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戲團的第一次洗禮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27 02:58:41 作者:Claudia Language

在我這次對老動畫巡禮中,《咪咪流浪記》無疑是一部最難描述,也最不容忽略的一個章節。首先,是由於流浪故事本身的包容性太強,很多細節在事隔數年後,記憶往往是模糊的。其次,主題歌過於經典,以至於凡是看過《咪咪流浪記》的人追憶起的第一印象,總是“我要,我要找我爸爸,去到那裡也要找我爸爸……”,這一段耳熟能詳的歌詞。甚至還可以進一步聯想起當年孫佳星演唱的粵語版的《星仔走天涯》,他與唱《邋遢大王》的那個小姑娘,在80後這一代人的童年記憶裡,可以說是相當火爆。一個即使放在今天來看,也是獨一無二的動畫片,完全可以用“野心勃勃”(僅指藝術層面)來形容。這一點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眼光——如此節奏緩慢、充滿人世蒼涼的現實主義作品,假如放在今天可以說不具備任何商業價值。但是,日本人偏偏把它打造成了一部感人肺腑的宏篇鉅製。對於那一時代的孩子來說,創作者的社會責任感確實另人感佩,誰說動畫片不用容入教育意義?,誰說給孩子們看的東西只娛樂要就可以啦?一部真正能把“意義”提升到如《咪咪流浪記》那樣高度的作品,我相信依然還是有它的市場的。只是現在的國內創作者缺乏藝術修養,更缺乏平和、自然的心境……

流於表面化的“教育意義”當然是不會讓孩子們買帳的。動畫片最忌諱的就是家長式的作風。我覺得大部分老動畫這點其實做的非常好。可惜,時代的浪頭太大,在操作上難免矯枉過正。現在生產的作品思想境界早已大不如從前了……日本為什麼能誕生如宮崎駿那樣的一代大師,我認為從早期的《咪咪流浪記》中就可以窺見一斑。強壯的腳本,是一部作品成功的關鍵。——在《咪咪流浪記》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很明顯的借鑑:一、維克多雨果長篇現實主義鉅作《笑面人》;二、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特別是費里尼的作品。前者賦予了《咪咪流浪記》以肉身,從法國背景,到格溫普蘭的貴族身份,再到流浪藝人於蘇斯的出現——可以這麼說:一部《咪咪流浪記》就是對《笑面人》的二次創作,導演故意弱化了《笑面人》中高強度的批判,特別是那些古怪恐怖細節一一作了刪減處理,從而更多地把筆墨放在對孩子美好心靈的讚頌,以及對冷酷現實的善良體味之中。這一“啟蒙運動”時期的手法,不僅是對現實中孩子們本性的照顧,更是在表現的手法上具有深遠的開拓意義。笑中有淚——是幽默創作慣用的、也是最高級的一種方法,早期默片大師如:基頓、卓別林等,都深刻諳此道。“找爸爸”只是流浪故事的表象,我覺得《咪咪流浪記》所呼喚的精神,或者說它所切合的人文色彩,正是意大利新現實主義電影中呼喚的人道情節。它賦予了《咪咪流浪記》以靈魂。在費里尼的《大路》中,賣藝成了一種對現實的反諷,無論遭遇多麼令人窘迫,奎因與農家女作為表演者,只要他們站在舞臺上必定面帶笑容。樂觀的咪咪也是如此,一路的馬戲表演在笑聲自有說不盡的辛酸,可這又算得了什麼呢?天真的小臉蛋永遠是微笑的。——尋找爸爸,是一個信念嗎?是的,它是一個信念,咪咪就是靠它走完這一路的。但是,當咪咪真正一步一個腳印走完這一路的時候,實際上,所謂的“信念”已經被愛的力量昇華了。這就是《咪咪流浪記》最與眾不同的地方。——積極地面對摧折,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不論他是高高在上的權貴,還是馬路呻吟的乞討,人,只有去愛自己的同類,才會被同類所愛。《咪咪流浪記》給了那個時代的少年一顆如藍寶石般純淨的心。我們應當回首去看看它,想一想那個純真的過去……

今天,80後的孩子已經長大,但是,每每回憶當初看《咪咪流浪記》時的情形,心裡總會湧出一股被滌盪的感覺,多麼美好的人性呀……

動畫信息

咪咪流浪記
中文名:咪咪流浪記
原 名:家なき子
又 名:沒家的孩子 / 星仔走天涯 / Homeless Remi / Homeless Child Remi / Rittai anime ie naki ko Remi
首 播:1977-10-02(日本)
IMDb:tt0196050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