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あの日見た花の名前をお僕達はまだ知らない。』: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隻名為“ロリコン”的“夏季野獸”。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6-30 10:41:20 作者:羽田梓 Language

前言 本間芽衣子是一面春季的豐碑,一面我們所有人在童年裡逝去之物的豐碑。 比如心性的innocence。知道為何流淚不叫感動,一時不知為何流淚是由於比消逝更嚴重的忘卻,才是有價值的、透明的、與赤子之心同質的感動。 好久沒寫影評了。 …… 這麼一說,估計十個人當中有十一個人認為我於此方面是頗為自負的。但這只是一個簡單的事實。人啊,多是以“消極地假設別人的心性”這一病態心理來過日子的。 所假設的心性,也多是“炫耀”、“憤怒”、“寂寞”、“悲傷”、“裝純”、“裝嫩”……這些數不盡的帽子。扣那麼多,不如開家帽子店更實在。當然,我的那一估計也屬於該病態心理吧。 就當是我看『未聞花名』的理由之一,治病。染病之時,花葯也是藥——論據在這裡: “桃花飛綠水,一庭芳草圍新綠,有情芍藥含春淚。” ——出處不詳,( ´∀`)ハハハ... 至於,有的人說『未聞花名』配音太嗲受不了……我建議他們自己的孩子出生之後在發育完成變聲之前多買幾箱膠布,夠十幾年用的…… 有的人說“小四風格”、太假、做作沒限度……我只能o_O大眼瞪小眼,勸告“赤心不改真英雄”,勿侷限於個人好惡所決定的結論…… 有的人說“找不到淚點”、“最終沒有被感動”……我語重心長,摸摸他們腦袋,說,“催淚”只是個標籤,淚點不在劇中,而在觀者自己的經歷對劇情自然而然的投影所產生的共鳴中,為找淚點而看劇相當於緣木求魚。 對於這一類人,費更多話無必要。 即使無需繳納話費。他們的負面反應——表面上有道理 (もっともらしい )的夾雜著“深厚”觀歷與經驗主義沉滓的謾罵、嘲諷、鄙夷、假犀利、偽知性,只不過是他們微不足道的意見罷了,而非指出『未聞花名』根本的質地。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易被他們的氣場牽著鼻子走。 未觸及本質的輕浮意見是無價值的。描述一個簡單事實,然後,在這描述前面加上嗤之以鼻的副詞、謂語,暗藏戴著客觀主義面具的個人好惡。這是最簡單的意見形式。如果“同義反復”也算得上真理,那他們已經進入了影評神壇。 揪住作品的創作主題與情節線路,而剔除主題與情節的具體內容,舉“骨骼”而埋“血肉”,以“用爛了”詆譭之,也是末流論調。這種“模式比因素重要”的觀點,放在哲學上興許還有點高大上的光芒,但放在藝術上就值得重思了。 總而言之,這些觀者是以自身的麻木與喜新厭舊來證實“時代的嶄新”,這是一種幼稚的唯心情愫,因為,時代的精神依然是古舊的,甚至是倒退的。 他們選擇了不沉默,就不正常。拿影視藝術領域最低級的常識去對他們打破沉默,更不正常。所以,我所願做的,只有讚美式的雜感。 …… 寫影評(劇評)不是我的專業。在其他專業比如BGM的製作上,首先向町田紀彥先生致敬(我曾以與朋友絕交的後果揚言說“日本幾個BGM作曲人就能秒殺中國大陸大半音樂人”)。『secret base ~ 君がくれたもの~』(芽野愛衣、戶鬆遙、早見紗織合唱)さいこう!!!也是這首歌吸引我去看了動畫。 這首歌的選調是#F大調。此調的音階在鋼琴上包含五個黑鍵與兩個白鍵。 黑鍵#F、#G、#A、#C、#D,可能象徵揹負著害本間芽衣子淹死的罪惡感活到黑色青年時代的五個人吧。 白鍵B、F則象徵曾經活在白色童年時代的本間芽衣子與穿著白色連衣裙的本間芽衣子的幽靈,來到世上有一個讓“準BoyFriend”的仁太哭一次的願望。另外,推介一首芽野愛衣的『あの日のままで』。 Galileo的片頭曲瀰漫了夏天的氣息,他的歌之前我聽過的只有『管制塔』,唱的是冬天的故事,hashimoto ai顏值爆華表——やあ,久し振りです。 同時,Remedios以『I left you last』參與了,但印象並不深刻。心中永存的還是『mother』的『promise』、『favourite things』、『baby』……同類ロリコン小說『洛麗塔』書店有了,沒有的時候一樣沒讀過。 『水果硬糖』這部電影的主題或許並非『珍愛生命,遠離蘿莉』單單八個字那麼簡單。『孤兒怨』給蘿莉這一類特殊生物注入蒼老靈魂,反向對其中的真相加以有效的闡釋。本來可以是文藝片,可惜拍成了恐怖片。不僅生理先天缺陷,而且心理後天扭曲。 因此,得看明天,『明天媽媽不在』描繪了社會底層一族的美麗與癲狂。看完之後才發現,那八個字,即便對殺手裡昂來講,也不是什麼至理。最近的『乘風破浪』,讓蘿莉成了羅力一樣的偽惡人。 在直覺上,不是影視專業的人可能認為豆瓣是以電影對觀眾的吸引力強弱與傳達的價值觀優劣來打分的。不論視覺藝術與分鏡等等美學與技術因素,這確實是一個極簡而實用的方法。 『你的名字。』對“時間”這一概念作了優美的解釋,從『萬葉集』與地方手工藝風俗中汲取滄桑感,賦予“黃昏之時”。只此一舉新海誠也可青史留名了。本想翻閱趙樂甡全譯本『萬葉集』,找到“黃昏之時”的出處,卻發現一共有4516首……一片葉子寫一句,確實超過一萬片。 如果說,“時間”在世俗事務那裡被用來達成某種邊沁主義的目標,那麼,“時間”在藝術那裡則被借來築就某種唯美主義的彼岸。『未聞花名』正是這樣一朵彼岸花。 我一向認為,好的影評不在於複述觀者所知(也許觀者並不具備將自己感性的所知以理性文字的方式實現的能力),也不在於揭露觀者所未知(縱使觀者對花絮與作品起源並無興趣),而是從知與未知之中抽象出一般觀念——人性的未來走向。 很顯然,對於『未聞花名』而言,這種走向就是本間芽衣子。其聲優是芽野愛衣,二者名字相似,不知是巧合還是人為。無心查證。“芽”發音“め”,“本間”發音“ほんま”,組成“めんま”(menma,幹筍?),就是字幕上的“面碼”了。字幕君不打成“棉瑪”或“免碼”我已經很感激了。どうもありがとう。 大概是粗心吧,『花名』到最後我還是『未聞』,也沒有看第二遍的心情了,對待獨一無二的事物就採取獨一無二的態度吧。在我看來,『花名』就是“本間芽衣子”。 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可能作者並未使用哲學思維。但作品可以產生哲學思維的客觀效果,好比製作煙花的工人在勞動過程中,頭腦裡並無美學構思。主觀構思與客觀效果之間業已失去了因果律。 世間的美,都是自然發生的,不是事先準確憧憬到才作出來,而是於一偶然性上作出來。大自然是如此,延伸到人的思想上,也是如此。看似是謀事在人的必然,實卻千萬機緣併力促生的偶然。 當美出現的一剎那,美與作者原先的所思所想只有物質性的瓜葛,好比葉子紋路與大地的關係。 對於作者自己,有時也會被自己的靈感嚇一跳,也有水平的高峰低谷。 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陳丹青的『西藏組畫』,吃過老天爺賞的盛宴,就再也沒有同等的狀態了。這足夠說明,美的極致,在於偶然。這就好比每一位觀者與『未聞花名』相遇的偶然。 所以,就算不以唯美散文寫開,以“唯名論”切入,也不會太佔『未聞花名』字面的便宜。歷史走到今天,可以看出,“有神論”主要的貢獻是在文學與藝術領域。而在政治與宗教領域,“有神論”只是一種包裝精美的鴉片。 以“有神論”作奠基,加上重視名字的情愫,就足夠支撐整部劇的“過去”了,勝在不止於此(重視名字與中國古代的名教不是一回事)。六個人的童年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超和平Busters”,這個革命團體的成員也有各自別緻的綽號。 『千與千尋』也說“記住名字,才能找到回去的路”(大意)。當本間芽衣子的五個朋友互相重喊他們的兒時綽號的時侯,意味著他們對已消逝的美好時光的重溫與維繫開始了。本間芽衣子化作幽靈重返人間的原因也正是為了讓五個朋友重返童年——心靈的重返。 如果說,“遠方”這個意象是用來寄託願望的,那麼,“童年”這個意象則是願望的原點。因此,五個朋友的離童年越來越遠的人生旅途上,忘卻了他們的共同願望——“超和平Busters”。 這種願望,從誕生開始,註定被這個利己主義的時代所嘲笑,也必定為一些“正人君子”所不齒。也許正因為如此,故事並無多少“保衛和平”的情節,而只有“重返這一願望”的情結。“踐行”的前提是“有”。 本間芽衣子唯有在自己的日記本上才能寫出字,這個細節背後可能有一些『星際穿越』的理論因素:物與物發生重力作用的條件是同一時間或同一空間之類云云。不是我的專業。 幽靈可以自己決定誰能看見聽見自己嗎?這個問題有待研究佛教與神道教的關係,搞不好也是一典故。是我的副業。 (這些並非無中生有的遐想,而是一種客觀效應。作品沒有讀者,不成其為作品,因此,讀者的普遍情思應當算作作品精神內涵的一部分。此觀點,古已有之。) 作者的墨水在紙上盪出故事的漣漪,故事的起伏在讀者的頭腦裡化出思想的漣漪。簡而概之,作者參與了創作讀者思想的過程。作者的合著者即是讀者的個體現實。 『小倉百人一首』有兩首(34,35)特別應景,補為劇終: 34. 「誰をかも 知る人にせむ 高砂の 鬆も昔の 友ならなくに。」 ——藤原興風 譯文: 舊友凋零離此世, 高砂松樹不相識。 我今孤寂憑誰問? 一處憂傷幾處知? 本間芽衣子“凋零離此世”。 唯見secret base“松樹”最相識。 “我今孤寂”憑宿海仁太問。 “一處憂傷”五處知。 總之,本間芽衣子的成佛,也是五個朋友的成人……(這一段只是複述而已,沒有任何價值。我並不想太泛道德主義了,也就沒有使用“自私”這種故事已有的告白以此讚揚本間芽衣子的無私。) 與安城鳴子性格相似的女生,大概很常見吧。個人比較喜歡鶴見知利子這個角色,倒不是因為“珍愛生命”之故。 還有波波。波波見證了精彩的外面世界,卻毅然決然回到“secret base”。我個人也比較喜歡講述“悼念之旅”的電影。波波的旅行其實也是“悼念之旅”,尋找本間芽衣子的幽靈的旅行。恰好李敖寫過『波波頌』,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現在的人,誰還願意在見識花花世界之後捨棄繁華屢屢返璞歸真回到一間簡陋屋子呢?少之又少。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也贈給波波。 再來談談立意吧。 『未聞花名』的編劇首先深諳大眾心理,知道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隻名叫“ロリコン”的“夏季野獸”,在廣度上保證了賣座;其次,深諳教育學原理。 『未聞花名』不僅教人如何做朋友,如何做戀人,如何做父親(記得魯迅先生有一篇文章就是『我們怎樣做父親』),如何做母親,如何做兒子,如何做女兒,如何做弟弟,如何做姐姐,也在教人如何做自己。在深度上保證了感化。 《新約·哥林多後書》第6章第6節說“聖靈的感化,無偽的愛心”。編劇確實將本間芽衣子這一角色成功塑造成了聖靈,五個朋友對本間芽衣子所懷的也是“無偽的愛心”。 本間芽衣子最終也未設法與她的家人對話。一者,本間芽衣子的弟弟在心靈上無需與她對話。二者,本間芽衣子的父母只憐憫死者,未憐憫生者,也構成了不可言傳的原因。 (想在複述上加上新的定義與解讀,除非甘冒被指異想天開的風險。後來未再見本間芽衣子,大約的確成佛了吧。) 寫到這,也想起忘了注意劇中的本間芽衣子在路燈下是否有影子。恰好魯迅先生也寫過一篇『影的告別』。就當告別本間芽衣子的贈文吧。 “人睡到不知道時候的時候,就會有影來告別,說出那些話——” “我願意只是黑暗,或者會消失於你的白天。” “我姑且舉灰黑的手裝作喝乾一杯酒,我將在不知道時候的時候獨自遠行。” “朋友,我不想跟隨你了,我不願住。” “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裡,我不願去。” ——『影的告別』句摘 最近,看到對凍鰻難看懂的吐槽是“這是魯迅寫的劇本吧”。稍一追究,甚覺神筆。 『影的告別』的“我”,不是本間芽衣子嗎?本間芽衣子的心境不是“有我所不樂意的在你們將來的黃金世界裡”嗎?雖說“這傢伙不善於作文”,本間芽衣子在房間裡倒下之時,手臂不是呈灰黑色嗎? 引述數處,並非有意造成神祕主義與大驚小怪,只是指出藝術相通這一點。再則,魯迅先生也作過花,也就是『無花的薔薇』。但願本文也是無花的薔薇。 ——觀劇過程有許多預想,比如,最後,本間芽衣子消失的情景,我預想的是,光芒淡開之時幾片櫻花飄升。但我的預想好像有偏差。以除仁太之外的四個朋友的視角拍攝的本間芽衣子所持的物體懸浮在空中的鏡頭太少了……まあまあ、いいだろう。 懷著改錯、革新、開拓、放達的心態,試著一看,無論我們怎麼近視,至少,名字的長度還是合適裝進眼鏡框的,故事的溫度也是值得種進心田的。都改革開放了,還扣什麼好心即可態度反轉的帽子呢? 35. 「人はいさ心も知らずふるさとは花ぞ昔の香ににほひける。」 ——紀貫之 譯文: 故地重來日, 幽幽我自傷。 今人已不在, 徒有舊花香。 あ の 日 見 た 花 の 名 前 を お 僕 達 は ま だ 知 ら な い 。

動畫信息

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
中文名:我們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見的花的名字
原 名:あの日見た花の名前を僕達はまだ知らない。
又 名:彼花未知名 / 未知彼時花開名 / 那朵花 / 那日所見花兒之名我們仍未知曉 / 未聞花名 / あのはな / Ano Hi Mita Hana no Namae o Bokutachi wa Mada Shiranai. / Anohana: The Flower We Saw That Day
首 播:2011-04-14(日本)
IMDb:tt1913273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