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7-25 07:01:30 作者:In K Language

寫在前面,動畫討論它的善惡,我討論我的善惡,你看你的善惡。我也沒收它錢,我愛怎麼寫那是我的事

---------------------------

我們站在一道深淵邊上。要麼落入虛無,即絕對的事物性。要麼設法躍入另一個世界,或更確切的說,首次根本進入世界。

--------《自殺法》序言。( 出自海德格爾)

《巴比倫》以新域的一次立法為線索,講述了一個善與惡的寓言故事。

正如片名 巴比倫,在聖經裡是邪惡的符號。這個片用“邪惡”給人帶來了世界觀的強烈顛覆和震撼。

巴比倫在聖經裡出現了354次,僅次於“耶路撒冷”,巴比倫一直被視為魔鬼的城市,而耶路撒冷是神的城市,他們彼此相反、對立。真實的巴比倫是6000年前的城市,盛極一時,在舊約裡,上帝對巴比倫強烈的憤怒,“作世上的淫婦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啟示錄17章5節)。巴比倫在啟示錄中出現很多次,雖然耶穌誕生的時候巴比倫已經消失很久了,但在聖經中它是作為未來的預言事件出現的。在這些經文裡,有上帝對巴比倫的強烈的憤怒。上帝準備用終末的狂暴來摧毀它,使它不再見到日光和生產,上帝稱它為地上的可憎物。

我想如果你持有“現代主流的價值觀”看完此片應該很明白這種感覺。

這肯定也是這片取這個名字的原因。片中還非常寓言式的給主角起了有代表意義的名字。正岐善、曲世愛,一個代表絕對的正義另一個絕對代表邪惡。

巴比倫不止是一個古代城市,在聖經裡,它是數千年邪惡的源頭,它不停地切換著形態和方式,以源遠流長的行為、符號和扭曲思想、甚至以我們不能辨認的隱祕的方式流轉至今、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它不斷地變換外在表現形式,自創世紀到啟示錄。

正如曲世愛可以幻化成完全不同的幾種角色迷惑、誘導、控制他人。

“惡”是不斷變形的。

從一開始小檢事文緒,看不慣政客對政治與色情交易的行為,對自己的職業產生懷疑。正岐善告訴他,需要暫時的忍耐,然後利用女子的口供,就可以切實的阻止政客的“惡”。聽起來似乎合情合理的理由,其實已經潛藏了作者要表達的惡的伏筆了。當然普通觀眾還是不會意識到的,因為作者在刻意隱藏。如果沒有全篇看完,第一遍看,一開始感覺像是一個常規的懸疑片。

第二集有兩段審判的戲相當精彩。一個是正岐善對女子的審判,還有一個是女子對正岐善的問話。這看上去是一次交鋒。稍後我會詳細分析這兩場戲。

然而第三集,主角終於反應過來了。他本來就知道自己被女子耍的團團轉,然後他重新知道了自己被女子耍了。因為他忽然察覺他和女子的交鋒,女子的真正目標是奧田助理記錄員。反應過來時記錄員已經和其他幾十個人一起站在樓頂準備自殺了。

這一集裡我們也知道了女子的名字是曲世愛。再回過頭來咂摸前面兩集,第一集新人檢視文緒對自我職業產生的懷疑,經過正岐善的藉口“持續”,然而文緒發現女子是曲世愛,曲世愛無須欺騙就很容易動搖他的認知基礎,新人檢視文緒覺得是無法阻止政客之“惡”的。記錄員在記錄中也發現自己的工作是沒有意義的,本應該真實的全面的記錄,最終呈交的結果確實正岐善作為交易的虛假的口供。作者可以隱藏的線索似乎已經明確了。曲世愛的勸導超能力是通過解構每個人具體的行為,指出我們確信的那個“善”同“惡”別無二致。模糊了善與惡的界限。從而動搖了自己存在的價值觀,失去統一的價值觀的人就會自殺。

片中對什麼是善這個最基本的問題進行了思考,得出的結果是善是“持續”。

似乎自殺法作為終結就是代表了惡。

制止自殺法的立法就是善。

媽媽死了的小女孩,不需要面對眼前的痛苦,通過自殺獲得解脫就是惡。

結尾大總統以一種真誠的方式告訴將要自殺的女孩,沒有確定的善,他自己也不知道。女孩停止自殺了,大總統的行為就是善。

而其他政客說“政治的本質就是對人民情緒的操控”就是惡。

曲世愛殺死的正岐善的同事就是惡。

而同樣是殺人,正岐善為了復仇殺死曲世愛似乎就是“善”了?

政客通過色情交易就是惡。

正岐善通過與女子的交易獲得口供就是善了?

新域域長齋開化推行自殺法是惡。

推行自殺法是為了解放人類,也讓自己的兒子獲得自己的心臟,是善?

大總統的思考,善是“持續”,真的對麼?

善不應該是我們的偏見麼?那些與我們為敵的,那些數千年的邪惡,那些上帝痛恨和憤怒的,那些我們自以為是的才是善,對麼?

這真是個難題。

文中還有另外兩個難題。電車難題和醫生難題。

如果你手中有電車改道的扳手,如果你什麼都不做電車就會殺死5個左邊軌道的工人,如果你把軌道往右扳,電車就會殺死1個右邊軌道的工人。

你會怎麼做?

你是醫生,殺死一個健康的人,就可以把健康人的器官移植給5個不健康人,救活這5個人,如果你什麼都不做,這5個人就會死。

你會怎麼做?

畢竟我們不用選。正岐善選了。他殺死了大總統,從而救了另外的大多數。

也正是這個行動,讓他徹底失去意義了。

我們在回到第二集,那兩場審判中來。

正岐善對曲世愛的審判,帶著明顯的高人一等的感覺,視角是從上往下看的。以冷色調為主。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2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3張

而曲世愛的視點並不在正岐善身上,彷彿她是與正岐善所代表的價值觀對話。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4張

中間有個地方她笑了出來。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5張

這讓所有人很意外。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6張

然後把視點轉到記錄員身上。剛剛這段,你不打進去嗎?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7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8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9張

觀眾和記錄員一起,直接從旁觀的視角變成了對話的參與者。

這第一次對記錄員產生了衝擊:作為記錄員,口供到底應該怎樣記錄?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0張

表面上是曲世愛與正岐善對話,但實際上曲世愛的話語一直在記錄員和觀眾的身上。至此正岐善和觀眾都被其玩弄於鼓掌之間。

然後我們來到了曲世愛對正岐善的“審判”。畫面反而是亮色。

畫面明顯的指出兩者價值觀的對立。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1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2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3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4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5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6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7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8張

“如今這個時代,各種人生觀價值觀都應該得到尊重,應該相互接受彼此不同的價值觀嗎?”

“是的”

“即便是無法相容的價值觀?”

“我們必須理解彼此的價值觀並與之共存,不能互相認同的話,最終免不了戰爭。”

“要是有一個認為戰爭不對的人和一個喜歡戰爭的人,他們應該接受彼此的價值觀並且共存嗎?”

“……”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19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20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21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22張

您說生孩子是好事,不生孩子也不是壞事對吧?

那殺害孩子呢?

當然是壞事啊!

( 這也是曲世愛對正岐善埋下的伏筆。結合結尾正岐善面對電車難題做的選擇,讓他的行為產生矛盾,最終擊垮了正岐善。)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23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24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25張
善與惡並無邊界,善與惡只是我們的偏見。 - 第26張

正義的正,善行的善。檢事先生的名字是無法原諒壞事的呢。

請問“正義”是什麼?

(虛假的口供,這是記錄員失去自身意義自殺的直接原因。)

面對“自殺法”片中也有分析,自殺法並不是讓民眾自殺,只是提供了一種選項。

正如加繆所說, 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那便是自殺

蘇格拉底說, 未經審視的人生是不值得過的

所以這是一部寓言式的片子。用來解構我們對善的理解,用來抹去善與惡之間的界限。

現實中的我們那麼“富有包容性”,現實中的我們可以在大腦中同時擁有兩個完全相反的理論還能自得其所。為了能“持續”下去的善,可以找各種各樣的理由和藉口,我們還可以定義我們是善他們是惡。面對善惡,“我們不假思索,動輒訴諸感情。我們的心對於特定的情境,已經產生了如同機器反射般被設定好的反應,高尚的情感會以廣為人知的方式高尚,卑劣會以廣為人知的方式卑劣,風景也會以廣為人知的方式令人愉悅。”動搖這種穩固的、不變的、明確的關係,就是《巴比倫》在嘗試的。

回到大總統思考的那個問題:什麼是善?

或許“善”與“惡”並不存在。善與惡只是政客控制我們情緒的工具罷了。

動畫信息

巴比倫
中文名:巴比倫
原 名:バビロン
又 名:None
首 播:2019-10-06(日本)
IMDb:tt10937632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