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作為審美對象的《平家物語》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02 14:11:45 作者:遲慎清和Ashley Language

八年前的2013年,我在高一時第一次讀完了上海譯文出版社王新禧譯本的全本《平家物語》。我曾經很多次表達過對《平家物語》小說的喜歡,但是這種表達僅限於乾巴巴的“真厲害好感動”,或者是類似一種拉踩的“可能比同類型的《三國演義》給我的震撼都要大”。總結起來原因大概有兩點:《平家物語》體量巨大、人物眾多,加上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短篇幅內很難解釋故事的發展脈絡;同時,我也確實不清楚這部書會對我產生如此大的震撼的原因。而在我看完山田尚子導演的動畫版《平家物語》後,這些舊問題似乎突然浮現出來,又迅速地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平家物語》(平家物語 へいけ ものがたり Heike Monogatari)是一部成書於13世紀(日本鎌倉時代)的長篇戰爭小說,記敘了1156年-1185年這一時期煊赫一時的平家從權傾朝野到被源氏擊敗而迅速滅亡的故事。雖然與《源氏物語》並稱為“日本古典文學雙璧”,但不同於由紫式部一人書寫的《源氏物語》,《平家物語》是一部集體創作作品,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增加捲數。它最早通過琵琶師的說唱在民間流傳,形成了《平家物語》的“唱本系統”;後期由於閱讀的需求,才形成了“讀本系統”以及近現代的“改寫本系統”。

《平家物語》講述故事的年代處於日本從貴族政治向武家政治轉變的時期。貴族政治時期,以天皇為首的公卿貴族掌握國家權力,《源氏物語》即處於這一時代。平家本是衛護天皇的武士家族,而到了《平家物語》的年代,平家逐漸進入原被公卿貴族霸佔的統治階級,取代貴族成為了國家的實際掌權者。基於這一背景,《平家物語》的主要角色分佈於三個陣營:平家、天皇家族與源氏。最核心的是平家一族,以平家家主、“太政入道”平清盛為核心,重要人物有平清盛及其兒子平重盛(在平清盛之前去世,生長子平維盛、次子平資盛、三子平清經)、宗盛(平重盛、平清盛先後去世後的平家家主)與女兒德子(嫁給高倉天皇、生下安德天皇)。天皇家族以後白河法皇(天皇退位為上皇,上皇出家後稱為法皇)為中心,其子高倉天皇與平德子生下安德天皇。為了推翻平家,後白河法皇扶植了以源賴朝為代表的源氏家族,其中《平家物語》中著墨較多的是日本歷史上被譽為“戰神”的源義經,也正是源義經帶領源氏最終在“壇浦合戰”中徹底打敗平家,平家一門幾乎全部戰死或投海而亡。平家被滅後,源賴朝逐漸獲得國家統治權,徹底架空天皇,最終建立完全的武家政權——鎌倉幕府,開啟了在日本延續數百年的幕府時代。

《平家物語》的諸多著名片段,在後世的很多文學作品中頻繁出現。最著名的毫無疑問是《平家物語》的開篇詩:

祇園精舎の鍾の聲 祇園精舍的鐘聲, 諸行無常の響きあり 響諸行無常之妙理; 娑羅雙樹の花の色 娑羅雙樹之花色, 盛者必衰の理を顕す 顯盛者必衰之真諦。 驕れる人も久しからず 驕奢者絕難長久, 唯春の夜の夢の如し 宛如春夜夢幻; 猛き者も終には亡びぬ 橫暴者必將覆亡, 偏に風の前の塵に同じ 彷彿風前塵埃。

這首開篇詩精準概括了《平家物語》所要表達的主題,即“諸行無常”與“盛者必衰”。但從字面角度理解,這首詩的前後兩段有著一個矛盾:“諸行無常”所要強調的是一種“無來由”,是生命、榮華之類自存在時便註定的滅亡,人力無法左右;而後半段表述的則是“覆亡”來自“驕奢”與“橫暴”——這並不是“無常”,而是“因果”。同時,從歷史角度看,平家的跋扈並不構成他們最終敗亡的關鍵原因。書中包括焚燒寺院、軟禁法皇在內的很多“暴虐”行為,是特殊年代維護統治的無奈之舉。從馬後炮的角度來說,這當然都是平家滅亡的原因,但並不能完全解釋為何會產生如此慘烈的結局。

山田尚子的《平家物語》就從這個矛盾點開篇。一開場,女主角琵琶的父親就被濫殺無辜的平家禿童(專門培養以監視眾人行為言論的家童)殺害。琵琶因此受到極大的刺激,擁有了看見未來的能力。她看見了平家的紅色戰旗下屍橫遍野,又看見了滿樹代表武士的山茶花全部飄落。於是琵琶來到平家權臣平重盛的府邸,為了報復。她無法替父親報仇,只是來告訴他們:你們很快就要滅亡。

想要冷眼看平家滅亡的琵琶卻被一個絕美的家族打動。僅就原著而言,除去對平清盛、平宗盛等人惡行的描述,對平家所有其他人幾乎都不吝讚美。平重盛是平清盛的嫡長子,身負赫赫戰功,《平家物語》故事開始時是平家除平清盛以外官位最高者。在原著中,平重盛被描述為“文章絕麗,心存忠厚,才藝超群,言辭與德行兼備”,在整部書前半段是唯一一個能夠意識到平家縱行恣肆、前途堪憂的平家人。平重盛的長子平維盛,十九歲簪櫻花、梅花在宮宴上作青海波舞,時人為其容貌與舞蹈驚豔,呼為“櫻梅少將”。平重盛的弟弟平重衡,文采出眾,精通音律更兼武藝高強,相貌堂堂,被喻為牡丹花。死時僅十六歲的平敦盛,原文表述為“眉清目秀,丰神俊雅”,其最後死於戰陣上前慨然說出的“直梟我首問他人,見者必有知之者”,可堪稱為全書最經典段落之一。

閱讀《平家物語》小說時很難對這個家族產生惡感,其原因就有作者對平家人細節的刻畫。動漫設置的巧妙之處在於,琵琶看到平家覆滅的前路時,命運已經幫她報了殺父之仇。因此,琵琶面對的是一個個活生生的溫柔的人,甚至是具備了日本審美傳統中所有優秀特徵的人,他們對悲慘的前路一無所知。

平家全盛時期唯一能夠預感到滅亡的是出現在前4集中的重盛。動漫將其設定為與琵琶相對應的角色:琵琶能看到未來,而重盛能看到死去的人,因此對平家的暴行有直接感觸。原著中重盛是作為平家良心僅存的人物存在,動漫基本維持了原有人物設定。重盛代表了對平家前路的一種態度:如果再行暴政加之不忠於天皇家族,平家必將滅亡。因此,重盛所做的是兵諫平清盛,在平家與天皇家族之間尋找平衡,並因此產生了“忠則不孝,孝則不忠”的進退兩難的局面。維盛僅繼承了父親重盛的溫和仁厚,卻沒有繼承軍事才能。重盛去世後,平家的勢力已經大大減弱,開始了需要面臨各種起兵叛亂的階段。維盛參與了幾次關鍵的使平家元氣大傷的戰爭,深感滅亡已經不可避免並由此產生了厭戰與絕望的念頭,最後在平家覆亡前出家並投水自盡。知盛、重衡、資盛等人其實最後同樣走上了維盛的道路,只是他們是在最後經歷了一番死戰,才走到了這一步。

面對無法改變歷史的無力感,琵琶在第7話中選擇了出走。但最後她還是回到了平家。不同於故事一開頭她要做的事情——親眼見證平家的滅亡,既然滅亡的結局已經註定,她不再在乎結局如何,而是用琵琶說唱如實記錄。動漫中的戰爭場景全部通過琵琶的琵琶說唱展現,與《平家物語》本身琵琶法師傳唱的性質相合。於是我們發現,因為琵琶的記錄,這個敗亡的故事變得不一樣了。每個人都曾經在亂世中拼命地活過,但都不可避免地走向最終的死亡;美的事物終會消逝,事物本身與消逝都是美的,如年輕的武士是美的,年輕的武士凋零在戰場上也是美的。“平家貴胄一一投海,相繼喪生……(部將們)將赤旗赤幟拋入海中,如山風吹落瀧田川紅葉,滿目血紅,就連翻湧的白浪也映成了淺紅色。”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為何我會為《平家物語》感到如此震撼?因為它一反常見的古典戰爭題材中對勝負的討論,將畏懼與勇敢、絕望與希望、死亡與生命同時作為了審美對象。在《平家物語》著力構造的這一背景下,我們尤其無法對歷史人物作出任何道德的評判。對於開篇詩的理解,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對這首詩更合適的理解其實是,“盛者”——不論是否“驕奢”“橫暴”——都註定滅亡;驕奢可能使滅亡來得更快,卻並不是滅亡的本因;面對無法改變的歷史乃至未來,人不可困於一時的榮耀成敗,而應體會向死而生、死中求生的美。山田尚子巧妙地抓住了《平家物語》的這一審美的而非歷史的傾向,弱化戰爭的勝敗而強調每一個人在戰爭中的心境與浮沉。

動畫信息

平家物語
中文名:平家物語
原 名:平家物語
又 名:The Heike Story
首 播:2021-09-15(日本)
IMDb:tt15357440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