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藏生死書》到《鬼滅之刃》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6-28 10:00:26 作者:不要叫缺一名 Language

我認為我們和死亡的距離一點也不遙遠,死亡甚至就在我們此時此刻的身邊,ta不遙遠,本來想寫的是“ta可能就潛伏在此時此刻的任何一個黑暗的角落”,可是我覺得這樣寫一點也不如是,死亡並非什麼邪惡之物,從我出生那一刻ta就和我如影隨行,我的身體每時每刻有新的細胞誕生同時也有數不清的細胞在死亡,ta是我很好的盆友,或許是我們的文化讓我們覺得ta如此可怕,以至於我們害怕談起和遠離了ta。

最近重溫了《西藏生死書》(下文以《西》對應)剛好朋友也提到了一部新番《鬼滅之刃》(《鬼》),之前看一些剪輯視頻看過一些,畫面感很強,但是一直沒看,直到今天在b站爆肝追完了,發現真的很巧,當時是下午看的《西》才看了40頁不到,晚上就回家看這部動漫,剛好和《西》前面描述的兩個截然不同的面對死亡的態度詮釋了出來。

當時下午看的時候表示非常不理解,儘管作者用了“震撼”等詞和對比的手法來描述:第一個師兄面對死亡的虛張聲勢的假態和第二位師兄師兄面對死亡的安靜和泰然,但是我還是感受不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文字真的有點無力,而且我沒有遇到過那種泰然,安靜,自信地面對死亡的人,所以難以想象出那種畫面感。然後很巧的就是這部動畫《鬼》卻恰恰把我下午看到的這部分完美的表達了出來,是真的很巧。

在這部動畫裡,用主角殺死鬼之後一種特別的儀式來“超度”鬼這樣的敘事來表達了死亡的理解,雖然表面是每一集都是比較老套的方式打怪升級,但是用舊的套路表達了一個新的內容,就是引出死亡來和自己和解。

在《西》中作者是這樣寫第一個師兄死亡的:他很害怕慌張,但是故作鎮定的樣子,表情很扭曲,可是這麼多年來的修行告訴他這是一個機會,上師在身邊不斷安撫他,整個寺廟都充滿了他緊張焦慮的氣氛。

第二個師兄是相比一個更有修行的人,在面對死亡的時候,讓作者非常震驚,他好像非常鎮定就如同平時上廁所那麼淡定,這個一對比讓作者非常震驚甚至對佛教產生了很深的篤定的感覺,他面對死亡不需要上師來幫助他,他說上師就在心中,而且表情很輕鬆,就像睡覺一樣,後來上師來了,一眼看出來他還沒完全走,把他叫醒了,在作者面前復活了,可能我描述的不是很準確。

但是這一段在《鬼》中有一集得到完美的詮釋。在男主碳碳去田蜘蛛山執行任務,殺母蜘蛛那一刻很好的描述了這一刻。

母蜘蛛看到男主從高空即將給予致命一擊的時候,給了一個死亡回顧,她回顧了自己的一生,先是不捨得離開人世,但是最後她想通了,或許這是最好的解脫,她認為死亡是她最高的目標,從不捨慌張的快要死的神情突然轉變坦然接受,男主也感受到了她的變化,立刻變了技能,用最沒有痛苦最溫柔的方式送走了她,整個畫面就像《西》第二個師兄臨終的畫面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也讓我想起了曾經的兩段臨終體驗。

第一次是我奶奶,在我二年級的時候,我沒有看到她是怎麼走的,我也沒有多少感覺,只是依稀記得其他人在靈堂都哭的很厲害,甚至有的誇張過分。我母親也告訴我要哭,但是我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也哭不出來。

第二次是我外公,在我高三哪一年,我和奶奶不一樣的是,我是外公外婆帶大的,但是當我在他鄉接到父親的電話得知外公走了那一刻我也是沒有多少傷心的感覺,更多的是有點淡然接受這樣的事,覺得對於晚年受老年病常住院的外公是一種解脫,和視頻裡差不多的感受。

我們很多人就如同《西》第一個師兄和視頻裡母蜘蛛無法接受死亡來臨那時候一樣,我們雖然很多人沒有太過深刻的死亡體驗,但是可以從很多事情上看出來,比如失戀,工作不順利,生活遇到挫折上可以看出類似的感受,就是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

就拿失戀吧,很多人都無法接受,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並伴隨很久一段時間走不出來。這和死亡來臨時,放不下你所擔憂和執著迷戀的事情又有多少區別呢?

當我在談及死亡的時候並非處於一種消極避世的態度,而是時刻提醒自己我在這裡。

人生如戲,現代社會不斷的向我們推銷成功,讓我們去追求成功,這是很有意義,但是人們切低迷失在這個追求成功的迷宮中,我們分不清什麼是真實和幻想,社會讚頌沉迷夢想無法自拔,當我們不斷沉迷於其中的時候就遠離了真相,並且相信了幻象才是真的,並不斷追求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直到後來越來越痛苦,甚至分不清,就像拿起了一本燙水杯不肯放手一直折磨自己,直至更大的痛苦來提醒自己該醒來了,才如夢初醒,原來之前想的都是幻想,就如同視頻裡母蜘蛛還沒醒來的時候,不斷掙扎思考逃避真相的問題。

李連杰是這樣談及上師的,我是一個演員,在生活中也是一個演員,而上師是一個好導演,他不斷提醒我在演戲,並不斷指引我如何演好。

我們渴望自由,但是卻往往不自覺的成為自由的奴隸。

我們往往有不同的習氣和喜歡,這是喜好不自覺的束縛著我們,成為他們的奴隸。

最近也在寫另外一篇主題文字"how to do what you love".很多人都陷阱瞭如何選擇喜歡的事這個問題,而並非做,他們認為個人有差異和其喜好,所以在做之前先確認好如何選擇出自己的所愛。

很多人都停留在做之前,他們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和如何挑選出自己喜歡的人和事,這個點上。

在我看來,並沒有所謂的喜歡和討厭的人和事,這甚至不是一個問題。

首先理解“什麼是你喜歡和討厭的事”。我認為喜歡和討厭並非相對的兩個情況,而是同一體的兩面,你不喜歡的人和事是因為你不能容忍自己也是如此,無法接受這樣的事情。

這在親子關係當中是最多的,討厭父母,所以你逃離,讓自己處於父母的對立面。

其實事情和行為本身並沒有對錯,而是你看到了這樣的人或者這樣的事的感覺讓你和這樣的事產生了聯繫,併產生所謂的因果關係。讓你去排斥ta。

你不一定討厭這樣的事和人,而是那種感覺。你是無法忍受自己產生那樣的感覺,而非事情本身,事情本身是空性的,因為不同的人對同樣的事有不同的感覺,為何你是產生這種討厭的感覺呢?

喜歡也是同樣的理解。

那你理解了嗎?你並非在意的做什麼事情和某人建立關係,而是和自己的感覺打交道。而事情和人只是反映了你哪種感覺而已。

這就是我不能用原生家庭理論來讓父母為自己現狀而買單,以前我不理解的時候我會責怪父母,可是我想通這個自己後,有了自己獨立的判斷之後,我開始從感情上和父母劃清界限。

我們停留在情緒的迷宮中,被各自情緒牽著走,不敢自己一個人獨自面對自己各自難以忍受的情緒問題,我們都認為自己這樣的性格是父母的問題,是男朋友的問題,是朋友的問題,同事的問題,都怪他們,我無法處理這些難受的負面情緒。

無論好的壞的情緒,都有各自的閉環,好的感覺得到認同不斷強化,壞的也是如此,並深埋潛意識成為我們的自動導航,成為我們的性格。

我們喜歡一個人,理性的大腦會編織一個完美的故事說服自己相信,但是深究背後真的是那些理由嗎?我們習慣了思維,相信思維編織的故事就是那樣,而否認了自己的感覺。

而很多有強烈第六感的女生都知道,理性真的可靠,人真的是理性的嗎?很多因果背後都經不起邏輯的推敲。

我們一直以來被社會灌輸科學的理論,一切都得靠證據,但是很多人對因果的瞭解太淺顯,而所謂的第六感而並非感性,在科學當中有這樣的解釋,女生的強大的第六感是生物進化的結果,他們這些感覺並非完全感性引出,而是對事物細微的觀察總結出來,這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甚至女生都不知道是如何得出這樣的感覺判斷,而並非真的所謂感覺。

另外,我們從小被教育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這樣的價值觀也讓我們對感覺進行了分離和判別,我們要跟著父母,學校和社會給出的指標去走,我們相信一套行為準則。

怎麼解析呢?也就是感覺情緒本身也是沒有所謂好壞標準之分。而成為有用的人讓感覺情緒有了好壞之分,讓我們去追好舍壞。

這樣我們就把定義自己情緒的權利交給了外界,但是我們每個人的感受都是對一無二的,並沒有唯一的標準。這樣的標準是不存在的,是我們相信了有這樣的標準才存在我們的大腦中,可是我們每個人的身體都不一樣啊。

我們對自己的身體和意識沒有了主動權。我們被定義,而非自己定義自己。我們否認了自己身體的真實感受,我們只能從外界尋求認同,但是這種認同是外在社會主導的認同感。

這樣我們越來越遠離自己身體的感受,相信這個社會教給我的做一個有用的好人,並且不斷的告訴自己要追求更大的外在的成功你才能獲得更多的認同感。

無論接受多少外在的認同,你都無法滿足,你都是空虛的,因為你自己無法認同,因為你的身體一直知道這樣感受好像有點問題,但是你一直都不認同忽視。你不需要得到別人的認同,最需要的是自己的認同。

你自己的認可,是最大的認可。你來到這個世界上是為了自己而活,並非他人,你就是完美的。

不需要和任何人比較,你就是你。

或許這很難做到,那就與孤獨,與死亡為友吧!

我也一直以來想融入各種群體,發現都不行。那我就只能自己一個呆著吧。其實我也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真的挺難的。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一個人呆在。覺得這樣一個人太可怕了吧,簡直是一個怪人,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看醫生,一個人逛街,一個人旅行,一個人自學游泳......我基本都做過了。

到後來,我就接受了這樣吧,我就覺得那就做一個怪人吧,允許自己就是一個怪人,我就是那樣了,你愛咋咋滴。

剛開始想是這麼想,但是做還是有點抗拒的。問題就來了,做著做著發現好像也就那樣,誰管我這麼多呢,都是心裡做怪比較多。渡過了這個反抗期,然後就進入到了一個無所謂的階段,就不會向外在尋求認同,很多時候就對自己感受就有那種無法描述的感覺,就像一副油畫那樣,很豐富,不一定全部要定義它,當然我也可以發明一些新的詞語去定義他們。

對孤獨感的認識或許是認識自己最大的障礙吧,孤獨和死亡都很不願意被提及,人們不願意孤獨,甚至有很多人說以孤獨為榮,大談孤獨,但是我覺得那不是孤獨,更像是《西》中第一個師兄那樣,好像一種虛張聲勢。

甚至有一種披著愛情的孤獨。聽起來很魔幻,我們相愛可能是因為一場誤會,男主喜歡的是他幻想裡面的她,女主是喜歡她幻想中的他,彼此就這樣墮入愛河,最後分手都覺得對方不可理喻。

這難道不也是一個孤獨嗎?

我想每個人的感受都是值得被認可,每當我認可自己或者認真地告訴盆友ta自己的感受是對的時候,我都感覺自己給予了對方愛和肯定,有很多的力量。

我之前一直會擔心,特別是我的父母,好盆友,戀人。我在認可他們的一些所謂不好的情緒的時候,我會想:“究竟怎樣才能讓他們感覺好一點呢?”

現在我不會有這樣的問題了,因為我們都無法感同身受,我不能為你負起你不好的情緒的責任,你想也只是徒勞。現在我就不管了,我只是認同你有這樣的感覺和情緒,恩,你的對的,默默點頭,給予眼神的肯定。

因為根本沒有所謂好的壞的情緒啊,哪有不好的情緒呢?我就在這裡,你也在這裡。

所有也沒有孤獨啊,已經超越了孤獨和死亡了吧。我們僅僅是來到這裡走一遭。

所以有時候我會想我不僅孤獨,甚至每時每刻都會死去吧。這真的是有可能的吧,好像也挺難。但是還是有機率啊。誰能百分百保障呢?

當我意識到死亡並不在遠處,ta一直都在,只是我們視而不見的時候,我覺得很多問題都變得不那麼重要,這讓我更理解自己是和自己的情緒感覺打交道,而並非人和事,我就不會把這些所謂不好的情緒發洩到對方上。更理性,更能夠接受離別,更尊重別人的不同,不容易,更理解無常。

我體會到了那種心變得更柔軟的感覺。更專注了,我知道自己的感受,更能夠安住於當下,因為無論我和誰相處,做什麼事,其實就是和我自己相處。

害怕,害怕讓我們止步不前。我們總會說害怕什麼,所以我不做什麼,究竟是怕什麼呢?

我覺得害怕就對了,當你害怕就其實已經隱隱約約感覺到真實的感受和社會標準的感受的區別了。最近有個盆友她跟我說要是當初這樣就好了,但是....,要是....但是我不知道....

真的不知道嗎?其實不知道的背後是我不能負擔起那個害怕的感受,所以不敢這樣做,害怕另外一個結局,可是哪有的結局真的那麼糟糕嗎?

我們在向朋友傾訴自己的憂慮,擔心,害怕究竟真的有那麼害怕嗎?那都是沒有真正發生的事情,都只是存在於想象中而已。

我也害怕啊,不敢走出第一步是最害怕的。在我學游泳的時候就是那樣。我一個人換好了泳衣走到泳池旁邊,猶豫了很久,我在想:“就我不會,別人會不笑我啊?我害怕啊!我不會啊!怎麼辦呢?”糾結了很久,坐在邊邊。

阿德勒說,你想著某種夢想,可是因為各種理由止步不前,不是因為那些理由,所以你不做,而是你根本就是不想做。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隱約感覺到好像哪裡不對了,能感覺到幻想和真實了,只是他不敢自己肯定,需要別人推他一把。

可是很少有人能夠從演員中走出來。所以也無做到推動別人走出來。

所以很多人就這樣痛苦地拿著一個開水壺,就不放手,因為不敢確定自己的感受,直到更大的痛苦讓他放手。

這樣的過程在很多英雄電影都有,主角不接受命運的召喚一直沒有成長,然後直到遇到各種挫折,最後他得到了人性的成長,打敗了反派,這樣的電影甚至是故事傳奇無數次告訴我們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這是我看坎貝爾的《千面英雄》說到的,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如今的漫威電影,日本漫畫都是同樣的套路。我之前寫過的《蜘蛛俠平行宇宙》就特別明顯,黑人蜘蛛俠的心路轉變就是這樣,從害怕到接受自己,從自我懷疑到自我肯定的人性救贖。

我們編織各種理由說服自己沒有完成夢想是有利於說服我們自己安於現狀,不做出改變。甚至是你過去發生的事情並非是你現在的因,而是你自己安於現狀編織的理由,你是有能力自己承擔後果和改變的,你也應該自己承擔起改變的責任,你得為自己負起自己的責任,你是為自己而活的。

所有的問題都要懂得破題啊!問題只會讓你更加沉迷於故事和問題本身,你需要創造一個全新的故事。

動畫信息

鬼滅之刃
中文名:鬼滅之刃
原 名:鬼滅の刃
又 名:滅鬼之刃 / 鬼滅之刃 灶門炭治郎 立志篇 / Demon Slayer / Kimetsu no Yaiba
首 播:2019-04-06(日本)
IMDb:tt9335498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