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花圃裡有兩朵花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25 06:40:06 作者:真二症神少年 Language

(18歲以下及18以上但心智不健全者謝絕觀看)

(本文含有部分劇透,介意者建議看完再讀。)


這部動漫給我的感覺有點像以前看過的一部電影,溫特伯格的《狩獵》。但相對於後者冷峻中略帶荒誕的寫實主義風格,前者則是以一種日本獨特的魔幻主義風格對當今的普世價值發起了一場“堂吉訶德”式的衝擊。

“自殺法”(即自殺合法化),我覺得無論是華語文化圈或是有著傳統宗教傳統的文化圈,想必都完全不能接受這樣的法律吧。但如果消解掉“自殺”一詞中的情緒化部分,那麼,我們很容易就會想到加繆的名言:“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自殺。

而作為詩人,我想起個詩意點的標題,如果說人間是一片五顏六色的花田的話,那麼,既然會有善的花,也自然就會有惡之花吧。但惡之花不是毒草,現在這個時代也沒必要把一切思想辯論都當成意識形態問題進行上綱上線。我始終都覺得人類的多樣性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只有當人世間有了多種多樣的人,人類這一物種才不至於陷入“無聊”的深淵中去。不過,對於這種財富,我們必須打緊精神,審慎地使用才行。

(一)利益相關?匿了匿了

對一個習慣性日常鼓吹“Win—Win”的人來說,《巴比倫》這部日漫給我最大的衝擊,是第二集中作為反派女主的曲世愛對男主正歧善的反問:

“人應該相互認可不同的價值觀嗎?”
“當然了。”
“就算是水火不容的價值觀嗎?”
“人應該瞭解彼此的價值觀,謀求共存。如果不能互相認可,結果只能是戰爭。”
“戰爭是壞事嗎?”
“這還用說嗎?”
“那麼認為戰爭是壞事的人,還有喜歡戰爭的人,他們也應該認可彼此的價值觀,並且謀求共存嗎?”

……

是的,正如上文引述中男主的回答那樣,雙贏策略(或尊重共存策略)的思路無非就是“通過交流或溝通來消解人際關係中的矛盾或壁壘”,但其中隱藏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詞,那就是“妥協”。這“妥協”可以是單向的,也可以是雙向的,但就像政治一樣,雙方之中必須至少有一方做出相對的“妥協”,才可能最終導向雙贏的結局。

那,戰爭狂與和平主義者呢?殺人犯與被害者呢?

如果關係中的雙方或多方之間沒有直接的衝突,或者沒有核心利益上的爭奪,那自然雙贏是可以做到的。不過但凡涉及到核心利益或者直接衝突的,你難道要赤手空拳地用愛去感化報復社會的恐怖分子嗎?不可能的啊。

當然,其實擅長辯論的同學很快就可以發現,反派女主的這些反問其實難免有“偷換概念”和“模糊範圍”之嫌。畢竟就像主席他老人家的說的,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啊,哪有一個策略能適用於普天下所有問題的啊。我們推行共贏策略的使用環境,前提是對方也願意保持和平談判的態度,而不是說我們面對刀子架到脖子上的場景時,還想著跟罪犯講求什麼“共贏”——都到了你死我活的時候,還共贏個屁啊。

對這種矛盾最好的迴應我覺得應該是來源於知乎的一句名言:

“利益相關,匿了匿了。”

(二)人類的花圃裡有兩朵花

偉大的周樹人先生有一句名言:

“我家門前有兩顆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

而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有一句話不知當不當講:

“人類的花圃裡有兩朵花,一朵是善之花,一朵是惡之花。”

回到前文中最後的那個問題,所謂“正義”,所謂“善”,對於我個人來說,應該是什麼呢?作為人類社會從古至今久盛不衰的一個永恆命題,“正義”在不同的地域、文化圈、朝代、階層、哲學思想下都有著各自不同甚至有時完全相反的解釋。但無論是在任何領域的解釋中,“正義”作為一種被各個統治階層設為“官方正版普世價值”的概念,始終都在保護著“尊重生命”這個核心

對於奴隸社會的奴隸主正義來說,保護自己的奴隸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對於封建社會的士大夫正義來說,保護清譽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對於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資本家正義來說,保護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就是保護自己的生命;對於社會主義社會中的人民群眾來說,保護每個人的生命安全不受侵犯是社會的底線。對於西方社會來說,聖經教導民眾要“愛鄰人”;對於伊斯蘭世界來說,《古蘭經》教導民眾要“兩世兼顧”(即今生修善來世享福,反之亦然);對於儒家千年下的華語文化圈來說,“仁愛”“愛人”這自更不必說。

所以可見,除了一些本身就代表“混亂”和“毀滅”的邪教和政權,其他無論是古今中外各個領域各個圈子,“正義”或“善”最基本的標準,就是要維護“尊重生命”這一底線。那曲世愛所言中的“自殺”文化又是什麼時候開始興起,並深入到人類思維中的呢?

如果不將“尊重生命”和“自殺”看作是一對二元對立,而是從社會階層、思維觀念、文化風潮等角度去分析二者的關係,那麼其實“自殺”這一概念也跟“尊重生命”同樣漫長地存在於人類的歷史中。

“自殺”與“他殺”不同,後者是卑劣的罪惡,而前者則需要分情況分時間分環境來看。《巴比倫》在對“自殺法”的推行過程中,也或多或少涉及到了這一點,就像曲世愛和齋開化二人對自殺法的刻意美化那樣,“自殺”這個概念是永遠不會具備普遍性和普世適用性的。從最基本的道德層面看,如果“自殺”加入到普世價值中的話,那麼人類的延續和繁衍明顯就會受到直接的衝擊和威脅,如果“自殺”不再受到公序良俗的潛在限制和排斥,那麼一個人人都有合理合法自殺權利的世界,也就根本不存在所謂的秩序可言了。

《巴比倫》中成功地引用“器官抽獎”這一實驗提出了以下假設:

“如果我們具有完全公平的隨機抽取程序,也具備完美的器官移植的技術,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殺掉一個健康的普通人,取出他的器官,足夠拯救五個病危的人迴歸健康。那麼,這樣的行為會被認為是正義嗎?”(第十一集首腦會議內容)

怎麼樣,聽到這個假說的內容,是不是就會聯想到那個大名鼎鼎的電車問題?同樣是殺一個救五個或殺五個救一個的倫理困境,同樣是對現有普世價值和倫理道德觀念的挑戰。這種觀念、這種假說和這種想法的存在本身,就代表著人類花圃裡的第二種花,即那朵人類始終不願正視卻又無法避開的惡之花,永遠地對人類散發著危險卻誘人的邀請。

(三)觀察者效應

(必須先告訴大家,觀察者效應與不確定原理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前者在“觀察”,後者在“測量”,人們經常會對二者進行誤用。)

如果你讀過烏賊的《奧術神座》,想必應該會明白我使用這個概念的意圖。當然,沒有讀過也不要緊,所謂“觀察者效應”,就是指在實驗中作為觀察者的人對實驗過程和結果必然造成影響,我們或多或少地會影響到我們所觀察的事物。下面我會引用百度百科中的三種解釋:

1、在物理學實驗中,為了能夠讓我們看到“電子”,我們必須想辦法讓“光子”與其相互作用,而這個動作必然使電子的活動路徑產生變化。在課堂上,學生(觀察者) 的反應會直接影響教師(被觀察者)的情緒和行為。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會痛苦地發現孩子最終和他們看到的並不一樣——因為孩子在處於父母監督下的時候往往 會因此改變自己的行為。

2、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作為觀察者可能產生的影響根本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但是,這個效應的存在,是我們必須瞭解的,尤其是在觀察我們身邊的人或者事物的時候。因為,我們往往只能通過觀察瞭解這個世界,而我們的觀察結果,以及對觀察結果的理解,決定我們的行為、狀態、以及下一步思考。

3、在量子力學中,“觀察者效應”是說:“一個量子力學系統在某個特定狀態被觀察得越頻繁,該系統就越可能保持原來狀態。”

這個效應的存在其實本身是有點反科學性質的,它裡面的主觀因素色彩之濃厚完全壓過了客觀現實的作用。但對於作為觀察者本身的我們來說,就像第二條裡所說的那樣,因為我們人類只可能通過我們自身的觀察建立對於世界的認知,而我們的認知則會影響和決定我們接下去的行為和決策。所以把這一概念引入到《巴比倫》中的善惡討論和自殺法的推行中,就可以得出兩條相關卻相互矛盾的結論

“如果不先進行觀察,自殺對於我們人類的影響是不可知的。”

“作為觀察者的我們自身對自殺的態度,對自殺是善或惡的觀察本身會造成不可逆的直接影響。”

而曲世愛和齋開化則正是利用這一點,在公開討論會上對反對自殺法派進行了駁斥。其中最關鍵的一個核心觀念就是——你們之所以會反對自殺,是因為你們是舊觀念的殘餘,你們作為觀察者自身有著反自殺的傾向,所以你們的主張和言論必然是偏頗的。而我們作為新世界的開創者,我們主張的自殺自由和自殺合法化,是有利於人類社會穩定的。為此,齋開化舉了加拿大自開放大麻交易後大麻使用量反倒降低的例子,以及包含有“器官抽獎”作為淺層核心的自身家庭事件例子。(齋開化的兒子知道父親選擇自殺,並通過社交網絡發聲,引起了巨大反響,但最後才得知齋開化的自殺願望是因為他想要給他天生患病的兒子捐獻自己的心臟,並同時拒絕了社會的捐贈。)

不論如何,政治的手段也好,抒情的渲染也好,齋開化和曲世愛到底並沒有根本性地解決“自殺”這一概念並不具有普適性的問題,當然,我們也不能指望一部動漫來解決困擾了人類數千年的哲學問題。但它對於現有觀念和普世價值觀的衝擊依舊是有價值的

(四)人類多樣性:需要審慎使用的寶貴財富

我不止一遍地對身邊的許多朋友說過這一點,人類這一物種唯一的高貴之處就是會思考。無論是多麼膚淺、多麼可笑的思考,只要你持續、不斷絕地去思考了,你就是在為人類的發展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可能性。畢竟,人類的許多偉大發明和發現,其本質都不過是偶然性思考中的一霎那罷了。

最近在看《將夜2》,其中有一句已經被用爛了,但依舊不可否認其中價值的話就是:“沒有黑暗,哪來的光明?”這道理在《巴比倫》的語境中也同樣適用。沒有對比和相映襯的事物,好壞善惡又怎麼分得清呢。人類本身所帶有的多樣性既是《聖經》中的詛咒,也是現代哲學中所言的財富和珍寶。

這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同樣的,也不會存在完全相同的兩個人。人以類聚的同時,同類裡也照樣存在著相對更加微小的差異。正常人常常會對犯下罪惡的罪犯、戰爭販子和變態們說,怎麼這世上會有這樣的人啊?同樣地,他們也會對那些受盡了人間的折磨,卻依舊熱愛著人類和人間的人們驚呼,怎麼這世上會有這樣的人啊?是啊,無論是極善或是極惡,大多數都是常人所無法理解的,但無法理解就代表不存在嗎?並不是啊,對吧。

就像我剛才在上一節結尾提到的,思考本身應儘量保持一種冷漠的公平與客觀,不光要看到善,也同樣要去審視和理解惡的發生和源起。如果我們始終拒絕與惡對視和對話,始終因為害怕和厭惡而導致不去給新生的惡起名,這種做法才是最愚蠢且不可取的。

雖然已經發誓畢業後再也不摻和任何學術相關的東西,但我還是覺得學術在一定程度的監管下仍然是要自由開放一些才好。因為真正在和世界對視和對話的,大多還是這些常人無法理解的學者和專家。在我看來,人文科學走到底,其本質就是對人類多樣性的探索和記錄,我們不止要分析偉人、聖人、好人,我們也同樣要審視罪人、惡人和壞人。舉一個最淺顯的例子吧,如果警察們不對往年的案例存檔歸類,只有罪犯們才去總結和整理“前輩”們的事蹟,我們如何才能發現“模仿犯”的存在呢?

但畢竟惡就是惡,無論如何還是要審慎再審慎,小心再小心,尼采有句中二臺詞說得好:

纏鬥惡龍過久,自身亦變惡龍;凝視深淵過久,自身亦成深淵。

(五)San值爆炸之旅

其實《巴比倫》的劇情邏輯是問題很大的,但由於其中相對突出且優秀的思辨和衝擊性,加之與最近中國的部分時事的聯繫,才讓我有了寫它的念頭。(實際上已經鴿一天了)

回到動漫本身來講,其實它的畫風還是不錯的,無論是角色的構圖還是分鏡都可以說得上是中上,有些Cult風和邪典的味道,看到曲世愛肢解可愛正義的女檢事、看到對巴比倫形象的宗教藝術展示,這種San值暴漲的味兒就越來越上頭了。

正如豆瓣評論區很多大佬們提到過的那樣,《巴比倫》自身的劇情邏輯和一些情節線上的硬傷的確是阻礙它成為熱門和爆款的最大障礙,但本身這種Cult片的風格就註定了它的小眾風格。即便是深諳Scp基金會、寂靜嶺、生化、克蘇魯等文化的我,也並非經常想看這種令人San值爆炸的動漫……

但它之所以能讓我一口氣追完12集,最大的原因大概就是我自身在年後因病毒而封閉的環境中,換個腦子去想想思辨的事兒吧。但如果你是特別正能量的人,或者是自己沒有一套非常堅固甚至到頑固的價值觀,再或者是缺乏代入和齣戲能力的觀眾,我在這兒還是不建議各位觀看這部動漫。它懸疑的部分還是做得蠻成功的,很容易就會弔人胃口,所以還是要再次鄭重警告某些怕鬼又作死去看恐怖片的人們。

好奇心害死貓。

危險的事留給專業的人士去做,不然還要Scp幹什麼。

動畫信息

巴比倫
中文名:巴比倫
原 名:バビロン
又 名:None
首 播:2019-10-06(日本)
IMDb:tt1093763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