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撕《天气之子》的时候我们在撕什么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8-25 10:09:08 作者:岁岁念 Language

抱着研究诚哥新作的目的买了《天气之子》的票,带着欣赏视觉盛宴的心态走进电影院,直到电影放映完,我都没有想到这部影片会在网络上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争议点无非在于两处,一处是逻辑,一处是三观

逻辑这里,我本人也认为相较前作《你的名字》差了许多。最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有以下几点:

一是男主这么坚决地离家出走的原因从始至终没有给出交代,导致了男主的角色特点不够鲜明,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撑不起他在东京的所作所为,引起观众的质疑;

二是男女主决定逃亡之后,在寻找住宿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屡屡碰壁,而在与警方爆发冲突后突然就很顺利地入住了一家颇为豪华的宾馆,这不由得让人迷惑前面作者铺垫这么多碰壁情节的意义何在;

三也是很多人提到的,须贺在男主赶到那座废弃大楼里时,起先百般阻拦,之后突然态度180度大转弯,帮助男主一起对抗警察,如果说仅仅因为男主掏枪对峙的决绝和流着眼泪的嘶吼震撼了须贺,那对于前面所铺垫的,他为了和女儿相见祈求天晴,为了接回女儿赶走男主,并提到如果牺牲一个人可以拯救整个世界他也愿意这些情节来说来说,这里的转变明显牵强附会了一些。

我在观影到后半段曾怀疑,是不是须贺自己已逝的妻子就是上一任牺牲的晴女,因为这样就能解释通他为什么对女儿百般珍惜,为什么觉得晴女的牺牲是值得的,但同时在看到为女主不顾一切的男主后,想到自己曾经的心境和没有鼓起勇气救回妻子的遗憾,将心比心,选择了成全男主。然而新海诚式叙事显然并没有打算把故事从头到尾讲透彻、讲清楚,也并没有打算把每个细节合理化,这也成为新海诚作品一个比较鲜明的特色。足够唯美,足够动人,但也足够模糊。这就有些类似中国国画里的“留白”。新海诚只打算把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以最震撼的方式演绎到极致,其他的他不管,观众自己想象,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想象里把故事填补完整。P.S. 如果对于本片中逻辑漏洞感兴趣,可以去阅读下这篇文章,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0621937/,相信你能发现更多值得推敲的地方(哈哈我真的不是新海诚黑呀)

其实,作为一个将新海诚作品选作毕业论文课题研究过的人来说,这里我还是想给诚哥说两句。新海诚的作品从来都不以立意与叙事见长,而是主打每一帧都精致到可以当做壁纸的唯美画面以及让人唏嘘让人感伤的细腻情感联结。所以其实新海诚百分之九十的作品都没有把故事讲清楚,甚至都没把故事讲完,留出一堆坑坑洼洼。他早期的一部作品,《追逐繁星的孩子》就是因为其故事情节难以自圆其说而广为诟病,这部作品算是新海诚为数不多的一部探讨生与死这种比较庞大的话题和立意的作品,但是代价就是既没有立好意,也没有演好情。此后新海诚自己也认识到自己在进行剧本创作时的不足之处,于是在之后的作品里,他不再去刻意追求主题的升华和立意的深刻,而是将话题围绕在自己所擅长的情感渲染上。《言叶之庭》,《你的名字》和《天气之子》都是如此,只不过,私以为前两者的艺术成就高于后者。

《言叶之庭》是新海诚为数不多的纯粹讨论现实世界中男女情感的作品之一,另一个是《秒速五厘米》,他的其余作品大多带有幻想和奇异的元素。《言叶之庭》中围绕日本经典《万叶集中的一首短歌,“隐约雷鸣,阴霾天空,但盼风雨来,能留你在此”,所展开的一个相互治愈的“师生恋”令人感动不已,胜在细腻情感的白描,娓娓道来而又深入人心;而《你的名字》则是围绕灵魂交换这一有趣的设定讲了一个有趣的故事,男女主的情感算是故事的支线,但也恰好构成故事的点睛之笔。来到《天气之子》,显然新海诚基于两部较为成功的前作有了新的野心,企图不仅要讲一个有趣的故事,也要描摹一场动人的爱情,最后却颇有些“赔了夫人又折兵”了。幸好这位“大男孩”不再执着于主题的深刻性,否则最终的结果可能更加惨烈。

虽说如此,其实对《天气之子》强行进行一下主题升华也未尝不可。许多人观看影片是冲着少男少女间的爱情去的,然而倘若对于故事发生的背景以及一些不容易被注意的细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里包含着作者对于人类社会与自然文明之间关系的基本态度。故事的开始就是东京没完没了地在下雨,极端恶劣的天气状况一直延续。这是引出“晴女”这一重要设定的基础,但或许也暗含作者对未来社会的一种构想,那就是物质文明极大发展,城市建设极大繁荣,但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对自然环境的人为破坏致使气候开始变得极不稳定。从片中祈祷盂兰盆节放晴的老奶奶说的话也暗暗映证这一观点。老奶奶提到,江户本是一片海湾,后来经过人类的开发利用才变成现在的样子。也许连绵不断的大雨就是要让一切回到原点。也就是说,人类向大自然索取了多少,总有一天还需要还给大自然。片中的晴女有一个特异功能是可以通过祈祷使得一小片区域短暂放晴,之所以是一小片区域和短暂放晴,也是在暗暗表达,即便是超能力也无法扭转人类被极端天气制裁的命运。而如果从这个角度去分析,也似乎更能解释被千万人吐槽的片尾,男主为了救回女主,不惜让东京重新陷入无穷无尽的大雨。因为万物都是守恒的,人类向大自然索取了多少,就要还回去多少,献祭一个晴女是远远不够的,那只是短暂的平静,是假象。如果真的是献祭一个人就可以改变一切,那显然是在说,人类自始至终都有办法战胜大自然,不管是以什么样的代价。然而新海诚在片中暗含的意思实际上是,早晚有一天,大自然还是会发怒,该来的还是会来。

扯远了。我们回到文章开头说的,本片的两大争议点。相信在认真阅读了上面的文字后,对该片逻辑存在争议的朋友可以有些不一样的视角。那么关于第二个争议点,也是讨论最为激烈,甚至走向两极化的,本片塑造的三观,我们也来说一说。

本片诸多“热血”、“中二”情节给许多人带来强烈不适,诸如持枪,袭警,闯铁轨,“诱拐”未成年等等,当然最让许多人不能接受的就是“宁负天下不负你”这么个结尾吧。关于男主以未成年身份进行的诸多违法乱纪行为,有人解读为这是仗着自己年纪小不用负刑事责任胡作非为,危害公共秩序,和我们唾骂的香港废青也无甚本质区别。诚然这些行为是极为不讨喜的,特别是新海诚特意将男主设定为离家出走的未成年,更容易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到他的行为与之身份是否匹配上了。(所以说啊,诚哥你好歹花点时间多交代下男主的背景,把男主的人物形象给丰满丰满啦。无数血腥暴力的“反社会”大片儿在网络的火爆充分说明一点,一切“反人类”行为当有了足够充分的理由或者足够的情感进行支撑,那也是可以说服人的)不过,我倒是注意到一点,那就是男主刚来到东京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处处透露着拘谨、畏缩和小家子气的小镇青年形象,看见自动贩卖机上的物价的时候,看见小学生(也就是女主的弟弟)那么会撩妹的时候,乃至在街边垃圾桶无意发现一把枪的时候,他都是感到吃惊和恐慌的,会下意识地自言自语“这就是东京吗”。留下那把枪最初的目的也只是为了关键时刻能拿出来吓唬吓唬人(当然从始至终,即便他在情绪最为饱满的时候也只是向空气开了枪,并没有真的要用子弹伤害人)。而他的这一不甚明显(……)的性格是什么时候开始发生转变的呢,我认为,是从看见女主被人挟持开的那一枪开始的。而此后的99%引起观众强烈不适的行为,也都是为了女主而做的。假如,男主不是离家出走的未成年小屁孩儿,兴许还有观众为他“英雄救美”的壮举擦两把眼泪……所以说啊,还是那句话,要怪,就怪“大男孩”新海诚对未成年少男少女之间爱情的一种执念吧。(耸肩)

那么关于结尾,上面也有简单分析过,可能新海诚只是想讲个纯粹的爱情故事,各自受伤的少男少女如何温暖彼此,一个为了对方愿意献出生命,一个为了对方愿意与世界为敌,等等,怎么有种《少年的你》既视感了……至于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选择上,新海诚或许真的没有仔细斟酌。同时,假若本片希望表达的观点暗含人类终将无法对抗大自然的话,这个结尾或许才是最好的安排。

让许多人觉得影片烂尾的最根本原因还是,本可以依靠编剧强大的自圆其说功力,让小我大我两全其美,或者至少是牺牲了小我保全了大我——前者是中国式经典喜剧,后者是中国式经典悲剧——可是编剧偏偏选了一个最不符合观众(至少是中国观众)价值观的结局,为了追求小我牺牲了大我。

直到影片放完,我都在期待是不是会有彩蛋,东京最终还是恢复了正常的气候,虽然损失惨重,但也让人们明白了要敬畏自然,而男女主在重逢后则是开始了幸福的虐狗生活。等到荧幕黑掉,我也没有等到这么个“自圆其说”。

其实如果改一改,换成另一种更为中国观众熟悉的结尾,或许本片评分造中国地区还会超过前作《你的名字》。那就是,让女主牺牲后,东京从此一派祥和,而鸟居也因为这一献祭而被破坏了,使得男主失去了穿越鸟居把女主寻回的机会。然后男主乖乖接受了警察的处分以及三年的观察教育。三年间他一直悔恨自责,但始终没有放弃,四处寻觅,求神问佛,希望找到让女主回来的办法。最终他在一则古老的神谕里看到了可能让女主回来的办法,他也照做了。皇天不负有心人,女主终于回来了,两个人快乐地生活在了一起。

怎么样?经过“中国式改编”,这个结尾是不是感觉顺眼儿多了?而且,是不是看起来十分眼熟?如果你仔细回想,不难发现,中国许多经典的神话作品乃至今日畅销的古言仙侠小说,无外乎都是上面这种套路。这就是中国人最为喜爱和追捧的“大团圆”结局,也是在中国大荧幕接受度最高的一种结局。与之相对的是另一种接受度次之的结局,就是“毁灭式”结局,也是这几年流行的“仙侠虐恋”爱用的结局。按照这种结局,原作在进行到女主献祭,东京放晴的时候就可以全剧终了,最多就是男主醒来发现自己好像做了个梦,梦里东京被大雨诅咒了,自己和女主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梦醒之后发现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没有大雨,也没有女主。

之所以中国人会接受上面这两种结局,是因为中国人追求圆满,同时又会为遗憾唏嘘,同时,从古至今,我们受到的教育都是舍己为人、乐于奉献、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牺牲个人价值成就社会价值等等,所以,当我们看到,男女主的爱情以水漫东京为代价获得了“圆满”,我们是难以接受的。而日本作为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古时受到了许多东方文化的熏陶,但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演变后,沉淀下来的新时期日本文化还是倾向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粉碎了神学的统治,也带来个人思想意识的觉醒。彼时中国还处于封建统治、中央集权时代,而日本在东亚成为了第一个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并发起改革的国家,也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明治维新。明治维新具有全盘西化的性质,给日本社会带来极大的变化,也给日本民众的心理带来极大冲击。此后日本更是往西方资本主义道路上越走越远,西方文化中的“个人利益至上”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直至今日,日本社会也是崇尚个人主义居多的,并且这种思想不会被认为是政治不正确。而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始至终追求的都是集体主义至上,即使是改革开放之后受到西方文化全面冲击,这种思想也是根深蒂固的。在这里,我想强调的是,我并没有说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哪个好,哪个不好,归根结底,脱离社会背景和政治外壳去谈论思想正确性都是不现实的。之所以从这个角度去分析,就是为了让广大观众能够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神经病”新海诚给出这么一个“神经病”结尾,居然在日本没有引起口碑滑铁卢,还让《天气之子》获得代表日本角逐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的资格。

说到奥斯卡,我们就不得不又提到一部动画神作,也是前不久出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它将代表中国角逐第92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既然都是作为角逐奥斯卡奖项的代表,又都是动画电影,难免可以做一番比较。这么一比较,有意思的地方就来了。可以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结尾算是与《天气之子》恰恰相反。我们上面说《天气之子》最终为了小我(爱情)牺牲了大我(气候),而《哪吒之魔童降世》则是反过来,为了大我(陈塘关)牺牲了小我(生命),当然,按照中国式喜闻乐见的“大团圆”结局,哪吒的重生显然给这部影片的结尾画龙点睛。不敢因此说中日文化存在对价值冲突取舍的差异,但是对于价值取舍的接受度上来说,中日肯定是有区别的。

以上就是我本人在看过《天气之子》以及豆瓣上一些热门影评后,基于自身对新海诚作品的了解所作出的一些拙见。如有不适……概不负责。嘿嘿。

动画信息

天气之子
中文名:天气之子
原 名:天気の子
又 名:Weathering With You / Weather Child / Weather's Child / Child of Weather
首 播:2019-11-01(中国大陆) / 2019-07-19(日本)
IMDb:tt9426210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