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與反思,存在與繼續----GUNDAM OO系列簡評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9-14 02:52:14 作者:內牛五方 Language

事先說一下,這是基於筆者看完劇場版後綜合自己的各種想法寫成的。豆瓣上牛人很多,但是感覺對這部劇場版評價不高,有點怨念。完全原創,歡迎拍磚,不感興趣的馬上點紅叉叉離開。 藉著看新劇場版的契機,順帶把TV版的OO重新回顧了一遍。劇場版的最後,OOQ 和滿地的鮮花融為一體時,真的是淚流滿面。“我們終於相互理解了。”各種的感動震撼,難以言狀。追看了兩年的動畫,完結了。 雖然劇場版的劇透和熟肉出來以後有很多人大呼看不懂。“外星人?”“那朵花什麼意思?”“剎那最後成金屬人了?”“最後連各位主要角色的結局都沒有交代一下就完結了,有虎頭蛇尾的感覺”等等的怨念成了主流,但個人認為,劇場版一方面把兩季TV動畫的內容做了一個很好的結局交代,另一方面,也試圖將GUNDAM的主題從以暴制暴反思戰爭昇華到相互理解。從這一點來說,OO系列已經做的很好了。 一、寫作動機 首先說一下個人寫這篇評論的動機。 很多人--至少我周邊的人都認為,動畫片是哄孩子玩的,給小孩子看的,幼稚。到我們這個年齡階段,看過的動畫片可以做成一個相片簿子,待日後拿出來哄自己的孩子了。而涉及到日本動漫時更會蒙上一層民族主義的色彩。所以,當我看動畫時,總會有人鄙視。但就個人來說,從動畫中學到了很多(筆者看的日本動漫較之歐美動畫多,好萊塢的動畫電影也有一定涉及,但總是不自覺地聯想到了它的商業大片)。對於個人來說,看一部動畫作品,就像看電影一樣,讓我感動過了,有所觸動,有所思考,這樣就夠了,並不一定要去追求其中所反映的有什麼所謂深刻內涵或者主題(那有可能會譁眾取寵,濫竽充數,況且這類東西從來都沒有什麼定論)。 因而,在寫評論時就難免會帶有一些個人的色彩在裡面。 記得當初在看一些SEED的評論時,有人提出了一個問題,就是所謂“主角本位”。即不自覺地將自己帶入到主角的思考方式中,這樣難免會將主觀色彩摻雜在裡面。況且這又是僅僅對人物評論來說的,涉及到劇情什麼的可能會更麻煩。 因此,在這篇評論裡,筆者力圖撇去個人的一些感情色彩,儘量以一種客觀的角度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又由於原作的設定和故事背景非常複雜,我僅想借本文闡釋自己對一些問題的看法。類似於隨筆性質的吧,做藝術作品的賞析,需要很紮實的理論功底,目前我還沒達到,僅僅就幾個感興趣並且有想法的方面談談。 高達OO系列,是個人比較喜歡的一部作品。 無論從整體的風格,還是人物塑造,劇情等方面,給人一種很精良的感覺,鋼鐵的味道十足。 這部作品也是筆者迄今為止,唯一追看到底的動漫連載。伴隨我走過了高三,大學兩年半的時光。追看一部連載的影視動漫,其中的滋味,恐怕只有經歷過的人才能知道。(記得去年二月底正是第二季完結時,最後兩集在學校機房看的直播,像看啞劇一樣,非常難受,但依然被劇情和場面所折服。當24話裡OO-Raiser啟動了TRANS-AM BUSTER系統,大量的粒子充斥宇宙空間,場面非常壯觀美麗,差點在機房裡歡呼出來ORZ)因此,它所帶給我的震撼,觸動,一直延續到今天看完劇場版。 二、關於GUNDAM,以及OO 先說一點宏觀的看法。 作為日本動漫中的國民級作品,每一部G系列的作品都會引發廣大愛好者的關注和討論,而G系列能夠保持三十多年的長久不衰,重要的一點就是其所揭示出來的主題具有全人類的接受度。請原諒我的不自量力,對於沒有太多涉及老一代UC系列作品的筆者來說,任何的談論劇情無異於班門弄斧。所以僅能從風格或者主題等方面泛泛而談。G系列一貫的風格是寫實,正是通過精細的背景和資料、人物設定,加上覆雜而又有深度且富有悲劇色彩的故事情節,才吸引了一大批成年觀眾和追求深度的觀眾。因而,幾乎每一部G的作品都是嚴肅題材的設計(SEED可以排除在外,它的過程是狗血的,但主題同樣走向深入),而其所反映的主題和內容也是一以貫之的,即對戰爭,人類命運,生命的意義等的探討。慣用的手法是,將個體的生命放置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思考存在的價值,並嘗試尋找戰爭的根源,悲劇的源頭,以期消除戰爭的產生。從這個層面上理解,G的內涵具有廣泛的認同群體。 有關主題—從反思到理解 OO這部作品既是GUNDAM系列動畫的第12部作品,也是在新世紀裡SEED系列走向極端商業化之後的一次迴歸。總體來看,作為監督(即導演)的水島精二算是給觀眾交了一份合格的答卷,並沒有讓日升的這塊金字招牌再次被商業化吞噬。 但對於廣大鐵桿的GUNDAM 粉絲來說,雖然劇場版的結束意味著整個OO系列的完結,但它留給我們太多的話題可以去爭論考證。 我並非硬科幻的愛好者,對於作品中龐大而嚴密的科技政治方面的設定沒太大的研究興趣,但單是製作方在這部作品裡想要傳遞給觀眾的東西就有點令人難以理解了。 至少是似乎難以符合G系列一貫的主題和表現思想。 尤其到了劇場版,竟然史無前例的和外星人幹起架來。對於自1991年F91以來唯一一部原創的劇場版來說,確實有點彆扭。 個人認為,OO這部作品,從TV版的走向來看,還是很好的貫徹了“反戰”這個主題的(從屢次發動戰爭的日本人嘴裡聽到這個詞真有點不爽)。重點通過戰爭衝突給普通人帶來的肉體和精神上的傷害來表現戰爭的非人道性,同時又通過戰爭的親歷者,參與者甚至是製造者來探討戰爭狀態下的個人的生存狀態和生命的意義,表現生命的脆弱和人性的扭曲,在最後,還比較少有的探討了GUNDAM這種具有壓倒性力量的武器究竟在戰爭中充當一個怎樣的角色(殺人工具,還是促成人類交流理解的橋樑)。 這裡有必要廢話兩句,對於戰爭的敘事手法和視角,已經從傳統的宏大史詩型的宏觀轉向充滿個人體驗和敘述的微觀。這既是文學的走向,也是影視藝術的趨勢。它代表著對於戰爭的描述和體驗更多的代表了個人的情感和經驗,從這個角度來說,現當代的戰爭敘事給人的感覺更加真實可感。也更容易使讀者或者鑑賞主題進入到思考中。 而OO這部作品還不止想表達這些。作者最終想表達的,並不僅僅是反對戰爭,祈求和平,導演試圖更深層次的解決人性中的問題和缺陷,即戰爭產生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歷史政治的進步,並沒有阻止悲劇的反覆重演,愈加發達的先進技術只是將武器賦予了更加殘忍的功能,但是作為武器的生產者和使用者,人類並沒有拜託戰爭,人性中最醜惡的一面在不斷的衝突和戰爭中反覆得到強化。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便提出了對話,理解等一系列的命題,指出人與人之間唯有通過徹底的交流才能真正相互理解,進而消除分歧與誤解,並停止衝突。 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很“虛”的一個東西,因為相互之間的真正理解是可以為不同的人肆意更改其含義的,本身的模糊性就會導致方式和手段的大相徑庭。這種不同,在第二季中以A-Laws和天人的對立集中體現。 而為了解釋和貫徹這層意思,導演將其賦予給了GUNDAM本身。在劇場版中,G的作用就已經超過了戰鬥武器的含義,OOQ這臺機體,根本就沒有參加戰鬥,而是成為了和外星種族交流的中介,是“和平與理解的使者” 我們不妨再深入一些,對於這種身高18M的人形兵器,富野老師在最初創造出來的時候可能並沒有想太多,但是一代又一代的GUNDAM製作人賦予了這個冰冷的機器某種哲學上的意味。它甚至可以被理解成為人類在戰場上的化身。面對面的肉搏被機器裝甲所掩蓋,但戰爭的本質仍然沒有變,它所迸發出來的非人道姓和人類本性中的攻擊天性得到了更為直觀的體現。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種“隱蔽的肉搏”甚至比直接的白刃戰更為血腥,它可以將人的恐懼和殘忍無限的在機械中延伸,最後將人自己吞噬。GUNDAM的提出,就是將這兩種戰爭模式合二為一,繼續探討人類自身的存在問題。 只是這次的OO,水島將G的內涵明確定義為交流和理解的橋樑。 在每年數量龐大的日本動漫作品中,對話和理解的主題並不少見。以至於故事結構,情節發展頻頻雷同。這次OO的劇場版就被不少人譏為超時空要塞F,天元突破,蒼穹的法芙娜,EVA等等一干作品的翻版。但至少,兩季的TV動畫加上一部劇場版,導演已經將想表達的東西很好的傳達給了觀眾。 有關劇情--- 總體大於局部 說完了主題方面,再看看劇情的安排。評價OO這部作品,應該將兩季TV動畫和劇場版放在一起。 可以看出,作者對於故事的架構是費了一番心思的。大體上遵循伊歐利亞.舒恩貝格(故事的關鍵人物,其中的一些重要設定都是他在故事發生三個世紀之前完成的)為人類設計的路線進行的。第一步,通過擁有GUNDAM的武裝組織C.B對世界的衝突進行武力介入,通過這種以暴制暴的方式促進世界的統一;第二步,在形式上的統一之後,對全人類的意識進行統合,消除紛爭,達到共同的理解,為即將到來的對話做準備;第三步,將人類推向宇宙,同異種生物進行對話。即是一條破壞---再生---對話(理解)的路線。分別對應動畫的第一季,第二季和劇場版。 由於各個階段的側重點不同,所以我們看1,2和劇場版的感覺不同。第一季給人的感覺就是各種勢力,機體,戰術戰略的運用令人眼花繚亂,不一而足;第二季則多了許多的政治色彩的描寫,略顯沉悶。這個階段除了形式上的統一外,還將轉入人類意識的統一(實際上這方面的工作在第二季並未完成,而一直到了劇場版結束才有了一個交代)。在劇場版中,人類在自身尚未達成相互的理解、意識尚未統一的情況下就被迫同異種生命體進行對話,這種人與人相互之間的不理解又進一步擴大為人類和異種外星生物之間的衝突。但最終,人類和ELS還是得以相互理解,人類自身可以真正進入宇宙。從這個角度來說,所謂ELS也好,外星人也好,都是催化劑,客觀上加快了人類自身達成相互理解的進程。 我想許多人認為劇場版難以理解,劇情狗血的原因也在這裡。表面上看,劇場版在G的歷史上第一次加入了外形生命對戰的情節,顯得有點不倫不類,實際上還是為了表達“人類理解”這個一貫的主題,還是關注人類自身的問題。 ELS的設定比較有意思,希望共享其他生物的思想,這何嘗又不是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基礎呢。所以,內在的東西還是沒有變,並不是像看到的那樣,和人打架玩膩了,找個外星人玩玩不,只不過這次角度有點新穎,也算是對G系列的一次創新吧。 三、關於人物 從劇情和主題的分析可以看出,人類全體的理解是一個集合全體意識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人與人之間通過徹底的交流和對話,達成相互間的理解。但對個體來說,這並不意味著個體話語意識的毀滅,而是一個求同存異的過程。 那麼這個思維上的超越是如何完成的呢。作品中設定了一臺超大型的量子計算機VEDA,通過VEDA及其生物體終端變革體來引導輔助人類完成,實現最終的進化。這就面臨兩個問題,第一,變革體嚴格意義上說是人造人,具有自身獨立的意識思考,又由於他們和VEDA連接,得以共享器海量的資料信息,結果就是變革體擁有超過常人的能力,其本身會不會產生“人上人”的想法呢;第二,對於人類來說,變革體的出現,是對自身存在的巨大挑戰,這將涉及不同種族之間的共存問題,尤其是和一個能力、壽命等各個方面都遠遠超過自己的種族共存。 相似的問題,在SEED系列中也有體現。進化了的人類和普通人,由於各個方面的差距,能否取得共存。這個問題不僅是科幻作品中常常表現的,也幾乎已經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是問題了。 儘管在作品中,變革體的出現僅是一種過渡,是為了真正意義上的“純種”的人類變革者的出現而服務的,但對於種族之間的共存問題,卻是很現實。 主角 劇場版的標題很有意思“A wakening of the Trailblazer”香港方面的翻譯是“先驅者的醒覺”,大陸的字幕組翻譯成為“覺醒的先驅者”,個人傾向後者。這個覺醒的先驅者,就是剎那。 作為OO系列的主角,剎那的成長是本片的一大看點,他對於GUNDAM、戰爭、人類、生存等問題的認識和整個劇情同構在了一起,而作為第一個純種的變革者,剎那率先完成了人類的進化並自覺引領人類進行對話和解。這樣他就成為了人類的先驅(在劇場版結束前,人類中的純種變革者僅有剎那一人),在人類尚未取得理解的情況下,他必須肩負起促成人類的理解,真正走向宇宙。 在對剎那這個人物的刻畫上,他個人的思想認識的變化和劇情的發展保持了一致。而在劇場版中剎那所扮演的對話者的角色也最終將他自身的認識和全人類的統一在了一起,即交流與對話才能取得理解和共存。 剎那個人的經歷似乎有一種殉道者的姿態。少年成長在戰火紛飛的中東,自己就是一名少年兵,重複著殺戮和死亡,對於戰爭暴力深惡痛絕。這樣一種設定不同於以往的G系列的主角很多都是意外捲入戰爭的背景設定,從一開始似乎就決定了剎那的道路要比其他主角更為深刻坎坷而富有悲劇意義。省去了對戰爭從無知到恐懼到厭惡到最後下決心結束戰爭的傳統主角心理路線,剎那的成長更加側重於對自身存在的關注。 從第一季的單純戰鬥以證明自身的存在,到第二季從破壞到再生的戰鬥,再到最後劇場版的交流理解取得共存,剎那的認識一方面體現了其作為個體生命對自身存在的認識變化,另一方面也是對人類存在狀況的關懷。從這個意義上說,剎那這個角色已經自覺地放棄了常人的幸福,而選擇成為一種教父般的存在,或者說,是人類的代表。 剎那的名言“我就是GUNDAM(おれはガンダム)”被許多人傳為口頭語,實際上也是對於GUNDAM這種兵器的定位探討。導演試圖通過主角來傳達這麼一種意思,即G實際上就是人類的代表和化身,剎那作為引導人類走向變革的先驅,理所應當的負責詮釋G的含義。水島讓剎那說了無數遍“我是GUNDAM”實際上就是想將G的含義明確。 還要說的一點,劇場版最後變成金屬人的剎那和年邁的瑪麗娜公主相擁在一起,並不意味著兩人在感情上的認可,而是理念上的認同。所以到了最後,剎那同學還是沒能收穫自己的愛情。 在劇場版的最後,巨大的ELS母星變成了一朵花,在宇宙中綻放。這似乎是很多人無法理解的地方。個人認為,這也正是主題昇華的地方,和後面的滿地鮮花覆蓋的GUNDAM相照應。ELS在同剎那的對話中真正理解了人類,不再選擇侵蝕人類,同時又得以共享VEDA和剎那的思想,那朵花,正是反映了剎那個人的美好願望,對幸福的願望和理解的願望,也算是人類向著理解的進步吧。 關於存在的探討,個人認為,這次導演不僅探討了個體和全體人類的存在感,還試著對GUNDAM這種巨大的人形兵器的存在意義進行了深入思考。相信看過動畫的朋友都還記得,第二季的ED2,最後一個畫面,殘破的G覆蓋滿了鮮花,這似乎正好和劇場版最後的畫面相照應,都是滿身鮮花的G,一方面表達了作者“GUNDAM應該成為和平的契機,而並不單單是武器”另一方面,似乎也認為GUNDAM可以成為人類交流的橋樑。從這個意義上說,G的存在意義和作品最終的主題同構在了一起。 其他 作品中還有一個人物形象感覺比較有意思,即沙慈.克羅斯羅德。他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經歷了天人組織的整個活動過程,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真實的角度來觀察戰爭。在第二季裡,導演有意識的將他的想法和天人組織的理念放在一起作對比,一方面反映出了平常人對於戰爭,生命,未來等問題的看法,另一方面,也在旁觀者的角度觀察主角們的活動究竟具有怎樣的可行性。這實際上就是戰爭敘事走向個人話語後的不同身份的問題。同一個事件,親歷者和旁觀者的感覺是不同的,沙慈的視角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普通人的思維模式,故事也在這個角色的觀察中更加真實富有生活氣息。 需要強調的一點,G的作品裡,從來沒有什麼絕對的善惡對立,僅僅是各種不同的勢力,為了自己的理念,利益而採取的不同行動,這也是G系列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吧。 四、比較OO和EVA----僅限於個別方面 事先聲明,任何將OO和EVA放在一起比較都會招來批評,所以筆者在這裡僅想對這兩部作品所展示出來的一些問題表明一下自己的看法。 作為日本的另一部國民級動畫,EVA的出現有點戲劇化的色彩,並不同於GUNDAM系列有著長久的熱度和深厚的觀眾基礎,EVA的出現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短期內就產生了巨大而持久的社會影響力。大量的心理分析手法的運用,濃厚的宗教背景設定,都令EVA的內涵難以理解。 但個人認為,EVA所要表現的,主要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孤獨困境和交流的障礙,那種永恆的孤獨與生俱來,尤其在幾位主要角色身上這種交流的困境尤為明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相互之間的恐懼和偏見,在殘忍的戰爭面前更加威脅到了存在的本身。 OO和EVA相比較,有一點值得注意,即主要角色都處於一種非常態的環境中。在這個設定下,個體生命面臨著最為嚴酷的生存考驗,顯得尤為弱小無助,一切的日常生活程序都被顛覆瓦解,只剩下個體最基本的生存本能。這個背景中,人性中的種種扭曲和不堪都會被無限的放大。 在EVA中,我們可以感覺到,主角們之間的關係一波三折,始終處於一種不安的危險狀態,而OO中,這種衝突則側重表現在GUNDAM MEISTER們之間,以及他們和世界,和普通人之間的理念衝突,生存方式的衝突。 這也許是很多日本動漫中所流露出的態度。而交流與理解的困境,無疑加劇了這種存在的危機。難以相互理解,難以相互交流,使得人的生存始終面臨著孤獨和恐懼。這又和全人類的孤獨感相呼應。 各種孤獨的困境,渴望交流的困境,使得相互理解的願望尤為強烈,除了平常的交流途徑之外(這些方法看來並不能奏效),作者還試圖從人類的宏觀角度解釋這種無法交流的困境。 OO中,正是人類因為各種的矛盾,能源,宗教,種族等等的差異,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並不能達成完全的理解與對話,才導致戰爭的悲劇一再重演;而EVA中,這個表現過程則大部分掩蓋在宗教背景設定的外衣下,更多的是在表現這種不理解,不認同之後的結果,但我們僅僅透過幾位主角之間的表現可見一斑。面對這種具有群體無意識性質的困境,導演通過不同的辦法予以解決。EVA中的解決方法主要是“人類補完計劃”,將所有人的絕對領域中和,使所有生命重新回到LCL之海,達成人類在意識上的補完;而OO中,這種完全徹底的交流主要通過OO—RAISER所釋放的高濃度GN粒子製造的空間集合人們的意識,而最終的進化則是藉助純種變革者的覺醒達成全人類覺醒來完成的。 所以到了劇場版的最後,瑪麗娜和變成金屬人的剎那相擁在一起,說“我們相互理解了”實際上也就是作品的主題,理解對話,在人類,戰爭和未知領域得到了統合,真正融合在了一起。 尾聲 磨磨蹭蹭,寫寫改改的折騰了兩天,把這篇評論寫得差不多了。算是個人的第一篇動漫評論吧,也醞釀了很久。僅僅是把個人的一些想法寫了出來,其中肯定有不足。而且感覺很多問題都沒有說清楚,一些想法不太好表達,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創作的困境和文語轉換的障礙麼。 對於OO這部作品,爭論很多,惡評也不少,看來劇場版的完結註定要使這部作品譭譽參半吧。 借用作品裡的術語,看懂的算作變革者,罵它的算作普通人,那麼大部分都還沒進化,但是聲稱自己看懂的又有一部分是偽變革者,並沒有完全進化。但總而言之,各種人群都應該相互理解,取得共存吧。 不容否認的是OO似乎比較熱忠於說教,這種口吻似乎有點重了,本身劇情就有點令人費解,再加上喋喋不休的說教,難免讓人厭惡。 個人喜歡就好。 以上。 2010/12/29 2010.12.27 先行試看版 2010.12.28 第一次修改,第二次修改 2010.12.29 最後修改定稿 2011.4.10 大幅度增刪修改完成

動畫信息

機動戰士高達00 劇場版:先驅者的覺醒
中文名:機動戰士高達00 劇場版:先驅者的覺醒
原 名:劇場版 機動戦士ガンダムOO -A wakening of the Trailblazer-
又 名:Mobile Suit Gundam 00 Film -A wakening of the Trailblazer- / 機動戰士高達OO劇場版
首 播:2010-09-18(日本)
IMDb:tt1726286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