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會像旅鼠一樣把自己淹死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30 13:30:16 作者:惡魔的步調 Language


1

人類這種生物,你如果將之視為整體的話,大概會像旅鼠一樣,他們在非常情況發生的時候,會為了整體而捨車保帥,或者說瘋狂,純粹的出於自然本性且不帶一點恐懼,為減少人口總數作莫大貢獻,然後大多數自行跳海了結了。當然有幾隻大概是因為踩踏事件而被墜海。

這大概可以解釋旋律戰士飛蛾撲火般的狩獵心態,這大概也可以用來解釋給妖怪送活祭的行為,以及人們排斥旋律戰士的心理,潛意識中這兩種反應其實都是保存整體的對策,戰鬥或者委屈求全,兩種不同的求生本能。即便後者看起來是愚昧之舉,但怎麼說也是本能啊。

“20世紀發生了一場大規模戰爭,那是人類和妖怪的全面戰爭,戰爭的慘烈完全無法用語言來表述,勝利的,是妖怪那一方。時光流逝,迎來了新世紀,而且,人們忘卻了那段旋律。”

全劇算上最終話,共分為九部分(首尾部分各為兩話和一話、剩下的均為三話),每部分都以這段幻影(忘卻的旋律)的獨白作為開場。妖怪,其實原詞為怪物(monster),但理解成妖怪大概沒問題——而且似乎更能突顯一種莫明的對立感,一種驚異感。

之前聽說的評價是反哲學……換句話說,意思就是黑童話吧。不知榎戶洋司對原作的改動多大(據說是一團和氣),但是打破某個一再循環發生的機制,這個模式,不管是之前的《少女革命》也好,還是之後的《銀河美少年》也好,都是似曾相似。

當然,按照榎戶洋司的思路,打破常規,似乎都是要付出代價的。

 狂熱者 RE:漫畫不是原作,兩部作品直接沒有原作和改編的關係,只不過是套用一個設定的兩個作品而已。其實我想說漫畫和動畫雖然完全不一樣,但是漫畫也不是一團和氣,毋寧說和動畫一樣異常的帥!

2

個人覺得錦織博是監督失格,畫面感把握很糟,只要對比一下《魔法禁書目錄》和《某科學的超電磁炮》就知道不同監督的差異了。

錦織博的景深展現、色彩構成的選擇(把關)都很糟糕,怎麼說呢、就好比一個近視眼沒帶眼鏡時的創作,畫面整個給人發虛的感覺,所有的顏色都混在一起;不出所料的是,他確實是戴了付眼鏡。

而且,錦織博對榎戶洋司那種在單集中混搭不同風格劇情的碎塊式表達習慣、並不能展現到汀渭分明又有機融合的程度。即便那會兒,他們在《少女革命》中有過一番共事,但似乎七年之癢也並未換來更多驚喜。

因此,總得來說,就事論事,故事可以商討,動畫卻是不及格的——要不是最後四集救場,可以說J.C.STAFF“動畫製作的層面”毫無亮點。

按照之前一年《廢棄公主》的模式,讓增井壯一監督、Bones製作,勢必能有一番改觀,就像我覺得,如果《魔法禁書目錄》換個動畫公司、甚至只要換個監督,結果就會更好一樣。

3

劇情從地上到天上,第8部分(21至23話)從公路片突然成了三幕太空歌劇,也是最值得一看的部分,作為監督補的大畑清隆的分鏡到是和榎戶洋司式的劇情風格多少同步了起來。

榎戶洋司慣常的階段性舞臺安排,製作組的安排則是每個舞臺均由統一人選擔任分鏡。増井壯一擔任的另一個舞臺(第3部分6至8話),是另一個風格極為明顯的榎戶洋司式的邏輯錯位型劇情構成,與《少女革命》中有棲川樹璃的兩個感情糾集篇章(第7話和第29話)如出一轍,可以說是Steven Moffat式的手筆。

増井壯一和大畑清隆都在河森的《地球少女》中擔任過分鏡,說起來,兩部作品在主題上是有一些共同特質的:即造成災難異變的並非他人而是人類本身;第8部分中應該是全宇宙獨創SM式變身的變身後形態,則很是讓人想起《地球少女》的羽衣形態,而本部分中,事實上存在著諸如《宇宙戰艦大和號》等諸多Neta致敬,可以說在風格上完勝的同時,也有著相當的趣味性。

4

除了各種顯而意見的Neta之外,故事元素常常會讓人聯想到某些動畫,比如說《基諾之旅》,甚至《十二國記》、《水果籃子》。

男版基諾,整體的公路片格局其實並非榎戶洋司通常的格調,榎戶洋司意味著限制場景,舞臺。不過,分階段的舞臺設置到是滿足了榎戶洋司條件。

榎戶洋司在第3部分中利用邏輯錯位所揭示的“機車人”的真相,達成效果的一瞬間,突然就讓人聯繫到了麒麟擇主。

而每階段以十二生肖為線索的妖怪或妖怪聯盟使者:

牛(1/2、12/14)、雞(3/5)、蛇(妖怪3/5)、鼠(6/8)、猴(9/11)、虎(12)、馬(15/17)、兔(15/17、21)、龍(17、19、20/24)、羊(18/20)、豬(21/24、長角的豬)、狗(24)。

以妖怪開場以妖怪收場、中間的均為妖怪聯盟使者的形象淵源或聯繫

——這其中唯獨沒有蛇;再聯繫到曾多次出現過的象徵物“蘋果”,那麼忘卻的旋律大概就是夏娃,而妖怪大王則是亞當……這麼說起來,大概也只有旋律戰士是相當於蛇的位置了。

東方語境中有牛鬼蛇神、牛頭馬面,而與旋律戰士最直接的關聯的像徵物便是馬;這同時也與開場與收尾的設定息息相關,以牛馬之鬥開場,以衝破狗的防線進入落幕的舞臺。而狗正是西方語境中的地獄犬。按照羅馬人的說法,Abyssus Abyssum Invocat,地獄召來地獄,Hell Calls Hell,一步錯步步錯。算是讓古語成讖。

蛇的誘惑是讓伊甸崩壞的根源——事實上,按照“妖怪是一直存在的、有了妖怪才有人的存在,妖怪一旦消失、人也將不復存在”的設定,在我看來,似乎就是這麼回事。

這當中還可以引出一個比較詭異的邏輯,那就是:蛇一旦擾亂了伊甸,並殺死了亞當,那它將不得不自己變成亞當,並幻想出一個夏娃幻影,同時引來另一條蛇的挑釁。

說到底,蛇的目的難道不就是為了尋找到另一條蛇嗎?

(Ken RE:蛇是白夜岬的怪獸,順便還來個性暗示。
本人 :一開始不是很注意,白夜岬不是雞嗎?另,舞臺安排也很有象徵性很有意思,橋、岬、谷、灣、島、河、車站、太空、地心
Ken RE:代理人是雞,怪獸是蛇,蛇從裙子下竄出來的女孩子。
本人:回頭看了一下,不止是從褲子底下啊,應該是肉身全都成了密密麻麻的蛇,然後又變回來……其實我第一回是看成黃鱔了……

所以,這一條的看法,換種說辭大概才得以全部成立……這裡太過於強調了蛇一點。

5

《忘卻的旋律》中除了Neta和似曾相識的元素外,還有許多前因後果的彩蛋,像棺材牆、少女牛鈴、放逐時代面具、帽控、成人化鹹溼趣味等等,你要麼可以在《少女革命》中找到相似的場景,要麼你可以在《銀河美少年》中找到類似的設定,要麼你可以在兩部作品中同時發現它們。

一種傳承,一種持續演化,一種軌跡。作為系列構成兼作全話腳本的榎戶洋司,大概是,至少作為創作情性來說,是對持續創作熱情的補充和體現。

6

地下室戲份大概是榎戶洋司的保留場面吧(到終場的時候甚至到地心去了),與保留場面為天台戲的克里斯托弗·諾蘭一比較,還真是饒有趣味。

人性的抗爭,大概是這樣類似之話題。但究竟於人性哪一方面,看起來又完全不盡相同了。榎戶洋司是衝破人性的禁錮,而克里斯托弗·諾蘭則熱衷於人性中的黑白持續不斷地自我表達。一個更傾向於人為的改變,而另一個則是展現自然使然。

7

當然,一路說下來,很多時候又不免要過度聯想,但最後還是忍不住摘下了幕間的顏色(底-字 前/後):

1黑白/黑紅、2黑紅/白黑、3白黑/黑白、4黑白/白紅、5黑白/白黑、6紅白/白紅、7藍白/白藍、8黑綠/綠白、9白橙/黑橙、10黑紅/白紅、11紅白/白紅、12白綠/黑綠、13黑藍/藍白、14黑紅/黑白、15黑藍/白藍、16橙白/黑橙、17黑紅/紅白、18灰白/白灰、19黑黃/黃白、20黑粉/白粉、21黑綠/白綠、22白橙/橙白、23黃綠,白/黑,黃綠、24黑白

這確實不是一串密碼吧?



另外一段與Ken關於怪獸大王的比較有意思的交流:

吾:時間線有點疑問,這怪獸小妞應該就是二代目怪獸大王!?

Ken:貌似不同人,沒特別注意。但從邏輯上講,怪獸大王不應該是怪獸,雖然怪獸也只是假設,類似集體潛意識的符號。

吾:我的想法倒是剛好相反,就是,其實人才是怪獸的集體潛意識。所以消滅了怪獸人也將不復存在,所以要維持它們的存在。去妥協去反抗或確保它的存在,三者的出發點或者說目的其實是一致的,那就是,這是人類存在的必要手段。

但是確保它們存在的同時又不能讓他們亂來,所以就需要一個怪獸大王,就好像《致命ID》那部多重人格電影,沒有一個掌管大局的主人格,大家就會自相殘殺殆盡。

Ken:有點要釐清,集體潛意識是榮格的學說,人類共有的記憶原型,例如人格面具(Persona)是社會性求同與自我間的制衡,這連帶解釋為什麼怪獸同盟戴著面具。而神話就是集體潛意識的具體呈現。

當然關於集體潛意識的討論很複雜,但無論如何,人類都無法是怪獸的記憶原型,或者講,怪獸的記憶原型是無法成立的。

這些話聽聽就好,我對心理學沒研究,容易誤導別人,而且這些對理解動畫幫助有限,閒聊性質較重啦哈哈。

吾:後面四集還是比較超展開、相比較前面相對簡單的劇情結構

也因此最後一話其實看起來就比較雜亂、好像看到了類似人是怪獸的幻影差不多這麼層意思

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178912/note/158788797/

動畫信息

忘卻的旋律
中文名:忘卻的旋律
原 名:忘卻の旋律
又 名:The Melody of Oblivion
首 播:2004-04-06
IMDb:tt087230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