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倫敦之雪》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10 16:02:00 作者:丁萌 Language

編劇古澤良太的名字,無論是不是混“二刺螈”,但凡看過《Legal High》和《行騙天下》的觀眾都不陌生了。事實上,這部動畫似乎就是《行騙天下》的動畫版——主角一行的“正義”欺騙團伙、鬧彆扭的隊友、劇情上的多重反轉,等等。不過,受限於動畫的表達形式和單集時長限制,《大欺詐師》據說不能像日劇那樣充分地表現人物和劇情。

真的是這樣嗎?或者說,《大欺詐師》僅僅是《行騙天下》的“二刺螈”版本嗎?——這麼挑釁地問問題,我個人的想法當然是“不是”,而且要講點理由出來。

首先盪開一筆,講講和這部劇根本無關的東西。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由於SNS的發展和網絡信息傳播的碎片化與即時化,人們對於社會新聞的關注裡,總是隱隱約約帶有一些對於所謂“反轉”的期待和恐懼,以至於一方面人們會對種種不公不義表達即刻的、本能式的反應,另一方面,當面對“反轉”時,也會將同樣強烈、同樣本能式的反應投射到原本自己施加同情的一方。結果,“正邪”兩面隨著“反轉”“再反轉”而走馬燈式地變化,最終剩下的“正義”一方,幾乎毫無例外地是從頭到尾都義憤填膺或無動於衷(這兩種截然對立的態度恐怕是一個硬幣的兩面)的“吃瓜群眾”。

究竟這種現象在社會治理意義上和道德意義上是好是壞,這種問題要留給社會學家和媒體理論家。不過,如果將同樣的認知模式搬到對於通常所謂“文藝作品”上(啊,多麼古老的一個詞彙!),有的時候的確可以遇到讓受眾“圖一樂”的作品,但有的時候恐怕也會導致作品在品格上的敗壞。絞盡腦汁想著“你或許在第二層的時候會覺得我在第五層而故意讓你以為我在第三層,其實我在第八層噠”,總想著比對方高明一層,站在“聰明腦袋”的頂層,姑且不說為何這種畸形的心態近年來愈演愈烈,就面對一部歸類為“懸疑”的文藝作品而言,這種態度在根本上恐怕也會錯失作品中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弄得一地雞毛。

在這個意義上,限定於《大欺詐師》目前播出的三個故事(14集)來說,我認為這部作品比《行騙天下》更出色——哪怕僅僅是因為,《行騙天下》基本上都是圍繞“是人(包括女人和男人)就下三百層”(三百層地獄嗎?)的“你在第幾層我在第幾層”模式展開的;也就是說,作為一部純粹的娛樂性作品,《行騙天下》的目的就是和觀眾“鬥智鬥勇”,看誰當騙子的水平更高。彷彿是《古畑任三郎》那樣的偵探劇一樣,凶手和作案手法一開始就呈現給觀眾了(欺騙的目的和對象呈現給觀眾了),主要的看點不是找到誰是凶手(誰是被騙的一方),而是如何建立起破案(行騙)的鏈條。

與此相對,動畫的單集長度和每週一集的傳統播出方式(像這次Netflix這樣,一次性將前14集放出的做法,當然並不常見),決定了《大欺詐師》的製作方無法設計非常複雜的詭計嵌套形式,也就無法做到像單集時長40分鐘至一小時的日劇那樣,埋足夠多的伏筆來實行劇情“反轉”。正是因此,《大欺詐師》的三個故事的走向,呈現出了與《行騙天下》那樣case by case不同的線索。具體來說,在第一個故事“連線洛杉磯”中,主角枝村遇到了比自己厲害得多的大騙子羅蘭,並逐漸交代了羅蘭“團伙”的核心成員。在此過程中,《行騙天下》所熟用的“反轉”或“嵌套”結構得到了再現,無論行騙過程中細節的“真實性”如何,製作者講故事的方式和《行騙天下》別無二致。但這種專注於和觀眾“鬥智鬥勇”的重心,在第二個故事“新加坡之空”裡卻被部分地轉移了。製作者顯然是希望通過幾個case來分別交代幾名團伙成員的來歷;不過,如果說枝村的經歷在第一個故事中更多地是點綴性的存在,那麼在空難中失去雙親的阿比和曾經參與空襲自己家鄉的駕駛員之間的恩怨,就不僅僅是一個點綴。在第二個故事最後一場決定性的比賽中,阿比讓自己的仇人重新坐上飛機代替自己參與比賽,這個決定就在羅蘭的計劃安排之外——不過,“主謀”羅蘭早已將這種“意外”考慮在內,於是提前準備好了備選的應對方案,成功化解了可能出現的不測。而到了第三個故事、即關於另一名成員辛西婭的經歷的“倫敦之雪”裡,我們終於看到了整個詐騙計劃之外的“意外情況”。

“倫敦之雪”的故事並不複雜,甚至非常俗套。辛西婭年輕的時候在一家咖啡店打工時,偶遇了一名貧窮的畫家托馬斯·梅耶。他邀請辛西婭做自己的作畫模特,兩人因此情投意合,過上了清貧但不乏希望的共同生活。一日,兩人在擺攤賣畫時偶然碰到了著名畫商兼拍賣師詹姆斯·科爾曼,後者看中了托馬斯模仿明畫的能力,讓他替自己畫贗品。托馬斯答應下來,並開始變得有錢;但辛西婭卻對他甘於畫贗品感到很失望,兩人因此不歡而散。在最後一次吵架時,托馬斯對辛西婭說:

詹姆斯認可了我!吃豆罐頭要等多少年才是個頭啊!(ep. 13)

多年後,枝村陰差陽錯將價值連城的《倫敦之雪》當作普通的畫作廉價兜售給詹姆斯,於是找到羅蘭請求幫忙“騙”回原畫。為此,羅蘭團伙設計了一場“地下拍賣場”的戲碼,一方面離間詹姆斯和為他出錢拍下滿屋名畫的情人法拉,另一方面讓枝村找到早已欠債累累的托馬斯,拜託他畫一幅仿作。當年看到小朋友在美術館裡對著自己畫的贗品認真臨摹而心生愧疚,終於一口氣舉債買回所有偽作的托馬斯,也因為這次重操舊業而還清債款。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地下拍賣場”中羅蘭拿出《倫敦之雪》的時刻。(當然,製作者在這裡也插入了一個常見的小詭計:枝村有意把真品拿去了拍賣現場,而贗品正因為傾注著托馬斯的汗水而更為“珍貴”。)在此之前,眾人在商量要從詹姆斯手裡騙得多少錢的時候,羅蘭等人預計是五千萬英鎊;而早就對詹姆斯懷恨在心的辛西婭說,要從那個情人那裡拿到七千萬才罷休。在拍賣現場,阿比支開了情人法拉後,對詹姆斯耳語道:可以拿出七千萬,請務必拍下。果不其然,詹姆斯對《倫敦之雪》報出了七千萬的價格。可是,正當羅蘭要落槌成交時,坐在臺下的辛西婭卻報出了更高的價格:七千一百萬。這個舉動令包括羅蘭和枝村在內的所有人都震驚了,羅蘭甚至說:

莫非要出大事啊。(ep. 14)

於是,辛西婭和詹姆斯兩人一路競價,直到詹姆斯最終報出一億英鎊的價格。為什麼辛西婭要這麼做?一方面,當然可以說,她有把握,對《倫敦之雪》情有獨鍾的詹姆斯會頭腦發昏一直競價下去;另一方面,也可以說這個舉動超出了羅蘭團隊的計劃安排。辛西婭的從容來自她對詹姆斯的瞭解,但不僅於此;更重要的是,在兩人競價過程中,畫面閃回到了當年辛西婭和托馬斯兩人過著清貧生活時的對話:

托馬斯:蒙託亞的畫非常貴。 辛西婭:多貴? 托馬斯:我們兩人一直吃豆罐頭吃到死那麼貴? 辛西婭:稍微吃得好點吧。不過,總有一天你的畫也許也能值那麼多。 托馬斯:那樣的話,就把外面所有的豆罐頭都買下來吧。(ep. 14)

對於如今身為欺詐師的辛西婭和每日干著苦力的托馬斯,曾經各自以“演員”和“畫家”為目標努力奮鬥、彼此相愛的往昔人生,早已不可能重來了。於是,站在辛西婭的立場上,用這個機會向詹姆斯“復仇”似乎就是再好不過的機會——而她一開始就是對羅蘭等人這麼說的。不過,既然如此,為什麼她沒有滿足於約定好的七千萬英鎊?在此,值得玩味的有兩點:

一、辛西婭不知道枝村掉包了真品和贗品,那麼在她看來,面前這副托馬斯仿作的《倫敦之雪》,就是值得曾經“認可”他的詹姆斯以“把外面所有的豆罐頭豆買下來”的高昂價格來拍下的佳作。也就是說,辛西婭以與“欺詐師”身份相符的方式,在另一個意義上實現了曾經和托馬斯的暢想,或者說,完成了她自己曾經對於托馬斯的畫作抱有的期待。

二、另一方面,更有意味的是,“一億”在這裡或許超出了確切的數字(超出了“定個小目標”意義上的“一個億”),因為在往昔的對話場景中,托馬斯和辛西婭都沒有明確地說,“把所有豆罐頭都買下來”意味著多少錢。就此而言,如果說辛西婭對於托馬斯成名後畫作的價值所抱有的期待,在這場欺詐的拍賣會上呈現為驚人的數字(從五千萬、七千萬到一個億),那麼最後這“一億”的數字的意義,已經超出了具體數字本身,超出了可衡量的價值——就像她始終帶在身邊的那枚素描的戒指,從一開始就是“真的”東西:兩人純粹的感情和純粹的理想、兩人的“純粹”。因此,“一億”意味著無可衡量,意味著比高更高、比大更大,這也就是為什麼辛西婭的競價超出了羅蘭的算計和預期,超出了整個計劃的控制範圍;同時,通過這種象徵著無限誇大的儀式,辛西婭和托馬斯也才能將兩人往昔的“純粹”如其所是地、恰如其分地埋葬和接受,既不否定它,也不迴避它。更不必克服它。

沒有妥協、沒有反轉、沒有詭計,而是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努力;沒有狗血劇情,沒有跌宕起伏,而是在日常生活裡相濡以沫。——這種單純樸素的生活方式,在機關算盡的“反轉”構造中,不是在“第一層”,而是在“第一億層”。它是絕對的、無限的,它會在意想不到的時刻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現“被壓抑者的復歸”。

動畫信息

大欺詐師
中文名:大欺詐師
原 名:GREAT PRETENDER
又 名:詐騙之王 / 頂級欺詐師 / 大師欺詐 / グレートプリテンダー / グレプリ
首 播:2020-06-02(日本網絡) / 2020-07-08(日本)
IMDb:tt11680468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