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藏生死书》到《鬼灭之刃》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6-28 10:00:26 作者:不要叫缺一名 Language

我认为我们和死亡的距离一点也不遥远,死亡甚至就在我们此时此刻的身边,ta不遥远,本来想写的是“ta可能就潜伏在此时此刻的任何一个黑暗的角落”,可是我觉得这样写一点也不如是,死亡并非什么邪恶之物,从我出生那一刻ta就和我如影随行,我的身体每时每刻有新的细胞诞生同时也有数不清的细胞在死亡,ta是我很好的盆友,或许是我们的文化让我们觉得ta如此可怕,以至于我们害怕谈起和远离了ta。

最近重温了《西藏生死书》(下文以《西》对应)刚好朋友也提到了一部新番《鬼灭之刃》(《鬼》),之前看一些剪辑视频看过一些,画面感很强,但是一直没看,直到今天在b站爆肝追完了,发现真的很巧,当时是下午看的《西》才看了40页不到,晚上就回家看这部动漫,刚好和《西》前面描述的两个截然不同的面对死亡的态度诠释了出来。

当时下午看的时候表示非常不理解,尽管作者用了“震撼”等词和对比的手法来描述:第一个师兄面对死亡的虚张声势的假态和第二位师兄师兄面对死亡的安静和泰然,但是我还是感受不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文字真的有点无力,而且我没有遇到过那种泰然,安静,自信地面对死亡的人,所以难以想象出那种画面感。然后很巧的就是这部动画《鬼》却恰恰把我下午看到的这部分完美的表达了出来,是真的很巧。

在这部动画里,用主角杀死鬼之后一种特别的仪式来“超度”鬼这样的叙事来表达了死亡的理解,虽然表面是每一集都是比较老套的方式打怪升级,但是用旧的套路表达了一个新的内容,就是引出死亡来和自己和解。

在《西》中作者是这样写第一个师兄死亡的:他很害怕慌张,但是故作镇定的样子,表情很扭曲,可是这么多年来的修行告诉他这是一个机会,上师在身边不断安抚他,整个寺庙都充满了他紧张焦虑的气氛。

第二个师兄是相比一个更有修行的人,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让作者非常震惊,他好像非常镇定就如同平时上厕所那么淡定,这个一对比让作者非常震惊甚至对佛教产生了很深的笃定的感觉,他面对死亡不需要上师来帮助他,他说上师就在心中,而且表情很轻松,就像睡觉一样,后来上师来了,一眼看出来他还没完全走,把他叫醒了,在作者面前复活了,可能我描述的不是很准确。

但是这一段在《鬼》中有一集得到完美的诠释。在男主碳碳去田蜘蛛山执行任务,杀母蜘蛛那一刻很好的描述了这一刻。

母蜘蛛看到男主从高空即将给予致命一击的时候,给了一个死亡回顾,她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先是不舍得离开人世,但是最后她想通了,或许这是最好的解脱,她认为死亡是她最高的目标,从不舍慌张的快要死的神情突然转变坦然接受,男主也感受到了她的变化,立刻变了技能,用最没有痛苦最温柔的方式送走了她,整个画面就像《西》第二个师兄临终的画面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让我想起了曾经的两段临终体验。

第一次是我奶奶,在我二年级的时候,我没有看到她是怎么走的,我也没有多少感觉,只是依稀记得其他人在灵堂都哭的很厉害,甚至有的夸张过分。我母亲也告诉我要哭,但是我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也哭不出来。

第二次是我外公,在我高三哪一年,我和奶奶不一样的是,我是外公外婆带大的,但是当我在他乡接到父亲的电话得知外公走了那一刻我也是没有多少伤心的感觉,更多的是有点淡然接受这样的事,觉得对于晚年受老年病常住院的外公是一种解脱,和视频里差不多的感受。

我们很多人就如同《西》第一个师兄和视频里母蜘蛛无法接受死亡来临那时候一样,我们虽然很多人没有太过深刻的死亡体验,但是可以从很多事情上看出来,比如失恋,工作不顺利,生活遇到挫折上可以看出类似的感受,就是无法接受这样的事实。

就拿失恋吧,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并伴随很久一段时间走不出来。这和死亡来临时,放不下你所担忧和执着迷恋的事情又有多少区别呢?

当我在谈及死亡的时候并非处于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而是时刻提醒自己我在这里。

人生如戏,现代社会不断的向我们推销成功,让我们去追求成功,这是很有意义,但是人们切低迷失在这个追求成功的迷宫中,我们分不清什么是真实和幻想,社会赞颂沉迷梦想无法自拔,当我们不断沉迷于其中的时候就远离了真相,并且相信了幻象才是真的,并不断追求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直到后来越来越痛苦,甚至分不清,就像拿起了一本烫水杯不肯放手一直折磨自己,直至更大的痛苦来提醒自己该醒来了,才如梦初醒,原来之前想的都是幻想,就如同视频里母蜘蛛还没醒来的时候,不断挣扎思考逃避真相的问题。

李连杰是这样谈及上师的,我是一个演员,在生活中也是一个演员,而上师是一个好导演,他不断提醒我在演戏,并不断指引我如何演好。

我们渴望自由,但是却往往不自觉的成为自由的奴隶。

我们往往有不同的习气和喜欢,这是喜好不自觉的束缚着我们,成为他们的奴隶。

最近也在写另外一篇主题文字"how to do what you love".很多人都陷阱了如何选择喜欢的事这个问题,而并非做,他们认为个人有差异和其喜好,所以在做之前先确认好如何选择出自己的所爱。

很多人都停留在做之前,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如何挑选出自己喜欢的人和事,这个点上。

在我看来,并没有所谓的喜欢和讨厌的人和事,这甚至不是一个问题。

首先理解“什么是你喜欢和讨厌的事”。我认为喜欢和讨厌并非相对的两个情况,而是同一体的两面,你不喜欢的人和事是因为你不能容忍自己也是如此,无法接受这样的事情。

这在亲子关系当中是最多的,讨厌父母,所以你逃离,让自己处于父母的对立面。

其实事情和行为本身并没有对错,而是你看到了这样的人或者这样的事的感觉让你和这样的事产生了联系,并产生所谓的因果关系。让你去排斥ta。

你不一定讨厌这样的事和人,而是那种感觉。你是无法忍受自己产生那样的感觉,而非事情本身,事情本身是空性的,因为不同的人对同样的事有不同的感觉,为何你是产生这种讨厌的感觉呢?

喜欢也是同样的理解。

那你理解了吗?你并非在意的做什么事情和某人建立关系,而是和自己的感觉打交道。而事情和人只是反映了你哪种感觉而已。

这就是我不能用原生家庭理论来让父母为自己现状而买单,以前我不理解的时候我会责怪父母,可是我想通这个自己后,有了自己独立的判断之后,我开始从感情上和父母划清界限。

我们停留在情绪的迷宫中,被各自情绪牵着走,不敢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自己各自难以忍受的情绪问题,我们都认为自己这样的性格是父母的问题,是男朋友的问题,是朋友的问题,同事的问题,都怪他们,我无法处理这些难受的负面情绪。

无论好的坏的情绪,都有各自的闭环,好的感觉得到认同不断强化,坏的也是如此,并深埋潜意识成为我们的自动导航,成为我们的性格。

我们喜欢一个人,理性的大脑会编织一个完美的故事说服自己相信,但是深究背后真的是那些理由吗?我们习惯了思维,相信思维编织的故事就是那样,而否认了自己的感觉。

而很多有强烈第六感的女生都知道,理性真的可靠,人真的是理性的吗?很多因果背后都经不起逻辑的推敲。

我们一直以来被社会灌输科学的理论,一切都得靠证据,但是很多人对因果的了解太浅显,而所谓的第六感而并非感性,在科学当中有这样的解释,女生的强大的第六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他们这些感觉并非完全感性引出,而是对事物细微的观察总结出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甚至女生都不知道是如何得出这样的感觉判断,而并非真的所谓感觉。

另外,我们从小被教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样的价值观也让我们对感觉进行了分离和判别,我们要跟着父母,学校和社会给出的指标去走,我们相信一套行为准则。

怎么解析呢?也就是感觉情绪本身也是没有所谓好坏标准之分。而成为有用的人让感觉情绪有了好坏之分,让我们去追好舍坏。

这样我们就把定义自己情绪的权利交给了外界,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对一无二的,并没有唯一的标准。这样的标准是不存在的,是我们相信了有这样的标准才存在我们的大脑中,可是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都不一样啊。

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和意识没有了主动权。我们被定义,而非自己定义自己。我们否认了自己身体的真实感受,我们只能从外界寻求认同,但是这种认同是外在社会主导的认同感。

这样我们越来越远离自己身体的感受,相信这个社会教给我的做一个有用的好人,并且不断的告诉自己要追求更大的外在的成功你才能获得更多的认同感。

无论接受多少外在的认同,你都无法满足,你都是空虚的,因为你自己无法认同,因为你的身体一直知道这样感受好像有点问题,但是你一直都不认同忽视。你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最需要的是自己的认同。

你自己的认可,是最大的认可。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为了自己而活,并非他人,你就是完美的。

不需要和任何人比较,你就是你。

或许这很难做到,那就与孤独,与死亡为友吧!

我也一直以来想融入各种群体,发现都不行。那我就只能自己一个呆着吧。其实我也很难接受这样的事实,真的挺难的。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愿意一个人呆在。觉得这样一个人太可怕了吧,简直是一个怪人,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火锅,一个人看医生,一个人逛街,一个人旅行,一个人自学游泳......我基本都做过了。

到后来,我就接受了这样吧,我就觉得那就做一个怪人吧,允许自己就是一个怪人,我就是那样了,你爱咋咋滴。

刚开始想是这么想,但是做还是有点抗拒的。问题就来了,做着做着发现好像也就那样,谁管我这么多呢,都是心里做怪比较多。渡过了这个反抗期,然后就进入到了一个无所谓的阶段,就不会向外在寻求认同,很多时候就对自己感受就有那种无法描述的感觉,就像一副油画那样,很丰富,不一定全部要定义它,当然我也可以发明一些新的词语去定义他们。

对孤独感的认识或许是认识自己最大的障碍吧,孤独和死亡都很不愿意被提及,人们不愿意孤独,甚至有很多人说以孤独为荣,大谈孤独,但是我觉得那不是孤独,更像是《西》中第一个师兄那样,好像一种虚张声势。

甚至有一种披着爱情的孤独。听起来很魔幻,我们相爱可能是因为一场误会,男主喜欢的是他幻想里面的她,女主是喜欢她幻想中的他,彼此就这样堕入爱河,最后分手都觉得对方不可理喻。

这难道不也是一个孤独吗?

我想每个人的感受都是值得被认可,每当我认可自己或者认真地告诉盆友ta自己的感受是对的时候,我都感觉自己给予了对方爱和肯定,有很多的力量。

我之前一直会担心,特别是我的父母,好盆友,恋人。我在认可他们的一些所谓不好的情绪的时候,我会想:“究竟怎样才能让他们感觉好一点呢?”

现在我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因为我们都无法感同身受,我不能为你负起你不好的情绪的责任,你想也只是徒劳。现在我就不管了,我只是认同你有这样的感觉和情绪,恩,你的对的,默默点头,给予眼神的肯定。

因为根本没有所谓好的坏的情绪啊,哪有不好的情绪呢?我就在这里,你也在这里。

所有也没有孤独啊,已经超越了孤独和死亡了吧。我们仅仅是来到这里走一遭。

所以有时候我会想我不仅孤独,甚至每时每刻都会死去吧。这真的是有可能的吧,好像也挺难。但是还是有几率啊。谁能百分百保障呢?

当我意识到死亡并不在远处,ta一直都在,只是我们视而不见的时候,我觉得很多问题都变得不那么重要,这让我更理解自己是和自己的情绪感觉打交道,而并非人和事,我就不会把这些所谓不好的情绪发泄到对方上。更理性,更能够接受离别,更尊重别人的不同,不容易,更理解无常。

我体会到了那种心变得更柔软的感觉。更专注了,我知道自己的感受,更能够安住于当下,因为无论我和谁相处,做什么事,其实就是和我自己相处。

害怕,害怕让我们止步不前。我们总会说害怕什么,所以我不做什么,究竟是怕什么呢?

我觉得害怕就对了,当你害怕就其实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真实的感受和社会标准的感受的区别了。最近有个盆友她跟我说要是当初这样就好了,但是....,要是....但是我不知道....

真的不知道吗?其实不知道的背后是我不能负担起那个害怕的感受,所以不敢这样做,害怕另外一个结局,可是哪有的结局真的那么糟糕吗?

我们在向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担心,害怕究竟真的有那么害怕吗?那都是没有真正发生的事情,都只是存在于想象中而已。

我也害怕啊,不敢走出第一步是最害怕的。在我学游泳的时候就是那样。我一个人换好了泳衣走到泳池旁边,犹豫了很久,我在想:“就我不会,别人会不笑我啊?我害怕啊!我不会啊!怎么办呢?”纠结了很久,坐在边边。

阿德勒说,你想着某种梦想,可是因为各种理由止步不前,不是因为那些理由,所以你不做,而是你根本就是不想做。

其实我们很多人都隐约感觉到好像哪里不对了,能感觉到幻想和真实了,只是他不敢自己肯定,需要别人推他一把。

可是很少有人能够从演员中走出来。所以也无做到推动别人走出来。

所以很多人就这样痛苦地拿着一个开水壶,就不放手,因为不敢确定自己的感受,直到更大的痛苦让他放手。

这样的过程在很多英雄电影都有,主角不接受命运的召唤一直没有成长,然后直到遇到各种挫折,最后他得到了人性的成长,打败了反派,这样的电影甚至是故事传奇无数次告诉我们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这是我看坎贝尔的《千面英雄》说到的,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到如今的漫威电影,日本漫画都是同样的套路。我之前写过的《蜘蛛侠平行宇宙》就特别明显,黑人蜘蛛侠的心路转变就是这样,从害怕到接受自己,从自我怀疑到自我肯定的人性救赎。

我们编织各种理由说服自己没有完成梦想是有利于说服我们自己安于现状,不做出改变。甚至是你过去发生的事情并非是你现在的因,而是你自己安于现状编织的理由,你是有能力自己承担后果和改变的,你也应该自己承担起改变的责任,你得为自己负起自己的责任,你是为自己而活的。

所有的问题都要懂得破题啊!问题只会让你更加沉迷于故事和问题本身,你需要创造一个全新的故事。

动画信息

鬼灭之刃
中文名:鬼灭之刃
原 名:鬼滅の刃
又 名:灭鬼之刃 / 鬼灭之刃 灶门炭治郎 立志篇 / Demon Slayer / Kimetsu no Yaiba
首 播:2019-04-06(日本)
IMDb:tt9335498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