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世界擁抱愛情——一曲極致而又單薄的浪漫主義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26 10:30:02 作者:千尋 Language

趁著調休,在人少的時候去看了這部新海誠的新片。無論是精緻澄淨的畫面、扣人心絃的主題曲、還是世界災難裡談著戀愛的少男少女,都像極了《你的名字》。儘管其故事內核相似,主題雷同,但影片的最後,主人公卻做出了不同的命運抉擇。而故事之外,《天氣之子》和《你的名字》也不是同一檔次的電影,前者還是略微遜色。

一、寫實又澄澈的新海誠式畫面

像個老朋友似的,看到那些精緻的電影畫面就想說“我們久違了。”

新海誠的畫面,具有強烈的個人標籤。首先,其畫面整體復刻現實,在移步換景中體現出強烈的都市人文感,在電影裡,車水馬龍的新宿站,雪夜燈火的東京全景,不同地理位置相同樣式的神社,都在現實生活中中找到對應,就連我這個曾經的遊客也生出一種落寞的懷舊感。而細微處,小到路邊磚石、扶手的反光、積水的漣漪都符合現實畫面的視覺調性,讓人誤以為是攝像機拍出的。尤其是下雨的場景,《天氣之子》對於雨水的刻畫可以說是相當細緻了,不同的場景下(小雨淅瀝、暴雨傾盆、雨將歇時),雨滴濺落的力度、水花的形狀、密集程度都各有差異,我絲毫不懷疑這背後有數以千萬計的圖稿,可見製作團隊考究到怎樣一個變態的程度。

而這些畫面除了媲美現實的真實感外,更多了種浪漫澄淨感。導演彷彿用了一臺自帶獨特濾鏡的相機在東京拍攝,撇去了現實的沉鈍和濁雜感,整部電影的畫面都顯得明麗澄澈,陽菜在樓頂祈來晴天時的光芒萬丈、煙火大會如期舉行的時的璀璨絢爛,在哪怕是陰天的雨滴、雲朵,都有一種明亮的清透感。總之,和前幾部作品一樣,《天氣之子》的畫風依舊非常唯美,對於天空,光影和城市的展現,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來用。

二、關於天氣——一個有著被人忽視又富有意趣的話題

把天氣當做影片的線索甚至主題,大概也是新海誠才有細膩浪漫意趣。

新海誠說:“很多人每天都會談到天氣,天氣變化也會改變人們的心情和行動。”我也有同樣的感覺,陰天時就想窩在室內看電影,放晴時就想出門踏青不負陽光。但真的很少很少有人把會這種天氣影響下的心情作為一部電影的主題,心思不夠敏感細膩之人常不能至。而影片在這點上真的別具匠心,雖然連日陰雨,但似乎沒有重點描述給人們生活生產上帶來的嚴重負面效應。只是更多地強調我們人們因此不能做成自己渴望做成的事,無法擁有美好晴朗的心情——父親不能和有哮喘病的女兒一起玩耍;遺孀不能按照風俗祭拜自己過世一週內的丈夫、二次元少女不能穿著熱愛的cosplay服裝表演、新娘不能和愛人一起在陽光燦爛的日子拍婚紗照。新海誠敏銳地捕捉到了現實生活中人們隨天氣而變遷的心情,並在影片做了生動有趣的描述,真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浪漫主義者啊!而這部分敘述也為後續情節發展做了鋪墊,正是好天氣給大家帶來了肉眼可見的強烈幸福感,才讓陽菜覺得成為晴女也很有意義。

關於天氣,影片中還有意思的一點是,其框架設定顛覆了已經深入人心的現代氣象學,而採納了日本的古代氣象傳說,營造出一個全新的世界系。影片中的幾句臺詞也令人有所思,“說到底,人類只是天地宇宙的匆匆過客而已,是人類不斷地讓天氣變得更加適合我們,但並不說明天氣從來就理應如此。”感覺回到中國古代,新海誠和莊子應該有很多話題可以聊。

三、帶有日常感的巫女文化

影片中,晴女這一特殊角色的設定是情節發展的關鍵。這讓我想到日本的不少影視作品中都有這類巫女,外表上,她們年輕美麗,往往一襲白衣緋裙、黑髮紅繩;舉止上,她們落落大方、纖巧細緻,散發著明亮而陰柔的日本傳統女性之美。她們被認為是神道教眾神與凡間聯繫的使者,代表著清新,無垢與神聖的,職務是為人消災解厄及祈禱的職務。而不少作品對巫女的命運做了悲劇性的演繹與刻畫(比如我依然意難平的桔梗):她們揹負殘酷的宿命,依然溫柔,堅忍;被世人作為祭品獻於鬼神,卻依然心懷悲天憫人的愛意。她們忍受肉體與精神上的雙重痛苦,只是為了達成使命,奉獻出自己的年輕的身體和靈魂。不瞭解這些,多少都會有點文化膈膜,其實很難理解陽菜最後犧牲自己換取晴天的選擇。

但話說回來,雖然晴女的使命事關人類福祉、她的命運也神祕悲壯。但在影片中,大多數時候,晴女的角色更多被日常化了,擁有“100%令天氣放晴”的超能力女主角只是普通的快餐店招待,而她的祈晴業務平凡得就像上門去給人家做了次漂亮的裝修或者攝影,付錢買單而已,沒有因為超能力就不同尋常。而其中最有意思的是東京居民的反應,大家很坦然地看待她這種能力,並且也沒有想過從中設法找出連月陰雨的破解之法,這種日常感的流淌弱化了人類劫難這樣一個宏大而可怕的主題,也弱化了晴女所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而把更多目光聚集在他們作為個體的人情與愛上。

四、巧技掀湧下的極致浪漫主義

《天氣之子》本質上是部愛情片。這部電影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它由內到外都沉浸在一種極致的浪漫主義中。和《你的名字》的內核一樣,《天氣之子》也仍然是新海誠一貫的“世界系”故事:主人公與世界危機或世界滅亡等抽象大問題直接聯繫,描繪純粹而唯一的愛情,做出對方與世界之間非此即彼的選擇。新海誠是讓人共情的大師,他自己本身就那麼強烈而執著地相信愛可以戰勝一切,並用繽紛的聲、畫、音讓你在感情上淪陷。他的愛戀描寫分為含蓄和高潮兩個部分,在含蓄漸進時有小貓撓癢般的酥麻,和小鹿亂撞時的心動。而之後,又必迎來高潮迭起的階段,讓人熱血沸騰、不能自己。帆高和陽菜的感情也是如此,影片在前半部分敘述兩人的相知相愛時,只用許多平實的小細節一點點細膩地敲擊著觀眾的心:做飯時陽菜用剪刀從盆栽上剪下的蔥花;絢爛夜空下她單手遮擋的大朵煙火、雨天橋上三人前後相行的藍、紅、黃三色剪影,我不知不覺就被帶入到兩人的情感氛圍中。而當平靜生活最終逝去,陽菜為拯救世界而死後,這段愛情迎來了高潮——超脫死生、跨越天地,帆高也要把愛人找回來。這一段,除了情節渲染(街頭狂奔、憤而拔槍、爬上危樓)本身帶來的戲劇張力外,堅定有力的人物獨白與錯落場景變化更讓觀眾的感情層層遞進,而煽情高亢的音樂更是一浪一浪,把觀眾情緒掀湧到最高處,逼近燃燒、逼近毀滅。而做了這麼多,新海誠只為傳遞他一個理想主義的信念:所愛隔山海,山海皆可平——至真至純的愛擁有著無窮無盡的偉大力量。

五、一個不太會講故事的散文家

我覺得,我應該get到了新海誠要傳達的精神,也在某些時刻,真情實感地相信了。但到了結尾,我翻來覆去還是覺得不對勁。帆高和陽菜的愛怎麼就這樣強烈了呢?突然就要為了對方死?而且,我發現我連他們倆到底是怎樣的人也不瞭解,影片缺乏了對人物成長背景、生存環境和過往經歷的描寫(哪怕前面做一些鋪墊,或者中間多一點回憶和倒敘呢),使得兩個人物都顯得單薄,像是無數個標準化真善美的少男少女命,而他們之間註定上演一場不由分說就強行要在一起的俗套愛情。因此,就這兩個角色而言,觀眾不瞭解他們(他們成長於一個怎樣的家庭?過往哪些經歷對他們性格影響頗深?他們生命中重要的事情有哪些?對未來生活又有著怎樣的願景)自然也很難帶入他們,也進一步影響了對他們感情的共鳴。而對於兩人的愛,作為全程旁觀者的觀眾,如果get不到他們感情漸變的邏輯和過程,自然也不會發自內心地相信他們深愛彼此:因為他們分離而難過,因他們重聚而開心——有的或許只是在情節和視覺一時刺激下的盲目共情。這一點上,《天氣之子》做得不如《你的名字》。某種程度上,又恢復了《秒速五釐米》、《言葉之庭》時期劇情不經推敲的老毛病(雖然相比之下進步了很多)。

我不瞭解新海誠以及背後的編劇團隊是一批怎樣的人。但結合以往他的作品,以一名普通觀眾的視角出發,感覺他像一位理想主義氣息濃厚的詩人,試圖用細膩的筆法和精緻的辭藻去傳遞最最深情而執著的信念。但某種程度上只能以短篇的形式帶給人強烈的情感轟炸,以留白的破碎帶給人們更多聯翩的浮想。而要寫成長篇小說,他卻缺乏講故事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能力,整部作品就有些捉襟見肘,演變成毫無說服力的自說自話。

但無論如何,《天氣之子》仍然是一部好作品。它雖然不能讓我從理性上相信這個故事裡存在的愛情理想主義,但我從感性上卻讚美它的努力。影片的最後,帆高和陽菜拒絕了拯救世人的使命,而“反叛性”地選擇了兩人的愛情,讓東京陷入了經年大雨之中。新海誠說:“氣候變化、政治狀況、年金的去向。有些事會變好,但變壞的事也很多。如何應對才好呢?輕鬆跨越這些擔憂的人還是存在的吧?我希望是存在的。我想描繪這樣的少男少女。”——我也相信,堅定地相信,總有這樣的少男少女。

放棄世界擁抱愛情——一曲極致而又單薄的浪漫主義 - 第1張

動畫信息

天氣之子
中文名:天氣之子
原 名:天気の子
又 名:Weathering With You / Weather Child / Weather's Child / Child of Weather
首 播:2019-11-01(中國大陸) / 2019-07-19(日本)
IMDb:tt9426210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