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進擊的巨人》中“自由”內涵的展開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6-27 19:15:27 作者:我就是活寶 Language

(之前曾將我的一篇論文拆開,分成了七篇討論《巨人》中關於“自由”的問題,但那種方式過於零散,不成系統。本文是論文經過必要刪減後的完整版,讀起來會更成系統,特發於此)

1.主體視角的自由

1.1抽象否定

“抽象否定”的內涵是:我所希望的自由是為所欲為,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情而不受約束。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對這種“自由”有所闡釋,他把這種“自由”作為最初級的自由理解。這種自由的本質是對一切事物的抽象否定,持有這種自由觀的人只有在對他物的否定中才能感受到自由。

這種“自由”的內涵在《進擊的巨人》中可以說貫穿始終,最能象徵對這種“自由”的理解的藝術形象是故事主角艾倫·耶格爾。

艾倫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人物,其性格中充滿了矛盾之處,甚至有時判若兩人,但“抽象否定”的自由觀可以看作是理解其行為的一條主線。

艾倫的極端性格在他幼時就已體現。艾倫從小對被高牆圍住的生活不滿,有著否定牆內生活、探索牆外世界的渴望。他看不起安居於牆內、安於現狀的人,並輕蔑地把他們稱為“家畜”;而對於被牆內人嘲笑、勇於探索牆外世界,卻死傷慘重的調查兵團,他十分仰慕。此時,對現實的不滿、追求自由的渴望已經在他的思想內生根發芽,也成了後面故事的契機。

但是,艾倫渴望自由並不意味著艾倫希求什么,他只是想否定現狀,想排除自己不能接受的現實,至於他希望的自由是怎樣的,其實他自己也不知道。表面上看起來,艾倫好像在整個故事中一直在不斷追求“自由”,但實際上他始終對“自由”沒有具體的理解,也不期望“自由”能具體化、特殊化。在故事開始,艾倫對前往牆外世界的“自由”並無過多的嚮往,直到好友阿爾敏向他講述牆外豐富壯闊的景色,他才有了追求在牆外自由生活的目標。但當這種自由達成後,艾倫發現自己期望的又不是這種“自由”——他對牆外還有其他人類感到失望。後來,他轉而走向對牆外自然與人類的毀滅,在破壞與毀滅中,他又感受到了自由。這就如黑格爾所說,“這種意志以為自己是希求某種肯定的狀態,例如普遍平等或普遍宗教生活的狀態,但事實上他並不想望這種狀態成為肯定的現實。”艾倫極端行為背後的動機是世界的真相與現實和他對“自由”的抽象信念不相符,一旦他發現現實世界並非自己所期待,他又不願意放棄對抽象“自由”的追求,在破壞中找尋“自由”就不可避免,“否定的自由所想望的其本身不外是抽象的觀念,至於這種觀念實現的只能是破壞性的怒濤。”在故事的最後,艾倫發動了“地鳴”,想要踏平牆外的世界,在否定一切現實存在中追求抽象的“自由”,最終走向了惡。“抽象否定”的自由固然成了艾倫追隨調查兵團探索外面世界的契機,但也成了後面悲劇的根源。

值得注意的是,艾倫的這種特性也存在於故事中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身上,某種意義上,他們也是“抽象否定”自由的象徵。不論是在牆內世界還是牆外世界,都存在著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他們通過否定其他民族來獲得自身的自由感,以把其他民族認定為“惡魔”或者低劣民族的方式來為自身發動侵略戰爭、對其他民族人民進行殺戮的罪惡行為辯護。這些極端民族主義者本質上也不過是在希求“抽象否定”的自由,他們並不真正想達到什么具體的、有建設性的目的,只是想通過否定的方式來獲得一種自由感,從而走向殺戮與惡的深淵。

這種“抽象否定”的自由的後果是顯而易見的,一味地否定很容易導致災難,同時“自由”也可能走向對自身的否定,變成“不自由”。不論是艾倫還是極端民族主義者,他們的自由是容易陷於人的感性衝動的。這些感性衝動是人的本能,是不由人自己決定的,人陷入其中時是不自由的;或者,在這些感性衝動的驅使下,人會被直接剝奪一切自由成立的前提——即人的生命,從而使自由不可能。

艾倫從小嚮往自由,他最開始的目標是讓巨人從這個世界消失,從而讓人類能夠在牆外自由地生活,不必擔驚受怕;但他卻常常受制於自己的感性衝動,最終自己捲入仇恨的漩渦中無法自拔,並且導致無數人喪命,剝奪了無數人的自由。故事中的極端民族主義者也與此類似,他們在情緒與衝動中鼓舞發動侵略戰爭,高呼“獻出我們的心臟吧!”,希望以這種方式來實現自己的自由,而最終的結果是在戰爭中無數無辜的人死去,失去了獲得自由的可能;而活著的人要么在戰爭的狂熱中無法自拔,要么只能做一個“不自由”的沉默者,被動地接受著一切的發生。

“抽象否定”的自由在故事中常以“惡”的形式展示出來,但畢竟“抽象否定”的自由是“自由”內涵的萌芽,它可以朝著下一個環節“自由選擇”前進。

1.2自由選擇

“自由選擇”的內涵是:自由就是選擇,選擇就是人的宿命,因此人生來自由,人的本質在選擇中生成。最能說明這種自由觀的是薩特提出的存在主義第一原理——“存在先於本質”,本節所論述的自由觀理論來源也主要是薩特。薩特認為,人降生於世界時,人的存在是無意義的,人什么都不是,人的存在就是虛無。但是,從降生那一刻起,“選擇”的自由也成了人的宿命。人總是要不停地選擇,不選擇也是選擇,“這種選擇是無條件的,絕對自由的,人能夠自由地選擇自我的本質,塑造自己,成就自身所存在的意義,每個人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自由選擇”的自由觀看似容易理解,實則需要分成幾個層次進行理解,在《進擊的巨人》中也可以找到象徵這些不同層次的人物或者情節。

“自由選擇”的第一個層次是對本質的否定,即要否定“人必須是什么”的規定性,創造“人可以選擇是什么”的規定性。在瑪利亞之牆奪還戰中,調查兵團與以野獸巨人為首的馬萊軍進行了惡戰。在野獸巨人的飛石攻擊下,調查兵團死傷慘重,一度陷入絕境,全軍上下充滿了悲觀的氣氛。調查兵團團長埃爾文在絕境中想到了最後一個辦法:全軍迎著野獸巨人投擲的飛石發動衝鋒,並用信號彈干擾野獸巨人,從而吸引野獸巨人的注意力,讓兵長利威爾有機會繞到野獸巨人後方發動偷襲。但在這個計劃中,發動衝鋒的戰士大概率會全軍覆沒,戰士們很有可能拒絕作戰。為了讓計劃實現出來,埃爾文決定身先士卒,並發表了最後的演講。

在演講中,士兵弗洛克問了最為關鍵的問題:無論如何都是死,戰鬥也是死,等死也是死,那么為什么要選擇前者呢?這個問題實際上已經觸及到了“自由選擇”的前提——人的虛無。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人意識到了自己虛無的本性,人死後無論怎樣都是無意義的,一切本質性的規定也就失去了束縛力。在面對死亡的虛無時,士兵先定的“義務”已經無法說服戰士們拼命一搏,因為無論如何掙扎都難逃一死,掙扎是無意義的。

毫無疑問,如果只是到這一層,那么“自由選擇”的結果只能是消極悲觀的,“選擇”的意義與價值也無法彰顯。埃爾文給弗洛克的回答則將“自由選擇”帶到了第二層次。

埃爾文承認弗洛克的說法是對的,他認同不論是過著幸福生活的人,還是過著可悲生活的人,死後都是一樣歸於虛無。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人生毫無意義,因為人生的意義是在選擇中生成的,即意義不是此刻的,而是未來的,人只能在未來給過去的人賦予本質和意義。所以,現在調查兵團戰士的死亡看似都毫無意義,但意義是由未來的生者賦予的,此刻做出的不同選擇將在未來的人們那裡獲得意義。由此,人在選擇中獲得了自己的尊嚴和價值,而不僅是沉溺於本性的虛無。

最後,埃爾文和調查兵團大多數成員死在了野獸巨人的飛石之下,但他的戰術獲得了成功,利威爾擊退了野獸巨人,瑪麗亞之牆被成功奪回,艾倫一行人也在地下室瞭解到了世界的真相,士兵們的犧牲被後來者證明為有意義的。

“自由選擇”的自由是緊接著上一個環節的,二者存在一種辯證關係:“選擇”存在,人才有“否定”的可能;同時,人意識到了“否定”的能力,“選擇”才得以凸顯。人只有先在思維中抽象否定現實,才有可能達到在“現實”與“可能”之間進行自主選擇的自由。並且,選擇的自由意味著自由並不完全是消極意義上和破壞性的了,人可以在自由選擇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做出正面的建設,這就比“抽象否定”的自由更具積極意義,是對前者的超越。但是“自由選擇”的自由只是在“選擇”與“不選擇”之間,“自由並不是隨心所欲的、為所欲為的自由,而強調的是面臨選擇時,選擇的自由和不選擇的自由,不論人處在什么樣的處境下,人的思想永遠能夠自由的選擇,人的意識一直是按照自己本身的意志進行把握的”。這也就是說,“自由選擇”的自由與“抽象否定”的自由相比,可選項變得更少了,我所能欲求的只是在主觀的“選擇”與“不選擇”之間。

以上分析的兩種“自由”都帶有強烈的主體色彩,二者很少考慮如何與“非我”的現實相處、如何面對不以我的個人意志為轉移的客體。面對“非我”的客體,這兩種自由要么會走向災難,要么走向個人的無力。主體視角的“自由”面對客體時的侷限性將會成為“自由”從主體視角走向客體視角的契機,“實踐理性”的自由是主、客視角“自由”之間的過渡環節。

1.3實踐理性

“實踐理性”的自由內涵是:人的道德反思與道德行為能力彰顯著人的自由。這種自由觀的理論來源是康德的自由觀。

在《進擊的巨人》中,“仇恨”的問題貫穿始終。不論是故事開始牆內各方勢力的相互猜疑、仇恨,還是後來的牆內與牆外世界的相互敵視,都凸顯著“仇恨”的問題。這種“仇恨”是不自由的,因為它基於一種“如果我不去戰鬥或者侵害他人,我就會死亡或者受到侵害”的考慮。馬萊帝國的人是出於這種考量,他們懼怕著能夠變身成巨人的艾爾迪亞人,懼怕艾爾迪亞人再一次對世界發動侵略,這種懼怕變成了對艾爾迪亞人的仇恨;而帕拉迪島的艾爾迪亞人同樣也是如此,他們也恐懼著和仇恨著馬萊人的恐懼和仇恨。仇恨的邏輯不斷延伸,形成了因果循環。

這點可以看成是康德某些思想的象徵。康德認為在現實中我們很多情況下是不自由的,因為我們的很多行為並非由我們自己的意志決定,而是由外界感性因素決定。外界感性因素的因果鏈一環緊扣一環,我們不能成為最開始的那個原因,我們只不過是被迫跟著外在的原因行動。這種觀點可以看成是對馬萊人和艾爾迪亞人之間仇恨的一種描述:或許很多艾爾迪亞人和馬萊人一開始並不想仇恨對方,但當仇恨開始時,因果鏈也開始,他們只能不得不去仇恨,成了不自由的人。但是在康德看來,人還是可能有自由的,這個自由就是人的道德。

首先,我們必須對“道德”與“倫理”兩個概念進行區分。“道德”是更強調內在的,它並非外在強制的產物,“道德的意志是他人所不能過問的,人的價值應按它的內部行為予以評估。”、道德是“自己跟自己相處的一種孤獨。”而“倫理”則帶有強制性,更強調外在規範。倫理行為的原因更多的是出於社會的習俗等因素,倫理行為原因通常不取決於我們自身。

康德認為純粹的道德行為、即純粹實踐理性,是不受外界影響的,是為義務而義務的。這也就是說一個人之所以要踐行自己的道德意志,並非是為了達到外在的某種目的或者利益,這也就意味著意志不會被外在的東西所決定。真正的道德行為是因為人自己的自由意志踐行著純粹實踐理性法則。這樣,人行為的原因就不是外界的無限因果循環,人的自由意志成了人行為的初始因,因而人是自由的。

在康德看來,道德正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展現。道德意味著我們“應該”做什么。“應該”做之事是不被現實原因決定的,現實的因果性中不討論“應該”,甚至“應該”常常是對現實的否定。因此,作為“自己為自己立法”的道德行為便展現了人類不被外在原因所決定的自由。

康德的純粹實踐理性有三種表達式,其中純粹實踐理性的第二種表達式是:“你要這樣行動,把不論是你人格中的人性,還是任何其他的人的人格中的人性,任何時候都同時用作目的,而決不只是用作手段。”在《進擊的巨人》中,這一純粹實踐理性表達式的象徵人物是阿爾敏。

面對現實中無法解決的民族仇恨,阿爾敏的想法是理想化的。他總是希望以和談的方式、非暴力的手段解決現實中的矛盾與問題,儘可能減少雙方的死傷,以致於他的現實立場常常看起來不堅定。作為艾爾迪亞人,阿爾敏希望艾爾迪亞人能夠獲得自由與獨立,能夠得到外界的承認與尊重,平等地活在這個世界上。面對外界的敵意,面對本民族與其他民族的衝突,阿爾敏始終是最冷靜的那個人,並沒有陷入仇恨的邏輯閉環之中。他渴望艾爾迪亞的復興,但他並不希望通過對馬萊帝國發動戰爭來實現自己的目的。雖然後來出於友情和民族利益的考量,阿爾敏不得不加入對馬萊帝國的戰爭,但他始終審視著自己的行為,明白自己的“惡”。

在《進擊的巨人》中,有一個情節似乎令人費解:在艾倫發動“地鳴”屠殺牆外世界的民族時,作為艾爾迪亞人和艾倫好友、屠殺最大受益者之一的阿爾敏選擇了站在艾倫的對立面,成了艾爾迪亞人的“叛徒”,最後試圖殺死艾爾迪亞“大英雄”、昔日的好友艾倫。這看似令人感到困惑的行為背後,恰好藏著“純粹實踐理性”的邏輯。

面對艾倫對其他民族的屠殺,多數人持支持或者沉默的態度,特別是以弗洛克為首的極端派更是為屠殺行為鼓吹。但弗洛克等人的行為無疑是不理性的、從“實踐理性”的自由來看也是不自由的。他們支持屠殺的原因只是因為他們是艾爾迪亞人、是屠殺的受益者,他們的想法沒有對人的普遍尊重、無法成為普遍法則。一旦種族立場改變,他們自身的虛偽與弱小就會被揭示得一覽無餘。這就是說,他們的思想和行為是被“出身”、“種族”之類的偶然的感性因素決定的,思想和行為並非自身自由意志的產物。

與此相比,阿爾敏的行為具有更多的“自由”。它能夠針對被偶然感性因素的人生進行反思,意識到了被這些因素影響下人的不自由性。在這些偶然感性因素影響下,人不過是外界的奴隸或者工具;只有反思自身行為,把人提升為目的,才能從這些不由人決定的“不自由”中掙脫出來。把人當作目的的結果必然是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那么一種反對屠殺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超越了偶然感性的阿爾敏追求的是把人當作目的的“純粹實踐理性”法則,那么他放棄自身艾爾迪亞人立場、拯救被屠殺的馬萊人的行為也就是合乎情理的。

阿爾敏的想法放在現實之中無疑是脆弱的,仇恨和拒絕理解的閉環難以打破。即使是康德也承認,純粹實踐理性的法則是難以到達的,我們只能不斷去接近。阿爾敏在整個故事中對“和談”嘗試的一次一次的失敗證明了“純粹實踐理性”實現出來的困難性,它一直在追逐著一個遙不可及的目標。但不論如何,此時的“自由”已經達到了新的高度,出現了全新的理解。

在相互的仇恨和廝殺之中,身處其中的人都是不自由的。他們行動的原因都來自外界感性因素,持續仇恨和廝殺的原因是恐懼和否定外界的仇恨與廝殺;而“純粹實踐理性”的法則是與外在感性因素無關的,向著“純粹實踐理性”靠近的人憑藉著自己的意志為自己立法而把其他人的人性當作目的,從而拒絕非道德的行為、維持著自身理性的一致性,即他的行動的原因並非來源於外界,而是自己的自由意志。

同時,與前兩種對“自由”的理解相比,這種自由已經開始了從主體向客體的過渡。前兩種自由是不考慮外在客體的,自由的內涵仍然不過只是在主體的範圍內徘徊不前。但是,實踐理性的自由需要把人當做目的,這就將他人考慮了進來,實際上開始向客體視角的自由過渡,自由的內涵將會進入客體的視角。

在本章的最後,筆者對《進擊的巨人》中主體視角下的“自由”進行大致的總結。“抽象否定”的自由對自由作“為所欲為”的理解,是一種抽象的、否定的自由。在故事中,這種自由走向了一種極端之惡;但同時,這種自由也是下一個環節的契機。“自由選擇”是一種相對更加具體的自由,他以前一種“自由”對現狀的否定為契機而產生,通過對現實的否定,人才意識到了自己的可能性,明白自己的自由在“選擇”之中。“實踐理性”的自由又是一種更高階的自由,它意味著人在選擇之中可以選擇人“應該”做的事情,從而讓自己行為的原因不再是被動地由外界感性因素決定,而是自身自由意志的決定,從而實現了“為我所欲為”與“自由選擇”兩個環節的統一。在“實踐理性”的自由中,主體開始把客體包含進來,逐漸向客體視角的“自由”過渡。

2.客體視角的自由

2.1共和主義

當自由進入“實踐理性”的層面時,自由就不僅僅只與自己(主體)相關,而是會與外在的客體發生聯繫,其中最直接的客體便是“他人”。對於每一個主體而言,他人都是異己的。我們會把自己當成主體,把他人當成客體;同樣的,他人也會把他們自己當做主體,把我們當成客體。“他人”是我們踐行自己自由的障礙,一旦我們的自由落在了現實的具體層面,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便不可避免。薩特就曾說:他人即地獄。

當主體視角的“自由”無法在現實中實現,自由的視角就必須轉移到“客體”層面,以此讓自己從抽象的變成具體的,從思維的變成存在的。在《進擊的巨人》中,客體視角下“自由”的第一個環節是“共和主義”,“共和主義”的內涵是:我的自由將在每一個人的自由中得到實現,實現人類的自由將給予我自己自由。

如果每一個人都只注重自己的自由,那么就會像《進擊的巨人》整個故事所揭示的那樣:仇恨不會停止,人們會因為各種原因進行廝殺、發動戰爭,其結果是“自由”可能會被否定或者走向自己的毀滅,無法在現實中實現出來。“共和主義”的自由對這種局面進行了迴應,它強調我們每一個人都要為所有人的自由而努力,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么我們將在為所有人的自由而努力之中讓自由回到我們自身。這就使“自由”在現實中落腳成為可能。

共和主義的“自由”的代表形象是調查兵團。調查兵團在故事中是作為人類追求“自由”的象徵出現的。他們的標誌是一對交叉的翅膀,被稱為“自由之翼”,其理念是為了人類的自由而戰鬥乃至犧牲。

在故事的前期,調查兵團所認識的人類只不過是牆內的艾爾迪亞人,因為牆內初代王消除了所有人的記憶,所以他們不知道牆外還有大量的人類存在。此時,他們與巨人進行廝殺,從巨人的手中奪回人類安居的樂園,讓人類的自由能夠在更大的土地上實現。

到了故事後期,調查兵團認識到了世界的真相,調查兵團內部也因此產生了分裂。其中以弗洛克為首的新進的團員認為調查兵團的使命應當是保護帕拉迪島、與牆外世界的人類開戰,即使對牆外世界的人類進行屠殺也在所不惜。而作為調查兵團正統的團長韓吉則對此持否定的態度,她一直在嘗試溝通與對話、避免戰爭,她並不想為了牆內人的自由而去剝奪其他人的自由,她想達到一種雙邊都能夠達成的自由。

正因為如此,當艾倫·耶格爾發動“地鳴”對牆外世界進行屠殺時,韓吉立刻召集阿爾敏等人阻止艾倫的行動,並表示:“我覺得當初為了人類自由而獻出心臟的那些同伴都在看著我……”“它們應該沒有人會說出:‘只要讓這座島上的人得到自由就夠了。’如此心胸狹窄的話吧。”在韓吉因阻止艾倫而戰死後,作者特意安排了一個韓吉見到以前死去的所有調查兵團成員的情節,並且借前任調查兵團團長埃爾文之口認同韓吉:“韓吉,你幹得不錯。”

這也就表明,真正的調查兵團是“共和主義”式自由的象徵,他們代表著為了人類的自由而奮鬥的理想,他們不僅僅只是在主體的狹隘範圍內思考著自由,他們自身的“自由”恰好是通過每一個人的自由來得到實現,不會因為某些人、某個種族特定的自由而就此滿足。從此開始,“自由”已經主要從客體的視角進行考量了。

“共和主義”式的自由是偉大的,這可以說是人類前進的一個方向,但要把它實現出來並非易事,甚至可能是一個只能不斷接近的目標。就像調查兵團不斷失敗一樣,這種自由雖然努力把自己變成現實,但也總會被現實擊敗。就如“實踐理性”的自由,“共和主義”的自由面對現實也常陷入無力。而在失望之中,人的自由可能走向衰落,一種客體壓倒主體的對“自由”的理解將會在失望者心中浮現。

2.2遵從必然

“必然”常指一種人類對其無能為力的客體力量。人類無法改變必然,對抗必然只能不斷地受到挫折與痛苦,在這種情況下便出現了對“自由”內涵的新的理解:“遵從必然”。“遵從必然”的內涵是:人在認識到無力改變必然的情況下,主動去認識必然、接受必然,按照必然行事,如果是按照自己的意志去遵從不可違抗的必然,那也是一種自由。

斯賓諾莎是這種自由觀的代表人物。斯賓諾莎就曾指出,自由是對必然的認識。一個無知的人是最不自由的,因為他連自己的行動是被外因決定的都不知道,他只不過是在渾渾噩噩、自以為是地行動。而瞭解到了這個世界必然性、瞭解了自己本性的人,則是最自由的。因為他瞭解到的比別人更多,從而可以遵從必然性、本性來行事,他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來決定遵從必然,達到自己的自由。

“遵從必然”的自由的象徵是艾倫·耶格爾的另一面。在瑪麗亞之牆奪還戰後的授勳儀式上,艾倫通過“進擊的巨人”的力量看到了未來,知曉在未來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仇恨的延續是必然的。為了改變自己所看見的未來,艾倫曾與調查兵團共同前往馬萊帝國調查,尋找和談的契機。但現實就如他曾預見的那般殘酷,和談之路處處受阻,牆外艾爾迪亞人竭盡所能和牆內同胞撇清關係的行為更是讓艾倫對未來心灰意冷。這種殘酷的現實是對他那種“抽象否定”式的自由的否定——不用說為所欲為,即使是阻止戰爭他都做不到,只能看著仇恨的延續、戰爭的爆發。因此,他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既然必然性不可更改,那就主動順應必然,爭取讓戰爭朝著有利於牆內艾爾迪亞人的方向發展。在潛入馬萊帝國的醫院時,他曾與馬萊帝國少年法爾科談話,他認為:“‘某種東西’在背後推著大家前進,讓我們一腳踏進了地獄。而那個‘某種東西’不是自己的意志,而是被他人與環境所迫。”“自己主動踏進去的傢伙所看到的地獄又不太一樣。”“有可能是希望、也有可能是更悲慘的地獄。”在聽到馬萊帝國掌權人威利對帕拉迪島的宣戰宣言後,艾倫露出了無奈的苦笑。這代表著他放棄了對必然性的抵抗,決定順從必然性,成為主動發起戰爭的那個人,開啟後面的一系列悲劇。

“遵從必然”雖然不妨作為對“自由”的一種理解,“當理智認識了客觀的必然性,人就能依據自身的本性必然性而行動,把這種外在的必然性變成了自身本性的必然性,奴役人的外在力量就變成了自身的理智力量,從而擺脫了盲目性,獲得了自由。”但在這種“自由”中,起主導作用的還是客觀必然性,人能做的只不過是跟著必然性走,主體已經屈從於客體了。這對於艾倫來說構成了一種諷刺:艾倫曾經拒絕被外在束縛、對現實充滿了不滿,但最終卻選擇了放棄自己的意志,成為了主動順從必然性的妥協者。

在“遵從必然”的自由中,客體的力量壓倒了主體的力量,本質上主體不過是客體的奴僕,只能改變自己的意志來順從必然。

逐漸走向失落的“自由”是否還有別的可能呢?

3.主客視角外的自由

3.1取消意志

當客體的力量徹底壓過主體時,個人的意志在必然的命運面前變得軟弱無力,到了極端便是主體對自身意志的取消,這便是“取消意志”的自由。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對這種自由觀有所談及。

“取消意志”的自由的內涵是:當人無法改變苦難的必然現實時,人可以通過取消自身意志的方式來消解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矛盾,從而避免痛苦、獲得解脫,得到“自由”。這種自由的象徵是艾倫同父異母的哥哥吉克·耶格爾。

吉克和艾倫雖同為格里沙·耶戈爾的兒子,但兩兄弟的命運大不相同。格里沙以前生活在馬萊帝國收容區,收容區的艾爾迪亞人地位低下,過著被馬萊帝國歧視與奴役的生活。因為妹妹被馬萊帝國警察虐殺、父母為了活命還不得不諂媚警察,格里沙開始憎恨馬萊帝國,希望讓曾經的艾爾迪亞帝國復興。

他把復興艾爾迪亞帝國的希望寄託在兒子吉克身上,讓吉克接受馬萊帝國官方的教育,打入馬萊軍方的內部;同時,格里沙也在私下教導吉克與馬萊帝國所宣揚的截然相反的歷史。吉克在格里沙眼中只是實現自己目標的工具。後來,格里沙的行動被馬萊官方察覺,為了換取爺爺和奶奶活命,吉克提前舉報了自己的父親。此後,吉克厭倦了人類間的仇恨,因而想出了“安樂死計劃”:即通過“地鳴”的威懾來保證艾爾迪亞人五十餘年的和平生活,同時通過始祖巨人的力量讓所有艾爾迪亞人斷絕生育能力。在他看來,這樣所有艾爾迪亞人就可以享受五十餘年的快樂人生,而五十年之後艾爾迪亞人和其他民族的仇恨也會隨著艾爾迪亞人的滅絕而消散。在最後的戰鬥中,吉克直接對被囚禁在“路”中束手無策的阿爾敏道出了他的想法:人們都生活在被繁衍本能和恐懼的支配中,人生不過是被操縱著,毫無意義,而生命的結束反而是一種自由與解脫。因此,他認為他的“安樂死計劃”是對艾爾迪亞人與世界的拯救。

吉克對“自由”的理解是一種虛無主義的理解。在他看來,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沒有價值的,一切都只不過是無意義的重複,所有人在本能與恐懼導致的殺戮循環中做著無意的掙扎。因此,他希望通過讓整個種族“自殺”的方式來跳出循環,讓所有人獲得解脫的自由。艾爾迪亞人的意志從世界上徹底取消,仇恨的閉環也將因此消散。

這種“自由”是一種在主客對立視角外的自由,取消了意志,由意識所導致的“區別”也就不再可能或者再無意義。因此與前兩個大環節相比,這種自由是一種主客之外的視角。從表面上看,這種自由看似能夠擺脫人生中的一切苦難,“我能擺脫一切,放棄一切目的,從一切東西中抽象出來。”達到超越於現實之外的解脫。但一旦這種“自由”像吉克所理解的那樣走上拋棄一切的極端之路,“只有人能拋棄一切,甚至包括他的生命在內,因為人能自殺。”那么結果就是“自殺”。“自殺”固然可以取消主客矛盾,但也只是在思維中抽象取消;而且失去了生命,更豐滿的自由的也就不可能了。自由必然是意志的自由,不存在無意志的自由,一旦一個自由沒有意志的承載者,那么自由便會走向自己的末路、走向終結。

在這一環節中,“自由”與“生命”的關係被展現了出來。不論是主體視角的自由,還是客體視角的自由,都是“生命”視角的自由,主客在生命之中獲得了統一。但是,“取消意志”的自由仍然與“生命”處在對立層面,只有在下一個環節中“自由”與“生命”才會獲得統一,達到整個作品中對“自由”的最高理解。

3.2生命創造

《進擊的巨人》這部作品所展示出來的最高階段的“自由”便是生命的自由,即生命的創造。

“生命創造”的自由內涵是:生命就是創造,具有無限的可能,這就是自由。“取消意志”的自由已經觸及到了生命的衝動,但在那種觀點看來,生命的衝動是無意義的,身在其中的人是被控制的、不自由的。“生命創造”的自由承認上一種自由的部分觀點,但也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揚棄。這種自由觀的理論基礎來自柏格森。

生命當中確實充滿著“物質”的惰性與重複性。這種重複性與惰性阻礙著人類向前探尋的腳步,讓人固守著即有的繁衍本能和對死的恐懼,由此而生的戰爭與殺戮也在一直進行著,身處其中的人不過是進入一次又一次的輪迴。但是,生命的衝動是比繁衍和恐懼更豐富的存在,它包含著“物質”所沒有的創造,“生命的衝動總是力圖衝破或抵擋物質的阻礙和誘惑,實現生命的創造,實現自己的自由。”

在《進擊的巨人》中,艾爾迪亞與馬萊之間的仇恨延續了兩千餘年。故事最後,“地鳴”造成了牆外世界八成人口的死亡,牆外世界對帕拉迪島的仇恨有增無減;而牆內世界則失去了強大的“巨人之力”,出於對報復的恐懼,帕拉迪島的軍國主義迅速興起。這看起來似乎又回到了原點,所有人仍然處在不自由的輪迴中,甚至更加糟糕。但是,故事的最後曾經相互敵對的艾爾迪亞人阿爾敏、讓、科尼和馬萊人萊納、皮克成為了聯合國大使,前往帕拉迪島尋求和平之路,這卻又是一個轉機。

柏格森認為人類社會有兩種形態:封閉的社會與開放的社會。封閉的社會就像故事開始時的馬萊、故事結束時的帕拉迪島,“它的成員凝聚成團,對本社會外的人漠不關心,總是時刻準備侵犯和自衛,最終被迫陷入一種時刻準備戰鬥的態度。”在這種封閉社會中,“人類為了自己團體的生存而進行的對生的利益的爭奪。”人的生命衝動遭到了“物質”的束縛,並敗給了“物質”。人固守自我保存的本能,放棄對未來可能的追求,因此陷入無生機的輪迴。而在開放的社會,生命的衝動可以衝破“物質”的阻礙,創造出愛和希望,人的創造力和自由將會得到實現。

在故事的結局,謀求和平者與軍國主義者同在,希望者與絕望者共存,開放的社會與封閉的社會的鬥爭仍然持續,生命在創造與重複、嘗試與惰性中不斷前行。想要打破後者絕非易事,走向自由的開放社會也困難重重,但是生命創造的自由終究還是存在著。人類的未來不會只是在封閉的自保與敵視中徘徊不前,生命的未來依然充滿著無限的可能,“自由正在於這雙重運動的衝突中”。正是因為如此,阿爾敏等人能從敵人變成共同謀求和平的戰友,並期待用他們的故事向所有人傳遞人類創造和平共存的可能。

生命在綿延中創造著未來無限的可能,這就是生命的真正自由之所在。

參考文獻

著作:

[1]黑格爾著;範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6

[2]徐向東.理解自由意志[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

[3]鄧曉芒.黑格爾哲學講演錄[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6

[4]劉放桐等.新編現代西方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4

[5]邁克爾·桑德爾著;朱慧玲譯.公正:該如何是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2

[6]鄧曉芒,趙林.西方哲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

[7]鄧曉芒著.鄧曉芒講黑格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4

[8]威廉·F·勞黑德著;郭立東,丁三東譯.哲學的歷程:西方哲學歷史導論:第四版[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3

期刊論文:

[1] 李夏. 薩特自由觀研究[D].長安大學,2017.

[2] 權麟春. 論康德的自由觀[D].華南師範大學,2007.

[3] 範霄鯤. 斯賓諾莎理性自由觀探析[D].吉林大學,2004.

[4] 陳利娟. 柏格森的自由觀[D].湘潭大學,2012.

[5] 陸子怡.淺析薩特的存在主義哲學——以《存在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為例[J].公關世界,2020(14):178-180.

動畫信息

進擊的巨人 最終季 Part.2
中文名:進擊的巨人 最終季 Part.2
原 名:進撃の巨人 The Final Season Part.2
又 名:Attack on Titan: The Final Season - Part 2
首 播:2022-01-10(日本)
IMDb:tt1434282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