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時與誰是——對不知所問之問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10 13:33:37 作者:亂眉師 Language

電影開篇不久的課堂上,有一段有意思的講授,“who is that”被看做是“黃昏”的語源(09:00)。"誰是"是對名字的提問,而黃昏則是非日非夜之時。"誰是"與黃昏的語義聯結,乃是關涉整個故事的關鍵隱喻:客觀性的時間理解之前,有一些非世界的東西得以在此呈現,藉助這一呈現,我們才能回答"誰是"這一中心提問。而系守鎮在用語上的古舊性(09:37),實際上正是這種前客觀時間理解殘留的語言學現象。 幫助我們理解這一隱喻的完整含義的,是三葉外婆關於產靈、線和隱世的談論。(34:32,36:19) 名為“產靈/結”的神靈(生產性的含義),其具象化的表達是結繩(連接繩線),是時間得以生產的源頭,同時也是萬物得以產生的神靈,這個說法的機巧之處在於,時間並不是萬物之一,而是萬物的形式。同樣,繩結生產與產靈崇拜是系守鎮唯一保留之物,它之唯一被保留不是由於偶然(歷經兩百年前燒盡一切的大火,13:08),而是系守鎮的本性,即作為隱世的本質特徵。在這裡,沒有什麼內容被穩固地流傳下來,因為時間/繩索尚被編織(聚集,成型,扭曲,纏繞,斷裂,重組)。 線是一個核心隱喻,藉助編制活動,時間上的統一性才首次建立起來。三葉所在的小鎮的傳統工藝是手鍊的編織,也就是說,這裡是原初的時間線索建立之處。在這裡,時間的客觀性還不是現成的東西。 於是,表面上超自然的現象就反倒是邏輯上必然的了,時間上的穿越正是前時間狀態的小鎮所特有的時間理解。正是因此,體現著小鎮本性的神官家族,才在有記憶以來的祖孫數代都有同樣的換身情況(1:05:25),因為換身不是一種表面上顯而易見的空間紊亂,而實際上是時間錯位。 這一錯位的時間化是藉助在東京的一次見面來表現的(1:15:17),在這次換身前與換身後的錯位見面中,空間的紊亂被繞開了,從而時間的錯位被凸顯而出。 這一寓言的關鍵點是結繩的遞出(1:16:34)。編織完成的繩索是可以帶出系守的,因為編織就是時間的時間化,那麼編織完成就是客觀化時間的建立,而繩索的遞出就是這一客觀化的建立線索(它是包含時間的前史的客觀化時間),這一線索連接著系守和東京,或者,說得更明白一點,前時間的隱世與時間客觀化的我們這個世界。 由此,藉以重新尋回前世界記憶的線索就被譬喻性地賦予了綁在手腕上的繩索了。(55:40) 但反過來說,作為成品的手鍊可以帶出小鎮,並建立起穩定的記憶聯繫,這一聯繫恰恰又是藉助編織工作的完成而具有的時間客觀性才是可能的。換句話說,聯繫的建立,必須以系守的毀滅為前提(結繩被遞出的第二天,系守毀於隕石)。但聯繫的一方的完全毀滅,聯繫本身就立可待涸了。這便是伴隨系守毀滅而來的遺忘。(51:24) 此外,系守湖並不是一個無關緊要之處,它是系守被認出的關鍵因素(49:19)。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它本身正是一個隕石坑。以一千二百年為週期的彗星事實上多次分裂並墜落於此,算上本次隕石砸出的新坑,系守湖,以及容易為人忽略的——隱世之所在,系守至少是三次隕石墜落之地。這裡的比喻關係是很有趣的,在最表面而言,彗星的重力場是扭曲時空的原因。但稍加反思就能意識到,彗星反覆在同一個地點的下墜,本身恰恰是因為重力場被扭曲的後果。但更進一步地,彗星的下墜本身是週期性的,這才是最重要和最深刻的隱喻,這實際上是在說,那導致時空被扭曲的原因的原因(Ur-ursache,對原因的原因)本身恰恰是時間性。 這一祕密是借神官家族殘存的記憶被宣示的:“隱世”,宮水神社的神體,被稱作黃泉之下的另一個世界,但這個說法是比喻性的。這話無非是說,它既非此世亦非彼世。神社對此有個更貼切的稱謂,“原初之世”。這無非是說,它和兩世的關係並非是空間上的,而是作為世界的前狀態,在這個意義上,它還不是一個顯露為世界的世界,或曰“隱”。但這個隱是相對於它在這個世界的呈現而說的,即它並非就是此地(跨過小溪的那一處所)所呈現者。尚在隱而不顯中的“世”在這個世界的顯露還必須藉助時間上的非時。事實上,就“世”的本來含義而言,正是時間性,因此隱世其實就是非時。這個非時就是所謂“非日非夜之時”。只有在非時之中,隱世才作為隱世而顯露於世。或者,反過來說更為深刻,隱世之在這個世界顯露,就是非時。(37:14; 1:18:50) 但是,這只是表面上的解讀。 只是停留在時間意識層面上的分析,將使得我們的中心謎題依舊停留在晦暗不明之中,那就是"誰是?"。 名字,或者記住自己/對方的名字,其之所以佔據故事的中心位置,是因為名字是個體性以之中介而建立起來的那個語言普遍性。具體而言,所有個別的經驗都不是我,我也不是那些經驗的累加,但藉助某種關於我的普遍理解,所有經驗才屬於我,可以看到,我的普遍性是先於我的個別經驗的,而命名活動就是這個普遍的自我意識的自我指涉活動,藉助這一自我指涉,我具有我的一切內容。所以,忘記名字才是頭等大事,而這在那些淺薄的人看來,卻不如記得自己的座位和鞋櫃重要(09:57)。 因而,名字不是某個尋常的物件,對名字的提問,即"誰是"必然始終居於電影的中心。 對此有兩個不容忽視的線索,就是系守鎮的毀滅與所謂"半身"。 系守鎮作為隱世之毀滅,實際上是時間線索建立的完成。因而這一毀滅對於這個世界並不是實然的,它與後來的拯救活動無涉,毋寧說,成年的三葉之來到東京就是前一毀滅之必然後果。(順便說一下,成年的“三葉”這一說法或許本身就帶有隱喻性。) 在客觀的時間線索建立起來之後,前世界的記憶都消散了,或者說它們無法進入時間,保留下來的是一種內在於感性形式的前預期,心理學意義上的先天性。"半身",或曰口嚼酒,在第一層解讀中只是一個非本質的比喻,或者說只是對時間的時間化的一個浪漫化的解釋。它的完全的含義,必須在我們解讀的第二個層面才能充分地得到理解。它是某種記憶,但沒有記憶的內容,影視化的表達就是記憶(1:01:57)伴隨著記憶的遺忘(1:22:14);它是某種時間,但卻是時間的交織生產的前史。所以半身是建立時間/記憶連接的力量,但這種建立是無內容的,建立起來的不是一個實然確切的人格或"名字",而乃是"誰是?"(1:22:46)。"誰是?"是對不知所問的問,但問(而非不聞不問)就是關切,關切是帶著方向的,所以雖然不知所問者是何,但卻是"向著"不知為何者發問。藉助這種先天傾向,某些未知的人或物帶給我們莫名的親切感(1:40:42)。 這在不通事理的世人的看來,大概就是所謂的一見鍾情吧。 然則,所鍾情者已經永遠消逝在意識的邊界上(系守之滅)。藉助它之消逝,我們才鍾情於這個世界的什麼/誰。所以鍾情實是遺忘,有最深之鐘情者必有最深之遺忘。當我們終於回答出"誰是"這個問題時,表層的結構是什麼東西被模糊地記起,深層的結構卻是我們遺忘了自己的遺忘。忘卻重要的人/事已是可痛,然則這遺忘自身竟也被遺忘,以致在這忘所忘之忘中反覺出美好來,這才是整個故事骨子裡的悲切處吧。 最後可以順便一提的是,電影名是一個帶有標點的句子,"你的名字是。",這個名字所是的東西是未被說出的,但若因此把它理解為一個問句,就是不解風情了。它在根本的意義上已經完成了,作為形式。問不知所問不是要問出,而是問。要問出的東西戛然而止,問本身得以顯示自身。

動畫信息

你的名字。
中文名:你的名字。
原 名:君の名は。
又 名:你的名字 / 君之名 / Your Name / Kimi no na wa.
首 播:2016-12-02(中國大陸) / 2016-08-26(日本)
IMDb:tt531151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