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维盛:若身沉于沧海之底,亦能飞升紫云之上


3楼猫 发布时间:2022-07-02 14:00:37 作者:迟慎清和Ashley Language

这篇文章想聊的是平维盛。文章标题来自《平家物语》中《维盛投海》一章的原文,在山田尚子的《平家物语》动画当中,这句话用镜头具象化地表现了出来:那智海倒映漫天的紫云,维盛在扑向水中的同时也飞向了天空。八年前我第一次读《平家物语》的时候,读得很粗,但是一下子就记住了平维盛。借用柯南里的一句台词:他就像一股深秋里的寒风一样,一下子就消失了。

但是在B站看番的时候,大部分弹幕都对平维盛颇有微词——这让我有点难过。弹幕说平家败亡的重要原因即是平维盛打了两场关键的败仗。很有道理,他确实前期拉胯、后期摆烂。但是我仍然能感受到他沉重的悲伤。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我想知道这种悲伤的来源是什么。

平维盛是平家人物中格外重要和特殊的一个。从地位上说,他是平重盛的嫡长子、平清盛的嫡长孙,平家毫无疑问的继承人;他生得极其俊美(原文每提及他都必定用大笔墨写他的容貌),兼有才华,极受父亲与祖父看重。从对主线的推进作用来说,他指挥的两场战役都是平家衰落的著名败仗:富士川之战中,平家军队将水鸟振翅的声音当作源赖朝军队的弓箭声而望风而逃;俱利伽罗谷之战中,平家七万大军被源义仲军队驱赶到谷中摔死。他的结局也与平家大多数人大不相同:在平家日渐衰弱以致于一门流离时,平维盛选择出走并落发出家,并在平家最后败亡前投海自尽,时年二十七岁。

在动漫中,山田尚子将“胆小”或说“怯弱”提炼为人物形象的最主要特征,并加入了原著当中没有的“温柔”,两者互相解释,以此作为人物的一体两面。他与平重盛的其他几个儿子资盛、清经并列,三者的性格特征构成了对照,也解释了三人为何走向了不同结局。这一刻画补全了平维盛的人物形象,合理串起了他人生中的重要事件;但是我还是觉得哪里有些缺憾。

《平家物语》对平维盛的刻画,与其他人大不相同。《平家物语》的人物塑造非常丰富立体,全书十三卷中刻画了数量巨大的人物形象。为保持作品结构完整,作者往往采用在以时间顺序布置的平家兴衰的主线中讲述人物对主线的贡献、在主线外插叙人物轶事的方式丰富人物形象。这种插叙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表现为连续的小故事,刻画对象为源平两家的主要人物,典型代表有第三卷中连续的《医师问答》《无文太刀》《灯笼大臣》《献金远渡》四个故事,在主线剧情发展到小松内大臣平重盛去世时插叙平重盛的生平事迹,主线与小故事相互交叉以强调这一主角人物的性格特征;另一种则是对主线周边小人物的单独刻画,典型代表有第一卷中的《祇王》、第九卷中的《敦盛之死》等,仅用一个小故事讲述人物命运。虽然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往往对主线发展没有直接影响,但他们的遭遇与思考是主线情节的缩影,若隐若现地展现作者对于大历史的复杂态度与情绪。

然而,《平家物语》对平维盛的刻画不属于上述的任何一个。全书没有插叙平维盛的故事,平维盛的相关情节完全出现在主线的正常时间顺序当中。但是,在描写平维盛对主线的最大影响——他指挥的两场关键战役时,作者对他在战场上的表现几乎只字不提,与对其他战役中主将的描写形成鲜明对比;相反,作者大篇幅写了平维盛出走、出家最后投海的情节。可以说,平维盛是一个一直存在于主线的影子当中的人:他很重要,在主线的时间也很长,但是给人的印象非常单薄。因此,后人对平维盛的理解往往是较为平面的“懦弱”“缺乏胆识”,对他的印象限于两场大败与独自出走,仅此而已。

这正是平维盛形象不同寻常之处。《平家物语》全书从不避忌对人物的直接批评,其中,武士的懦弱与退缩是最会被猛烈攻击的点。但是,即使是在全军临阵逃跑的富士川之战中,作者也并未批评平维盛的胆怯与懦弱。纵观书中对平维盛的所有描写,与其说他形象单薄,不如说他的形象与所有类似的人格格不入:作为武士,并未描写其战斗场面;作为平家继承人,并未记叙他在平家发挥的作用。因此,《平家物语》想要塑造的平维盛,可能不是以上两种中的任何一个。

要讨论平维盛的形象塑造,首先需要梳理书中关于他的片段。全书十三卷中,一直到第七卷第十四章《维盛离京》之前,对平维盛的描述都是零碎的。有关两场战役的摘取如下:

大将军权亮少将维盛,时年二十三岁,容仪英伟,威风凛凛,即令妙笔丹青亦难绘其神采。(第五卷第十一章《富士川》)

同年十一月八日,大将军权亮少将维盛逃回新都福原。入道相国(平清盛)怒极,下令道:“大将军权亮少将维盛流放鬼界岛,侍大将上总守忠清拟罪处死!”……同月十日,大将军权亮少将维盛不但未遭流放,反升为右近卫中将。群臣愤愤不平,纷纷在私下非议:“大将出征,未立尺寸之功,兵败逃归,竟然还要升赏他?”(第五卷第十二章《五节会》)

平家大将军维盛、通盛,仅以身免,收纳散卒,退往加贺国。七万余骑仅两千左右逃出。(第七卷第六章《坠落俱利伽罗谷》)

由此可见,一直到平家离京出奔前,对平维盛的刻画都非常单薄。一方面,这类描述全为事实性描述,且没有平维盛本人的任何想法;另一方面,富士川与俱利伽罗谷战役应当是平维盛在平家主线中最重要的部分,但是作者一笔带过。同时,这些段落中已经在反复强调平维盛的主要特征——长得好看(狗头)。这是一种世俗的价值特征。而从《维盛离京》一章开始,平维盛以另一种非常世俗的大篇幅重新进入了主线:

小松三位中将维盛,虽早就料到有一天将与妻小远别,但事情果真发生时,仍不免悲从中来。他的正室,乃故中御门新大纳言成亲之女,端的是名媛美姝……她为维盛生有一子一女,子唤六代,今年十岁;其妹八岁,冰雪可爱……三位中将嘱咐夫人道:“诚如之前所言,吾将与一门同族齐奔西国……吾若身死,你万万不可出家,应再寻一户好人家嫁了,既能免自身寡居之苦,又可将两个孩子养育成人。凭你的美貌,世上中意你的男子定然不少。”如此竭力劝慰,夫人却只是一言不发,掩面啜泣。到得维盛即将出门时,她一把拉住夫君衣袖,哀道:“……想当年你我定下百年之约,在野愿同为露珠、在海愿同作藻屑。而今你却说出这种话,夜静更深时的种种蜜语岂非都成了虚言?……似这般留在京城,真是为难啊!”这番话既恨又恋,三位中将心伤不已,叹道:“夫人说得甚是,遥想当年你方十三,我也不过十五,少年定情,火中水底,皆敢携手共入……待日后安顿下来,我再来接你们。”说罢硬起心肠,起身来到中门廊下,取铠牵马,正要跨上马背,若君姬君一起奔上前来,拉住父亲的铠袖和腰甲嚷道:“父亲大人上哪儿去?我们也要去,我们也要去!”仰面痛哭,不忍分离。(第七卷第十四章《维盛离京》)

再说小松殿的公子们,在三位中将维盛带领下,兄弟六人……追上了西行的御驾。大臣殿宗盛正等着他们,大喜道:“怎的这么晚才到?”三位中将道:“只因家中幼子不舍分离,只好反复劝慰,故而来迟。”大臣殿道:“骨肉分离,实为惨事。为何不带六代同往西国呢?”维盛心头酸楚,泪流满面,悲道:“此去前途未卜,不敢携子同行。”(第七卷第十九章《一门离京》)

这里的世俗取向指家庭,尤指小家庭。平家人物故事当中,有夫妻之情(平通盛与小宰相,第九卷第十九章《小宰相投海》),有父子之情(平知盛与平知章,第九卷第十七章《知章之死》),但妻子儿女共同进入叙事的只有平维盛。同时,在其他人的亲情故事旨在表现战争对家庭的伤害、其中家庭是被动受害方时,平维盛的家庭在他的行事中占据了绝对主动权。在将妻子儿女留在京都之后,平维盛受到家主平宗盛的猜忌,认为他有心逃回京都,开始孤立他并削弱他的势力。

另外,俱利伽罗谷之战后,平维盛再未参加过任何战役,其后的一之谷合战中,平家官位最高的大将变成了小松新三位中将平资盛,平维盛因病留在了屋岛,完全失去了战斗能力。同时,虽然书中并未描述俱利伽罗谷战役后平维盛的心理变化,但从他将妻儿留在京中以及其他一些迹象可以看出,此时的平维盛已经产生了厌世情绪。他的情绪可参见同一时期小松殿三子、左中将平清经投海一段:

小松殿三子左中将清经,生性沉默少言,常郁郁寡欢。眼见家国日危,自思道:“源氏已陷京都,而今又遭维义逐出镇西,平家如落网之鱼,无处遁形,离灭亡之日恐怕不远了。”某夜月色溶溶,清经步出船舱,立于船头,但觉心中一片澄净,遂横笛吹曲、朗咏和歌、念佛诵经,然后从容投海而死。(第八卷第四章《撤离太宰府》)

平清经的投海对平维盛冲击极大,在他托人带回屋岛的遗言中可见一斑:

“左中将于西国投水,备中守于一之谷殒命,我又深陷难堪境地,乏善可陈,此诚极可哀之事也!”(第十卷第十章《维盛出家》)

这种情绪的出现,在一之谷合战后,留在屋岛的平维盛收到夫人与子女的来信时再次得到了证明:

三位中将拆阅子女信笺,思念家人之心更盛,泣道:”今观此信,登减我弃离秽土之勇。阎浮有情,令我往生净土之愿稍抑。罢罢罢,且先取道山路回京,与爱妻儿女再见一面,之后再行了断吧!”(第十卷第一章《悬首示众》)

总结来说,出家投海之前的平维盛面临着被家族抛弃,兄弟先后自尽或战死,平家已经穷途末路,自身也由此产生厌世情绪的境况。同时,虽然心系妻儿,但是平家败局已定,与妻儿相聚、甚至是与妻儿相认都会给他们带来危险。基于这一背景,《平家物语》展开了对平维盛最为丰富精彩的一段描写——从出家到投海的全过程。

平维盛从屋岛出走后,来到高野山见到旧交泷口入道并剃度出家,一路参拜各种神社后参拜熊野三山,最后在那智海投海。共有五个连续章节讲述这段故事,按顺序排列后为:《横笛》,主要讲述泷口入道出家的故事;《高野山》,讲述高野山的历史;《维盛出家》,讲述平维盛如何落发出家及交托后事;《参诣熊野》,关于平维盛意图通过参拜断绝尘缘;《维盛投海》,关于平维盛死前的场景。这一长段并不是完全按照时间顺序,因此我将以三条主要线索重新组织这段内容。

前两个线索是前文已经提到的两个世俗特征,即平维盛的美貌和家庭。拓展阐释这两个特征,美貌实际上代表了平维盛生来就有的东西,包括生在平家最盛时期的高贵出身以及他自身的美貌与才华;家庭则代表世俗的情感。在《平家物语》中,这两者是牵绊平维盛最深的因素,他也在尝试摆脱。接引平维盛出家的泷口入道,曾与女官横笛相爱却不受父亲支持,为不辜负横笛的情意也不失敬于父亲而出家。泷口入道的过往即是平维盛当时所面临的困境,即家庭与家族的责任产生了冲突,因此泷口入道出家的行为成为了平维盛的参照。平维盛试图追随泷口入道的人生轨迹,但是他面临的困境与泷口入道大不相同。因此这几章事实上的重点是在讲述平维盛是如何既不为世俗所容、又无法脱离世俗的。

章节在容貌上的相关描述如下:

小松三位中将维盛,登高野山寻到泷口入道,一见之下,深感其姿容变化极大。往日在京都时,他身穿直衣,头戴立乌帽子,整整齐齐,鬓直不卷,乃是位风度翩翩的美男子。今日于出家之后再见,其年纪虽未满三十,却已是一副枯瘦衰颓的老僧模样。然其一身墨染色袈裟,映衬出潜心入道的高僧风范,维盛见了,颇生几分歆羡。(第十卷第八章《横笛》)

维盛在高野山自怨自艾,涕泪交流。海风吹黑肌肤,相思苦苦折磨,他变得消瘦萎靡,令人无法辨认。只不过与凡夫俗子相比,他的面庞仍然俊朗。(第十卷第十章《维盛出家》)

此后维盛有言:“恋我姿容者,今朝请一见;见后心中自无情。”可见弃俗之艰难。(第十卷第十章《维盛出家》)

隐居那智修行的僧人中,有位以往识得小松三位中将的老僧,悄悄对同修僧人道:“那位修业者,你们认得是谁么?他就是小松内大臣嫡子三位中将殿。安元二年春,彼尚任职四位少将时,法住寺殿举行法皇五十御寿贺典。其父小松殿官居内大臣兼左大将,伯父宗盛官居大纳言兼右大将,一起列席阶下。此外尚有三位中将知盛、头中将重衡等一门中诸多族人,人人意气风发,盛装出席,立于庭中。这位小松三位中将帽簪樱花,足踏青海波舞,眉目如画、风采如花露娇媚;舞姿翩跹、舞袖随风翻飞,光华照耀天地。建春门院命关白殿为御使,恩赏御衣一领。其父内大臣躬身拜领,接过御衣置于爱子右肩,而后恭敬礼拜法皇。此荣耀当世无匹,座中平辈殿上人,无不钦羡有加。大内中有女官赞道:’真好似深山万树中杨梅独俏啊!’就是这样一位本来要做大臣、大将的贵公子,今日却落到这步田地,实是大出意料之外。世易时移虽是人间常态,但毕竟极为可怜可叹。”(第十卷第十一章《参诣熊野》)

而关于家庭与感情的牵绊如下:

(随从与三兵卫、石童丸抢先自断发髻、剃发出家)维盛见二人已先于自己出家,越发急迫,遂口诵佛偈三遍:“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也终于如愿剃度。(第十卷第十章《维盛出家》)

(维盛)遂祷告道:“垂迹本地阿弥陀如来,请依摄取不舍之宏愿,导我往生极乐净土!”又加意祈祷道:“留置故乡之妻子,亦请保佑平安无恙。”他既想弃离浮世、真实入道,又俗念妄执、情根难断,诚为可哀也。(第十卷第十一章《参诣熊野》)

“此身将如泡影消失尘世,但京中夫人子女仍在翘首期盼自己归来。若是知道夫君慈父已赴冥土,该会如何痛断肝肠啊!”思潮起伏,不能自已,遂停止念佛,松开合十双掌,向圣僧泷口入道叹道:“既为人身,妻儿牵缠,生时思之不尽,死后又妨证后世菩提。此刻心中实是难舍俗情,当真是罪孽深重。请大师听我忏悔。”(第十卷第十二章《维盛投海》)

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线索,是他的父亲、小松内大臣平重盛。虽然平重盛在第三卷即已病逝,但作为《平家物语》最着力刻画的理想化人物形象——文武双全、儒雅温柔、平家权臣中唯一一个能预见平家未来衰亡的人,他的影响一直持续到平家彻底覆灭。在去世前,预感到平家不会长久的平重盛在父亲平清盛和后白河法皇之间努力调停,最后两头不讨好,逐渐在平家内部丧失势力。而在他去世之后,平家开始更显著地败落,平家人渐渐开始明白了他的用心和伤心:

贞能返京后,于西八条火焚废墟上支起帐幕歇了一夜,因不见平家子息,不禁心头凄楚。又想起源氏铁蹄或将蹂躏族坟,遂诣小松殿之墓,掘坟见骨,感怆而泣道:“君辞世未远,吾一门已穷途末路。古书云:’生极必灭,乐尽悲来。’天下悲哀事无出其右。想尊驾早有彻悟,祷祝于佛神三宝,遁入净土,实是高明。彼时贞能就便该追随同去,却因贪恋凡躯,遂有今日痛苦。待死期临时,望尊驾接我同赴佛土。”而后收重盛遗骨,送至高野山;坟土尽数投入贺茂川中。(第七卷第十九章《一门离京》)

而对于平重盛来说,平维盛是他最喜欢的孩子:

翌日清晨,嫡子权亮少将维盛正要去法皇院所,内大臣唤住他,道:“为人父者,本不应自夸其子,但你在小一辈中确实堪称佼佼者。可惜现今时事多艰,前途殊难预料,实在令人担心。”(第三卷第十二章《无文太刀》)

平维盛自尽的这条路上,他重新遇见了关于父亲的一切,也重新思考了平家与自己的命运。他离开屋岛是为了潜回京都见妻儿一面,但此时本三位中将平重衡已经被源家生擒、游街示众:

“本三位中将遭生擒后,听说就是沿着这条大路游街示众,随后在京都和镰仓受尽羞辱。此事对平家而言已是大耻,若己身也在此沦为阶下囚,怎对得起亡父的英名?”为此故,他强忍住入京的迫切心情,绕道前往高野山。(第十卷第八章《横笛》)

也就是说,在一开始想到父亲时,他想到的是家族的威望与声名。但在经历了漫长的参拜之后,他终于理解了父亲当年参拜熊野神社时的所思所想,即所有的威望与声名都终将走向毁灭,不论是盛极一时的平家还是他自己:

待到夜深人静时,维盛祷祝于天,想起亡父内大臣殿昔年亦曾到此参诣,并祈求神明延寿增福,护佑子孙后代,心中不由感慨唏嘘。遂祷告道:“垂迹本地阿弥陀如来,请依摄取不舍之宏愿,导我往生极乐净土!”(第十卷第十一章《参诣熊野》)

于是,平维盛终于还是走向了毁灭。

“若身沉于沧海之底,亦能飞升紫云之上,成佛得脱、得道开悟,再归娑婆世界之故乡,引导妻子同赴极乐。此即’还来秽国度人天’也!阁下当深信不疑。”泷口入道鸿篇大论罢,鸣钟打钲,低声念佛。维盛登时彻悟,即刻摒弃妄念,向西双手合十,高声念佛百遍,在“南无”声中投海自尽。(第十卷第十二章《维盛投海》)

总结来说,作者这一形象寄予了极大的同情与悲悯,以至于刻意淡化了他战争中的负面形象,而着意强调他人生的悲剧。平维盛的死,是一个世俗标准下最完美的人的凋零;而牵绊他的,是几乎所有人都会期待与珍惜的出身、容貌与感情。他是《平家物语》“盛者必衰”“生者必灭”的经典缩影:普通人追求的东西他几乎都已经拥有,但是这不能改变毁灭与凋零的命运,只是让这命运显得更加令人叹息。

文章写得很长很正经,在最后想说几句感性的话。

这篇文章从去年的12月21日动笔到现在,整整写了一个月,一度想要弃坑,但是舍不得。我第一次读《平家物语》是因为在《龙族3 黑月之潮》中读到了那首著名的开篇诗,我在《龙族》中最喜欢的角色是源稚生。源稚生是一个不招人喜欢的角色,虽然长得好看也很能打,但总是闷闷地不说话,总在为过去的事情悲伤,最后谁都保护不了,失去身边所有的人;对于源稚生的评价也总是集中在“幼稚”“不负责”“身在其位不谋其政”上。而我被源稚生打动同样是因为一种奇特的牵绊感与宿命感。他已经为了他的正义疲倦得走不下去了,但却又不能真正地逃离,他做不到。虽然当年我因为源稚生的死难过很久,但是我深知他只有这一个结局,就像平维盛一样。

平维盛也不是一个很招人喜欢的角色,不管是在书中还是在动漫、大河剧中;因为他就是一个优柔寡断、生在武家长在公家的人,无法在乱世生存。但是这个人的命运本身实在是太吸引我了。虽然在源平合战的年代樱花还不是一个与死亡相连接的意象,但他就像是娓娓飘落的樱花,温柔、美丽而脆弱,带着致命的宿命感与悲伤。在《平家物语》这样一本军记小说中给一个普通人留下这样多的笔墨,不禁让人想到这是因为唱出这些片段的琵琶法师,他们不舍得苛责这样一个脆弱的人。他们是否也为他流过眼泪呢?

动画信息

平家物语
中文名:平家物语
原 名:平家物語
又 名:The Heike Story
首 播:2021-09-15(日本)
IMDb:tt15357440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随机推荐


© 2022 3楼猫动漫 站点地图 广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