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在這裡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05 23:54:51 作者:れいちゃん Language

實際上,剛剛我提到前些天我複習了《clannad》,所以看完《你的名字》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伊吹風子。

簡單介紹一下,風子高一時不幸遭遇了車禍,之後一直在醫院昏迷不醒。她的姐姐伊吹公子總是抽時間去陪伴她,並打算在她甦醒之前不和芳野佑介結婚。懷著對公子強烈的思念,風子的靈魂在幻想世界力量的幫助下以思念體的形態出現在了校園。為了向公子傳達祝福,風子一直獨自在舊校舍的空教室雕刻木製海星,然後贈予他人,並邀請其參與公子的婚禮。但是由於風子本體的病情逐漸加重,她的意識愈加薄弱,所以她作為思念態的身體逐漸被大家看不見了,關於她的記憶也一點點消失。

其實我的這個聯想非常粗暴且沒有道理,因為風子與三葉、瀧他們唯一相像的地方便是被忘記的命運,我至今仍記得朋也為了不忘記風子,與風子在教室裡依偎在一起的樣子,但是他第二天醒來,同樣失去了全部關於風子的記憶,那時候朋也的狀態和在山頭上哆嗦著叫喊“我來幹什麼”的瀧很像,都焦急、困惑且迷茫,充滿無力感。這種無力感在《你的名字》電影中因為場景的遼闊將個體渺小與自然客體的壯偉誇張地烘托了出來,更加有感染力。

像消散這種情節在日本動漫中非常常見,比如《未聞花名》的最後一集裡在日出裡消失的面碼,比如《Angel beats!》裡面一個個離開那個世界的過程(在ed中有一個清晰的呈現),然後……想不起來了,可能是因為消失這種形式伴隨著的是軀殼與意識的雙重消散,會讓人連懷念都沒有憑依,這種無力感就被無限拉大了。

這種無力感像是“物哀”的一種表達方式。上週我們宿舍的妹子看了《螢火之森》,問,為什麼作者不設定讓銀因為救女主或者主動抱女主然後消散,要選擇讓他在一個意外中離開?就我的理解而言,這其實是反“人定勝天”的“物哀”的體現。

根據知乎上“翁珏”所說,日本的“物哀”可以分成三種,第一是男女相戀之哀,第二是世相之哀,第三是自然物之哀,它通過生活無常、人生無常、短暫易逝為基調錶現感情,強調物而淡化“我”。典型的日本的“物哀”表現是很淡,很輕薄的,是一種對於人生無常,宿命必然的完全理解,缺乏抗爭與不滿。比如《蟲師》、《空之境界》、《昭和元祿落語心中》、《龍貓》、《狼的孩子雨和雪》,甚至新海誠之前的作品《秒速五釐米》,這些佳作中都有很明顯的物哀痕跡。

所以《你的名字》的觀影過程中,我曾有三次以為新海誠要結尾:第一次就是立花瀧在山頂上跪下喃喃“你叫什麼來著”的時候,第二次是瀧在地鐵上看見三葉熟悉的髮帶,卻沒有追上的時候,第三次是他們在天橋上錯過的時候。由於之前的鋪墊,這種想象中標準的新海誠式物哀化結局讓人提心吊膽。結果最後的結局非常圓滿,非常甜美,甚至有點商業化的嫌疑。可是我本身還挺喜歡這個結局的,這個之後再寫到。

本身新海誠應該是一個硬科幻愛好者,喜歡在作品中增加災難、宇宙、時空等元素,非常典型的就是《雲之彼端》了。誠哥(?哈哈哈)自己也承認了彗星降落這個災難設計來自於3.11大地震。

同樣是災難題材,讓我想到去年我看的《東京地震8.0》,女主作為青春期的小屁孩,每天有一百種抑鬱的理由,想要圓形的蛋糕但是父母買了三角形的,暑假被父母趕出去跑腿,“每天每天都是煩人的事情,這種世界壞掉最好”但是這個世界就這樣壞掉了,地震來了。在東京塔倒下之時,女主角的弟弟的頭被重擊了。但在之後,女主也與弟弟一同照常地生活著,直到第10集,弟弟驀然消失而又疏忽重現,說“姐姐,你聽我說……我,已經死了……”然後在姐姐從夢與現實的交織中醒過來,與母親一起抱頭痛哭。

這部動漫與《你的名字》相似的地方是用一個大框架講一個小故事,雖說有災難、救贖這種情節,但是兩個故事都沒有按照故事脈勢將主題向上抬升,而是著重於情感的傾訴、主角的成長。

這種特色讓所謂“宮崎駿的接班人”新海誠受到很多“格局小”的批評。但是我很支持三聯的觀點:宮崎駿生於四十年代,他的童年時代在二戰的陰影下度過,戰爭與發展是人類的主題。但是生於七十年代的新海誠來說,他要面對的是日本社會的“無緣性”,面對冷漠與自私的社會問題,追求情感的籲求便已經成為了當前的主要命題。所以他的作品更多地關注情感寄託與其他的當下矛盾。

說到這個“其他矛盾”,有一個很好玩的事情。看完這個電影,我跟身邊的妹子交流的第一個話題是:新海誠是不是想用《你的名字》表現日本當前的城鄉差距問題?一個是沒有咖啡廳,交通不便,農田四布的依山傍湖的小村莊,一個是高樓林立,地鐵來去,消費高昂的東京都市,三葉和瀧在兩個地方交換身體後的窘迫實際上都反映了他們生活環境的巨大差異。而日本《新華僑報》2014年刊文稱,歷經數十年突飛猛進的城市化後,東京等特大城市就如巨大的磁鐵,將中小城市和鄉村的各種資源吸收殆盡,“地方過疏化”已經開始成為日本最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而東京等大都市與地方產生了巨大的意識鴻溝。

像近年來的動漫,比如《小鎮有你》,裡面講的就是桐島青大追隨突然消失的柚葉枝希從廣島前往東京的故事,途中面臨了像電影中一樣的窘境。還有去年的《元氣囝仔》,裡面為了堅守自己書法道路的城市帥哥半田清舟選擇前往鄉村,也遇見了種種與自己日常的生活狀態不相契合的地方。還有數不清的“轉學生梗”都會或多或少地提到這個問題。

除了城鄉差異,後來我突然又想到,這個電影中也展現了傳統文化受到衝擊的問題。女主角家中的神社,跳舞時被同學們圍觀,製作口嚼酒時被大家嘲笑,她自己對於這種古舊生活的厭煩,都表現了傳統文化延續與否,延續什麼的一種尷尬問題。這與之前我提到的《昭和元祿落語心中》也有著相似之處。

但是這種聯想未免有點過度解讀的意味,因為這種情節展現有可能不是劇本的刻意為之,劇本作者本身就處於整個社會環境中,受到結構化的力量,有可能會無意識加入這樣的元素。

既然這樣,那就說得近一些,講講電影中的小細節。我的另一個室友問,為什麼要設置奧寺前輩這樣一個角色,男主角是真的喜歡她嗎?我想起來其實瀧的生活中是沒有母親的參與的,這應該是一個單親家庭。而沒有母親陪伴的瀧更有可能會對女性長輩產生一種朦朧的依戀,這種依戀的性質可能沒有被認識清楚。而奧寺前輩與瀧的約會也就成為一個線索,引起了兩條故事線,一個是三葉十分在意,決定前往東京,另一個是瀧被問及是否“有了別的喜歡的人”,重新認識自己的感情後決定前往糸守鎮。這兩條故事線才將這個故事真正拖入高潮。

第二個細節是三葉的奶奶說道,宮水家族的女性似乎都會有魂穿的經歷,那三葉的母親也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所以父親(居然是井上和彥哈哈哈)才會在看到三葉形態的瀧的時候無比準確地說出“你不是三葉,你是誰”這樣的話,也會在那場災難發生之前相信三葉的話。


第三個細節不是故事中的細節,只是我的一個腦洞而已。實際上這個故事的邏輯本沒法被仔細推敲,那這樣不如將它變得更加荒誕一點:假如時間差不是三年,而是二十年、三十年,三葉曾經說的那句“下輩子要成為東京的帥哥”成真了,而她所遇見的瀧就是她的轉世,祖父悖論什麼的先撇開,這樣會不會很有趣?

然後履行我的承諾,談談這個結尾。我承認,我是一個單身狗,所以我願意換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結局。新海誠曾經在作品《星之聲》的結尾放了一句話:“我就在這裡。”這是當時的他苦悶心境的寫照,所以他的所有創作,都在試錯的基礎上不斷找自己,試圖最真誠地去表達自己。在主人公錯過、離開、消失之後,在《你的名字》裡,故事的主人公終於見到了,我願意將它理解為是新海誠與自我的真正和解。我也願意在這樣的結尾裡相信,每一個人都能在最合適的時候找到自我,讓他人理解真正的你,去愛上真正的你。

說到這,我想到“女人是男人身上的一塊肋骨”這句話了,這句話本身強加給女性的附屬意味我並不贊同,但是這句話的意思是,靈魂相契的雙方本身就是一體的。就像古代用兩塊可以被拼起來的玉當做訂婚證物一樣,就像瀧喝下了三葉的“一半”一樣,不妨相信命運,不妨相信我們的羈絆,不妨相信我們共享著一份命運,不妨相信,我就是你,你就是我。

不妨相信,我總會找到我,同時也就找到了你。

動畫信息

你的名字。
中文名:你的名字。
原 名:君の名は。
又 名:你的名字 / 君之名 / Your Name / Kimi no na wa.
首 播:2016-12-02(中國大陸) / 2016-08-26(日本)
IMDb:tt531151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