雋永之味——印度“味論”與日本電影《螢火之森》(可能有點跑題)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16 12:28:17 作者:閒庭 Language

“每個人身上都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起所組成的世界。”

《螢火之森》是一部帶著典型的日式治癒與淡淡憂傷的小清新電影,講的是半妖與人類相愛的故事。6歲的少女竹川螢,在鄉下爺爺家中過暑假時,於住滿妖怪的“山神之森”迷了路。這時,一名戴著面具的少年——銀把螢帶出森林。之後每一年的夏天,螢都會回到鄉下與銀重聚,炎熱的夏天也變得那麼清新而美好。年復一年,逐漸長大的螢與銀之間也產生了朦朧的情愫。但是由於銀一觸碰到人類就會消失,所以他們連最簡單的牽手或擁抱也不能做到。終於有一天,他們在森林中一起參加了妖怪的廟會慶典之後,銀和螢在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擁抱彼此之後,消失在森林的夏夜中。

電影沒有刻意煽情,連銀的消失都是那麼的簡單,那麼地非戲劇性。銀笑著:“來吧,螢,我終於可以觸碰你了。” 有些時候,得到就意味著永遠的失去,但是導演似乎故意把這個意料之中的結局做的溫暖而美好,連螢的眼淚都帶著幸福的微笑。傷感是淡淡的,但是我的眼淚卻在不知不覺中落下來了。

很多人,在我們的個體生命中都只是個過客。朋友,知己,愛人,甚至父母,沒有任何人可以陪伴你走完人生旅程。他們出現在你的生命中,帶給你很多美好雋永的回憶,但卻在某一天悄然離去,此去經年,一別就是永遠。但是不要忘了呀,儘管一期一會,他們帶來的溫暖與快樂,永遠地鐫刻在了我們的身體中,成為我們生命中無法分割的存在。正如《意大利之旅》(Vayages en Italie)中所說,“每個人身上都拖著一個世界,由他所見過、愛過的一起所組成的世界。” 是過去他們使我們成為了現在的自己,而我們生命的運轉,也會不斷承載著他們存在過的痕跡。一如螢所說的那樣,“留在手心的餘溫,和那夏日的回憶,我會帶著它們一起活下去。”

歐美的影片勝在劇情的跌宕起伏,戲劇衝突的引人入勝。相比之下,以《螢火之森》為代表的很多日本小清新電影都顯得劇情比較平淡,但是在在平淡中,卻往往帶給人雋永而回味悠長的感受。這種感受不來源於影片通過視覺、聽覺效果等對感官的撞擊,不依賴於劇情的懸疑轉折。依賴的是通過渲染細節來使觀者以微妙的感受。換而言之,日本電影著力營造的不是故事本身,而是人在觀影過程中生起的具體感受。

這種對人的感知的重視,讓我想起亞洲的另一個電影中心——印度寶萊塢。雖然印度電影通常也充滿了各種劇情的跌宕起伏,但是它的劇情通常充滿了過多的戲劇性,起承轉合的鋪墊也較少,以至於使劇情顯得並不那麼按照邏輯進行,這一點就和歐美以矛盾衝突的發展為推進的敘述手法有差別。但是印度的電影並沒有因此顯得遜色,歸根結底,在於印度的文藝美學並不根植劇情,而是依靠“味”來組織進行。所謂的“味(rasa)”,在梵語中的意思就是“汁”、“味道”的意思,印度最早的文藝理論著作《舞論》曾經解釋道“正如烹調的食物隨許多種類的不同的(輔佐烹調的)物品而出現,同樣,情與一些表演一起使味出現。” 此外,《舞論》將各種感受分為豔情、滑稽、悲憫、暴戾、英勇、恐怖、厭惡、奇異這八味。之後又增加了”慈愛”和“平靜”這兩味。總之言之,在印度的美學中,一個表演作品是否成功不取決於劇情,而是取決於它是否能夠將“味”傳遞給觀眾。

在這點上,日本與印度對戲劇美學的認識似乎異曲同工,但是在日本文學以及影視作品中,這種雋永與淡淡的憂傷成為了它最突出的,富有標誌性的味。雖然日本在古代並沒有太多和印度直接的交流,但是它通過派遣唐使到中國簡介地吸收了很多印度的佛教文化,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了“一期一會”等具有著印度色彩的價值觀。可以說《螢火之森》這部短短45分鐘的電影,既體現了印度美學中以”味“為重的表現手法,也表達出了日本文化中對生命“難得一面,世當珍惜”的領悟。

動畫信息

螢火之森
中文名:螢火之森
原 名:蛍火の杜へ
又 名:螢火之社 / Hotarubi no mori e / To the Forest of Firefly Lights
首 播:2011-09-17(日本)
IMDb:tt206170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