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本劇設定的一些個人解讀+反思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17 14:45:13 作者:魚於隅 Language

眾所周知,日本是老牌的發達國家,比起我們,他們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到一定高度後凸顯出的一系列問題有更真實更深刻的感受,也對探尋行之有效的解決之策更為迫切。動漫的創作,其內容或多或少都帶有時代的烙印,因而日本動漫界會出現為數眾多的機器人題材作品也就不難理解了。

伴隨經濟高度發達而來的一個突出問題是晚婚晚育和少子化,這在日本越來越普遍,並且還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背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也只能從管中窺豹的角度淺表一二。隨處充斥著的鋼筋混凝土像一堵無形的牆,隔絕了人們之間本來的聯繫,快節奏的都市化生活讓人們疏於充分的情感交流。此外生活成本的上升也難辭其咎,讓人們不得不在對待購房和育兒等方面的問題上顯得更為謹慎。我並不完全否認進化論,同時我也不排斥神創論,我認為人類能發展到今天這樣的高度,神創和進化缺一不可。我想,造物主最初創造人類的時候,欽定的生活狀態應該是“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式的帶有田園色彩的男耕女織生活,六、七十歲的自然壽命,對於繁殖下一代並將其養育至獨立顯得綽綽有餘。然而,社會的經濟越發達,對人們提出的要求也越高。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信息爆炸且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更迭著的社會,掌握這些知識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想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社會中立足,除了十數載的寒窗苦讀,就業後也需要像一塊海綿一樣,不斷吸收新知識才能保證自己不被淘汰。當你做好這一切回頭一看,發現人生已經到了三十多歲的當口。有個表面很正能量的概念,終生學習,可是這裡面又有多少是出於興趣,多少是迫於無奈呢。如果造物主能聽到發自億萬人類內心的聲音,是否可以修改人類的基因,讓我們的壽命適當延長,好適應這樣的一個社會呢。

話題回到少子化和機器人的關係上。物以稀為貴,少子化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人力成本的增長,很自然的一個訴求就是大量引入機器人取代人工勞動力來節約成本。此外,少子化的社會,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退休後身邊無子女陪伴,看不到自己的價值,得不到感情的慰藉,孤苦伶仃地日復一日。好可怕。情感型機器人的研製呼之欲出。設想一下,孤獨的老人如果有這樣一臺機器人陪伴,即使無子女承歡膝下,每天的生活也定會是有滋有味。

劇中Giftia每9年就要消除記憶和人格,重置系統的設定,無疑是最具爭議,被噴的最多的一點。反方的觀點很明確,一部劇,尤其是心目中神劇候補作品,從人設到劇情的展開等各個方面都要足夠嚴謹,要能自圓其說,不能存在邏輯和情理上的硬傷,不能都合主義…不一而足。正方呢,認為動漫作品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要淡其形而重其神,與其拘泥於其是否忠實於現實,不如把重點放在其要傳達的中心思想上。追這部劇,感動過,哭過,就足夠了,何必糾結於旁枝末節。感謝造物主賦予了我們記憶和情感,正是這些才讓我們感受到愛上一個人是多麼的美好,也正是這些讓我們體驗到失去和離別是如此的痛苦。如果說愛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那麼向愛道別的豁達則是後天習得的。感謝經歷讓我們成長,能讓我們在如白駒過隙般的生命歷程中來得及參透“舍”字的真諦,縱使離別時有萬分的痛苦,也要義無反顧的付出情感給自己所愛的人,離別時那滿滿的回憶就是對對方最好的告別。還記得劇中那一朵朵煙花在夜空中璀璨綻放的一幕幕嗎,短如曇花卻美若夢幻,能與愛人相伴終老當然再幸福不過,但只要全身心投入了,短些又何妨,再長的永恆也只不過是短暫的片段的重複。

以上是從感性的角度來探討這個設定,下面我想談一個嚴肅的話題,從技術角度說一說我對這個設定的看法。如果人類在未來的某一天真的實現了機器的自主意識甚至自我組裝,那在這之前無論如何也要逾越的鴻溝,我認為是實現情感系統。人體系統是如此複雜,以至於想要模仿式的實現它,哪怕只是其中的一部分,都難到不可想象。

雖然還很不深入,但是現代生命學的發展已經漸漸為我們揭開記憶這一神祕面紗的一角。外界的感官信號會激活體內的某些化學物質,它們一般是某種蛋白質,這些被激活的化學物質又會進一步激活某些與記憶形成有關的基因,在這些化學物質與基因的共同作用下,連接細胞的突觸的形狀和功能會有所改變,這些改變最終通過某些蛋白質得以強化。這個過程是如此的複雜,以至於至今人們對它的細節和機理了解仍是少之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籠統上講,人的記憶就是在基因和蛋白質的作用下,細胞間突觸形成的某種特定的連接方式。

這一實現記憶的獨特形式,讓情感的產生變得順理成章。人的記憶的精妙之處,在於記憶是通過改變細胞間的連接方式而形成,這種模式帶來的一個結果就是,對於相同的外界感官信號,具有不同記憶的人處理起來得出的結果也是不同的,所謂的“結果”,從無意識的角度而言,是人體對這一信號產生的一系列化學物質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從我們主觀角度而言,就是對其的“感覺”,如果這種感覺足夠強烈,就可以理解為情緒或者情感。

讓我們換個角度,用CS術語把上面的系統重新描述一下:具有情感的機器,它的CPU需要具有為數眾多的分散的ALU(算數邏輯運算)單元,這些ALU單元同時具有指令執行及數據存儲功能,指令執行的結果不僅取決於輸入的指令,還取決於ALU中存儲的信息。外界指令的輸入是並行的傳給每個ALU單元的,如果足夠多的ALU單元存儲了具有某種相同傾向性的信息的話,那麼這條指令的計算就會相應的集體表現出某種相同傾向性的結果。從整體上看,這種類似表決式的計算結果就是所謂的情感。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認為這臺機器不再是冰冷的機器,而是“活生生”的,而其靈魂就是無數的ALU單元的存儲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動態的互動。

可以想象,以目前CS的理念和水平,要實現這種動態的大規模並行計算,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並且很可能最終會採用與現在完全不同的革命性的架構來實現,比如類似FPGA那樣的執行部分的電氣結構實時隨存儲單元內容來改變的設計。所以不難想象,這麼遠的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其間的某個階段很可能會產生類似於Giftia這樣並不完善的產物。因為ALU的電氣連接在不斷的自我修改,時間久了,很可能會出現bug,這個時候只能通過清零重置來消除bug。

說到這裡,我想到了另一部類似題材的番劇,《星之夢》,同樣的人機戀,同樣的催淚結局。最後有個情節是女主(情感型智能機器人)臨“死”前,將自己的存儲芯片取出交給了男主,那上面記載了她所有的記憶和人格,只要找到相同型號的機器人,將芯片插入,就能將她“復活”,從而能與男主再次相逢。我想說的是,只要是實現了情感的機器人,那麼它的記憶必然是分散的存儲於各個存儲單元的,很難用一張存儲芯片完全拷貝出來;而其之所以成為她而不是別人的“人格”,更是一種動態的實時的各ALU單元之間的互動狀態,就更不可能用一張存儲芯片來拷貝了。總而言之,情感型智能機器人的記憶和人格是難以甚至是不能複製的(很悲觀的結論啊),但我還是希望有朝一日人類科技的發展能將其變為現實(貌似這是後話中的後話了)。這個結論也與《可塑性記憶》劇中女主艾拉的記憶和人格不能拷貝出來的設定不謀而合。

跳出機器人的圈子,看看我們人類本身,貌似也能找到很有說服力的證據。從古至今,尋求長生不老、返老還童一直是人類的夢想。然而,造物主並不允許這樣的存在,這一點從地球資源有限性的角度來看不難理解,從世界各大古文明的創世著作裡也不難窺到蛛絲馬跡。現代生命學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不斷變老並最終死亡很可能是由染色體上端粒的長短決定的,細胞每分裂一次,端粒就變短一些,而端粒的長度決定了細胞的活性,隨著端粒的逐漸變短,細胞便漸漸失去活性,最終不能再分裂,人也就慢慢衰老並走向死亡了。然而,我們要看到,真正能享受到這種壽終正寢自然死亡的人是少數中的少數,除去那些意外致死的事故,最能把我們帶往死神懷抱的往往是那些不治之症,首當其衝的便是各種癌症。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並不是造物主的鍋,很難想象造物主為了限制我們壽命而選擇了更易讓我們生病這樣殘酷的方式,那麼剩下的一個可能的合理解釋只能是:這是生命體本身的特性而造成的天生缺陷。

古言有云,積鬱成疾;常識告訴我們,過重的壓力會降低人的免疫力,讓人更易於患病;研究表明,身居公司低位者更容易患病,這些看似玄幻卻又無比真實的例子不一而足。生命體這套記憶和情感系統的本身,是一個不斷反饋的動態系統,當前的狀態(記憶、情感)會作用於身體,而身體的變化會驅動基因的表達,基因的表達又會反過來影響系統的運行。所以只要是具有這樣系統的生命體,就不可避免的會受不良情緒的影響,其結果是導致情感系統出bug(心理疾病)或身體系統出bug(身體疾病)。雖然具有情感的機器人Giftia只是一臺機器,但因為其採用了這套系統,就會不可避免的出現同樣的bug。總而言之,片中的9年清零重置的設定看似牽強,實則非常合理。

現在地球上的生命體的構成基於碳基,可以想象未來的情感型機器人很可能是基於硅基的,然而碳基也好,硅基也罷,只要具有情感(和繁殖及自我組裝能力),可以說他/她就是活的生命,就可以帶給我們不輸於人的情感體驗。真若如此,當他/她要先你而去,那生死離別的場面又怎麼不會讓人潸然淚下,此情此景,讓我們不禁捫心自問,情感型機器人的發明,其意義是否一如當初…

動畫信息

可塑性記憶
中文名:可塑性記憶
原 名:プラスティック・メモリーズ
又 名:Plastic Memories
首 播:2015-04-05(日本)
IMDb:tt460322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