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不總是幸福的童話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6-28 21:06:27 作者:譫妄 Language

《蟲師》的第一集到最後一集,斷斷續續看了三年。不是動畫太長,只是覺得看一集少一集,很捨不得,便總沉浸在片尾曲中。撇開已飽受讚譽的配樂不談,《蟲師》在文字處理上也是極其用心的,每一集的標題、旁白、對話都經過字斟句酌——《綠之座》、《瞼之光》、《踏草之聲》……撲面而來的是與同時期作品截然不同的氣息,像是經過精心雕琢的詩的韻味。 文學講究傳承,《蟲師》讓人想起川上弘美(漆原友紀喜愛的作家)的小說,往上是寫《雪國》、《伊豆舞女》的川端康成,再往上是寫《源氏物語》的紫式部。這由古日本源流而來的物哀精神便浸潤在了《蟲師》的意境中。名為蟲師,實講人事。它講述了一個個沒有關聯的尋常故事,用極淡的墨汁勾勒出人間輪廓,其中種種濃烈的情感都顯得渺小。說是尋常,是因為剝掉蟲這一外衣後我們會發現它的內核不是驚心動魄的傳奇,也不是優哉遊哉的日常,不過是一些最普通的人所持有的最普通的絕望:生老病死、愛恨情仇,諸如此類。但這些故事與蟲糅合在一起就產生了奇特的效果,像是在故事外面罩上了蟲衣織成的水晶球,得從現實世界中抽離,變得朦朧不真切。蟲所帶來的奇幻元素使作者不再拘泥於物理世界的約束,可以隨性調配現實與想象的濃淡,借蟲之體融入怪談、民俗、傳說。 作為意象的蟲無疑是隱喻,隱喻的特點之一便是極其豐富的可闡釋性。為何選它為載體?蟲(更像是微生物)可算是自然界最微小的生物,它們脆弱而又頑強;作為個體也許短至一瞬,作為群體卻無窮無盡;渺茫甚草芥,又無處不在。蟲在漆原友紀筆下象徵著生命的本質,這些以往總被視為敵人的小傢伙們或許是第一次被如此寬容的筆觸細細描繪。 雖然每一集中出現的蟲都不相同,但它們之間還是有著某種共性。第二集的“黑暗瞳蟲”向人昭現地下絢爛的光之河,而作為交換,深淵的回望逐漸剝奪人的視覺並最終導致失明;第三集的“呍”產生“無音”,“阿”吞食寂靜並攜來聽覺之外的聲音,小至竊竊私語,大至嘈雜蟲聲;再如使人夢想成真的“夢野間”,使人忘卻煩惱、朝生暮死的“晝顏花”……蟲們在自然法則的分配下以各自的方式生存著,與之偶遇的人們會得到曾只存在於想象中的異能,並同時失去更為珍貴的東西。與傳統的教誨有得必有失的民間傳說(浮士德)、寓言故事(丟斧子的樵夫等)不同,《蟲師》中的人們常是被迫與蟲接觸,他們無知、混沌不知所以,蟲便因此成了死亡的見證者甚至肇事者。 死亡是《蟲師》中避不開的話題,在這裡人們的生命就像蟲一樣脆弱:曾輕貼耳畔的母親的雙手、久伴身旁的妻子的笑靨、耳鬢廝磨的戀人的溫度,下一個鏡頭就煙消雲散,只留下回想起時臉上浮起的吃力笑容,或是滑落的溫熱眼淚。死亡背後沒有憤怒,只有無奈,便有了銀古常說的一句臺詞,“這不是人的過錯,也不是蟲的過錯,雙方都只是為了生存。”就這樣輕描淡寫地告訴你一個絕望的事實:為了生存,死亡是必須的,而在這場生與死的無止盡的戰爭中,唯一陪伴身邊的卻只有記憶。 另一個頻繁出現的意象是光(光之河/光之酒)。光之河表面上看是一條在地下流淌的金色河流,但裡面流動的不是水而是蟲(生命),也可以理解為生命之河(同樣,光之酒是生命之酒)。一般來說,光象徵希望,但在《蟲師》里人們卻不為此而追求它,他們追求的是一些更本能的體驗:想再看一次那奇異的風景,想再嘗一次記憶中的佳釀……與光的接觸使人純粹,生命體驗重新佔據了生活的核心而無暇顧及他物。有時候,你也會有點羨慕那窮盡一生只為再喝一口光酒的釀酒師。 《蟲師》的旁白總是由一個老嫗緩緩道來,帶有俳句的韻味。與之相對應,故事中總有個小孩,長者的波瀾不驚與童稚的天真敏感多少衝淡了成人世界的冷酷與遲鈍。當然不乏大團圓,但片尾處更多的是這樣的形象:一個家破人亡、懼怕睡眠的磨刀師、一個失去伴侶的制硯少女、一個獻身山林被人遺忘的老蟲師……他們明明各自迎來了在旁觀者看來如此悲涼的結局,卻只讓痛苦與不幸留存在日後坊間的隻言片語裡,而你能看到的只是一張張平靜而堅忍的面孔。

這也是為什麼他們的笑總使我動容。

大概這就是《蟲師》的魅力吧。

附上一張蟲的圖,那紫色的就是

一些不總是幸福的童話 - 第1張
會使人得寒病而死卻如雲朵一般美麗的“噬雲”

動畫信息

蟲師
中文名:蟲師
原 名:蟲師
又 名:むしし / mushishi
首 播:2005-10-22(日本)
IMDb:tt080783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