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老兵回憶錄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01 21:04:25 作者:Yuanyin Language

警告:本文不涉及《日常》的具體討論,只是泛泛聊聊“日常”。

阿宅小史(可略過)

小學和中學好像都漂浮在無限的時間中,所以偏好動輒數百集的鉅製,比如高達系列、口袋妖怪系列、遊戲王系列等等。待到《火影》完結,沒想到當時跟風吼的那句“爺的青春結束了”,還真把我踹進了下一個階段。大學入學後,秉承著對逼格的追求,重新發現《EVA》、吃透渡邊信一郎、多刷《攻殼機動隊》、追捧今敏&大友克洋,吹響了誓要在動漫領域也完成“青年化”的號角。等到大學後期,認知的激情退潮,逐漸開始擁抱各種輕改、漫改題材,不過對故事和設定還有一定要求:穿越不要無腦龍傲天,好歹種種田講策略;開後宮不要無條件倒貼,好歹循循善誘日久生情。大學畢業後,經歷了一段野蠻生長的雜食期,在這期間,口味逐漸向日常收束,各種萌豚向“好吃但毫無營養”的飼料也開始吃得津津有味。

透過動畫,便見證了我的長大。

小時候好奇,時間多,喜歡追求意義,於是愛看長篇鉅製,並且這些作品往往是跨媒體制作的,從虛擬的動畫、遊戲到實體的漫畫、玩具,它們全方位地包裹著我的生活。這些多樣化的商品,一邊從父母荷包裡接二連三地撈錢,一邊源源不斷地用大敘事為我們提供想象與意義。步入大學後,下意識要和過去製造一個斷裂,一心想著高等教育自然要匹配高級的藝術形式。伴隨著各種理論學習,理性膨脹,飄飄然遠離了生活的大地:似乎不用大詞就不算上思考,不談理論便寸步難行。這時,一系列青年向的動漫便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演武場。在這裡,理論的激情能夠得到極大滿足,並且一切的分析似乎都拳拳到肉,充滿了擊打的快感。而後,現實入侵,一個更廣闊的視野開始生成。從前飄在空中根本看不清大地,不知道凌空蹈虛其實是那樣綿軟無力。幾經反省後,伴隨著對“深刻”、對“理論”執念的破除,一個更包容、開放的審美光譜開始形成。之後,當現實本身需要全力以赴的時候,我已經無力像小時候那樣肆無忌憚地分泌好奇,也回不到大學時代高談闊論那般抽象,我只能接受最近養成的這個“更廣闊”的視野,並在不斷的探索中,逐漸沉溺於另一個輕鬆愉快的現實——在這個日常中,一切都是那麼單純、美好、可愛。

等等!

其實根本沒那麼美好嘛,往淺了說,這叫逃避社會壓力,尋找治癒;往深了說,這叫意識形態麻痺大眾,讓大夥都安心當社畜嘛。可這麼一來未免有點直白,我想先從廣義上的文學,也就是文藝作品和現實的關係來切入。

讓我們來思考一個問題。

在常識理解中,我們說“文學反應現實”。換言之,文學就是對客觀現實進行一系列提煉和加工後的成果。移植到日常番的場景中,可以說日常番便是對日本高中生們日常生活的反應。

是這樣嗎?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學生時的經驗。那時同一個班的同學都過得千差萬別,若要仔細寫一本“高三五班日常故事集”,估計沒有厚厚幾百頁是拿不下來的。一個班尚且如此,更何況一所學校,乃至一國以內所有的同齡人。真正的日常就是這樣浩如煙海又混沌無序,它掩藏在一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茫然背後,每當你想要觸及它、保留它的時候,就不可避免地要遭遇記憶的刪節、情緒的修改以及語言的篩選,這時,所謂真實的日常,早已無處尋了。

所以,很多人就提出“文學制造現實”的論調。他們認為從來不存在客觀的外在現實有待文學去反應——就算有,那也是我們所不能觸及的——文學所反應的現實就是文學創造出來的。“文學制造現實”這一機制成功運行的關鍵在於觀眾的認同效應。我們只要移情了、帶入了、傻笑了、淚目了、治癒了、awsl,這時,“文學”或者其更上位的概念“意識形態”,便悄然完成了對我們主體的建構和塑造,我們眼中的現實也由此誕生了。總之,是文學或者意識形態,決定了什麼東西能夠被看見,什麼東西值得被記憶,我們應該怎麼做,我們可能會怎麼想。凡此種種,正是各種“文學”建構起了“我是誰”,塑造了“我眼中的現實之為何”。

在《龍女僕》和《小埋》的故事裡都存在一個單身又勞累的上班族主角,職場的加班、通勤、熬夜、壓榨一個不落,現實得就像你我他。但結束每天的忙碌之後,回到出租公寓,就有萌萌的妹妹(雖然小埋自己不做事,但他哥可以從為她做事、寵她中獲得巨大快感)和可愛的龍女僕在等著你,把你一天的疲憊治癒,然後精神滿滿地期待明天的生活,完成勞動力的再生產。這時,意識形態就將你傳喚為那個上班族,讓番劇本身來替代妹妹和龍女僕的在場,讓你對這樣的生活失去反省力。這種審美效果,給我們所經歷的日常預先打上了《龍女僕》和《小埋》的美化濾鏡,讓所謂真實的矛盾、階級、壓迫,都煙消雲散了。

套路一覽

在不回看番劇的情況下,我就從我私人回憶的角度,捕捉點腦子裡的意識流,來看看日常番們都講了一些什麼。

(順帶一提,Bangumi的記錄告訴我閱番量只有300+,歡迎補充,歡迎噴子)

以校園日常及其展開為例:

櫻花季一般是開學的時候。(《冰菓》)

校門遠景往往不可或缺,一般配合上下學以及打鈴轉場。

上下學的街道路景也很重要,便利店、餐廳、咖啡廳、火車道、河堤、以及標誌性的一戶建住宅區,都交代在這裡了。

中途往往有轉學生加入主角團。

主角一般坐在後排靠窗的位置。(齊神坐前排中間比較罕見,《日常》不靠窗也不常見)

鞋櫃、校服、便當、天台、衛生室日式校園硬件五件套。

合宿、體育祭、文化祭、修學旅行、校際比賽算是校園大事件五件套。

情人節、祭典活動、聖誕節、新年祭拜五個重要的社會節慶。

社團、商場、溫泉、海邊、山裡、派對、打工以上便是家外的課餘生活。

吃零食、看漫畫、打遊戲、侃大山、學習會、做家務、做料理、發高燒、過生日往往是家內的課餘生活。

無盡的日常

我想這基本涵蓋了日常番的套路內容了,其他非典型的日常番也會被這些校園日常的要素所滲透。它們只是在這基礎上對角色加了一點點“非日常”要素而已,《齊災》加個超能力設定,《阪本》加個裝逼設定,《鄰家索菲》加個吸血鬼設定,《珈百璃的墮落》加個天使設定,本質上都是換湯不換藥的校園日常。

這時,我們發現索菲(《鄰家索菲》女主)去過的廟會,小花(《天使降臨到我身邊》女主)也可以去過,因為在番劇裡所有的祭典活動都是高度相似的,它們都由高度程式化的逛攤販、撈金魚、射擊套圈、煙火大會組成。換言之,像廟會、祭典、海邊、聖誕節之類的“套路”已經相當成熟,它們自帶一系列打包好的預設情節。這可以說是日常番中的一個定量,而變量則是:不同屬性、不同性格的主角團在其中的活動。所以,縱使日常番的情節很難翻新出奇,但只要主角團們的設定千差萬別,那麼他們在這些套路場景所提供的程式化空間中的行為模式也會千差萬別,自然就會很有趣啦。

這背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型,即從“故事消費”向“角色消費”,從“世界觀消費”向“資料庫”消費,從“現代性”向“後現代性”的轉型。

東浩紀在《動物化後現代》一書中指出,日本御宅文化作為標準的後現代社會表徵興起,其特點在於資料庫消費。簡言之,過去人們追番讀小說,還尚且會消費“故事”,消費“故事”背後的“大敘事”,劇中角色還會受制於情節和世界觀設定。進入後現代之後,“大敘事”凋零,人們習慣了不再消費故事,只需要消費各種“屬性”的拼貼和聚合即可。而諸“屬性”最好的聚合形態便是“角色”,隨著各種自律性角色的興起,角色成為了優先於劇情的存在。所謂“自律性”就是,只要角色立住了,他/她就可以從原來的世界觀中抽離,再套入其他故事之中。

且不論同人創作層次的“自律性”,我們就說在日常番中,不同的角色出現在相同的“日常”場景中,觀眾仍然買賬的原因,便是基於角色的“自律性”。我們真正愛的是這個角色,(當然,東浩紀會說其實我們愛的是資料庫裡的各種萌屬性,他比較毒舌,他說阿宅們就像動物一樣被囚禁在“欠缺-滿足”的簡單閉環中,失去了超越性,失去了他者,失去了生而為人的慾望,只剩下動物性的需求)這個角色的魅力早已經蓋過了故事本身。

細細想來也是,關於齊神的故事,關於名乃的故事,關於《男高》的故事,我們又還記得多少呢?反正我是記不得了,我唯一記得的,是齊神這個人、名乃這個人,他們的外貌連帶著他們的脾氣,還有各自標誌性的“呀勒呀勒”(雖然這也是個常用設定)和“摘不掉的發條”。

進言之,一旦角色可以不再倚靠“大敘事”存在,不受“大敘事”掣肘,是為資料庫(大型非敘事)的自律聚集體。那她/他理論上就可以出現在一切可能的場合,在近乎無窮的各式小故事(單元劇)中出入自如,進入一種“無盡的日常”狀態。可以說,自律性角色失去的只是一套“大敘事”,而得到的是無盡的小故事世界。

(類似的原理也可以參照朱一旦,朱一旦作為一個從資料庫中聚合而成,併為市場所認可的角色,只要立住了相應的人物屬性:勞力士、枯燥臉、內八、非洲梗,那他就可以出入任何小故事之中。“朱一旦的枯燥生活”之“生活”,不也是“日常”之一種麼。)

p.s.還有很多問題,譬如為什麼日常可以接納非日常因素而不出現違和感?這個問題在《日常》這裡可以理解為,為什麼名乃的發條被接納了。這個更復雜,牽涉到動畫,或者動畫角色的多義性(肉身-符號,人類-非人類,死亡-Restart),在此暫且不表了。

動畫信息

日常
中文名:日常
原 名:None
又 名:My Ordinary Life
首 播:2011-04-02(日本)
IMDb:tt2098308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