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8-01 12:37:16 作者:汕尾读书会 Language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1张

文/吕馥旬

“创作一部动画也就是创造一个虚拟的世界,这个世界慰借着那些失去勇气的、与残忍现实搏斗的灵魂。”——宫崎骏

《千与千寻》作为宫崎骏毕生53部作品当中的第33部,他监督动漫电影中的顶峰之作,以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代为背景,讲述了千寻一家三口搬家途中误入汤屋魔女控制的奇幻世界,她的父母因触犯法则而变成了猪,她的名字也被强行拿走,最终在与白龙的互相帮助下,拿回了名字,救了父母、白龙、无脸男和解除了汤屋所有人险境的故事。

《千与千寻》里面关于善恶的反思、名字的含义、人性的剖析、现实社会的深思比其他53部作品要深刻,宣传攻势的强大,让它至今仍立于日本票房之首,因此依旧常被大家讨论。

也许提到《千与千寻》,大部分人想到的是千寻父母失去本性的贪婪,是无脸男失去自我的孤独,是千寻和白龙纯洁温暖的爱情,是汤婆婆的幼稚的巨婴孙子,是千寻纯真善良的性格和危险的奇遇。

但是,这部动漫电影有这般多的观众,这般高的成就,其价值当然也不止在于此。宫崎骏专注于对人性的思考,对“心”的探寻。本文将通过东方的角度,带着大家一起看其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2张

王阳明先生用“四句教”揭示了其心学的为学宗旨:“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他看了孟子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仁义礼智之端”这个观点,知道孟子相信仁义礼智都是从心而发的;也知陆九渊的心学,也是强调个人修身的。

《宋明理学十五讲》一书中讲道,“本心”概念是陆九渊思想的核心,也是解开陆九渊思想的一把钥匙。陆九渊的“本心”概念根源于孟子,他特别运用孟子所讲的“良知”“良能”来解释“本心”这一概念,并强调这种“良知”“良能”是“我固有之,非由外铄我也”,也就是说这一本心不是从外面陶铸、塑造而成,是我本来就有的。

王阳明先生认为,所有的事都在于人的内心,所有的善恶是非、良知,都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也就是“本心”。

本心,指原来的心愿。旧指天生的善性;天良。它天性善良。在它的认知里,有些被判定不能做事情就不会去做。不管旁人怎么做,它都能驱使人们保持“本心”,不做自己不该做的事。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3张

01

从千寻忍受现实的诱惑中守住本真,见其“致良知”的思想,并用其揭开人性面纱

王阳明“四句教”中的“知善知恶是良知”。

大概意思是心意发动处的善恶,只有自己的良知知道。

而“致良知”,也就是要对照自己以往的经验,来分辨善恶,扩充自己的“知”,使心的意念只有善没有恶,使恶念在“致”过程中消失的无影无踪。

张岱对王阳明的“致良知”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阳明先生创良知之说,为暗室一炬”。

王阳明基本遵循陆九渊的路线,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一切都遵循内心去行动。如果一个人他是有善恶之分的,那么他便有良知。

《千与千寻》的主人公荻野千寻便是“致良知”思想最大的践行者。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4张

千寻跟她的父母最大的区别就是在面对诱惑的时候,能保持自己的本心,即良知、善良,不去吃没经过别人允许的东西。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只要还有经过别人的允许,这些东西就还是别人的。像这样从小到老,几乎每人都知的道理,千寻的父母难道会不懂吗?

他的父母自认为钱包里有钱,任何一种支付方式都可以支付,就可以在没有经过食物主人的允许的情况下,拿起柜台前的食物,自顾自的吃了起来。似乎他们已然忘记一个人最基本的教养,真的是这样吗?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5张

不,是他们明知故犯。

食,人之天性也。

都说“民以食为天”,在小孩子面前,食物一直以来都是最具有诱惑的东西。在这些看起来特别美味的食物面前,千寻本该是最先拿来吃的人,可是她没有。

真正抵不住诱惑的,是大人们。

真正忍受现实的诱惑,守住本心的,是千寻。

不管是她本性善良,还是从小被教育要善良、要有教养,当她看着自己的父母做出违背自己认知里的事情时,并没有跟着他们一起做错事,而是保持良知。

千寻明白不能动没有经过他人允许的东西。只要是没有经过钱物交易这个动作,那么这食物就不是自己的,所以她不吃。抵不住诱惑、贪婪的人性再怎么肆虐,在她这里只能无可奈何。

陶渊明讨厌黑暗腐朽的现实,为了留住本心的那一份高尚纯洁,毅然选择辞官归隐。

孟子用语言去规劝行动,他说,世界上总有一件事“所欲有甚于生者”,总有一种东西“所恶有甚于死者。”因此,他不失本心。

千寻亦是如此。

因她的“心”对其行为的引导,见其性本善的“本心”。这是一颗抵住现实的诱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本心”,这正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中的“致良知”。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6张

02

从千寻名字被夺,身陷危险,仍旧守住本心,见其“知行合一”的思想

王阳明提出:“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王阳明先生他毕生的思想就在于知行合一,他也用身体力行做到知行合一,将他的思想贯彻到行为里。这里的“知”即认知、思想,“行”则是行动、行为。他认为“知”和“行”本就是一体的,在“知”的同时也在“行”。如果“不行”,那就说明是“未知”的。

可是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很多人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做任何的实际行动,这时候知行就不是一体的。

《千与千寻》中,也蕴含着王阳明心学这种知行统一的思想。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7张

千寻因知名而知心,因知心而知行。名即名字,是千寻知本心、知思想、知行为的源头,也就是要时刻记住自己是谁。

她的这颗“心”所带来的认知和思想,才能指引她的行为,即使她曾忘记自己的名字。

千寻意外到了汤屋,与汤婆婆签订契约时,全名“荻野千寻”被魔法抹去,只剩下一个“千”字。

什么是名字?

电视剧《白狐的人生》曾在画妖寻找画自己的那个男子贾生,希望能够看到他的面貌的这一集里,贾生为画妖取名,以此引出了对名字的定义:

“名字乃最短的咒。咒为限制,亦为通祝。名字使万物从未知变有知,是混沌万物得以晴朗,是以为限。人笃信言灵,言则有力,凡话语念千万遍者,便可成真,是以为祈。每唤一遍名字,既为彼氏限制,又为彼氏祝福。”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8张

这样文言文风的定义,不够通俗,故男主角白逍对上面这段话翻译成易懂的句子:

“有了名字,才真正成为世间存在。万物皆有灵,语言也是一样。一句话被重复千千万万遍,这话的本身就有了力量,而每天呼唤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名字。名字是限制,也是祝福。”

名字不仅仅是每个人的标志、称呼,因为有了名字,我们才真正的存在。它因被呼唤了千万变而变得有力量,让我们时刻记住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做什么事。

名字被汤婆婆抹去之后,千寻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要不是白龙告诉她,并一直叮嘱她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名字,也许她永远记不起来。

如果她想不起自己的名字,就永远走不出汤屋了。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9张

虽然汤屋里除了白龙,其他人唤她“千”,但正因为她仍时刻记得她父母赋予她的名字“荻野千寻”,时刻记得自己的“心”,记得自己是谁,记得自己要做的事。

千寻从不计较别人对她的恶,这是她最难得的地方。

害她暴露身份的青蛙、不肯给她药浴牌子的同事、有难搞的客人时把她推在最前的汤婆婆,这几个哪个没挤兑过她?可她就是始终没有放在心里,而是秉承心中的善,不计前嫌,从无脸男肚子里救下曾经挤兑她的“同事”,帮助汤屋里其他人脱离了危险。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10张

为什么她自始自终都能遵循自己的“心”,遵循“心”所带来的认知,去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情?

这是因为她能做到知行合一。她无时无刻都认为,作为一个人,就该善良。如果身边存在恶,那就力所能及的度化恶,令其变成善,而不是无视或者同化恶。

即使千寻的名字被夺,身陷汤屋里面面对排挤和危险,千寻的“本心”,她对善恶的认知,指引了她向善的行为,无形中也为她指引了拯救父母、拯救白龙的方法和回家的路。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11张

03

千寻进入汤婆婆的奇幻世界直到和父母安全离开,其从未变的“童心”见王阳明心学思想:用“光明心”昭日月

王阳明心学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简易明快的哲学之一。

《王阳明:心学的智慧》这本书中说:

“王阳明认为,人心的本体原来是明白清楚的,可由于气量的拘束和物欲的蒙蔽,逐渐变得昏暗模糊了。如果人们只是想要穷尽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却不向自己的内心探求,舍弃了自我的良知,本心被蒙蔽,自然就看不清善恶的原因,体察不到真假的异同。
“只有当蒙蔽本心的那些物欲被清除,本心恢复纯明,才能真正激发心的巨大能量。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回归到纯朴自然的状态,回到初来人世时那头脑空空的初心之境,具体说就是重返童心,做回心灵上的儿童。”

你面对世界所做的选择和反应,都来源于你的意识,这个一直又受认知影响,你按照你的这个最初认知去做选择和反应,便是王阳明所说的本心。

而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越长大,所接受的事物越多,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使得很多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都变了样。因此,他们所做的很多选择和反应,都在各种欲望之间权衡,掺杂了太多的因素。

本心变得不再纯明,那种心的力量渐渐失去,于是也渐渐失去了本心。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12张

千寻在和她的父母进入到奇幻世界,直到安全离开,依旧保持着自己刚开始的那颗“童心”,是她的“本心”,亦是“光明心”:

  • 不贪婪,不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而是干脆拒绝;
  • 不嫌弃,即使是又脏又臭的客人,也是平等对待,腐烂神就是因为得到千寻的帮助而得以将身上淤积的废物全都清除了出来;
  • 不狭隘,虽然汤屋有待她不好的人,但是仍旧希望汤屋里所有人好好的;
  • 最后,面对无脸男想把所有金子都给她时,她依旧不贪婪,而是拒绝他的所有。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本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只是能救所有人,并和父母平平安安的离开这里。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13张

千寻怀有一颗“光明心”。这里的“光明”指的是良知的光辉,千寻用她的良知的光辉,闪耀整部电影的所有角落,照亮每一位观众的“本心”和良知。

也许就是因为如此,《千与千寻》时隔19年,在影视界的地位和影响依旧如“光明心”昭日月。

曾在《格·局》这本书看到过这句话:“本心犹如日月当空,照亮地球,也照亮星空。”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吾心自有一轮光明月,所有的理就在心上,无论生命的节奏动静如何,都不应失却本心,在动静间才能彰显自己的智慧。

浅谈豆瓣评分9.3《千与千寻》中蕴含的王阳明心学思想 - 第14张

总结:

在《千与千寻》中,王阳明心学思想比比皆是。整本书中蕴含着王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思想,以及自始自终的“光明心”,可见其始终贯穿电影对人性的指导意义。

动画信息

千与千寻
中文名:千与千寻
原 名:千と千尋の神隠し
又 名:神隐少女(台) / 千与千寻的神隐 / Spirited Away / A Voyage of Chihiro / Sen to Chihiro no kamikakushi
首 播:2019-06-21(中国大陆) / 2001-07-20(日本)
IMDb:tt0245429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