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說這是一部好電影——論藝術、電影與道德


3樓貓 發佈時間:2022-09-09 11:16:04 作者:RiverCheung Language

國人對於日本人的態度,真是一個不得不說又不知道該怎麼說的問題,但反映在文藝上,特別是藝術鑑賞上,卻著實有些困惑或兩難。

之前在豆瓣廣播中曾看到一條關於小津安二郎的論爭,大抵上是在說小津二戰時參與過侵華戰爭的事情,是位軍國主義者,手上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並且順便提到了他的最著名的代表作《東京物語》。觀點認為《東京物語》的背景是戰後的日本,但全片卻無對戰爭的歉意,只是不厭其煩地去營造夫婦子女家庭喜怒哀樂的幻影,而且對片中原節子死去的丈夫也帶有“反戰敗”的特點,是“反戰敗”而不是“反戰”,因此大加斥責。比《東京物語》更具有可比性的,是同樣為吉普力動畫的《螢火蟲之墓》。和這部《在這世界的角落》一樣,在評論區又出現了一大片關於“反戰敗”的言論,一時間,“為戰爭洗白”“”“死了活該”“你忘記那些屈死的中國人了嗎”之類的言論甚囂塵上。甚至今早在廣播流裡看到一位友鄰提出的關於“無恥的藝術”的命題,美學和藝術上的無懈可擊,就可以掩蓋其無恥的本質嗎?

對於這些問題,到底應該怎樣判斷?

首先,如果僅從日本對於戰爭的態度上——當然這種態度傾向也體現在它的文藝和電影方面——在這方面它確實是做的不夠的。僅僅訴說當年的戰爭也給自己的國家和國民帶來了難以承受的災難(這一點雖然也是毫無疑問的),但作為一個戰事的挑起國,一味訴說自己的苦難,難免有些缺乏誠意。這一點,日本與同樣作為前法西斯國家的德國相比有了更為明確的對比,不同於日本整體的文藝走向,在德國的很多文學和電影作品中,對於當初那段歷史的警惕和反思都有著很好的體現。所以,在這一點上,日本洗白不了,也確實值得被聲討。

既然如此,那是否就可以說,類似於這種作品,它們便毫無價值,甚至是可以無限度的去貶斥或是完全否定呢?

我覺得,如何看待這一問題,首先是取決於你對文藝的界定上,即文藝與政治、文藝與道德、甚至是文藝與思想的關係上。藝術究竟是什麼?它能否做政治的附庸?文藝應不應該表達政治訴求?如何看待文藝中的政治訴求?電影、文學、藝術,它們當然需要精神內核的支撐,而在很多時候,這種精神內核又不得不與政治傾向掛鉤。所以,文藝中的政治問題,本就是幾乎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縱使我如此討厭意識形態對於文藝作品的滲透,卻也知曉,這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實,除非你沒有思想。但是同時要明晰的一點是,文藝不應也不該成為政治的附庸,藝術之所以成為藝術,其魅力來自於其自身的美學意蘊,而不是其他的一些什麼。既然文藝並非政治的陪酒女,就不應將其視作婊子看待。

在日常的電影、書籍或者是其他形式的藝術作品的觀看或閱讀中,或許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即藝術作品中的三觀時常會與自己的三觀發生衝突,甚至是有些“三觀不穩”。之前有一次閱讀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班上的一位“正直”的同學反映她自己實在無法認同書中那種糜爛的價值觀,因而在閱讀時感到憤憤不平而難以融入到書本中,影響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那麼,文藝是用來講述道德的嗎?文藝是用來弘揚正確的三觀的嗎?且不說三觀這個問題並沒有一個標準意義上的答案,就算有,那也並非是文藝的目的和衡量的標尺。甚至說的更直白一點,藝術是不考慮道德的,它和道德並非是完全重合的關係。就像《廊橋遺夢》,說到底不就是一個出軌的故事,你能說它道德嗎?但時至今日,它仍是我最喜歡的愛情片之一。所有優秀的文藝作品的宗旨,不外乎都是意在描述“真”、“善”、“美”的,但何為真善美,很抱歉依我看來,這與道德無關。合乎道德的不一定是真的,不一定是美的,甚至不一定是善的,唯有基於人性的東西,才是真正符合這一要義的。道德是一個個不確定性的個體,但是人性卻是所有人所共通的,唯有基於人性的作品,才會引發我們的共鳴,激起我們情感的波瀾,而這種影響力和震撼力是不分種族、地域、國籍的,只要我們身而為人便能夠感知和理解,人性才是衡量藝術思想的唯一尺度。

回到《在這世界的角落》這部電影,我為什麼認為它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很簡單,且不說電影的美學造詣,單從情節來說,各種細節描寫可謂是細膩到直戳人心,電影裡所描繪的一切,都是基於正常的甚至是美好的人性的,甚至連那株金色的蒲公英也令我動容。它並沒有任何反人性或者是反人類的東西,甚至我們都清楚,電影裡面的故事是如此的真實,它就像是千千萬萬個那個時代的人們的一個縮影。電影以一個平凡的女孩的視角插入,她的善良堅韌,她的不幸與苦難,她的執著于堅強,這些難道不是人性的共通點嗎?如此,又怎會冷冰冰地說上一句“你們活該,炸死才好”?!

你們活該。炸死才好。

看到有評論說,“覺得自己沒資格去說這部電影好,因為會想到對不起那死去的三十萬南京同胞”。那麼我就想問一句,只有那死去的南京同胞們是人嗎?難道別人的生命就絲毫沒有意義,不值得同情,甚至在多年之後都不允許被提起,訴說那段苦難的歲月嗎?當然,也有人說,“在戰爭的機器上,。每一個零件都是有罪的,不論這個零件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但是別忘了,在那個時刻,我們所有人都是時代的囚犯,它並沒有給我們選擇的權利。身為戰爭發動國的子民,他們固然有罪,但是,他們的唯一的罪過,是生錯了時代,生錯了國家。我們學歷史的,面對一些歷史的無能為力,常常會採取一種“同情之理解”,或者就像胡蘭成所說的那樣,“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正是由於我們同樣經歷過戰爭的苦難,嘗過炮火的滋味,看過生命的脆弱和堅韌,所以,不是更應該容易理解和同情那些同樣飽嘗戰爭之苦的沒有選擇的權力的平民嗎?去理解他們的苦難,並不會否定那些受難的中國人,更不會讓先輩蒙羞。戰爭是一場沒有贏家的搏鬥,最後傷痕累累的,是所有手無縛雞之力的平民。We are hopeless, we are painful, we are the same.我覺得那些過分強調國家的立場的人,他們過分看重本國的苦難,然而卻忽視了,我們的共同性——我們都是人。無論如何,都不能否定人的尊嚴及其價值。

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人性都是相似的。同理,在鑑賞或者是評判藝術時,也不應該有國與國的區分,民族亦或是種族情緒的對立,更不應該將這種民族情緒所綁架,而忽視人性的共通性。以己之私情去忖度藝術之大通,我總覺得這並不應該是對待文藝作品和合理的態度,說的嚴重一點,這是對藝術的一種褻瀆。

總之很奇怪,明明自己對日本並無太大好感,對之前的那段血色的歷史,也常感痛心疾首,但是對於日本的文學或是影視,卻總有一種親近感。那些動人情感,是那麼得相似,讓我看不出有什麼中國或是日本的區別。那是人類的事情。

最後再說一點吧,我們有時候喜歡一個作家或是一個導演,並不是喜歡他這個人,或者是連他所做過的錯事一起視而不見。我們喜歡他們,是因為他們的才華,因為他們的作品,因為他們的作品中有許多共通的、我們所同樣能夠去感知被動容的東西在。我們喜歡小津,並不意味著我們喜歡沾滿同胞鮮血的劊子手,我們喜歡三島,也絕對不是意味著我們因此就成為了軍國主義的擁護者。

在我們成為一名“中國人”之前,我們所要了解和謹記的是,我們首要的一個前提是——我們是一個個有血有肉具有人性的“人”。身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有怎會忍心對同類的苦難嗤之以鼻。對螻蟻尚有惻隱之心,不是嗎?

動畫信息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中文名: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
原 名:この世界の片隅に
又 名: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港) / 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臺) / 在這世界的一隅 / 這個世界的角落 / In This Corner of the World
首 播:2016-11-12(日本)
IMDb:tt4769824

相關閱讀

最近更新

隨機推薦


© 2022 3樓貓動漫 站點地圖 廣告合作:asmrly666@gmail.com