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何喜愛《龍貓》,寫在播出30週年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8-12 10:58:53 作者:燕麥麥 Language

有一類好作品,可以直入人心,不需經過思考,就與內心深處的某些情緒發生共鳴。

《龍貓》就是如此。

它從童心的視角看待世界、解讀世界、探索世界,無論觀影對象是兒童、少年,或是天真尚存的成年人。

《龍貓》故事裡有一個大的基礎是孤獨、恐懼與苦難,而這部電影的核心是消解與重建——用溫暖消解孤獨,用神奇消解恐懼,用快樂消解苦難,在此之上建立起獨立的勇氣。

影片開頭,爸爸帶著小月和小梅姐妹倆搬到鄉下,如果脫開動畫片的純真濾鏡去還原現實,自然會意識到這是一個還滿艱苦的環境。

破破爛爛的舊房子,門前是木質腐朽瀕臨倒塌的立柱,屋內髒兮兮地到處堆滿灰塵,空曠無人的黑暗裡傳來詭異的響動,隔壁婆婆的樣子有點嚇人,鄰居小男孩高聲告訴你這裡是座大鬼屋,夜裡颳起大風屋頂響聲大得彷彿隨時要垮掉。

小孩子最是天真單純,喜怒愛憎不加掩飾,像一面鏡子映照出他們成長的環境,曾經歷了什麼,大人們又給予了怎樣的教育。

舉一個現實中的例子,這幾年熱播的某明星親子真人秀,小朋友們並不懂錄製節目的意義,沒收玩具,哭,被迫離開媽媽,哭哭,住進了破爛的房子,哭哭哭,再被要求獨自做任務,哭哭哭哭哭……

可只要好好跟他們講道理,引導著他們發現身邊的樂趣,又會發現他們常常比大人想象中堅強。

小羊小雞小石子可以是很好的玩具,摘果子趕鴨子堆沙子可以是很棒的遊戲,小朋友甚至可以獨當一面尋找食材、買菜洗菜,照顧小弟弟小妹妹。

在你心裡毛骨悚然避之不及的噁心毛毛蟲,在他眼裡可能是五彩斑斕肉呼呼的小可愛。所謂善惡美醜貧富貴賤的概念,不正是我們從孩童階段起不斷向外界探索並學習吸收後形成的反應麼。

打小就被嚇唬“不聽話乖乖睡覺妖怪就來抓你”的孩子,成年後可能依然害怕鬼怪、恐懼黑暗,假如身邊人都是無神論的大無畏,也許從來就不會在字典裡寫下“怕鬼”二字。

問題是,世界之大,不是每一個孩子都能良好的陪伴,妥善的照顧,和健康的教育。

對於孩子來說,除了大人們的言傳身教,童話恰恰是通向世界的巨大窗口,一個與世界交流的重要途徑。

孩子是最容易相信的,他們會願意相信,風是龍貓巴士從身邊飛奔而過,水中漣漪是它踩出的腳印,樹叢中傾瀉而下的積雨是因為大龍貓調皮跺腳,黑暗裡莫名的怪聲是小龍貓和小小龍貓在玩耍,橡果子是世界上最讚的禮物,真誠的祈禱能祝福種子順利發芽,人可以在睡夢中真實地翱翔於天空。

當我們擺出科學理論侃侃而談童話不可能存在的時候,童話便死了,它隨著想象力的消亡而消亡。只有天真的心才能看到龍貓的存在,因為他們樂於幻想並願意相信。幻想與科學並不矛盾,我們懂得了風的成因是空氣的流動,並不妨礙我們在想象中看見一輛龍貓巴士擦身經過,吹起我們的頭髮和嘴角。

《龍貓》不說教,它是潛移默化的,潤物細無聲。

孩子們在爛木柱子下嬉戲,被掉下的木屑逗得哈哈大笑;從井裡抽水要好一會才能變乾淨,正是赤腳踩水的大好時光;屋裡遍佈灰塵弄得手腳髒兮兮,那是煤煤蟲跟你躲貓貓留下的痕跡;說到鬼屋?爸爸說他從小就想住鬼屋呢,爸爸小時候都不怕,那鬼一定並不可怕,爸爸還說房子不會刮塌,放聲大笑就能讓可怕的東西通通跑光光。

苦難也許是客觀的,恐懼卻是主觀的情緒,當我們無法選擇客觀環境時,至少可以選擇面對它的態度。

《龍貓》告訴你,看起來嚇人的事情,未必真的可怕。

爸爸媽媽不在身邊的時候,他們心裡也在想著我們;媽媽生病久了點,依然笑吟吟地計劃著回家後的幸福畫面;隔壁婆婆才認識不久,會為你的安危牽腸掛肚;陌生的環境依然能快速交到好朋友,善良的小孩會把傘借給更小的小朋友擋雨;走丟的時候,會有神奇的龍貓送我們跟親人相聚,龍貓的大嘴巨齒初看有點嚇人,仔細觀察卻是又萌又暖。

所以,小朋友,不要怕,快樂地成長吧。《龍貓》如是說。

我總覺得《龍貓》充滿了東方式的美學,那種引而不發的,內斂不張揚的,餘韻悠長的美,有淺淺的憂和淡淡的暖。

與西方常見的對超級英雄的嚮往不同,《龍貓》的路線偏向治癒系,當然,治癒系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內裡的方向各有不同。可以是純純的甜讓人忘記悲傷,可以是理直氣壯的喪令人安心悲傷,還可以是幫人轉變觀念去面對和化解悲傷。

具體來說,每種童話題材對應了不同的人群,或者說是對應人們內心不同的心境。每一種心境都能在相應的作品裡得到所需的能量。

壓抑的靈魂在鄭淵潔裡學習反抗,弱小的靈魂在哆啦a夢裡遇到勇氣,孤獨的靈魂在龍貓裡感受溫暖,懵懂的靈魂在桂正和裡觸碰青澀,懦弱的靈魂在EVA中擔起責任,好奇的靈魂在愛麗絲夢境中自由探險,自信的靈魂在超英宇宙中拯救世界,中二的靈魂在銀魂中喪著熱血,等等等等。

還有我國早期的大量優秀美術片,水墨的剪紙的木偶的等等,大約百多部吧,大多富有豐富的教育意義,告訴孩子們要善良,敢抗爭,莫驕傲,要機智,別邋遢,不要人云亦云,不用急著一夜長大。

《龍貓》的治癒是主動出擊尋找快樂化解悲傷的那一種,從艱苦中開出花來,讓我們知道艱苦不等於痛苦。我會想要借用並改造一個詞來形容它——治癒系傷痕童話。《龍貓》裡的確有恐懼,這恐懼最終將被治癒,這份治癒的特性是由作品呈現出的氣質所決定的。

也許有些足夠幸運的孩子不需要這樣的治癒,但總會有人需要它,很多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裡,都需要學著面對或大或小的苦難,他們感受過孤獨痛苦,他們渴望溫暖需要勇氣,這是他們不明所以就被龍貓直擊心靈的共振源。

每個人都有童年,無論國家安穩或動盪,社會繁榮或蕭條,父母溫柔或暴力,家庭富裕或貧苦,每一個童年都要面對自己的處境,時間流過,成長不等人。童話是平等的愛,龍貓對所有人敞開它毛絨絨軟乎乎的懷抱。

近些年來原生家庭的觀念開始廣為人知,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等等也越來越被新一代家長所重視,我們結合理論回顧童年時,開始瞭解到孩童時期獲得的愛與安全感有多重要,那是支撐人一生獨自走下去的力量源泉。

只要仔細觀察,亦或回首過往,就會發現孩童並非完全幼稚無知,事實上成長是無時無刻不在悄悄進行的,孩子們或主動或被動地練習著獨立,時刻準備著離開家長的庇護或籠罩。

我相信很多人的記憶深處都有那麼一兩個可怕的瞬間,從童年一路穿透現在,也許是獨自在家的雷雨天,也許是父母長期出差模糊的臉,也許是頻繁搬家後一個個丟失的小夥伴。

《龍貓》用糟糕的環境裡樂觀的態度和夢幻的奇遇來撫慰我們童年那些悲傷瞬間,這是一部能給予孩子安全感,進而獲得勇氣與快樂的動畫,它也能給很多成年人帶來久違的寧靜與柔軟。

作為一部優秀的動畫電影作品,它的內容是豐富的,除了富有治癒力的核心,還填充著細膩而真實的骨肉,同樣能引發相當數量人群的共鳴。

美麗的自然風光,簡單質樸的田園日常,相親相愛的鄰里鄰居,是都市鋼筋水泥森林裡稀缺的珍貴,是人們忙碌的快節奏下向往的生活。

懂事的姐姐,可愛的妹妹,總是黏在一起,偶爾也會鬧彆扭,討厭又依戀對方,是獨生子女不曾有的體會,也是非獨生子女溫情的回憶。

溫柔可親的媽媽,總能給予理解和肯定的爸爸,彷彿曾經的自己也被溫柔地理解了,肯定了。頑皮是孩子的天性,才不是什麼瞎搗蛋不聽話,幻想是孩子的天賦,才不是什麼胡思亂想的傻瓜。

害羞而懵懂的小男孩,是曾經的自己,還是自己曾經遇到的那個人?那份若無其事的偽裝下,咚咚跳動的心情,現在還能回憶得起,體會得到嗎?

《龍貓》的受眾不只是孩子,很多成人都會喜歡它,甚至熱愛它。

成年後的我們,心裡還留著兒時那份童心麼,是否有給曾經的天真留存一方角落。

寫字檯落灰了,是皺皺眉生氣又要幹活了,還是笑著拿起抹布把煤煤蟲請出房間。

外出時遇到下雨,是厭惡地撐起傘抱怨天氣差,還是開心地聆聽雨滴擊打大地的音樂。

小區裡起風了,偶爾會仰頭閉目感受樹葉拍打耳畔清風的愉悅麼。

踏青野外,美景滿目,會莫名激動想要感恩大自然的包容與饋贈麼。

有小孩子來纏著玩鬧,問東問西,無論自己曾被如何對待,會願意耐心解釋,保護一顆純真的心麼。

說了這麼多,其實喜愛是看《龍貓》時的第一感覺,不需要任何理由,靜下來想想,卻可以分析出好多好多緣由。總之它就這麼靜靜地與我心底某處情緒共鳴了。

還有《龍貓》中的音樂,過耳難忘,絕不是口水調子,卻朗朗上口,聲聲入心,在橡果子長成參天大樹的畫面,沁透得天衣無縫,那一瞬間這段旋律化作幾個字——忘我的神奇。

《龍貓》是一部至真至純,足以引發許多人心靈共鳴的優秀作品。

我們喜歡《龍貓》,只因為它是它本身,只因為我們是我們自己。

動畫信息

龍貓
中文名:龍貓
原 名:となりのトトロ
又 名:鄰居託託羅 / 鄰家的豆豆龍 / 隔壁的特特羅 / Tonari no Totoro / My Neighbor Totoro
首 播:2018-12-14(中國大陸) / 1988-04-16(日本)
IMDb:tt0096283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