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道德審判的抉擇,與新海誠的電影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24 17:22:24 作者:- Language

這是一篇,不講邏輯,講感受的影評。不專業,不懂影視製作,純觀眾角度講講我對這部動畫的感受。

1.對比《你的名字》。 既然大家都喜歡拿這個來對比,那我就放在最開始吧。兩部動畫我都是給4.5吧,差的那0.5就是覺得對我個人沒有什麼“oh! That's it!”的效果,但這些作品都是讓我不悔掏腰包前往影院一睹為快的。睹完更快。

《你的名字》出來的時候也是有消極評價的。各自有各自的期待。

少年對這個世界的吶喊,對過去的惆悵,初次或非初次接觸外面的世界時內心的兜兜轉轉……依據我多年的觀影經驗,我覺得新海誠的主人公確實出奇地一致啊。

然後,“大製作”(不專業,隨便用的詞,打個雙引號以示不負責任),是突出特點,也能在兩部動畫都覓得痕跡。隕石的墜落,跨越時空的拯救,vs,失控的天氣,跨越結界的拯救……大命題的背後都是個人情感的聯結,你的名字是為了拯救那個小村莊而去拯救的嗎?不是吧,男主是在抗衡自然力量啊,自然大還是村莊大啊?所以說白了還是個人主義(這不是個貶義詞,有質疑的麻煩前去百度一下),我覺得跟天氣之子並無二致啊。

講講不同吧。音樂。必須是音樂。新海誠的音畫配合絕對是讓我讚不絕口的一點,不同色彩的主題曲如畫龍點睛般唱活了不同色彩的動畫。說實話兩部動畫都去掉音樂來看的話,觀感上確實《你名》更加出色,是剪輯的功勞嗎?哈哈,太專業了我不懂,只能說個感覺。

回到畫面本身的話。可能因為雨天的緣故,從畫面上看總覺得這部是言葉與你名的結合體。言葉的視角比天氣之子成熟,比較都市,比較有稜角。天氣之子彷彿把那種立體感抹平了一樣,它比言葉更側重情感,我覺得。想來這種差距也跟主人公的年齡有關吧?真棒。

整體的話,個人覺得,天氣之子是你的名字的昇華。像是在彌補你名中未能滲透的元素。相比而言,你名是個比較侷限的主題,侷限但濃郁。天氣之子把那種濃郁沖淡了一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與周遭的聯結上。你名是一條通天穿地的圓柱,天氣之子是橫跨地平面的網。(我就是描述一種感覺,不存在啥理性分析,www)

2.音畫配合。 這是除了爛大街的“畫面製作”評價以外(這句話的意思是,我覺得這一點大家已經誇過很多了,我不必要贅述),新海誠的動畫給我最深刻的印象。日本動畫以及日劇都很講究音畫配合,個人覺得新海誠在這一方面發揮到了極致。他不是在做給別人看的動畫啊,他在做給人共鳴的動畫。 《秒5》,《言葉》,說到底都是悲傷的基調。新海誠聚焦的是少年之愁啊。愁有n多種,我從n多年前一部一部地追隨著看,發現不管具體命題為何(姐弟戀也好,為個人犧牲世界也好),愁緒總是共通的啊。

所以我很喜歡看新海誠的電影,這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

①啊,我好愁啊,我需要治癒(剛開始看電影)對!就是這種感覺!唉,果然是屬於我的電影(音樂出來了)誒?彷彿體內某個神經遞質被召喚出來了!(音畫配合)好像這一刻體內某種激素作用於我的神經細胞由腦至體地在給我洗禮耶!

②哦?新海誠又有新作呀,看看吧。(剛開始看電影)哈哈,又是新海誠style,迷惘的主人公。(音樂出來了)誒?剛剛彷彿被擊中一般!(音畫配合)天!這是什麼神仙製作團隊啊!我跟主人公都沒什麼共鳴我都能看哭耶!

無關道德審判的抉擇,與新海誠的電影 - 第1張

(聲明:以上僅僅針對音畫配合,不針對具體的電影或電影主題)

3.主題。

這確實被大家大為詬病嗷。

說實話,我就沒去想過什麼大主題。我就像上面寫的②一樣的心理活動,新海誠電影的魅力就是讓我能夠從客觀觀影到走進主人公,可能我就是這樣一個無腦感性的人吧,我覺得我看得暢快淋漓並且遺憾當時沒有時間去電影院看。

現在冷靜一下,思考一下主題。

電影講了什麼?一個離家出走的少年,碰到一個事務所的大叔與他的侄女,還有在麥當勞工作並免費送了一個漢堡當晚餐的小姐姐及其弟弟。少年在事務所包吃包住幹雜活,時不時跟著侄女姐姐跑採訪,學著編輯。重遇麥當勞小姐姐後,星探般發現她祈禱晴天的技能,遂把她培養成“100%晴女”。後因為少年撿到的那把槍,少年、晴女及其弟弟被盯上,他們開始逃亡。在超豪華總統套房裡他們度過無比幸福的一夜,就在少年祈禱永遠停留在這一刻時,晴女自發作為活祭換來了晴天,少年與弟弟被抓,同時前面提及的其餘人力都前來協助他再見晴女一面。

這一面可不簡單,直接讓東京給淹了。被淹的三年後,少年復返東京,“世界本來就失控”的碎碎念中,看見如三年前般禱告晴天的晴女,音樂響起,全影終。

有沒有發現,整部電影中沒有人對少年的抉擇抑或陽菜的迴歸提出指責。阻撓的人他們阻撓的點是什麼?是接受教育,不要隨便玩槍。關於晴女,大家沒有考慮過損耗她來拯救天氣。只是一點點期待與願望,與感恩。大家都期盼著晴天,但是並不期待讓一個小姑娘來拯救世界。你可以說因為大家都不信神,但是請問那些信晴女並預約收穫晴天的人,有反覆地召喚她來享受晴天嗎?沒有吧。3400日元,對於很多日本人,尤其煙火大會舉辦方負責人,他肯定很有錢,他以此為契機利用晴女為己謀私的話,似乎十分符合現實常有的情節,如果電影出現這個場景我一點兒也不意外了,反而從理論上,更貼合大家所謂“選人or世界”的主題。

所以為什麼他們都沒有這麼做?這部電影究竟是不是在討論世界與個人的抗衡呢?我覺得不是哦。總是要有外部世界的參與才能體現少年與“挽救世界”這種觀念的抗衡吧?顯然it totally merely 少年內心的掙扎,僅此而已。

所以,救晴女,這真的僅僅新海誠“扭曲的價值觀”嗎?我想哈,有沒有一種可能,大家其實誤解了主題呢?

當然,世界vs人,這個主題毋庸置疑。但是大家把視角放得太大了,這部電影,新海誠的電影,說來說去,都只是少年而已啊!

我們用電影本身的“結果”來揣度它的主題,有時容易有失偏頗,總需要從創作的心路歷程來思考,更加能夠專注於作品本身。

晴女是都市傳說而已,稍微有點科學常識都知道不可能,日本當前的天氣狀況也沒有絲毫的痕跡可以推測出這樣的傾向,所以請問,這部電影創作的靈感來源是什麼?顯然不是具體的現實吧?

所以我想,什麼天氣還是晴女的,會不會只是,只是每個人成長過程都會面臨的某些抉擇的暗喻呢?

如果真的涉及到世界vs愛人這麼宏大的命題,怎麼可能沒有外部世界的參與?(再次重申,本片已出現的外部力量的施力點都無關少年的抉擇)

舉個例子,我們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鋪天蓋地的信息都是在告訴你,你要如何根據自己的成績,對照著什麼什麼表格去找學校,你要考慮這個考慮那個。沒錯,大部分人確實應該這麼去做,就像本片中夢見晴女犧牲自己換來晴天遂心懷感激的人一樣,這只是他們平穩人生路程上的一個小驚喜,或者小過渡。

而男主是個什麼樣的狀況呢?他背井離鄉,逃離父母,來到異地,收穫陽菜等人的善意。就像每年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時,某一個期待著高考能讓自己逃離一切重新開始的少年。彼此,填報志願,什麼篩選機制啊,什麼熱門專業冷門專業啊,這些有關係嗎?對他來說,他看中的是逃離。比如,地理位置足夠遠,比如那個城市的人思想足夠開放,比如文化氛圍,凡此種種。

陽菜也好,學校也好,是這類少年心中的一道光。他們僅僅是放棄了“我應該做的事”,而去追求“我需要的東西”。

再形象點講,我們把《天氣之子》來重構一下。

開篇晴女與天空產生聯結,或許是A高校管理層某次決策,投放了一個廣告,或者A高校的畢業生在網上發的帖子。總之,與當下填報志願的大背景產生聯結。為了敘述方便,就假裝是畢業生B發帖子吧。

鏡頭一轉,男主終於結束了高考,登上即將駛向大學彼岸的船,在船上他猶豫著自己在彼岸如何生存,這個生存的命題裡,包含著他對自己原生家庭的抗衡。(這一刻,他或許還沒有意識到,高校對他來說就是一個實現脫胎換骨的契機。)也就是說,他自己來思考該填什麼志願,才不管父母說的什麼商科更有前途之類的話嘞。在船上,他認識了B,知道他在某個城市(我們把他、他的事務所、以及侄女姐姐等所有相關的東西都看做一個城市)。

男主

(對不起,我又要去吃飯了,嘻嘻)

動畫信息

天氣之子
中文名:天氣之子
原 名:天気の子
又 名:Weathering With You / Weather Child / Weather's Child / Child of Weather
首 播:2019-11-01(中國大陸) / 2019-07-19(日本)
IMDb:tt9426210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