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时与谁是——对不知所问之问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8-10 13:33:37 作者:乱眉师 Language

电影开篇不久的课堂上,有一段有意思的讲授,“who is that”被看做是“黄昏”的语源(09:00)。"谁是"是对名字的提问,而黄昏则是非日非夜之时。"谁是"与黄昏的语义联结,乃是关涉整个故事的关键隐喻:客观性的时间理解之前,有一些非世界的东西得以在此呈现,借助这一呈现,我们才能回答"谁是"这一中心提问。而系守镇在用语上的古旧性(09:37),实际上正是这种前客观时间理解残留的语言学现象。 帮助我们理解这一隐喻的完整含义的,是三叶外婆关于产灵、线和隐世的谈论。(34:32,36:19) 名为“产灵/结”的神灵(生产性的含义),其具象化的表达是结绳(连接绳线),是时间得以生产的源头,同时也是万物得以产生的神灵,这个说法的机巧之处在于,时间并不是万物之一,而是万物的形式。同样,绳结生产与产灵崇拜是系守镇唯一保留之物,它之唯一被保留不是由于偶然(历经两百年前烧尽一切的大火,13:08),而是系守镇的本性,即作为隐世的本质特征。在这里,没有什么内容被稳固地流传下来,因为时间/绳索尚被编织(聚集,成型,扭曲,缠绕,断裂,重组)。 线是一个核心隐喻,借助编制活动,时间上的统一性才首次建立起来。三叶所在的小镇的传统工艺是手链的编织,也就是说,这里是原初的时间线索建立之处。在这里,时间的客观性还不是现成的东西。 于是,表面上超自然的现象就反倒是逻辑上必然的了,时间上的穿越正是前时间状态的小镇所特有的时间理解。正是因此,体现着小镇本性的神官家族,才在有记忆以来的祖孙数代都有同样的换身情况(1:05:25),因为换身不是一种表面上显而易见的空间紊乱,而实际上是时间错位。 这一错位的时间化是借助在东京的一次见面来表现的(1:15:17),在这次换身前与换身后的错位见面中,空间的紊乱被绕开了,从而时间的错位被凸显而出。 这一寓言的关键点是结绳的递出(1:16:34)。编织完成的绳索是可以带出系守的,因为编织就是时间的时间化,那么编织完成就是客观化时间的建立,而绳索的递出就是这一客观化的建立线索(它是包含时间的前史的客观化时间),这一线索连接着系守和东京,或者,说得更明白一点,前时间的隐世与时间客观化的我们这个世界。 由此,借以重新寻回前世界记忆的线索就被譬喻性地赋予了绑在手腕上的绳索了。(55:40) 但反过来说,作为成品的手链可以带出小镇,并建立起稳定的记忆联系,这一联系恰恰又是借助编织工作的完成而具有的时间客观性才是可能的。换句话说,联系的建立,必须以系守的毁灭为前提(结绳被递出的第二天,系守毁于陨石)。但联系的一方的完全毁灭,联系本身就立可待涸了。这便是伴随系守毁灭而来的遗忘。(51:24) 此外,系守湖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之处,它是系守被认出的关键因素(49:19)。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它本身正是一个陨石坑。以一千二百年为周期的彗星事实上多次分裂并坠落于此,算上本次陨石砸出的新坑,系守湖,以及容易为人忽略的——隐世之所在,系守至少是三次陨石坠落之地。这里的比喻关系是很有趣的,在最表面而言,彗星的重力场是扭曲时空的原因。但稍加反思就能意识到,彗星反复在同一个地点的下坠,本身恰恰是因为重力场被扭曲的后果。但更进一步地,彗星的下坠本身是周期性的,这才是最重要和最深刻的隐喻,这实际上是在说,那导致时空被扭曲的原因的原因(Ur-ursache,对原因的原因)本身恰恰是时间性。 这一秘密是借神官家族残存的记忆被宣示的:“隐世”,宫水神社的神体,被称作黄泉之下的另一个世界,但这个说法是比喻性的。这话无非是说,它既非此世亦非彼世。神社对此有个更贴切的称谓,“原初之世”。这无非是说,它和两世的关系并非是空间上的,而是作为世界的前状态,在这个意义上,它还不是一个显露为世界的世界,或曰“隐”。但这个隐是相对于它在这个世界的呈现而说的,即它并非就是此地(跨过小溪的那一处所)所呈现者。尚在隐而不显中的“世”在这个世界的显露还必须借助时间上的非时。事实上,就“世”的本来含义而言,正是时间性,因此隐世其实就是非时。这个非时就是所谓“非日非夜之时”。只有在非时之中,隐世才作为隐世而显露于世。或者,反过来说更为深刻,隐世之在这个世界显露,就是非时。(37:14; 1:18:50) 但是,这只是表面上的解读。 只是停留在时间意识层面上的分析,将使得我们的中心谜题依旧停留在晦暗不明之中,那就是"谁是?"。 名字,或者记住自己/对方的名字,其之所以占据故事的中心位置,是因为名字是个体性以之中介而建立起来的那个语言普遍性。具体而言,所有个别的经验都不是我,我也不是那些经验的累加,但借助某种关于我的普遍理解,所有经验才属于我,可以看到,我的普遍性是先于我的个别经验的,而命名活动就是这个普遍的自我意识的自我指涉活动,借助这一自我指涉,我具有我的一切内容。所以,忘记名字才是头等大事,而这在那些浅薄的人看来,却不如记得自己的座位和鞋柜重要(09:57)。 因而,名字不是某个寻常的物件,对名字的提问,即"谁是"必然始终居于电影的中心。 对此有两个不容忽视的线索,就是系守镇的毁灭与所谓"半身"。 系守镇作为隐世之毁灭,实际上是时间线索建立的完成。因而这一毁灭对于这个世界并不是实然的,它与后来的拯救活动无涉,毋宁说,成年的三叶之来到东京就是前一毁灭之必然后果。(顺便说一下,成年的“三叶”这一说法或许本身就带有隐喻性。) 在客观的时间线索建立起来之后,前世界的记忆都消散了,或者说它们无法进入时间,保留下来的是一种内在于感性形式的前预期,心理学意义上的先天性。"半身",或曰口嚼酒,在第一层解读中只是一个非本质的比喻,或者说只是对时间的时间化的一个浪漫化的解释。它的完全的含义,必须在我们解读的第二个层面才能充分地得到理解。它是某种记忆,但没有记忆的内容,影视化的表达就是记忆(1:01:57)伴随着记忆的遗忘(1:22:14);它是某种时间,但却是时间的交织生产的前史。所以半身是建立时间/记忆连接的力量,但这种建立是无内容的,建立起来的不是一个实然确切的人格或"名字",而乃是"谁是?"(1:22:46)。"谁是?"是对不知所问的问,但问(而非不闻不问)就是关切,关切是带着方向的,所以虽然不知所问者是何,但却是"向着"不知为何者发问。借助这种先天倾向,某些未知的人或物带给我们莫名的亲切感(1:40:42)。 这在不通事理的世人的看来,大概就是所谓的一见钟情吧。 然则,所钟情者已经永远消逝在意识的边界上(系守之灭)。借助它之消逝,我们才钟情于这个世界的什么/谁。所以钟情实是遗忘,有最深之钟情者必有最深之遗忘。当我们终于回答出"谁是"这个问题时,表层的结构是什么东西被模糊地记起,深层的结构却是我们遗忘了自己的遗忘。忘却重要的人/事已是可痛,然则这遗忘自身竟也被遗忘,以致在这忘所忘之忘中反觉出美好来,这才是整个故事骨子里的悲切处吧。 最后可以顺便一提的是,电影名是一个带有标点的句子,"你的名字是。",这个名字所是的东西是未被说出的,但若因此把它理解为一个问句,就是不解风情了。它在根本的意义上已经完成了,作为形式。问不知所问不是要问出,而是问。要问出的东西戛然而止,问本身得以显示自身。

动画信息

你的名字。
中文名:你的名字。
原 名:君の名は。
又 名:你的名字 / 君之名 / Your Name / Kimi no na wa.
首 播:2016-12-02(中国大陆) / 2016-08-26(日本)
IMDb:tt5311514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