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銀英》的各種瑣碎觀感(附外傳時間順序)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08 17:52:48 作者:[己註銷] Language

《銀英》這片的確是值得反覆觀看的作品,最好還是在不同年齡階段重溫,這樣一來可以發現更多以往被自己忽略掉的細節。

    我以前曾說過,當我喜歡一部作品時,一般不會溶入這部作品的粉絲團體中,大多時候我得到的只有失望。

    基本上,我是不喜歡和《銀英》粉來往的,這個領域中充斥著一堆腦殘的大男人主義者,甚至還有軍國主義者陶醉在戰爭英雄的史詩中——這根本違背了《銀英》本身反戰的主題。

    所以我只有學會自娛自樂。

    本來不想把這文寫得多長,但觀看的過程中還是生出許多雜碎的想法,在此整理一下。


    1.動畫版的序章是《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這部劇場版是最先被改編成動畫的一部作品(而不是OVA的第1集《在永遠的黑夜中》),故事取材於小說《擊碎星辰之人》的最後一章(《第三次迪亞馬特會戰》則是改編自首章),雖然是外傳系列中的作品,但也是時間順序最靠近正傳的一個故事,動畫版劇組採用本章作為開頭,正是考慮到它的鋪墊性。

    OVA第16集,萊因哈特提到自己與楊威利正面交鋒過三次,地點分別是迪亞馬特、亞斯提、阿姆利茲亞。後邊兩次戰役即是在OVA中出現的前兩場,而迪亞馬特則是指“第四次迪亞馬特會戰”,正是《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的劇情。

    本片的部分場景還會在OVA第87集被引用到。

    另一部劇場版《新戰爭的序曲》,是根據正傳OVA的前兩集進行重編的故事,但相比OVA,本作開頭的原創情節顯然更與《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緊密相聯。

    更關鍵的是,這部劇場版還對潔西卡、拉普這兩個正傳中的匆匆過客進行了二度塑造。看過動畫版,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常有人認為石黑升拯救了這兩個在原著中很模糊的形象。

    PS:《我的征途》最讓我想吐槽的是,伊謝倫要塞在帝國軍手裡時華麗無比,而落到老楊手上時卻變得很寒酸了……


    2.楊威利與華人、亞裔


    楊威利死亡的篇章是在正傳OVA第三期,出品時間為1995年,而給楊配音的富山敬於同一年去世,此後的外傳系列楊的配音由鄉田穗積接任(見《螺旋迷宮》、《千億星辰,千億光芒》)。

    可能因為富山敬的聲音太深入人心,以致於鄉田經常被人遺忘,但其實鄉田的配音還是可以的,至少他做到了像富山那樣說話時音調不高不低不卑不亢,從不搶別人的風頭也從不被其他人的音調蓋過。如果放在CAST奶油化的今天,還真找不到如鄉田這樣適合接任老楊一角的CV。

    從2007年第二屆聲優獎開始設立“富山敬獎”,用於獎勵因從事聲優職業而廣為人知者,首屆獲獎人為古谷徹,看過《聖鬥士》的話就對他再熟悉不過了,小強王星矢的配音員。

    古谷在《銀英》中扮演霍克……某些人還因此喜聞樂見來著……我想說的是,恨烏及屋相當無趣的說,古谷本人很無辜吧,況且從聲線的角度來說他的配音風格確實很出彩。

    除了楊,劇中還活躍著諸多亞裔人物(但幾乎看不到日本人)。

    如參加過遠征行動的伍蘭夫(盤古艦艦長,這位應該是蒙古族的),還有他的參謀老陳(這位大概是天朝的了)、《螺旋迷宮》裡登場的方秋林(名將阿休比的戰友)、楊艦隊中的悍將阮文紹(他的名字與越南前總統沒有關係,英文名並不相同)。

    大家很熟悉的邱吾權,他最初的原名是“淳于建”,其中“淳于”是複姓,看過《三國演義》的話你應該不會陌生吧(眾所周知,田中大嬸是三國迷)。

    如今淳于大多已改為單姓“於”(但並非所有姓於的都來自同一個祖先)。

    還有一些角色,可能祖籍也是來自東方。

    比如同盟軍早期的名將林波,也譯作“林鮑”、“林袍”,而最觸中我國G點的譯名是“林彪”……總之他姓林,但顯然不是日本的“林”,而是中越韓式的,英文名是“Lin Pao”。

    此君參加過同盟與帝國的第一場交戰,其結果就是帝國方“全軍覆沒”,林波因此成了同盟軍的救星,與阿休比、楊威利並列為同盟軍的三大名將。

    有些角色的名字頗有東方特色,但應該不是亞裔,如同盟軍組織遠征時持反對意見的黃路易,他的英文名是“Huang Rui”,一般被翻譯成西式的“荷旺·路易”。

    要注意的是,《銀英》的修復版(即新版)和初始版(即舊版)部分字幕是有所不同的,特別是人名,比如荷旺·路易的英文名就有“Hwan Lewi”和“Huang Rui”兩個版本(風行上的視頻這兩版都出現過)。

    給這個角色配音的是肝付兼太,想不起他是誰?小夫啊!(他還在哆啦A夢初版出演“胖虎”一角……)

    順道說下,給安妮羅傑配音的潘惠子是華人,她後來出演同樣為田中芳樹創作、石黑升執導的《泰坦尼亞》,不過,要論她最有名的角色,莫過於《聖鬥士》裡的雅典娜了……


    3.希爾德不是“攝政皇太后”,而是“執政女王”


    在中國大陸很多人將希爾德當成清宮劇裡的“攝政皇太后”,維基百科上也說她是萊茵哈特因病去世後“以皇太后身份攝政”。

    事實上,這是一種錯誤的概念。對歐洲歷史稍有了解的人士,就會知道“攝政皇后”和“執政女王”為同一個詞語、還可以是同一個概念,中文版的小說只是單純採用了前一個翻譯。

    本來我想就這個問題多舉些例子,但發現網友shshd早已寫過相關論文,所以我不在這裡多賣弄了,就簡單地在這裡總結一下。

    希爾德是萊因哈特正式指定、授權的第二任國家領導人,並且擁有廢立幼帝的合法權利(萊因哈特親自說過希爾德可以不把權力交給兒子亞歷山大)。而在萊因哈特生前,希爾德就已經與丈夫共享執政權(萊因哈特負責軍事、戰略,希爾德則更偏重對國家的治理,這也算是“男主外,女主內”了)。

    動畫版第100集,帝國政府內部還專門召開會議討論是否授執政權給當上皇妃的希爾德、以及是否承認她是繼承帝位的合法候選人。之所以要討論,其重點在於雖然希爾德是賢妃,但不能保證下一代皇妃也是(然而在共和主義者的眼中這場會議本身就是一個冷笑話,而且“皇帝”的下一代也不一定是明君)。

    尤里安與萊因哈特探討君主立憲制的時候,自感時日無多的萊因說尤里安應該去和自己的繼承者希爾德討論這個話題。

    敕封六元帥是萊因哈特臨終前的意思,但這封詔令將以希爾德以自己的名義——而非借用兒子亞歷山大——頒佈。

    所以我國網絡小說中常將希爾德描述成清宮肥皂劇裡那種蠻橫干涉內政的皇太后,這是錯得離譜的,她本來就擁有合法的執政權。

    也許有人會說田中芳樹是日本人,可能套用了日式的理念去寫小說。

    首先,《銀英》並非傳統的日式小說,而更像中國和歐洲的雜合體(田中大嬸本人是狂熱的中國歷史迷)。

    其次,在日本攝政皇后也可以相當於“女天皇”般的存在。

    因此無論從哪個概念,希爾德都是最高統治者,而田中芳樹是嚴格按中世紀歐洲的方式來描寫帝國,所以她屬於西式的執政女王,總之她不是我國電視臺上那種清宮劇的攝政皇太后。

    關於希爾德的功績,田中大嬸說她被後世讚譽:“皇帝萊茵哈特開創了帝國,皇后希爾格爾(希爾德)養育了王朝”。

    可以說無論萊因哈特生前身後,希爾德都對國家的發展和穩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帝國軍中最瞭解楊威利的也是希爾德,而非任何一個男性將領。她任何人都更早、也更瞭解老楊。

    在希爾德執政期間,她的兒子亞歷山大·齊格飛(名字分別來源於同盟老將比克古和英年早逝的吉爾菲艾斯)依然能以“皇帝”的名義存在。關於以上這些,可以在古代歐洲史中找到淵源。


    4:希爾德與萊因哈特的情感


    希爾德經常被視為絕對的理性主義者,不少沒有認真看《銀英》的人士(特別是大男子主義者)都把希爾德描繪成“有胸部的男性”。

    事實上,在劇情本身這就是一種很錯誤的認識,希爾德的理性主要是體現在政治場合,在日常生活中她與任何一個普通女孩子無異,或者說,她是一個愛好比較“特殊”、“偏門”的女孩子。

    但是,這不代表她與其他女生有所區別。

    比如她面對安妮羅傑山莊房間裡那些“令人想到女主人那溫柔且靈巧的手指”的擺設與手工靠墊、桌巾,心中浮起“無奈而複雜的情緒”。動畫版第36集片尾將這個細節表現為:希爾德呆呆地看著手中的繡花枕頭。這是一種很微妙、很含蓄的描寫。

    比如她勸說安妮羅傑增加警衛的方式,明顯已經超出了“公事”的範疇,這當中帶有她自己的個人情感在內。

    比如她對錶弟海因裡希的關懷,嚴厲溫柔兼有之,而萊因哈特去看望海因這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行為,希爾德解讀為“他很善良”。

    再如她對萊因哈特的幾次批評,並非是單純政治考慮,也夾雜著微妙的私人情緒。這說明了希爾德就算在政治場合也未必是“絕對理性”的。

    當上皇妃後,女僕對她的稱呼是直呼為“希爾德”,這個細節折射出了彼此之間的親密。

    在迴廊之戰中,正當所有人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戰事上的時候,希爾德卻注意到了萊因哈特已發燒一事,這一點並不能簡單地以希爾德是跟班來作論斷,同樣和萊因很親近的艾密爾也沒有她這麼細心。並非艾密爾不關心萊因,從在同盟國時爆炸事件中他的反應就已經說明了一切,只不過希爾德“更加”在意萊因。

    可以說希爾德是一個“冷靜”,但不“冷漠”的人物。

    在對待自身情感方面,她和楊威利基本是一個級別的,遠不如在自己的政治領域那樣“精明”。

    俗話說,戀愛使人智商下降,在被萊因哈特求婚後,無法再集中理性去思考問題的希爾德,也在政事上經常判斷失誤,比如羅嚴叛亂前夕,希爾德就對時事作出了錯誤的判斷。根據旁白解釋,這並不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而是此時的她已經無法冷靜思考問題了。

    第67集,希爾德和萊因哈特的對話頗有意思,看起來似乎在談政事,然而話題談著談著,卻一步步地走到了私人領域,萊因再一次不自覺地提起自己的內心世界,並無意識地將希爾德與姐姐安妮羅傑作比較,而此時希爾德也捫心自問:自己跟隨萊因哈特的立場是什麼?僅僅因為自己是個有才華的祕書?

    這種疑惑本身就是一種解釋。這段戀情至少說明了,希爾德喜歡萊因哈特。

    那麼,萊因哈特如何看待希爾德呢?

    事實上,自從推翻黃金樹王朝後,萊因哈特對待希爾德的態度就一直很曖昧,如果能你細心注意下各個細節的話,萊因對待希爾德的方式,是不同於對待其他親密將領的。

    在滅同盟的戰役中,萊因哈特用命令的口吻囑咐部下休整,然後再“多此一舉”地用更溫和的語氣勸希爾德去休息——這是其他將領不能得到的待遇,而希爾德的地位並不比其他將領(包括米達麥亞和羅嚴塔爾)“更高”,這種關懷已經跳出了普通的上下級關係,引起了歐貝斯坦的注意。

    “要是你有個三長兩短,叫我如何跟瑪林道夫伯爵交代……”

    這是巴米利恩會戰開戰前萊因哈特所說的話。什麼叫“你有個三長兩短”呢?就是希爾德所在的位置——萊因哈特的艦隊被老楊轟成渣時……

    注意,遇到希爾德前,萊因從來沒有對齊格以外的人直接表達自己的情感,也不會在開戰前就先說自己可能會打敗仗(當時老楊還未突破帝國軍所有防線衝到小萊面前,所以這個“三長兩短”暴露了他的潛意識)。

    佔領同盟首都後,特留尼希特要求拜見萊因哈特,萊感到很憤怒,發了一通火,雖然發火對象不是希爾德,但萊卻為自己的不禮貌感到抱歉——除了希以外,只有非政治的艾密爾得到了這一“特殊待遇”。

    萊因哈特在這一過程中的表現很值得玩味,他首先是急忙地叫了聲希爾德的名字,然後意識到了什麼,馬上改口為呼她的姓氏,之後再作出解釋。

    “我是一個徹底的卑劣者,我不配擁有皇帝的地位,而且也不值得讓士兵們為我歡呼。”

    這種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卑怯,除了姐姐、齊格飛(及其代替品艾密爾),萊因不曾在其他朋友面前流露過。

    而面對希爾德的各種質疑時,向來不喜歡對別人解釋自己內心想法的萊因哈特,卻總是在她面前急於“解釋清楚”——這不是對一個部下必須有的態度,她至少是一個可以進行心靈交流的知己。

    以上這些實例都說明了,萊因非常在意希爾德,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的那樣,“只看中希爾德的智慧”。

    也有人持“責任說”,既兩人之間沒有愛情,走在一塊只是出於責任。

    首先,“愛情”與“責任”並非一對勢不兩立的反義詞,拿責任來否定愛情是一種奇怪的論調。希爾德對萊因哈特有愛慕之心,這點已經不用多說,所以剩下的只有萊因哈特一邊是否“責任成婚”。

    責任說起源於兩人“那一夜”後希爾德的主觀判斷(再次強調,即便在原作中,也提到希爾德在政治以外的場合並不理性),不久後萊因哈特也作出了同類的思考,然而持責任說的人,往往忽略了羅嚴塔爾被平叛後,萊因向希求婚時的另一段話:這幾個月來讓我明白了,你對我是有多麼的重要……

    這番話本身就已經說明了,將萊此後的舉動視為單一的“責任”,顯然不是正確的。

    至於婚後雙方以官銜相互稱呼一事,這不能代表什麼,別忘了片中象徵著最恩愛的典範卡介侖夫婦,妻子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是用官銜稱呼丈夫(見楊威利求婚時卡介侖對尤里安所說的話)。習慣本身就是一種自然,嘴上喊什麼是其次的,手心貼著對方的手背才是實際(見動畫版的相關細節)。

    安妮羅傑的悲劇在於,萊因哈特雖然把她奉為聖母,卻從來沒有認真聽取過她的意見。齊格飛的悲劇在於,萊因後來與他水火不容了,他成了歐貝斯坦眼中阻礙萊因霸業的眼中釘。希爾德的幸運(同時也是幸福)之處,就在於萊因不知不覺中受她所影響,在精神上已經無法離開她了。

    你會發現同樣為理性主義,希爾德給萊因哈特提意見時不像歐貝斯坦那麼強硬和冰冷,比“大割草事件”時,希就以自己的方式勸說萊以相對溫和的方式解決問題。而對於希的各種意見,萊即便沒有接受時,也不會心理反彈。所以於公於私,萊對希產生依賴心理是很正常的事。

    “一切都照你所希望的去做,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

    萊因哈特的這句遺言,既出於政治,又充滿感性。

    動畫版有不少豐富人物形象的原創細節,雖說如此,小說版依然有大量關於萊因哈特對待希爾德態度非同尋常的段落。


    5.牛逼閃閃的尤里安


    這次重看最大的感受是:尤里安太牛X太神棍了!!

    以前都一直沒有覺得他很厲害,大體就是“楊的兒子,比較聰明”這種認識,這是錯到家的!

    尤里安在飛行、格鬥、間諜、戰術、參謀……各方面都有所成就。

    和波蘭布、尤涅夫學打飛機,初次上陣就擊落敵機凱旋;
    和先寇布學格鬥,前往費沙前躲過了先寇布扔來的飛刀,後來逃離費沙時曾徒手擊倒帝國軍的“職——業——軍——人——!!”;
    和巴格達胥學收集情報,在費沙和地球時的表現也算過得去了;
    和楊威利學戰術,保衛伊謝倫要塞時看穿了肯普和穆拉的計謀,逃離費沙時就直接使用了老楊攻克伊謝倫要塞的方式,保衛同盟國時還客串了回老楊的參謀,再後來還打敗過帝國名將華倫……
    還有,他年紀輕輕就當了“開國元帥”……

    你以為這些就完了?泡妞吶!泡妞!老楊和萊因哈特幹啥去了?一個求婚像打報告,另一個戀愛水平停留在中學二年級的階段,尤里安20歲不到就抱到妹紙了!!

    你仔細對比看看,老楊同志和萊因同志相比尤里安同學是不是弱爆了?!


    6.人的多面性


    《銀英》的一大特點,就是每個主要角色都有明顯的缺點。

    老楊這個“腦袋以下全是廢物”就是一個典型(當然,他的缺點也顯得可愛),他的一生都充滿矛盾的,討厭戰爭,卻偶然地會打仗;想做歷史學者,卻意外地成了“名將”;反感政治,卻在政界頗有影響力;認為愛國心不見得是好事物,卻一直在用實際行動捍衛對國家的愛;總想做個平凡的小人物,卻總是被敵對雙方所有人捧上神壇……他的一生都在被綁架,也許他生來就是一出悲劇。

    萊因哈特按照田中大嬸的定義,他和兩個人是“精神雙胞胎”。一是楊威利,如果你多注意一下細節,會發現這兩人是同一個起源,但被不同的環境改變。另一個“精神同體”,聽起來就讓人反胃了,就是霍克,萊因哈特和丫的唯一區別,只有才能的高低,但本質上都是要不到糖果就大哭大鬧的小孩子……

    米達麥亞在人格上沒有缺陷,但在戰場方面他也掉入了把戰爭浪漫化的怪圈,而不像老楊那樣把普通士兵也看成活生生的人。關於這一點,其他帝國名將就更不用多說了。

    羅嚴塔爾在軍事方面頗有魅力,在私生活上卻是個大爛人,以致於他的死唯一的貢獻就是讓兒子得到了救贖……

    同樣渣渣的是先寇布和波布蘭,這對“同盟雙壁”的不但會在宇宙打飛機也會在地上打飛機。

    和羅嚴塔爾相反的例子是朗古,這個影視作品中典型的小人,雖然在政治上很不乾淨,但在日常中不但是個好父親、好丈夫,而且還熱心於慈善事業——這還是匿名乾的,也算是“做好事不留名”了……

    伊謝倫共和軍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們也有汙點,最好的例子就是艾爾發首領曾拒絕出賣老楊,也算是對楊艦隊有恩了,但老楊死後,伊謝倫部隊卻因只顧著悲痛老楊的事,最後把艾爾發首領的屍體扔在了原地,這引起了後世史家的批評。

    列貝羅議長就更復雜了,他的功過是非,已經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清的了。讓人感嘆同盟最需要他時他卻呆在冷宮裡,在最不適合上臺時卻成了國家首腦。

    歐貝斯坦堪稱本片第一冷血的人物,除了身邊那條狗他幾乎不對任何人表現出人性的一面,遭受他迫害的人物就有:威斯塔朗特居民(間接)、齊格飛、李登宰相、連內坎普、楊威利、羅嚴塔爾、荷旺·路易、姆萊……但別忘了一點,歐貝斯坦所做的事,沒有一件是為了謀私利,而從帝國的角度來說,他的所有決定都是無比的正確。可以說歐貝斯坦是切嗣式的人物,但也因此不招人喜歡。

    這裡再來比較一下楊威利和萊因哈特,這兩人有諸多共同點,但有一點是明顯不同的,就是他們對待士兵的態度。

    老楊只要殺了人,無論對方是什麼職業,他都會有愧疚感。而萊因哈特不是這樣,他只會在傷害到平民時才會有愧疚感,軍人無論死多少,他眼皮都不會眨一下,他的憤怒基本是“自己的道具減少了”。(從這點來看,絕大多數普通民眾,會自稱像老楊,但其實上卻像萊因,讀軍事史時往往把人命數字化,並將其視為衡量將領多能幹的道具。)

    這裡就涉及到了如何看待軍人的問題。一種常見觀點是:軍人既是道具,但也是人。另一種觀點是:軍人只是道具,既然你自願成了道具,就要做好執行消滅、或者被消滅的覺悟,要不然就別參軍。

    老楊對軍人的看法是:

    “軍隊對國家而言,無疑是有組織的、最大的暴力集團……軍隊僅僅是道具而已。我希望你(尤里安)能牢記這件事,進而使自己儘量成為無害的道具就好了。”

    這番話像極了南北戰爭期間北方將領勞倫斯的話:

    “軍隊是一種讓人屈服的力量,所以不能讓它落入自私險惡的人手裡。”

    刀子能用來殺人,也能用來嚇退強盜,但它不會自己跳起來捅人,而象徵著“邪惡”的納粹旗,納粹黨員拉貝卻用它來拯救生命,光是拉貝的住所就保護了600名中國難民不被日軍殺害。關鍵只在於當事人如何使用這些道具。

    老楊和萊因的區別在於,老楊把軍人看成一種職業(有生命的道具),而萊因則將其視為單純的道具。不如說他並沒有跳出普通人的思維,大多人聽到戰爭和災難,就只會把逝去的生命,當作歌頌、或者批判某些事物的道具而已。


    7.老楊是個理性的共和主義者


    這次重看修正了我很多以往不當的看法,其中最讓我意外的是,最有條件搞獨裁的,其實是楊威利,他的擁有的機會比萊因哈特更早、更多,然而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棄了。

    這似乎還是田中大嬸故意安排的設定,因為他需要的是一個由於性格因素而給自己帶來不幸的悲劇英雄,而不是一個拿“民主”當藉口的“弱勢獨裁者”。

    有部《銀英》遊戲《大獨裁者楊》講述的就是楊威利抓住了搞獨裁的機會,最終成為了宇宙的絕對主宰,但這款製作水準不差的遊戲卻飽受惡評,大部分銀英迷都無法接受“楊以外的楊”。

    老楊的後半生一直在捍衛共和制度,但他並不是好萊塢主旋律中的那種“自由鬥士”,他在認為“共和比專制更好”這點基礎上,對專制有著很理性的看法,比如第33集,他對菲列特莉佳所說的這番話,就體現出了他的價值觀:

    “其實我最希望的是戰爭趕快結束,人類社會並不需要一個單一的國家。讓同盟跟帝國和平共存,我認為這應該無所謂吧。專制自治本身也不盡然就是不好,它只不過是一種政治形態而已,重要的是怎麼做對社會最有利……事實上能徹底進行政治改革的,應該是專制政治,而非民主共和制度。不過,我認為應該避免用專制統一全人類,羅嚴克拉姆公爵(萊因哈特)是個明君,不過他的後代呢?還有他的繼承者呢?我認為人類的未來,不應該全部只寄託在偶然的一個人的天份上……”

    楊認為專制制度的長處是能利用集中權力迅速推動社會的改革,而弊病就是執政者是無法替換的(除非發生政變),民眾必須將自己的未來,寄託在執政者能夠開明這點上。不妨用楊的另一段話來折射這種弊病:

    “腐敗並不是指政治家收取賄賂之事,那是個人品質敗壞而已。政治家收取賄賂,卻沒有人能加以批判,這就是政治腐敗。”

    如果無法實行共和制度,楊傾向於君主立憲制,而萊因哈特給希爾德的遺言中並不排斥這一點。

    明君是共和制最大的敵人。人們總會將對明君的個人崇拜,錯誤地轉化為對制度的吹捧,最終產生了這樣的一錯覺:好的專制勝過壞的共和。從而忽略了明君的下一代未必是明君,而替換掉他們的唯一道路,只有等待他們死亡。

    況且這樣的比較也是不公平的,因為關鍵詞在於“好”與“壞”,而不是“專制”和“共和”,這種捆綁是一種忽悠。

    很多時候,奪權者並非明君,而是暴君、昏君,他們帶來的是“壞的專制”,大概只有到了這一時刻,人們才會想起“壞的共和”。

    萊因哈特的上臺絕對是“民意”所向,如果讓帝國民眾來一次投票,萊因一定會高票當選(尤里安語),而當越來越多人對明君產生認同感時,維護共和就成了“民眾的敵人”。而事實上,這種認識是將個人魅力和制度優劣混淆了。

    羅嚴塔爾在舊同盟領地上任後,最先乾的事就是要讓同盟民眾“認識到民主的壞處”,所以他趕緊加強清明政治,嚴懲舊同盟的貪官汙吏,使民眾大快人心。然而後來羅嚴塔爾的叛變,卻也印證了老楊警惕的“軍政合一”的危害性,老楊本人就是出於對這一點的厭惡,才屢屢放棄了搞軍事獨裁的機會。

    關於動畫版的一點誤譯——

    現在網上流行一個白色大字體的中文版本,翻譯水準雖然稱得上乘,但裡邊依然經常會有誤譯現象,比如在同盟國發生內亂、11艦隊前來攻打伊謝倫要塞時,楊威利的廣播被譯成:

    “場戰爭關係著國家的存亡,和個人的自由及權利相比的話,是更要緊的事……”

    但事實上,它的正確意思是(全段):

    “戰爭就快要開始了。雖不是愉快的戰鬥,但不打勝則毫無意義。我們已經勝算在握,請各位輕鬆地作戰,別太勉強。這場戰爭只關係著國家的存亡,和個人的自由及權利相比的話,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前一個版本是錯的,後邊這個版本的翻譯才能體現出老楊懶散的性格,而他“生命高於一切”的理念在劇中會時常出現。


    8.第11艦隊與右翼份子


    《銀英》並非一部單純的科幻片,把它稱作太空歌劇更為準確,科幻只是一層外衣,作者想傳達的社會反思才是作品的主題,把《銀英》的背景更換成魔幻世界,這個故事也可以完全成立,主題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創作太空歌劇的好處,就是可以把現實中不便直接探討的政治對象,設定成未來的虛擬組織,藉此避開現實中的政治糾紛。

    《銀英》中有太多的歷史影射,比如第40集《人類旅行》和第56集《前往地球》,這兩個帶有偽紀錄片性質的篇章,基本是在講述人類過去的戰爭史,只不過把歷史舞臺換成了未來時空。

    由“救國軍”發動的充滿右翼色彩的政變,是一個帶有諸多歷史因素的事件。

    首先,“救國軍”明顯是在影射納粹,這一點,在劇中也可以找到旁證。

    第29集費沙官員就曾這樣說過:“去年貴國(同盟)剛發生過政變,萬一那次政變成功了,我們費沙投入的資本,說不定會在‘國家社會主義’(即“納粹”)名下悉數被沒收……”

    其次,救國軍的主力是11艦隊,這個設定就更意味深長了。11這個數字代表著二戰前在日本發生過的兩次政變,一次是著名的“二二六事件”,時間發生在“昭和11年”(1936年);另一次是“五一五事件”,即《攻殼機動隊》裡“個別11人事件”的原型。

    “11人”是個非常典型的右翼團體,而劇中同樣有極端右翼傾向的“救國軍”亦主張法西斯主義。同樣屬於右翼團體的還有地球教、憂國騎士團,這點劇中的情節己有交待,不再贅述。

    與“救國軍”的立場形成對比的是有左翼傾向的潔西卡,她死於在海尼森廣場的血腥鎮壓,這類事件太多了,在《銀英》出版往前幾年英國就發生北愛慘案(相關影片:《血腥星期天》),而70年代的歐洲和日本,左翼人士亦遭到很殘酷的鎮壓。

    老楊本人的價值觀中也有相當程度的左翼色彩,比如他追求一個更大的世界觀——這不同於右翼份子的國粹主義和種族主義。再如他主張一個“更大的政府”、反對帝國主義,這也是典型的左翼思想。

    《銀英》對右翼份子及軍國主義持一種非常鮮明的否定態度——

    初次攻下伊謝倫要塞後,帝國將領傑克特上將拒絕投降,聲稱要為國捐軀(帶上所有部下),老楊批評對方:

    “傑克特上將想以死謝罪,為何不自行了斷?為何要強制部下陪自己走上絕路?就是有這種人在,戰爭才會綿延不斷。”

    再如楊的一些價值觀——

    “坐視社會上不公正的現象嚴重惡化,一味窮兵黷武,對內鎮壓百姓,對外發動侵略,濫用武力的結果,是將國家送上滅絕之路。歷史上前車之鑑俯拾皆是。近代國家成立以來,不法的侵略行為,並非造成被侵略一方兵敗覆沒,反而發動侵略的一方最終必自食滅亡惡果。站在道義立場上,即使有十分勝算,也不應任意侵略他國……”

    “說到國家,或許它只是人類為了使自身的狂妄正當化所捏造的推託之辭罷了。一旦國家成為主體,不論多麼醜惡、多麼卑劣、多麼殘暴的行為都將輕易地為人接受。所有侵略、屠殺、人體實驗的罪孽,都可以一句『這都是為了國家』說明一切,甚至有時還因而大受讚賞。批判這種行徑的人反而被扣上『侮辱祖國』的罪名,撻伐譴責的聲浪也四方交逼而至。”

    80年代左翼作家森村誠一的幾份關於日軍731部隊的報告曾轟動一時,田中大嬸估計也有所聞,才會在這段話中提到“人體實驗”。

    不過,田中大嬸和同期左翼人士有所不同的是,他想更深入地去探討人性平庸的惡,所以就有了下邊這段話:

    “如果魯道夫真是惡魔,為什麼人們還會支持他、給他權力呢?這樣說好了,一般人碰到問題時,都不願靠自己精力心思去解決,他們只期望超人或聖賢出現,為他們承擔所有痛苦、困難和義務。魯道夫就抓住這個人性弱點,伺機而動,一舉成名。”

    現在英雄劇、青天劇這般流行,是否折射了我們現在依然還是這種心態呢?如果大多人都對法制有高度的責任感,不再比其他人突出的“包青天”會受到如此的膜拜嗎?


    9:朋友……


    友情是《銀英》最大的主題之一,在劇中的重要性不亞於對共和制度的思考。

    首先讓很多人記憶最深的,莫過於萊因哈特和齊格飛、以及帝國雙壁,具體根本不用我重述了,所以就來探討一下另一個話題——

    “如果齊格飛沒有死,他能做什麼”——

    齊格飛去世後,眾人都在不同的領域將他神化。萊因哈特認為只要有他在打敗老楊不在話下,米達麥亞和希爾德則將其看成唯一能夠阻止萊因哈特暴走的人(事實上希爾德後期就扮演著齊格飛的角色),而楊威利則認為他能夠成為同盟和帝國和解的橋樑……

    也許,田中大嬸的一段話,暴露出了事情的本質。他說後悔自己太早讓齊格飛死去,應該讓他和萊因哈特的矛盾激化到最槽的時刻死去,這樣才更有戲劇性些。

    這番話本身就說明了:齊格飛不死,他和萊因哈特的關係只會變得更槽……

    “如果齊格飛沒有死,楊的下場會怎樣”——

    這其實是個很不公平的命題,因為如果你記憶力好一點的話,應該會記得老楊也失去了一個天才般的朋友,他就是潔西卡的未婚夫拉普。

    拉普的戲份很少,然而了了幾句臺詞卻表現出他傑出的軍事才幹,正傳第1集楊威利就對拉普的能力有著很高的評價,而外傳《螺旋迷宮》中老楊(當時其實是“小楊”)更是把拉普說成是同學中最有才華的一位。

    動畫版為了表現拉普的軍事天份,添加了不少他的戰略見解(見《新戰爭序曲》),按照這種說法,拉普簡直是一位不輸給老楊的天才,至少是帝國雙壁這種級別的。就算按原來的版本那了了的幾句,他依然不會是一個平庸的將領。

    但這位天才卻因為上司的愚蠢死了,早早地退出了銀河的大舞臺,如果他還活著,他也許會和老楊組成“同盟雙壁”吧,那麼老楊死後的伊謝倫要塞會如何發展呢?這種假設的戲劇性其實不亞於齊格飛之死。

    《銀英》中留下的遺憾太多,動畫版的旁白曾說那個迫害老楊的列貝羅議長,本有機會成為老楊最好的上司,但歷史卻屢次讓他們倆錯過合作的機會。

    這次重看感動到我的情節,不再只有齊格飛的捨身救主,比克古的老伴給他披上軍裝的那一刻,也看得我兩眼溼潤的,和邱吾權持著酒杯一同戰死的情景亦讓我有所觸動。

    最初看這片已經是十幾年前的事了。

    那時還是學生,崇拜英雄主義之類,無論帝國軍還是同盟軍,都有不少自己喜歡的角色(準確地說,即便現在也並非不是如此)。

    但後來仔細想了想,試著把同盟和帝國雙方的臉蛋都改成老夫子之類,結果喜歡同盟方的理由依然沒有變,帝國方卻因臉蛋問題讓我打了折扣。

    當然,帝國方也並非沒有讓我持之以恆地喜歡的角色,比如齊格飛和希爾德等等。

    在反覆“溫習”的過程中,我還是確定了總體上我是更喜歡同盟一邊的,當然是特指伊謝倫要塞的楊艦隊(以及和他們關係很好的比克古、邱吾權等人)。

    伊謝倫要塞的那些人,與其說是一個軍營,不如說是一個大家族。


    10.《銀英》系列的時間順序


    動畫版正傳的第一作是《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這點前邊已經說過了。

    儘管外傳的時間軸更早,但這不代表就得先看外傳,因為外傳本身是帶有“補充性”的作品,不具有對故事主線的鋪墊功能,這不僅僅是故事時間先後的問題,有些外傳故事你得先看過正傳,才能對裡邊的情節會心一笑。

    先看外傳也有好處,至少可以對一些不熟悉的臉孔、事物進行認知。

    比如傑夫粒子(一種炸藥),初看正傳(特指動畫版)時,由於沒有過多的畫面介紹,你可能會有一段時間內沒搞清這種東西是什麼,而外傳會有很長一段劇情演示傑夫粒子的使用過程。

    外傳還補充了一些配角的身世,比如楊威利身邊的那個胖子,估計大多人看完正傳後都沒能記得他的名字,但在《螺旋迷宮》裡他卻是個風雲人物,看過《螺旋》你就明白他後來捨身救助老楊的舉動,並非因為簡單的敬重楊的才華。正傳中戲份不多的男爵夫人(故事初期柺杖炸彈事件中登場的那個貴族婦人),你得看過《決鬥者》和《千億星辰》才會知道她是怎樣牛X的一個人物。

    還有一些人物的身世巨搞,比如亞典波羅入伍的原因,很令人噴飯……

    但總的來說,外傳整體上不如正傳來得精彩(主要是劇情類型所致,不是故事本身不好),先看外傳會影響觀看感覺。具體如何取捨,君自擇。

    劇場版之一的《黃金之翼》也被官方列為外傳系列,本作時間跨度較大,最終時間發生在《朝之夢,夜之歌》前夕。)

    動畫版的《黃金之翼》是相當雞肋的一作,不推薦觀看(至少不推薦先看)。

    本作的人設與其他篇章完全不同,當然這是審美問題,無所謂好壞,其風格其實與漫畫版更接近,但放在整個動畫系列中讓人覺得彆扭。

    對楊威利的塑造最令人不能忍受,完全(而不是“基本上”)換了個人,而且配音員也不是富山敬。

    在劇情方面,本作有大半可以說是“總集”,即對萊因哈特的身世再次介紹,但這些內容已經分散在了各篇正傳和外傳中,沒有必要再重看。僅有的一點原創劇情,模式也與《白銀之谷》相差無幾,沒什麼創新可言。

    如果說《黃金》有什麼地方值得讓人期待的話,那大概是屬於綠川光和子安武人的粉絲的了,他們倆分別出演萊因哈特和齊格飛(其他篇章是堀川亮和廣中雅志),至於楊威利的配音員則是原康義,聲音相當粗獷,完全沒有富山敬那種隨意感。

    動畫版的時間順序如下:

[外傳部分]

螺旋迷宮(楊威利的首篇,也是唯一以楊為一號主角的外傳)
白銀之谷
叛亂者(動畫版原創)
決鬥者(動畫版原創)
奪還者(動畫版原創)
朝之夢夜之歌
千億星辰千億光芒(雙主角。帝國:萊因哈特/齊格飛;同盟:先寇布)
第三次迪亞馬特會戰
汙名(以齊格飛為主角)

[正傳部分]

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新戰爭的序曲(相當於OVA第1-2集)
正傳OVA(第3-110集)


    我最喜歡的5首歌曲(不算入劇中引用的世界名曲):外傳OP《Story of Time(時間的故事)》、第三期OP《sea of stars(星之海洋)》、第一期ED《光の橋を越えて(越過光之橋)》、第三期ED《歡送之歌》、外傳《螺旋迷宮》ED《僕たちの航跡》(我們的航跡)。

動畫信息

銀河英雄傳說
中文名:銀河英雄傳說
原 名:銀河英雄伝説
又 名:Herdensagen Vom Kosmosinsel / Legend of Galactic Heroes
首 播:1988-01-08(日本)
IMDb:tt0096633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