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彌助重生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26 21:29:49 作者:zitsunari Language

1581年3月27日,勢如破竹的日本大名織田信長即將在京都皇宮外,舉辦一場盛大的軍馬演練。儘管如此,他還是抽空接見了意大利籍傳教士範禮安,以及隨行的一位「黑坊主」(黑男孩)。

縱觀整部日本史,信長都以好奇心熾盛、眼界開闊著稱,連他也未見過這般膚黑如牛、擁有匹敵十人之剛力的人類,以至於懷疑對方用墨塗了身體。於是,信長令這位二十六七歲的「黑坊主」當場寬衣,以水擦洗皮膚。結果可想而知:皮膚並未褪色,水也沒有染黑。由於信長的家臣太田牛一所撰的回憶錄《信長公記》和傳教士路易斯·弗洛伊斯的書信、報告對此事都有記載,可以通過互證確保真實性。

這次宿命般的相見改變了「黑坊主」的餘生。信長向範禮安發起談判,買下這個黑人,替他取名「彌助」,並給予他武士身份,從此極盡厚待他。彌助因此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外國武士,也是唯一一個留下名字和事蹟的非洲武士。

這已經是他的同伴們望塵莫及的殊榮了。誰又會想到公元2021年,彌助再掀一股黑旋風:以他為主人公的動畫電影《武士彌助》4月29日上架Netflix;幾乎與此同時,日本電子遊戲廠商光榮特庫摩宣佈,新作《戰國無雙5》不僅破天荒地讓彌助登場,更將他設定成重點人物。

為什麼彌助能走紅世界?為什麼是彌助走紅世界?

掠影 | 遭遇火箭式提拔 命運大起大落

彌助早年的生活缺乏記載。即使是他的國籍,至今也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等不同說法。合理的推測是,範禮安從葡萄牙出發來亞洲的途中取道葡屬東非(今莫桑比克),在當地買下彌助作為奴隸;或者是彌助先被人賣到印度,在那裡和範禮安相遇。

當時,非洲人在亞洲已經不是新鮮事物。漫長的中國歷史上,崑崙奴、黑坊、僧祇奴等稱呼屢見於史籍,儘管絕大部分應該是來自東南亞諸國的矮黑人,即尼格利陀人,但很可能也有一些是非洲人,即尼格羅人。1557年,葡萄牙人嚮明政府租借了澳門,並將數千名非洲黑奴帶到此地。他們除了從事體力勞動,偶爾也表演音樂。少數語言能力較強的人學會了廣東話,併為中國僱主工作,藉此逃脫奴隸身份。他們也出現在明代士大夫的文字中,被稱為鬼奴、黑鬼、黑番鬼等。所有這些非洲人都沒有留下姓名和生平。

另一邊,日本人的世界觀正悄然拓展。過去日本人只在乎以中國為核心的傳統亞洲,也即是日本人心中的文明世界。但明日貿易生變後,日本請求恢復通商,遭到明政府拒絕。恰在此時,耶穌會傳教士抵達日本,帶來新的武器、宗教和觀念。這一頁歷史後來被稱為「安土桃山時代」,在這段與世界的遭遇期,日本人往往擁有一種積極的好奇心,對新事物罕有先入為主的抗拒。當織田信長接過傳教士所贈的地球儀,並聽對方介紹了地球的構造後,贊同地說「合乎道理」。這表明信長這樣的佼佼者已經意識到傳統亞洲以外的世界之廣博。

所以見到彌助時,信長對他的喜愛自然溢於言表。短短一年內,信長不但賜他私宅和腰刀,讓他做貼身侍衛,為自己持武器,甚至有栽培他當城主的打算。

1582年,在殲滅了宿敵武田家後,信長帶著彌助巡視了武田舊領,並在歸途中會見盟友德川家康。家康的家臣在日記裡特別提及了彌助的地位:「原本由傳教士帶來的黑人,膚黑如墨,身長六尺二分,名為彌助。不像信長的奴隸或下人,而是領受俸祿的武士。」

此時的彌助或許和信長一樣志得意滿。但一個多月後劇變遽起,明智光秀髮動叛亂,包圍了本能寺,離統一日本近在咫尺的信長命喪火海。彌助突出重圍,前往信長長子信忠處報信,並和信忠一起抵抗光秀,結果戰敗被捕。

和信長相比,光秀的個性是另一個極端。他深沉隱忍,恪守傳統價值,試圖恢復被信長摧毀的舊秩序。光秀非常輕視彌助,說黑奴不是日本人,而是不明事理的動物,所以饒他不死,將他送往京都的南蠻寺(基督教堂)安置。

至此,彌助有據可查的故事斷了線,如風箏飄遠,消失在天際。信長、光秀等人也如走馬燈般,從歷史中匆匆掠過。然而不久後,各地卻浮現與彌助相似的身影。弗洛伊斯在《日本史》裡記載,1584年的沖田畷之戰中有位黑人善使大炮,他的領主正是受範禮安施洗的大名有馬晴信。而在一些創作於彌助消失後數年的繪畫作品中,也不約而同地出現了疑似黑人武士的形象。他們有時身穿西式正裝,看起來頗有地位;有時又在一位大人物面前,和日本武士比賽相撲。

這些神祕的黑人會是彌助嗎?又或者,還有別的黑人當上了武士?歷史藏起了答案,卻恰恰為後人提供了想象和演繹的空間。

還魂 | 呼應非洲獨立 生平重新被髮掘

此後幾百年,彌助的故事未能廣為流傳。學者藤田綠在《非洲「發現」——日本對非洲印象之變遷》中的研究或許能解釋這一點:德川家康摧毀了安土桃山時代。他建立的江戶幕府鎖國兩百餘年,令日本人很少再關注亞洲之外的世界。外國人即便偶爾闖進日本人的視野,也難逃負評。明治維新及隨後的國際政治潮流改善了日本人對歐美人的看法,但非洲人在日本人眼中,往往仍是奴僕或異類的代名詞。

20世紀的時代主旋律悄然改換。擅長曆史題材的童書作家來棲良夫幼年時在教室牆上見過一幅地圖,當時非洲大陸正被歐洲人「嚼爛」;但到了1960年代,西方世界急速左轉,民族獨立的浪潮席捲了非洲,日本知識分子也深受反戰、反帝思潮影響。出於對狂熱時局的樂觀,來棲良夫從彌助的故事中汲取了靈感,創作出童書《黑助》,以獲解放的黑奴暗示獲解放的非洲。

乍現於四百年前的非洲青年彌助還魂了。《黑助》是史上首個以彌助為主角的作品,不但完整呈現了他的史實生平,還虛構了此後的情節:被送到南蠻寺後,這位黑人英雄感到疲憊和低落。在名為《非洲之夢》的末章,他夢迴故鄉和童年,默默哭泣。由於面向兒童讀者,《黑助》淡化了戰爭的殘酷,突出有趣的文化差異和感人的思鄉之情。

隨後,在遠藤周作1971年的小說《黑ん坊》中,彌助卻以丑角身份亮相。這位主人公膽小怕事,最大夢想就是吃飽睡足。在故鄉時因不善狩獵,被賣給奴隸販子。即使到了日本,他也只滿足於扭腰送胯地跳舞以供眾人取樂,「卟、卟、卟,噗、噗、噗」地用放屁奏樂,還頗為得意。

由於把黑人塑造得如此愚蠢,加上標題「黒ん坊」一詞通常被認為暗含貶義和歧視,這部作品在1988年絕版。學者神谷光信認為,作為對種族問題相當關注的作家,遠藤周作恐怕無意冒犯黑人。他借鑑了江戶時期的滑稽文學元素,其筆下無論是身居下位的黑奴,還是執掌權柄的大名,都是荒唐可笑的。有別於來棲良夫對局勢的樂觀,透過遠藤周作的悲憫眼光,有心的讀者看到的不止是嬰兒化、動物化的黑人,更是其背後那個曾長期被殖民的非洲。

再起 | 滲入流行文化 形象百變

1990年代初期,公眾中知道彌助的人還很少。但轉機也於此時萌生。隨著媒體形態的拓展,流行文化空前興盛,彌助的存在感漸趨強烈,即使都是以配角的地位出現。

首先是NHK的大河劇。1992年的《信長:日本國之王》和1996年的《秀吉》中,儘管戲份有限,在眾多出場人物中,彌助仍給觀眾留下了印象。

有別於大河劇的嚴謹,動漫、小說、電影和舞臺劇往往更隨意地戲說。2005年的漫畫《戰國鬼才傳》中,彌助發現害死信長的禍首其實是明智光秀背後的豐臣秀吉,於是與秀吉為敵,並將秀吉的陰謀告知主角古田左介(即古田重然)。2009年的漫畫《戰國八咫烏》恰好相反,把彌助設定成一騎當千的猛士,以奴隸之身加入「死靈兵」侵略日本,後被秀吉的人格打動而投降,成為秀吉手下。同年的漫畫《信長協奏曲》則主打穿越,讓非裔美國少年棒球員穿越到日本戰國,以假彌助的身份陪在主角這位假信長身邊。

彌助的大銀幕首秀是2007年的《大帝之劍》。這部奇幻色彩的武士片改編自暢銷作家夢枕獏的系列小說,阿部寬飾演的主角是彌助的孫子。舞臺劇《桃山街頭舞團》講了一個更離奇的故事:彌助從本能寺倖存後試圖賺錢回非洲,卻陰差陽錯地和另外三位倒黴鬼組成了街頭舞團,他在其中擔任鼓手。

更具全球影響力的是電子遊戲。日本遊戲廠商光榮(即光榮特庫摩的前身)自1983年起發行策略遊戲《信長之野望》系列,登場角色囊括了上千名歷史人物。2013年該系列推出第14代「創造」時,一位長著黑人面孔、名叫彌助的新角色讓老玩家們頗感新鮮。有趣的是,彌助雖擁有91點武勇值,是罕見的猛士,智力值卻只有35,更誇張的是政治值為8,低到刷新整個遊戲的下限。彌助或許不通日本文化,但若真的愚笨至此,又怎能做到弗洛伊斯記載的那樣——「這黑奴會一點日語,所以信長永不厭倦地與他聊天」?

2017年,光榮特庫摩和索尼互動娛樂發行了動作角色扮演遊戲《仁王》,目前累計全球銷量已超300萬份。此遊戲的原始靈感來自黑澤明的未完成劇本《鬼》,主角是為德川家康而戰的英國白人威廉·亞當斯。威廉會與名叫「漆黑武士」的敵人決鬥,對方因為曾被織田信長拯救而心懷感恩,設法復活信長。顯然,漆黑武士就是彌助。玩家要想過關,必須操作威廉擊斃彌助。隨著動畫演出,彌助臨死前的眼神變得複雜,仿若洞悉了世事。

領軍 | 借時勢躥紅 躋身平權icon

織田信長的人格魅力在當時便無人匹敵,至今也仍是最受日本民眾喜愛的歷史人物。與他有關聯的任何人都沉浸在他的榮耀和聲望中,彌助當然也不例外。置身於以「下克上」聞名的戰國亂世,彌助對信長從一而終,以報答其恩情,他們之間這段令人豔羨的知遇故事即便如今聽來仍頗具傳奇色彩。人們不難想到,即使不是彌助,信長也不乏對出身寒微之人破格提拔的案例;但如果不是信長,彌助是否還有機會從黑奴變身成受人尊敬的武士呢?

盡忠事主是舊日的美德,但對2021年的世界來說,或許未必貼合時代精神。有鑑於此,《武士彌助》在劇情上自由發揮,以本能寺之變後二十年的日本為背景(有趣的是現實中這已經是安土桃山時代的最後一年,事實上在安土桃山後期,豐臣秀吉已經開始改變織田信長那種擁抱外來事物的姿態,開始懲罰它們),講述退隱的彌助重新出戰,幫助百姓對抗邪惡的野心家,守護正義與和平的故事。儘管添加了機甲、熊女、符咒、變種人、超能力等元素作看點,卻仍逃不開對彌助身份的關注。反派們激怒彌助,試圖讓他承認喜愛的歷史人物。與他有關聯的任何人都沉浸在他的榮耀和聲望中,彌助當然也不例外。置身於以「永遠被膚色定義,不管身穿何種盔甲仍是奴僕」的命運,但彌助早已不再侷限於為某一位大名效力,他只是冷冷答道喜愛的歷史人物。與他有關聯的任何人都沉浸在他的榮耀和聲望中,彌助當然也不例外。置身於以「我沒有主人」。《武士彌助》添加了不少這類虛構的對白,令這版彌助的精神境界比歷史原型走得更遠。

為英文版《武士彌助》中彌助配音的是非裔美國演員勒凱斯·斯坦菲爾德,他在電影《猶大與黑彌賽亞》中奉獻了精彩演出,提名本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值得注意的是,本屆奧斯卡比往屆更加頻現黑人民權運動題材。例如,《猶大與黑彌賽亞》講述名噪一時的美國黑人極左組織黑豹黨的內鬥,這個組織的遭遇在《芝加哥七君子案》中也佔據不小篇幅;而片中黨內高層多次提及的精神導師馬爾科姆·X,則是《邁阿密的一夜》的男主角——《芝加哥七君子案》和《邁阿密的一夜》也出現在奧斯卡名單上。這三個故事都發生在風起雲湧的1960年代,也就是來棲良夫用《黑助》第一次寫出彌助故事的年代。

與其說這些黑人民權運動電影巧合地為去年達到高峰的BLM運動寫下注腳,倒不如說是近年來平權音浪日趨激烈,必然催生出更多這類作品。「黑豹」查德維克·博斯曼也曾計劃主演真人電影項目《彌助》,可惜他去年病逝,項目難產(其遺作《藍調天后》也提名了本屆奧斯卡,同樣是黑人民權運動題材)。如今《武士彌助》上架、特別是《戰國無雙5》顛覆性地將彌助設為重點人物,其中究竟有幾分投機心態或可另論,卻很難說未受前述潮流的影響。

通過彌助的故事,創作者和公眾正發現,即使是歷史上較黑暗的時期,亦有些光明存在於世上某處。在一個無懼與世界建立連結、提倡學習外語、擁抱新鮮技術、接納不同者、讚美異國情調的開放社會裡,人們不必總被偏見束縛,像彌助這樣曾因身份飽受歧視和壓迫困擾的人,仍有機會脫穎而出,開拓一片天地,並引領潮流。也因為如此,彌助才成為激勵今人包容、進取地生活的象徵,他的故事被頻繁地演繹,名字也一遍遍得到讚頌。

■ 近幾年,彌助還以這些方式露過臉

·2016年10月,在聖保羅時裝週的相關活動期間,巴西說唱歌手埃米西達發佈受彌助故事啟發的歌曲《彌助(祝福,讚美)》,融合了巴西與東方音樂元素。

·2016年11月,三菱在莫桑比克推出以彌助命名的L200 限量款Yasuke特別車型。

·同年,莫桑比克藝術家馬廷·若昂繪製了八幅關於彌助生平的水彩畫,現收藏於馬普托自然歷史博物館。

·2017年,非裔美國音樂人馬蒂·佈雷西等根據彌助的生平做了特別的詩歌爵士表演。

·2021年,莫桑比克作家卡拉內·達·席爾瓦因新冠去世。在他的小說計劃裡,彌助娶了信長的女兒,但最終他還是回到了莫桑比克島。


部分參考資料:

吳晗《崑崙奴考》

藤田綠《非洲「發現」——日本對非洲印象之變遷》

神谷光信《遠藤周作和非洲:「黑ん坊」》

托馬斯·洛克利《彌助:傳奇非洲武士的真實故事》

動畫信息

武士彌助
中文名:武士彌助
原 名:Yasuke -ヤスケ-
又 名:None
首 播:2021-04-29(日本)
IMDb:tt9310330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