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夢而已——《天氣之子》兩級分化的一種中和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26 06:24:34 作者:二當家的 Language

問:為什麼關於《天氣之子》的評論兩極分化? 我的回答:《天氣之子》是一個獨立的夢境,我這樣說,可能有失偏頗。 正文(解釋): 因為,對於有些人,例如電影愛好者們,這是一部失敗的電影,因為她並不是一部教科書式的電影,她不夠邏輯清晰,情節設置得不夠精巧,人物刻畫得不夠鮮明,背景主旨不夠深刻,以及很難發人深省等等,他們的批評是有道理的,電影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問題。 而對於電影評論員們,這同樣不是一部好的電影,但他們中有的人即便不理解電影的創造者們的心意,卻仍就已與作者們達成冥冥中的和解。他們明白問題的所在與嚴重性,因為這是他們的本職,但他們卻坦然接受,因為他們不止於批評,而是試圖去接受電影創造者們這次意識融合的真相。(憑藉之前的作品,新海誠與他的合作伙伴們是具備這個資格的) 對於普羅大眾,這或許是一次潮流的分叉:社會化與理想化。這種現象很好理解,因為從之前導演的創作思路的自述中,這部作品(我這裡選擇使用作品而非電影去描述她的屬性是因為她更像是文藝作品與商業作品的糅合)正是他之前風格,散文式的,抒情化的去講述他的人格幻想的故事,他總是創造他心中的少年,少女,製造著一次次波折,而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他會從每次人與人關係的變化、人與社會關係的糾纏、少男少女情感的磨合中如同樹的根系一樣不斷地汲取著營養已供他成長。 /*為了諸位的閱讀體驗,這裡選擇錯誤的分段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或許他變了,或許沒有變,但可以看到的是,新海誠的那個心中王國開始與一個完全化的世俗社會交融,他同意向所有人開放這個獨立的世界的一角。於是,他把故事暴露在底層的社會中,自以為完成了交融,開放了之前從未有過的元素與矛盾。通常來講這些社會的矛盾是如此的難纏,以至於現實世界的專家們、政客們至今仍在摸索,從這個角度看,新海誠無法給出一個完美答案是理所應當的。但是他很理想化,將解決一切的答案寄託在他的信念之上——愛的力量亦或者說是純潔、美好與至善的進化。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問題都沒有解決,甚至會加重問題的影響,並且最重要的是,這將他的信念同這些矛盾完全對立了。他在閉關創作中也許會因此洋洋自得,認為這正是他想要看到的。但這種幼稚的應對方式卻極易露餡,簡直像是裸奔在商業中心那樣醒目。比如:“帆高選擇陽菜,東京受雨災,是否正確,或者說是否可以接受”。需要注意的是,我並沒有這樣舉例:“帆高選擇陽菜導致(以致於)東京受雨災,是否正確,或者說是否可以接受”。而這正是電影討論最核心的 地方之一,那麼問題在於兩者是否有直接的因果關係,同時這也是作品中想要極力說明的地方。 至此,我們必須去回答一個問題:陽菜與東京雨災(暫且這樣形容氣候的變化,因為還有不正常的雪天,閃電)有著怎樣的邏輯關係?那麼首先,故事背景東京雨災的成因是否與陽菜有直接因果關係?很簡單,並不存在這層關係,原因是開頭陽菜守護在病危母親身邊時,東京雨災已經發生。然後陽菜希望能夠與母親在陽光下散步,因而在注意到雨天中廢舊大樓上的陽光時,好奇地前往頂樓,再見到破落鳥居後,油然而生為母親祈禱的心情並走向鳥居,神奇地、被動地成為了晴女。那麼這裡產生的聯繫是什麼? 兩者的互動是天氣暫時、區域性的聽從晴女的心意(祈禱),為此根據天氣改變的程度,晴女被迫讓自己身體向透明晶體化作為代價,當晴女消失(獻身)後換取一段時間的(人類角度的)氣候正常。(“一段時間”從氣候神社老爺爺和老奶奶(宮水神社?未考證)的口中得知在歷史中氣候異常是常有的(古老壁畫),只是近兩百年正常讓東京能夠發展(此處關於東京的因果未考證,僅是我認為很可能的猜想)) 成為晴女的幾月中,陽菜很少祈禱天晴。只是努力在悲劇的生活中帶著弟弟活下去。晴女的身份近乎於無,那麼這時我們是否認為該讓一個15歲的孩子自我獻身換取東京一段時間的安寧呢?這不正是“人”這個字的寫法嗎? 以少數人的跪著換取大多數人站著,抑或換個說法,以少數人的犧牲換取大多數人的利益。這是種群存活的奧祕,不是嗎?但是,遺憾的是,作品的前中期,在知道晴女可以祈禱天晴的情況下,極少會有觀眾生出“讓晴女消失換取天晴”的想法,這很正常。一方面,此方面的描寫這個時段並不多;另一方面,很明顯,她是無辜的,我們不該對無辜的人這樣做,而在後期,即使大叔瞭解情況,很多民眾得到了晴女的幫助,政府見證了晴女的力量,也從未想過讓一個小女孩去解決整個社會的難題,這是那個社會僅存的最大的善意與良心,整個社會面臨的問題應有整個社會承擔,從後期東京仍舊井井有序可見一斑,每個人都在適應變化並去努力解決問題。 那麼,為什麼在後期我們大量的觀眾有了這個想法,並且認為這是為了大眾,為了東京好?很簡單,我們一方面站在了男主帆高的角度希望去拯救世界,認為現在的世界是最好的,應當去守護,而改變後的世界是不被接受的,因為它代表了我們存在的意義和我們存在的利益,如果有機會不被改變,那麼為什麼不去抓住機會維持現狀呢?引伸到現實,其實這正是我們每個人對待生活的真實態度,說的俗一點,寧可循規蹈矩,不願努力改變,樂意外部環境無關或是利己的變化,厭惡外部環境未知的改變,恐懼自我的更新。這是每個人的惡,當它看到晴女自願的犧牲自我的時候開始變得猖狂起來,將她 的自願視作理所當然,撕破虛偽的面具,暗中汲取她的鮮血,讓她虛弱,在她最脆弱的時候紛湧而上,讓她成功走向自我犧牲的高潮,因為她難以拒絕我們可憐的小小請求,早已沒了後路。 我們總是希望凡事沒有代價最好,即便有那也要儘量少一點。一個人的死輕於鴻毛,這是在小不過的了。是嗎?我卻認為是最大的代價,說的俗一點,失去了身為人一個寶貴的特質:那就是不屈服。經常聽到,人的歷史是人不斷抗爭自然的歷史,每一次的革新不是個體的犧牲,而是整體的進步,不是嗎?而這在作品後期深刻的反映出來,沒有人責怪帆高的選擇(作品中知道真相的人們)。因此,關於“帆高選擇陽菜,東京受雨災,是否正確,或者說是否可以接受”這個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我認為可以接受。 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例如:槍。我想後續再仔細講講,那麼,有一點注意的是:新海誠設計的有關槍的情節並非無意(說設計可能過了,但他確實想做一件事,就是一定要有槍),為了什麼?槍的存在是另一個巨大的爭議,它在某種程度上干擾了一些敏感的觀眾,讓邏輯漏洞很多。原因很簡單的說下,我認為這是新海誠最傻氣的想法:他可能認為少年有槍才能對抗。這很酷,尤其是對於沒有接觸過槍的人來說。有槍就可以革命了,革命成功翻身掌控命運(笑)。 最後,繼續我的回答:《天氣之子》是一個獨立的夢境,一個基於完全理想化後的社會的理想故事。它最好是個夢,因為《天氣之子》是個好夢,如果你願意打開戒心與世俗的觀感,感性地讓自我休息一會,我想你最後會感到一種久違的剝離現實的感覺,仔細想想,這不正是當你從一場心心念唸的好夢中醒來的感覺嗎?不要以自我對抗它,好好休息會吧。

一場夢而已——《天氣之子》兩級分化的一種中和 - 第1張
一場夢而已——《天氣之子》兩級分化的一種中和 - 第2張
一場夢而已——《天氣之子》兩級分化的一種中和 - 第3張
一場夢而已——《天氣之子》兩級分化的一種中和 - 第4張
一場夢而已——《天氣之子》兩級分化的一種中和 - 第5張

動畫信息

天氣之子
中文名:天氣之子
原 名:天気の子
又 名:Weathering With You / Weather Child / Weather's Child / Child of Weather
首 播:2019-11-01(中國大陸) / 2019-07-19(日本)
IMDb:tt9426210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