用...“

《烏合之眾》這本書就是一本集合了個人觀點的社評,沒有系統性的思考,但是其中的點評放在現代無數事件上都能鍼砭時弊。

關於高等教育,勒龐首先表明, 如今的教育制度建立在了錯誤的原則上,接受過教育的學生只會背書和服從,缺乏主觀性和創造力,讓學生變得無能。學生學了膚淺的知識,會背了大量文章,他們想坐辦公室,看不起其他工種,其實沒有經驗和實踐,啥也開拓不出來,落入了生活的俗套,提前停止了思考和創造。即便是要成為坐辦公室的工種,比如律師,也要從小多實踐,而不是完全在學校從書本中填鴨式學習。學生沒有被教授真正的學習能力和安身立命的本領,對於社會普遍認知和個人實現之間產生了落差,於是感覺被欺騙,失落,這種精神創傷難以治癒。一字一句,提綱挈領。

用今天的話說,這就是“內卷”,難以從精神創傷和失落中恢復的人就“佛系”。內卷就是大家學得都是一樣的知識,想做的都是一樣的職業,從前考試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如今找工作也是500人競爭同一個崗位。能脫穎而出的就是內卷之王,填鴨式教育中的佼佼者,或者別開生面,有條件或者有機會在實踐上獲得獨特經驗和能力。內卷之下的犧牲品要麼勸服自己佛系,要麼要努一把力。

努力的方向是什麼呢,填鴨式教育和內卷的解決辦法是什麼呢,前人早已提出建議,如今這些觀念也不是沒有被提及。(附上黃炎培先生職業教育救國理念並一度受到主流肯定的照片兩張)

別留學了,去讀職高吧(微笑) - 第1張

別留學了,去讀職高吧(微笑) - 第2張

別留學了,去讀職高吧(微笑) - 第3張
2019年6月百度網盤開屏廣告

稍稍結個尾:接受過所謂義務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人不論何時都跳脫不了社會眼光和期待。所以倘若社會眼光和期待不變,人們就無法糾正虛妄的自我期待,便會和自我實現間產生落差。

典型社會眼光和期待背後就是教育的形狀,缺乏實踐的填鴨式教育卻教人產生膨脹的個人期待。中間缺乏的步驟,就是主動性和創造力,用實操培養學習力和安身立命的本領。

而銀之匙明確的提出了社會教育需要注重的方向:加強職業教育。

動畫信息

銀之匙
中文名:銀之匙
原 名:銀の匙
又 名:白銀之匙 / Silver Spoon
首 播:2013-07-11(日本)
IMDb:tt290991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