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着新房外皮的山寨演出 车祸般的尬演剧场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9-11 05:16:29 作者:阿骸 Language

先提一句:物语系列一直是本人心中近乎完美的系列动画。 拆分开来可以讲很多,西尾维新近乎神经质的话痨剧情,搭配新房个人风格极强的分镜演出,另外还有神前晓令人惊喜的配乐编曲加持。总的来说,整个系列不管是按照出动画的顺序还是稍微打乱一点看,都可谓挑不出任何大的问题,新房在处理西尾的巨大文字量时采用了一种令人惊艳的方式,在跳跃感极强的画面中不断切换画风(还不时见缝插入各种neta),将原作的节奏呈现得非常漂亮。其中一部分叙述或心理独白被选择性地简化成仅持续几帧至十几帧的画面,保证了整个系列都能在动画表现力充足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呈现出原作中精彩的剧情,动画的演出效果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原作。西尾笔下各个角色的台词设计特点十足,而正是这些特点,使得整个物语系列能在充满怪异和悬疑色彩的日常演出中,巧妙地找到其自洽之处。 虽然物语系列中各个角色在设定上仍然是非常典型的“动画系”角色,显得十分俗套,但是如果看得仔细,就不难发现西尾本人其实对这些角色是有着其独特的理解的。 以男主角阿良良木历来举栗,其初看上去是典型的轻小说男主角——各类后宫、意外获得特殊体质、自身毫无节操。但西尾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在“阿良良木历”这个角色的塑造上,比起其他典型的轻小说男主角,阿良良木历反而不太像一个”主角”,他既没有龙傲天的体质,也不会随着成长而变得更强,而与那些典型的、强到不正常的“男主角”恰好相反——阿良良木历会像普通人一样犹豫不决、会像普通人一样被感动、会像普通人一样犯错后悔,同样也会像普通人一样为了目标去努力、为了自己在意的人或事做出牺牲自己的举动,而他的“正义”行为也并不是万能药,反而换来更多的是人生的死胡同、难以承受的代价及身边人的离他而去,但这却正是该角色的魅力所在。 让我们截出一段来看——在《囮物语》中,贝木代替了阿良良木历临时担当了“拯救者”的角色,而在神社处与贝木的一段对话中,西尾巧妙地利用了贝木来做了一个对比,在更为成熟而又同样具有一定角色魅力的贝木面前,阿良良木历的稚嫩之处暴露无异,让他看起来正好是一个不谙世事的普通高中生……当然,这样的对比很多,几乎是贯穿始终。当然,西尾在塑造其他角色的时候也用了类似的方法,包括运动系少女骏河,她所表现出的也并不一直都是帅气潇洒的一面,她同样会推卸责任、会逃避、嘴上H但行动上也并没有随时保持开放(参照《花物语》),整体看下来,即使是长着恶魔手臂的神原骏河,表现得也就像是一个普通女高中生的样子,有个性也有怪癖,面对事情有勇敢的一面,但也免不了经常消沉。 而这些非脸谱化的角色,透过其各自的台词一步步鲜活地呈现出来,正是物语系列的独特魅力之一,读者能够从虚构角色的讲述中读出其颇为真实细腻的情感,因此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和情感共鸣,可以见得西尾的厉害之处。 另外还有一点必须要提的是,当西尾从不同角色的视角出发时来讲述物语(故事)时,你会发现其叙述的语气非常契合其人物本身,就像是人物从文中跳出来讲故事一样,当贝木讲故事时你不会觉得语气像阿良良木历、当神原讲故事时你也绝不会觉得像班长……这也是物语系列的一大看点,即各个角色“亲述”的真实感。 而且最重要的,像是阿良良木历在化物语中所说的:“如果流行起来就好了”这么一句没头没脑的自言自语,西尾写物语的初衷当然也是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而物语并不如同多数优质作品一般“叫好不叫座”,物语系列卖得好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好了,说正题。 对于伤物语三部曲,一直都没看,因为是剧场版而且是已知的剧情(由于时间线的关系,伤物语中发生的故事即使不看,只看TV也基本上能知道个十有八九,只是没细节而已),所以补得比较晚。 结合以上所述,加上下面将说的,在此先表明结论:如果你是物语厨,又已经看完了TV部分,在看剧场版前恰好翻到了这里,那么《伤物语》三部曲不建议观看。 如果已经看了剧场版,以下就当个吐槽看看吧。 同样是西尾维新笔下的剧情呈现,《伤物语》生动地演绎了什么叫“一部剧场版毁掉对一个系列的所有好印象”。 首先是尴尬的动画分镜演出,尴尬的程度已经到了让台词失去逻辑、角色失去个性的程度。即使是全篇几乎铺满了bgm的前提下,由于糟糕的演出效果,剧情节奏变得迷得惊人,迷得不输迷家,拖沓而且毫无营养的长镜头和生硬的转场充斥了整部动画,在缓慢的叙事节奏下时不时蹦出的“新房式画风”和“新房式迷之分镜”,反而显得十分突兀和做作。 因为镜头语言运用得不合理,剧情的表现力几乎为零,如果在没有TV版的铺垫下,几乎完全看不懂在讲啥;即使看过TV版,也会被其不合逻辑的讲述方式搞得晕头转向。 很不幸的是,由于上述的这些原因,物语系列中那些有魅力、有个性、有特点的角色们,在《伤物语》中全都变成十分典型的“刻板印象”角色——阿良良木历摇身一变,变成了“在一场谜一样的意外中”因为“谜一样的动机”而拯救了某个“谜一样的角色”进而获得了“谜一样超强力量”的典型主角;班长羽川变成了会在男主面前有意无意露出胖次的阿库娅型角色;忍下心变成了一看到男主转身要走就立刻变脸求饶求救的超服软傻大姐…… 如果你是个物语系列的老观众,很快就会发现:这不是我看的物语啊!?我以前看的都不是这样的啊?!这个人长得不是这样的啊!?这人的性格也不是这样的啊?! 如果你是个原作党,吐槽就可能变成:夭寿啦,毁原作啊!!! 倘若你是个新入坑的观众,不幸按照时间线的顺序先看了剧场版——不要怀疑,“物语系列”确实不是这样的。 那么再次提醒你:这的的确确是物语系列的剧场版……虽然的确画风变了、角色样貌也变了、甚至动画的表现风格都变了……但是声优没变啊,演职人员表中依然可以看见如同金字招牌一般的“新房昭之”四个大字啊,神前晓也还是那个神前晓没有错,但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就在于,“新房昭之”这四个字的位置不对——从“监督”偷偷换到了“总监督”。 如果经常看动画的朋友,可能知道这几年来“新房总监督”到底是个什么概念,这已经是受到诸多诟病但是仍然屡试不爽的一个异常模式。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制作方坚持要把“新房”兑换成“票房”的做法。当然不是单针对《伤物语》,其中还包括去年的《烟花》、今年的《Fate/EXTRA Last Encore》(还有更久远的暂时不提),这几部都是由制作公司shaft出品的“新房总监督动画”。 说到底,制作组中决定动画质量最关键的角色,是在于“监督(相当于动画中导演)”这一位置,监督相当于制作组中的大脑,决定了动画制作的风格走向,是决定制作过程中所有细节提出明确要求的角色,换言之:即把控全局的角色。 那么“总监督”这个位置是不是听起来更厉害呢?注意,的确是“听起来”更厉害——这是一个十分具有欺骗性的说法,因为这真的就是“听起来更厉害”。在一部动画已经有了把控全局者——监督这一角色的情况下,总监督更像是在监督之上把控大方向的角色,但至于这个“大方向”具体如何去操作……这就真的只有制作公司自己清楚了。反正按“总监督”这一具体职务来说,可能是从头盯到尾(对于《伤物语》、《烟花》和《FE》……用脚趾头想都不可能),也可能是就只是说几句话给监督带带节奏(说起来也没毛病)。 只说Shaft这几年挂着“新房”的金字招牌到处卖狗肉的做法,说到底,实在不是什么光明磊落的行为……但是,毕竟好用,观众买账。 虽然说来说去还是Shaft内部的问题,但是多数观众仍然一看到标志性的“新房45度”等桥段就认定了这是新房昭之的作品,殊不知在Shaft任职的监督人人做动画都越来越像新房几乎已经是动画界公开的秘密了。 就拿《伤物语》来说,实际上的监督是尾石达也(如果你有兴趣搜一下这个人,会发现很多类似于“尾石达也还活着啊”之类的网友提问),他曾经在化物语中担任过系列监督,也曾经跟着新房参与过那部“很会玩”的《再见绝望老师》的制作,按理说应该是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实际的效果呢? 《伤物语》显然不是尾石达也的用心之作,而是非常清楚地,展现出了整整三部剧场版长度的“强行模仿新房风产物”。 就和“新海诚就是新海诚、汤浅政明就是汤浅政明、新房昭之就是新房昭之”这类说法一样,动画监督展现的是凭着自身的个性、想法、经验和技巧,与多个职位分工配合结合出来的产物,在制作组中监督常常被比作“大脑”,实际上非常贴切,动画最终要去达到的效果,首先是在监督的想法中呈现的。 就如同新海诚讲的故事都是“人和人在疏离间的牵绊”一样,他会努力地将这样的故事讲好,并且通过各种细节将这样的牵绊透过动画实现出来,首先的前提是——那是新海诚想讲的故事。而对比起来,伤物语,让我看到的则是一个车祸现场般的故事,生搬硬套、强行模仿出来的表现风格(其中不仅有对新房的模仿,还有对汤浅镜头的照搬,可惜的是即使照搬的情况下,动画节奏不对依然没能产生好的表现效果),没有被合理使用的背景音乐(几乎全篇都是无脑铺满,不仅没对照出音乐本身的情绪,还对场景氛围产生了明显的干扰),以及对剧情的无厘头魔改。 总而言之,如果硬要加上对物语系列动画以往的印象,我宁愿不把三部《伤物语》当成物语系列。 如果我能早一点发现是这样的话,这个物语,说不定不会点开。 但对于这样的后悔,对于已经忍着看了一大半的我来说,一定都没有任何意义吧。

动画信息

伤物语1:铁血篇
中文名:伤物语1:铁血篇
原 名:傷物語Ⅰ 鉄血篇
又 名:Kizumonogatari Part 1: Tekketsu-hen
首 播:2016-01-08(日本)
IMDb:tt3138698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