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剧设定的一些个人解读+反思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7-17 14:45:13 作者:鱼於隅 Language

众所周知,日本是老牌的发达国家,比起我们,他们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后凸显出的一系列问题有更真实更深刻的感受,也对探寻行之有效的解决之策更为迫切。动漫的创作,其内容或多或少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因而日本动漫界会出现为数众多的机器人题材作品也就不难理解了。

伴随经济高度发达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晚婚晚育和少子化,这在日本越来越普遍,并且还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也只能从管中窥豹的角度浅表一二。随处充斥着的钢筋混凝土像一堵无形的墙,隔绝了人们之间本来的联系,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让人们疏于充分的情感交流。此外生活成本的上升也难辞其咎,让人们不得不在对待购房和育儿等方面的问题上显得更为谨慎。我并不完全否认进化论,同时我也不排斥神创论,我认为人类能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神创和进化缺一不可。我想,造物主最初创造人类的时候,钦定的生活状态应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带有田园色彩的男耕女织生活,六、七十岁的自然寿命,对于繁殖下一代并将其养育至独立显得绰绰有余。然而,社会的经济越发达,对人们提出的要求也越高。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且以日新月异的速度更迭着的社会,掌握这些知识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中立足,除了十数载的寒窗苦读,就业后也需要像一块海绵一样,不断吸收新知识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淘汰。当你做好这一切回头一看,发现人生已经到了三十多岁的当口。有个表面很正能量的概念,终生学习,可是这里面又有多少是出于兴趣,多少是迫于无奈呢。如果造物主能听到发自亿万人类内心的声音,是否可以修改人类的基因,让我们的寿命适当延长,好适应这样的一个社会呢。

话题回到少子化和机器人的关系上。物以稀为贵,少子化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人力成本的增长,很自然的一个诉求就是大量引入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来节约成本。此外,少子化的社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退休后身边无子女陪伴,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得不到感情的慰藉,孤苦伶仃地日复一日。好可怕。情感型机器人的研制呼之欲出。设想一下,孤独的老人如果有这样一台机器人陪伴,即使无子女承欢膝下,每天的生活也定会是有滋有味。

剧中Giftia每9年就要消除记忆和人格,重置系统的设定,无疑是最具争议,被喷的最多的一点。反方的观点很明确,一部剧,尤其是心目中神剧候补作品,从人设到剧情的展开等各个方面都要足够严谨,要能自圆其说,不能存在逻辑和情理上的硬伤,不能都合主义…不一而足。正方呢,认为动漫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淡其形而重其神,与其拘泥于其是否忠实于现实,不如把重点放在其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上。追这部剧,感动过,哭过,就足够了,何必纠结于旁枝末节。感谢造物主赋予了我们记忆和情感,正是这些才让我们感受到爱上一个人是多么的美好,也正是这些让我们体验到失去和离别是如此的痛苦。如果说爱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向爱道别的豁达则是后天习得的。感谢经历让我们成长,能让我们在如白驹过隙般的生命历程中来得及参透“舍”字的真谛,纵使离别时有万分的痛苦,也要义无反顾的付出情感给自己所爱的人,离别时那满满的回忆就是对对方最好的告别。还记得剧中那一朵朵烟花在夜空中璀璨绽放的一幕幕吗,短如昙花却美若梦幻,能与爱人相伴终老当然再幸福不过,但只要全身心投入了,短些又何妨,再长的永恒也只不过是短暂的片段的重复。

以上是从感性的角度来探讨这个设定,下面我想谈一个严肃的话题,从技术角度说一说我对这个设定的看法。如果人类在未来的某一天真的实现了机器的自主意识甚至自我组装,那在这之前无论如何也要逾越的鸿沟,我认为是实现情感系统。人体系统是如此复杂,以至于想要模仿式的实现它,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都难到不可想象。

虽然还很不深入,但是现代生命学的发展已经渐渐为我们揭开记忆这一神秘面纱的一角。外界的感官信号会激活体内的某些化学物质,它们一般是某种蛋白质,这些被激活的化学物质又会进一步激活某些与记忆形成有关的基因,在这些化学物质与基因的共同作用下,连接细胞的突触的形状和功能会有所改变,这些改变最终通过某些蛋白质得以强化。这个过程是如此的复杂,以至于至今人们对它的细节和机理了解仍是少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笼统上讲,人的记忆就是在基因和蛋白质的作用下,细胞间突触形成的某种特定的连接方式。

这一实现记忆的独特形式,让情感的产生变得顺理成章。人的记忆的精妙之处,在于记忆是通过改变细胞间的连接方式而形成,这种模式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对于相同的外界感官信号,具有不同记忆的人处理起来得出的结果也是不同的,所谓的“结果”,从无意识的角度而言,是人体对这一信号产生的一系列化学物质和一系列连锁反应;从我们主观角度而言,就是对其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足够强烈,就可以理解为情绪或者情感。

让我们换个角度,用CS术语把上面的系统重新描述一下:具有情感的机器,它的CPU需要具有为数众多的分散的ALU(算数逻辑运算)单元,这些ALU单元同时具有指令执行及数据存储功能,指令执行的结果不仅取决于输入的指令,还取决于ALU中存储的信息。外界指令的输入是并行的传给每个ALU单元的,如果足够多的ALU单元存储了具有某种相同倾向性的信息的话,那么这条指令的计算就会相应的集体表现出某种相同倾向性的结果。从整体上看,这种类似表决式的计算结果就是所谓的情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这台机器不再是冰冷的机器,而是“活生生”的,而其灵魂就是无数的ALU单元的存储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动态的互动。

可以想象,以目前CS的理念和水平,要实现这种动态的大规模并行计算,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并且很可能最终会采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革命性的架构来实现,比如类似FPGA那样的执行部分的电气结构实时随存储单元内容来改变的设计。所以不难想象,这么远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间的某个阶段很可能会产生类似于Giftia这样并不完善的产物。因为ALU的电气连接在不断的自我修改,时间久了,很可能会出现bug,这个时候只能通过清零重置来消除bug。

说到这里,我想到了另一部类似题材的番剧,《星之梦》,同样的人机恋,同样的催泪结局。最后有个情节是女主(情感型智能机器人)临“死”前,将自己的存储芯片取出交给了男主,那上面记载了她所有的记忆和人格,只要找到相同型号的机器人,将芯片插入,就能将她“复活”,从而能与男主再次相逢。我想说的是,只要是实现了情感的机器人,那么它的记忆必然是分散的存储于各个存储单元的,很难用一张存储芯片完全拷贝出来;而其之所以成为她而不是别人的“人格”,更是一种动态的实时的各ALU单元之间的互动状态,就更不可能用一张存储芯片来拷贝了。总而言之,情感型智能机器人的记忆和人格是难以甚至是不能复制的(很悲观的结论啊),但我还是希望有朝一日人类科技的发展能将其变为现实(貌似这是后话中的后话了)。这个结论也与《可塑性记忆》剧中女主艾拉的记忆和人格不能拷贝出来的设定不谋而合。

跳出机器人的圈子,看看我们人类本身,貌似也能找到很有说服力的证据。从古至今,寻求长生不老、返老还童一直是人类的梦想。然而,造物主并不允许这样的存在,这一点从地球资源有限性的角度来看不难理解,从世界各大古文明的创世著作里也不难窥到蛛丝马迹。现代生命学的研究结果表明,人类不断变老并最终死亡很可能是由染色体上端粒的长短决定的,细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变短一些,而端粒的长度决定了细胞的活性,随着端粒的逐渐变短,细胞便渐渐失去活性,最终不能再分裂,人也就慢慢衰老并走向死亡了。然而,我们要看到,真正能享受到这种寿终正寝自然死亡的人是少数中的少数,除去那些意外致死的事故,最能把我们带往死神怀抱的往往是那些不治之症,首当其冲的便是各种癌症。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并不是造物主的锅,很难想象造物主为了限制我们寿命而选择了更易让我们生病这样残酷的方式,那么剩下的一个可能的合理解释只能是:这是生命体本身的特性而造成的天生缺陷。

古言有云,积郁成疾;常识告诉我们,过重的压力会降低人的免疫力,让人更易于患病;研究表明,身居公司低位者更容易患病,这些看似玄幻却又无比真实的例子不一而足。生命体这套记忆和情感系统的本身,是一个不断反馈的动态系统,当前的状态(记忆、情感)会作用于身体,而身体的变化会驱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表达又会反过来影响系统的运行。所以只要是具有这样系统的生命体,就不可避免的会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其结果是导致情感系统出bug(心理疾病)或身体系统出bug(身体疾病)。虽然具有情感的机器人Giftia只是一台机器,但因为其采用了这套系统,就会不可避免的出现同样的bug。总而言之,片中的9年清零重置的设定看似牵强,实则非常合理。

现在地球上的生命体的构成基于碳基,可以想象未来的情感型机器人很可能是基于硅基的,然而碳基也好,硅基也罢,只要具有情感(和繁殖及自我组装能力),可以说他/她就是活的生命,就可以带给我们不输于人的情感体验。真若如此,当他/她要先你而去,那生死离别的场面又怎么不会让人潸然泪下,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情感型机器人的发明,其意义是否一如当初…

动画信息

可塑性记忆
中文名:可塑性记忆
原 名:プラスティック・メモリーズ
又 名:Plastic Memories
首 播:2015-04-05(日本)
IMDb:tt4603222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