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神明”所说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8-09 03:21:09 作者:Aoide Language

借用神木弟弟参演过的一部电影的名字。从“本片概感”、“新海诚概感”、“相关的絮叨”三个方面写一些个人体会。
本片概感是针对这部电影的速写及短评;新海诚概感则是结合本片和导演其他作品,对导演以往风格和此次的改进做一些自我体会的叙述;相关的絮叨无非也就是各种表白和吐槽。

1、本片概感(涉及剧透):

首先,老实港…比起对新海诚新作的期待程度,我更激动的其实是又可以在国内院线看到日本电影呀!

好看!好喜欢!看完当即断定这是迄今为止最喜欢的一部新海诚作品。

画面与美术:
其实并不是导演的死忠粉,也对美术层面的技术没有强迫症般死磕式的追求。所以一直以来对“美到窒息”“每一帧都是壁纸”“承包了一年的壁纸”之类的评论都比较无感。知道确实很美,但也不作过分期待和夸张反应。所以看完这部,感觉美术制作水准与以往持平,但在配合情节转折、时间空间以及角色之间切换时的表现时,美术技巧应用于去完成电影语言时,比以往更加巧妙、华丽、流畅、成熟。

剧情:
这次主要大赞的一点就是:讲故事真是比以前好了不止一点点,据说是有编剧团队的加入?故事完整流畅,逻辑上前后细节和伏笔穿插到位,各个人物的完成度都达标,整体说来即便它不是一部动画电影,而只是普通真人电影的话,这个剧情都是合格的。
起初看预告片时以为只是灵魂交换,但正片其实留了更多悬念、展开和故事的层次感,层层深入时不禁恍然大悟。这一点蛮好的,会让人看正片时有种意料之外的惊喜和赚到了的感觉。
故事融汇了灵魂交换、时空穿越、触不到的恋人,甚至灾难片元素。而将这所有局部贯穿整合到一起的——这大概是新海诚的另一大特色了吧——日本传统文化中的情结和他本人的物语情怀。借神道教概念中“结び”为引子,串联起所有起承转合,成为实现整个故事逻辑的“基础理论”;另一方面,再次抽用了万叶集的一个典故:黄昏时分,阴阳转换。这些看似玄妙诡谲迷信色彩和超自然的东西,不仅成就了主人公之间超越时间空间甚至扭转生死,使故事完成戏剧性表达,同时也赋予故事更具有宿命感的微妙与浪漫气质。
电影中很可能在诸多小细节中穿插了一些相关的彩蛋式隐喻,不知有没有其他影迷找到更多,我只记得两处,一个是好像泷家里墙上一张写着“阴/阳”的海报,阴阳是东方哲学基础中的基础,万物皆以此两极为源头相生相化,阴阳在这不仅代表着主人公灵魂在男女性别中转换,也在最后揭示出生与死的对立转合;另一个是泷回到三年前灾难来之前的三叶的身体中时,奶奶认出了泷,并告诉他宫水家历代的相同经历,泷此时地茶水中,两根茶叶梗立了起来,日本人相信茶叶梗立起来代表有好事会发生,这或许也是提前给完满结局的预兆。

2、新海诚概感:

以前不够了解日本时,看新海诚的作品,并没能很好的读取故事,无论是叙事还是情绪,都有无法走进去的隔膜。但对日本文化深入了解,又看过大量日剧日影,习惯了日本文学及影视制作的节奏和气氛后,外加年纪渐长以及阅历有助于体验主人公情感吧,才发现他的作品更有日系小说的文学气质,是在用很精致写实的动画,却侧重于营造出暧昧写意的情味。
就是这种“物语情怀”和物哀式表达。

看完电影后和朋友聊起,她谈到她最喜欢的还是言叶之庭。我们同感于新海诚素来并不属于讲得好故事的人,简单说,他不具备小说家和编剧的能力。对于故事的展现,他不是靠写作技能去构建框架安置各个具体翔实的故事要素,而是依赖绘画技能去侧重于故事中情感氛围的构造渲染。他历来的作品更像是吸引到有相同感情体验的人们,走入这个情境中找寻共鸣,是一种无言的拥抱。
好的剧作能力写就出来的故事,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姿态:我是讲故事的人,你是看故事的人,我们之间交流的媒介是故事;新海诚之前的作品,更接近于一种主观的姿态:我呼出的故事弱化掉逻辑和情节,集中于用美术画面进行情绪意味上的展现,你吸入你从中可以摄取到的养分,我们之间交流的媒介是情感融通。

而我素来对新海诚的侧重点,在于对其动画电影的浸入感。我可以接受你这个看似没有讲清楚的故事,我也不需要你讲清楚,因为我知道很多事情根本就很难讲清楚,因为它们太日常而琐碎地渗入我们感情生发消长的过程,它们并不具备什么引人入胜的戏剧性,也无法组合成一个严丝合缝的完整故事。但我需要的正是你对它们进行了真实再现和平移式的直叙,只不过这个展现的形式是动画而已。我需要的是在这种展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得到情感上的理解和慰藉,被这种氛围所包容。

而故事剧情和故事情绪在新海诚的电影中,又有着此消彼长的一种体现。
之前的作品,剧本完成度低,美术完成度高,弱化掉的故事剧情被绘画技巧中和弥补,作品中的各要素更服务于故事情绪;你的名字,剧本完成度和美术完成度等高,故事剧情与故事情绪几乎是平衡的,二者相辅相成使得故事标准而严密,不存在剧情来压制情绪体验,也不存在了情绪体验替代剧情弱势的部分。这一点对于电影完成度来说更好,但对于习惯且倾向于喜爱新海诚电影的情绪感而言,看完你的名字,回味感会没有言叶之庭或秒五那么丰富深长。换言之,这一部的客观气质大于主观气质;看他人故事的旁观感,大于自我情感的代入感。这或许也和这次的选材有关,秒五和言叶之庭更贴近现实,因此更具备生活感,而生活感本身又是情绪化大于戏剧性的;你的名字则相对超现实且虚构,这使其更具备“戏剧故事”的要素,同时也少了真实生活情感体验的代入,所描述的情感模式相对理想化,从而缺乏现实触感。因此显得:戏精彩有余,却后味不足。

再来说到新海诚电影的节奏。我和朋友都不太喜欢秒五过于拖沓的节奏,但实际上正是因为秒五的故事无论是从情节上还是情绪上,本身都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这对于不追求剧情处理,而更追求真实还原的新海诚而言,也是情理之中。
说到节奏,不得不提到新海诚启用的配乐和配乐的形式。秒五的精华众所周知就是最后那六分钟的MV,甚至一度觉得这部电影看这六分钟足以。朋友最喜欢言叶之庭的地方,正是最后男女主人公在楼梯间袒露心迹,情节转折情绪爆发的那一刻,配合画面中大雨渐停阳光乍现,还有主题曲骤燃,这三合一的一个节点,精准的时机选用。
此前因为缺乏剧本上对电影节奏的控制,新海诚作品的一大特征就成了用配乐来推进节奏。而此次你的名字,因为剧本本身自带的节奏感控制得很好,配乐的力量自然就显得削弱了。秒五的前后轻重脱节感,在言叶之庭时已经被改善,并且将主题曲对节奏的助力运用到极致。你的名字中,配乐对节奏的影响表现得相对中规中矩、恰到好处、无功无过。

3、相关的絮叨:

再说几句电影中“结び”,译制成“产结”。看上去有点怪怪的。电影里用结绳象征各种沟通与联系的媒介,神性的启示、人与人与物之间的关系、空间的通道、时间线、脐带、彗星的轨迹、命运的扭转、饰物对人物的指代等等。这个概念更高于日影中常见的“羁绊”的概念,在人情牵系的基础上加持了哲学与神话的气息。译制组用产,或许也是一种将“产生联系”和“结成羁绊”两种动态相并列吧。最厉害的是除开文学性故事性的内涵,结绳作为一种绘画线条,极大地沟通了绘画设计和剧情设计上的融合度,这个构思实在很赞。
而呼应这篇影评题目的“诚”如“神明”所言,新海诚将女主设定为神职背景,展现了日本文化中的一种对“万物有灵”的精神信仰和敬畏,同时又将这种精神力量贯穿于故事转折和情感渲染。因此我倒不认为这部电影重在所谓纯爱什么的,而是更多揭示了一种冥冥注定的宿命论。神社起源处的精神宇宙,和天外陨石的真实宇宙穿插跳跃,将男女之情的缱绻升华到一个更加恢弘的层面上。对神性的虔诚,对宿命的追逐和抗争,对命中注定的相遇,由涟漪到波澜壮阔再止于平静,这一条结绳就像是被神明选中抽动的丝线,完成了它的使命。
对全片没什么槽点,就是要各种表白我神木弟弟娇羞表现力绝赞好评。非要有槽点的话也是我这个弱智直到片尾才知道masami参演了啊!再就是观影的话最好选电影院人少的小厅,彗星场面屏息凝神的时候零食饮料嘎嘣脆的体验实在是很想让人扣他们一头屎盆子。但照目前这个热度来看,人少很难了……

总的来说,这次的新海诚更具备电影各要素,将文艺气质与商业卖点结合得更好,也更符合大众口味,观影受众从死忠粉动画迷美术控走向了全民,票房大卖也是理所应得。
作为一部电影要完成其全局完整度,在这一点上,金敏和宫崎骏实现得更早,新海诚现在也迈入了这一步。


—————————————
12.5 更新补足

特别感谢狐野郎和三月之鱼两位博主关于新海诚的讨论。基于新海诚的新作,又跳出电影本身地说到了我们并未仔细探寻思考到的问题(同时结合对比您写给“这世界的角落”的推荐语):宏观性地探讨电影乃至所有文艺形式和作品的创作者在当下应具备的考量;回归创作行为本质的生命力,通过创作中的自我思考,引发群体进行多面深层次自省反思的那种能量;依靠拼凑要素去组装“对口性输出”的物品,输出方与需求方都在高效诉求下,将选择度变得简单狭窄,这种惯性和懒惰又加剧了两者保持这种模式,进而彻底统一,这一过程把“创作”粗暴浓缩成“制作”,闭塞掉掉双方的沟通渠道、弱化沟通中的碰撞和质疑所带来的对全局的推动力量。一种迎合与乐于被迎合所带来的虚假繁荣稳定。

对新海诚的新作,其实我看完的感受还是很惊喜的,并写了高度评价的长评(笑。我并不是新海诚粉丝,对他一直以来最受推崇的画面卖点也比较无感,纵观他历来作品带给我的某种“未完成”的隔膜感和只能捕捉并融入到的“情绪式体验”,这次的故事构建比以往更加完整,少了那种说不上来的别扭和形式与内容上不协调,作为一部电影终于在完成度上有了进步。
如果新海诚的定位就是青春类型片,那君名这次的成功,只是他在电影完成度上的(对比他自己以往而言的)成功。如何通过一部动画作品讲好一个故事,可能宫崎骏和金敏在一开始就可以统一,但新海诚直到这一部才入门。他的粉丝基础始于画面和小清新爱好者,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影迷。在电影这件事上,新海诚可能并不擅长,即便具备了电影的画面形式等要素,在电影故事内核的根植上,他目前也只是刚刚完成了讲一个完整故事这个步骤。同时,即便青春故事也具备内核力量,他还是尚停留在青春对比人生其他阶段的排他性,就如博主所言的那种青春的“自由”,美好纯粹的一面,以及新海诚自身从一而终的“注定的相遇”这个主题。但对真实青春中其他更为丰富多面的、具备社会现象反思性的东西,新海诚并不作讨论。
因此他以往的作品,比起电影更像是一篇短小的散文或小品,情绪营造多于推动思考,情绪始终还是偏虚的东西,我们即便有所抓住和共鸣,与其说是看出作品本身准确抓住了什么,不如说实质是我们在作品中抓住了我们想看到、想抓住的东西,并将其放大,从而也放大了对电影的好感与共鸣。

以上是纵向看导演自己的这条线,如果将新海诚放入同类领域横向来看,他的局限性也还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是美术形式的选用,大多数人喜欢的高还原和高真度,并不代表其艺术表现力也越高。前年看过一部辉夜姬,粗旷朴实的画笔风格很有以前水墨留白的气质,虚实构建的美感甚为感动。其次是题材的选择,国内相对熟知的宫崎骏和金敏,不论各自风格的侧重点是倾向于虚构的童话启示还是强烈的现实隐喻,在故事的选材上都更加丰富多样。日本业内应该是有更多专注动画电影的创作人,在通过不同的美术形式、选取不同的故事题材去完成“电影”这件事的。因为我也不够了解所以无法展开,但想表达的是,动画电影的落脚点始终应是电影而非动画,动画只是形式,最终需要实现的是对电影内涵塑造的完成。
这就如同,评判一部动画电影,美术的贡献力只是参考,而艺术的贡献力是核心。前者是技术层面,后者是意识形态层面。技术中也会有艺术感,但这属于抽离出电影之外再作考核和评判,电影艺术力的评判,始终还是需要根据导演构建故事内涵的层次及手法,导演依靠电影(而非技术)这种模式所完成的思想性表达。同时,电影在艺术上的文学性始终还是需要更具备激烈矛盾、悲剧性、结合现实的思考力度这类的东西的。

如果只局限在要对新海诚自身的类型内,和此次的表现作评,我还是给出了相对很高的评价。但看到两位博主的对话之后,才察觉到,当跳离出新海诚个人,到更广阔平台和更高视角上去反思创作、动画电影这件事上,新海诚确实存在的局限和不足。以及通过君名大热,和博主所推荐的“在世界的角落”这类电影的遇冷,现象对比之间,创作人、观众与市场需要重新去审视、去关注、去诉求、去回归的一些东西。
动画形式上,高真还原比传统笔法更具现代卖点,更易吸引到粉丝群,这是新海诚作品的基础,也是其票房的粉丝基础。而一旦他的作品在自身基础上有所突破改进,譬如这次将画面与剧情同步了完成度,在本来就颇具卖点的前提上,补足了另一卖点,整体因此获得更广泛的受众,那么票房大卖正是在粉丝推波助澜下的作用下,热度和普通观众所需的满足度合并量级爆炸的结果。
我们目前对新海诚的类型定位,始终还是青春纯爱题材,这类题材更容易受到追捧关注,也更容易有商业市场,但能不能断定导演选择这样的题材就是商业片导演呢?并不绝对。和博主同感,票房和深度并不是对立面,二者兼而有之的电影也有很多。对于导演而言,做一部电影的形式、电影中的所有要素、完成电影过程中的所有方法,这些都是导演的一种选择,但你选择怎样的方式去完成,和你选择完成怎样的作品,这并不矛盾,二者有时会分离,多半证明导演的功力还没有达到那个地步,或者是形式高于/不足以承载深度,或者是过于注重深度而摒弃掉通俗的表达形式。以新海诚为例,不论是他选择画面高还原作为他的作品特点,还是青春题材,这些即便有商业片卖点,也不代表他就是选择了要做纯粹商业片导演,用同样的形式和题材,也可以做出更具人文艺术感更强烈的作品,甚至依旧兼具票房。只是新海诚目前只做到了票房,还没有达到电影更深层次的感染力。这也正是他与真大师之间的差距。

从两位博主的讨论中得到的启发,于是写了这些感想,也是对我自己之前写给君名的高分评价的一些“打脸”式的延伸和补足。看过网上对君名和新海诚的两极式评价,两级之中均有无条件支持和无条件诋毁的脑残式言论。因此格外感谢能看到你们讨论的视角和忧虑:客观冷峻地看待作品和现象,不是一棒子要打死谁或什么,而是在现象中呼吁大家能回归到细腻地审度真实诚挚甚至残酷的东西,对这些东西有更多思考和倾诉,使这样的创作也有自己的市场,进入更广泛而深足的互动与需求。
创作者在创作中触碰这些的过程,和观众在观影中触碰这些的过程一样,都是可能伴随着更赤裸裸也更痛苦的挖掘自我式的挣扎的,而现代社会营造的快捷方便,让人们都变得习惯于享受舒适,停滞于舒适,习惯于坐享其成式地获取舒适。这个循环自动排除掉人对世界的探寻,更让人懒得探寻,探寻不到是能力问题,不去探寻则是态度问题,现代社会可怕的不是我们丧失能力,而是根本就丧失掉“我们还有能力”的这个意识。创作者的价值不是依靠制造成品去取代、去关闭我们每个人的能力,而是呼唤起我们意识到自己也有责任去思考、去启用开拓自己的能力,去对未知进行破壁式探索而非享受于现成。

再次感谢两位,你们正是这样的“创作者”,带动起我去跳出固有角度反思更多,从而写了这些体会。

动画信息

你的名字。
中文名:你的名字。
原 名:君の名は。
又 名:你的名字 / 君之名 / Your Name / Kimi no na wa.
首 播:2016-12-02(中国大陆) / 2016-08-26(日本)
IMDb:tt5311514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