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此類型電影的一個總結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16 18:20:22 作者:Philosopia Language

感覺這部片足夠短,就讓我有去好好闡述這樣日本此類動漫、電影的一種類似“套路”的東西。可能也是因為連著3天,看了一部電影、兩部紀錄片和一部動漫的原因,感覺總是逃不脫這種感覺。

首先感覺實在是因為看塔科夫斯基的《犧牲》耗去了我太多精力,導致一時間再也沒有好好地再看一部藝術片的慾望。偏偏下一部想看的還是Solaris。所以我便轉向日本電影,因為他們給我的總是一種觀影中及觀影后的舒適感,甚至還有觀影前的。(在看老塔之前,得焚香沐浴,想想昨天的自己有沒有睡好,今天能不能不睡著把它看完……)

此類的電影,會非常充滿生活氣息,用各種技巧讓你感覺這便是伸手便可觸及的現實。然後慢慢堆積這種真實感,直到讓觀眾能和劇情及演員達到一種共情的層次。最後,必須得失去一些什麼,然後讓情感爆發。最後平淡地結束電影。我想無論是當今電影及動漫兩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枝裕和或是新海誠都無非如此。

(“失去”的補充:《無人知曉》中小雪的死亡、《你的名字》中兩人的分別……這種失去可被挽回,但大多數導演不會去選擇挽回。如果挽回很多時候容易淪為狗血劇情片)

有人會說,電影不都是這樣的嗎?其實不然,失去並不是唯一的結局,就如同我們說大團圓並不是唯一的結局一般;兩者其實是毫無差別的。而且劇情也不一定是要前期中期都慢慢發展,我們完全可以一開始就失去,再慢慢找回。

那我們,或者說我自己,為什麼會對這種電影上癮呢?

我想是因為一種與價值觀的匹配,以及受日本一種物哀美的“薰陶”。

首先,先說前者,我認為這種“價值觀”便是同情心。而這種“同情心”會導致我們在看著一件在電影中的事件在現實生活發生時,(它們大多都是畸形的)我們就總會期待有一些“不好”的事情發生。而高潮處的“失去”便符合了我們此種心理預期。有人會問,這怎麼是一種“同情心”呢?我覺得這便是一種被社會規訓了的“同情心”,或者說是一種矯正他人的傾向。話即到此,也不必深入。

後者其實也沒什麼好說的,熟悉日本的朋友肯定也明白。簡而言之,就是會覺得此類失去是一種美,從而這樣的失去反而不是一種缺失,而是全片美的集合甚至昇華。

單獨說說《螢火之森》吧。

是一部完成度超高,極其精煉的此類電影的“總結”。可以說你看過這部“電影”你就看過了很多其他的番劇、劇場版之類的了。

但也因為太過精煉,沒什麼其他的特點。倒是有些“通常”元素,例如萌萌的妖精,尚可的配樂……反正你可以在其他同類型片中找到的在這裡都可。

之後應該一段時間不想再看日本的電影了吧~(或許可以看看《攝像機不要停》?)

動畫信息

螢火之森
中文名:螢火之森
原 名:蛍火の杜へ
又 名:螢火之社 / Hotarubi no mori e / To the Forest of Firefly Lights
首 播:2011-09-17(日本)
IMDb:tt206170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