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小圓要在最後一集變身?——魔法少女小圓的彌賽亞原型解讀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6-29 16:00:46 作者:丘貝貝Kyubei Language

頭一次觀看魔法少女小圓的觀眾都會有這樣的疑問:“主角什麼時候會變身?”跟據以往魔法少女類作品的慣例,觀眾至多認為會是一集兩集的事,絕不會想到“變身”居然一路拖到末尾,成了這部作品的最大懸念。而這一認識落差應該歸因於對本片敘事的思維定勢:與多數同類題材不同,魔法少女小圓並非典型的英雄之旅故事。

首先,何為“英雄之旅”?

廣義的英雄之旅是指電影劇作家對敘事模式的總結,一個冒險故事通常包括以下內容:第一幕中,主角被從平靜的日常中牽扯到不可知的冒險;第二幕中,主角踏上旅途,在獲取些許勝利後遇到最大的難關;而第三幕中,主角會克服難關,在改變世界的同時也獲得了成長,意味著平凡人也可以成為“英雄”,改變自己。這一模式幾乎可以用於任何傳統的商業影視作品,理論上也可以解釋魔法少女小圓的劇情:小圓和丘貝的相遇是第一幕的內容,用於將其由日常帶入奇遇;而和麻美、沙耶香、杏子、焰四位少女的共同冒險是第二幕內容,劇情不斷下沉直至最後對抗魔女之夜的最低點;而在第三幕中,小圓終於真正成長起來,做出了所能做的最好選擇,也完成了於曉美焰的感情線。但是,這仍然無法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小圓是以旁觀者而非魔法少女的身份參與劇情主線?按一般人的期望,小圓應該在第一幕成為魔法少女,在第二幕成長鍛鍊,在第三幕迎來結局。而把最關鍵的變身放到結尾,是一件令人難以理解的事。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本片在故事原型上的差異:與觀眾的期許的浪漫冒險故事不同,小圓的故事兼容了拯救世界的彌賽亞原型。

什麼是彌賽亞?

彌賽亞意為猶太教與基督教中的救世主與天選之子,只是因為其在世界範圍的影響力而為人所知。彌賽亞與浪漫冒險故事的不同之處在於:主角不是平凡人,而是命中註定的救世主,他旅程終點的獎賞不是愛情、財富或知識,而是對世界的救贖。彌賽亞模式的故事結構如下:一位救世主註定將拯救世界,同時一位惡徒將竭盡全力妨礙救世主,企圖奪走他的神力。表面上惡人會成功,但即使他能殺死救世主,卻往往變相地幫助後者實現了拯救世界的願望,成為了救世主昇華過程中的試煉。基督教中,聖人是耶穌,惡徒是出賣耶穌的猶大;華夏傳說中,舜是救世主,而謀害他的象則作為惡徒成就了舜的聲名;貞德是聖人,作為惡徒的勃艮第與英格蘭人從肉體上摧毀了她,卻反而使其飛昇為真正的不朽傳奇。

而在魔法少女小圓的故事中,聖人是小圓——一個因命運的玩笑而揹負起最強魔法少女與最惡毒魔女宿命的人。

而惡徒呢?

惡徒是曉美焰,她試圖困住救世主的鎖鏈則是時間。

雖然曉美焰作為惡徒有些反直覺,但卻是彌賽亞的故事中的關鍵一環。嘗試用彌賽亞的模式來描述本片,梗概如下:小圓本是凡人,蒙受神獸丘貝的天啟,得知自己註定成長為聖之魔法少女以拯救世界,而惡徒曉美焰則不斷扼殺小圓的成長,想要奪走她身上的一切聖性與光輝,讓她永遠停留在凡人狀態。每當小圓破蛹成蝶而燃燒殆盡後,曉美焰就會利用時間的魔法再度把她變回弱小毛蟲的狀態。但正如彌賽亞所有傳說中一樣,邪不勝正,曉美焰最終無法阻止小圓的昇華,相反,她的一切舉動反而促進了小圓的成神成聖之旅。

但與民間傳說和宗教故事等原生傳統彌賽亞相比,小圓的故事有所不同:曉美焰不是一個真正意義的壞人,她對抗救世主不是出於嫉妒、貪婪等反社會動機,與之相反,驅動曉美焰的是“人性”。“人性”與“神性”之爭的話題在另一部傑作中得到過解釋,即韋伯的著名音樂劇。

如果說神性象徵著純粹的自我奉獻與利他,人性則代表著世俗的慾望與情感。在萬世巨星中,耶穌的政治影響力在以色列日漸強大,引起了當局的戒懼猜疑之心。惡徒猶大察覺到耶穌即將引火燒身,在與其交涉無果的情況下,猶大選擇告密,以在事態擴大前讓耶穌消停。他這麼做的原因非常世俗而接地氣——讓耶穌早點遭受挫折總比事情鬧大而死於街頭政治好,更因為他愛耶穌,不想讓其白白死去。可諷刺的是,猶大的行為恰恰貫徹了上帝的意志——耶穌因告密而死成為烈士,其死亡產生的巨大影響使之成為流傳千秋萬代的明星人物(Superstar),順利滿足了天父傳播福音的殘忍目的。

而曉美焰價值觀念和萬世巨星中的猶大一模一樣,正如猶大認為耶穌子承父業當木匠也好於在街頭宣揚不危險的福音,曉美焰也認為比起成為魔法少女,小圓保持原樣,作為普通中學生庸庸碌碌而活是最好、最幸福的人生。她和猶大一樣秉持世俗的價值觀:人活得開心幸福遠比貫徹理念、拯救世人重要——我愛這個人,所以我希望他活得幸福。但這正是小圓與曉美焰的價值觀差異所在:與曉美焰不同,小圓最終站到了神性的一端。

親社會行為由低到高,其排列大約是:共存、互惠、合作、利他與犧牲。而神性所倡導的自我犧牲在任何社會都落在了親社會行為的最頂端:為眾人奉獻犧牲永遠是成為聖人的必須標準。而小圓卻是本作所有人中最接近聖人的人,合作利他的氣質已經體現在了她的性情中。關於成為魔法少女,其他人都有各自的目的:巴麻美的利他行為出於求生與對陪伴的渴望,美樹則來自對上條的愛情,杏子更是拋棄了利他信條選擇了弱肉強食的功利主義叢林法則,只有小圓是純粹地將利他性作為人生價值的一部分——她不是為了實現願望成為魔法少女,而是本身就渴望成為魔法少女,因為能幫助他人最能讓她收穫自信與價值感,是其成就感與自尊之源。如果用社會價值觀概念來描述,小圓擁有典型的合作型社會價值觀:更傾向於用合作與互幫互助的方式思考問題。

而與小圓不同,曉美焰是一個高度典型的個人主義社會價值觀持有者,完全出於個人動機判斷和行動。她本身並沒有利他的熱情,不太關心世界是否毀滅,甚至不太關心自己,唯一在意的就是拯救小圓這一個人化的目的。個人主義社會價值觀另一個典型例子是哈利波特中的斯內普,斯內普不是為了弘揚正義或拯救弱者而對抗反派伏地魔,僅僅是為了他所愛的人而對抗伏地魔,如果有必要,可能也會為了所愛的人轉而支持伏地魔,這是他與其他英雄人物的真正差異所在。同樣具備灰色風格的曉美焰也不是為了拯救眾生而成為魔法少女,而單純是為了小圓而行動,這恰恰拯救了她成為惡徒的資格。正如猶大被上帝利用,斯內普被鄧布利多利用,她的行為也被丘貝為代表的命運或所謂的物理法則所捕獲,反而促進了小圓的成神。

所以,這就是圓與焰二人的核心衝突:利他主義vs個人主義,神性vs人性,解救眾生的崇高信念vs過好世俗生活的質樸願望,如果說小圓來自中世紀的彌賽亞傳說,曉美焰則更像文藝復興與希臘神話中苦苦哀求乃至暗施詭計以讓英雄無法踏足戰場的母親與妻子。而與中世紀宗教價值觀不同的是,代表人性的惡徒開始了對神性的猛烈抨擊:犧牲本身真的是合乎倫理的麼?強迫救世主放棄應有的幸福生活真的是善舉?聖人的概念本身是不是反人類的呢?

解答以上問題或許才是小圓最後一集變身的原因:塑造一個成功的彌賽亞需要充足的鋪墊,因為現在的觀眾沒有過去那麼單純了。這也是為什麼彌賽亞劇情不再流行的原因——塑造聖人太難。

曾幾何時,彌賽亞故事是簡單質樸的:耶穌從生下來就是聖人,因為他是上帝之子,除了犧牲自我拯救世人外沒有任何性格,他在人間的代理人也不需要其具有任何性格。與之相似,貞德成為聖女的原因在於她蒙受天啟,在人人信主的時代,這個理由就足夠了。

但在現在的人們開始不買賬了:為什麼主角偏偏要犧牲自我?他到底圖什麼?這類質疑反映了劇本創作中驅力的重要性:主角的動機需要理由,普通的行為只需要一般的動機即可,但極端、出乎常理的詭異行為需要異常強大而原始的動機來解釋:對求生的執著、對死亡的恐懼、對傷害的刻骨仇恨、保衛父母妻兒的信念、不甘於人後的屈辱、對不義行為的強烈憤怒、對他人創傷的感同身受等。動機越強烈越原始,角色的行為就越發有力。所以角色行為需要動機的匹配:例如在熊熊燃燒的火災現場,你想讓身為一般人的主角奮不顧身救女兒,這是一個頗為合理只需要少量鋪墊的動機;如果你需要讓主角衝入火海救只見過一兩面的人,那就需要更多的鋪墊——比如主角的女兒十四歲時死於火災,他再也不希望有別的父親經受自己的悲劇。

不加修飾動機塑造聖人會造成非常喜感的效果,典型例子是魔法禁書錄中的當麻,常常拼上性命救一個只見過幾面的人而不需要任何額外動機,他的回覆通常是“面對……而……(視具體情境而定),這是當然的啊!”。我稱之為循環論證式的聖人塑造“為什麼他要這麼做?——因為他是個聖人——為什麼他是個聖人?——因為他那麼做了(身體直接行動起來)。”通過這樣的描述你無法對角色感同身受,只能自愧不如地認為對方是個傳說般的聖人。

而鹿目圓角色的塑造成功之處恰恰在於她不是一個傳說般的聖人,即使她承擔了彌賽亞中的聖人角色,如果說耶穌是做出聖人之舉的聖人,小圓則是做出聖人之舉的普通人。小圓不漂亮、成績不好、很膽小,總是一副畏縮的模樣,對人生充滿迷茫,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價值在何處。但她富有愛心、很能為他人著想、待人誠懇、很重情義、和任何人都能交心,只是她一直都認識不到這些優點,一直在迷茫中尋找人生的方向。等到她意識到這一點,便是破蛹成蝶的之時(詳細可見認識你自己”的艱難旅程——從自我同一性視角淺談日式動漫作品中的角色分類)。小圓的形象比一般簡筆畫式的二次元主角都要複雜而微妙,正是因為在成神前十一集時間內對人物動機的耐心打摩與塑造,而這種動機即是自我實現——通俗地說,就是成為自己所希望成為的人。

所以曉美焰無法阻止小圓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她無法阻止一個人的成長,無法阻止一個人向其渴望的方向邁進。就像阿克琉斯即使明知會戰死沙場卻毅然選擇奔赴特洛伊一樣,小圓的覺醒也是難以阻止的。無論阻止多少次,小圓依舊會為拯救眾人而勇敢上前,會在成為魔法少女後獲得果斷與自信。因為她最終的決定不僅是為了幫助朋友與其他受苦的人,更是因為這是她實現人生價值的手段,是性情中最根本的閃耀之處。但可悲的是,曉美焰正是被小圓的這一點吸引,但她至始至終做的一切卻是想方設法扼殺掉小圓光輝。

最後,成神的時刻終於到來。惡徒曉美焰的努力歸於失敗,與一切惡徒一樣反而促成了小圓的成長。如希臘古典悲劇與莎翁悲劇的情節,逃脫命運的行動促成了命運的達成。這是宿命麼?

我個人認為,是,也不是。

一方面,絕對意義上的宿命是無法逃脫的。人無法超越生老病死,無法穿越三維在時間上行走,更無法抗拒和父母親人的訣別。即使宗教式的宿命不再盛行,自然規律的鐵律則以另一種方式統治著我們,擺脫了一套枷樓,又會以另一種形式出現。所以無法逃脫宿命,客觀上的確是生物的常態;

但另一方面,恰恰是與命運的抗爭彰顯了人類精神的偉岸,是悲傷離別與速朽的人生折射出了超越一切的情義。身為惡徒的曉美焰在一系列徒勞的努力後也獲得了最終的獎賞——來自小圓的友誼,對方親口說出的“最好的朋友”,讓人感慨如此渺小而無力的人類也能孕育出改寫宇宙的力量。

綜上所述,魔法少女小圓是一部利用彌賽亞原型講述凡人故事的作品,以神之口吻高唱人性之讚歌,既有對平凡人性的深入挖掘,也有古典悲劇式的嚴肅美感,在當今席捲全球的傳媒商業化浪潮下具備了強烈的文藝復興既視感。而選擇彌賽亞式的成神之路,而非逐漸成長的英雄之路,是小圓遲遲不能變身的原因。這一技法在維持懸念的同時,留出了更多空間完善主角的動機塑造,刻畫救世主與惡徒、小圓與曉美焰的矛盾衝突——那無數個輪迴中人性與神性永恆戰爭。

其它——關於劇場版叛逆的物語:

不得不提的是,此後劇場版叛逆的物語延續了焰與小圓人性vs神性的觀念衝突,對世俗生活的渴望vs高潔奉獻的行為,並將其直白簡化為字面意義上的神與惡魔,場面極為中二尷尬。但該劇場結局的真正失敗之處在於放棄了人的立場——曉焰與小圓的精神可貴之處在於她們都只是凡人,是弱小人類文明中的少女,面對丘貝代表的宿命即使脆弱渺小卻仍然勇於抗爭,才展示了人性的可貴。而叛逆中曉美焰通過神神叨叨的玄學之愛獲得了反制丘貝文明的黑科技,使人與命運之爭轉變為神魔大戰,落入了廉價庸俗的窠臼。看到當曉美焰口口聲聲叨叨【愛】多麼牛B,我簡直以為自己是在看哈利波特——你既然這麼能,連宇宙都能變,為何不在正傳裡就靠愛發電使出氣功波把丘貝母星轟殺至渣呢?是因為那時候不懂得愛麼?桀桀桀,我看不要叫叛逆就叫愛之強者爆星物語好了,這才TM強而有力,強而有力啊啊啊!

當然,拋開這些,從商業角度看叛逆還是成功的。因為文藝創作和宗教頗有共通之處,其意義不僅在於內容本身,還在於為其人間的代理人帶來財富。如果托爾斯泰的《復活》是當今日漫,一定會有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在一起的後傳。不要說破壞文學性的問題,單是發糖就好。發糖就有錢賺,何樂而不為啊?

首發於B站專欄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271780

動畫信息

魔法少女小圓
中文名:魔法少女小圓
原 名:魔法少女まどか☆マギカ
又 名:Madoka☆Magica / 魔法少女魔戶香 / Puella Magi Madoka Magica
首 播:2011-01-06(日本)
IMDb:tt1773185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